中秋節的寓意(精選4篇)
中秋節的寓意 篇1
中秋節的寓意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應該說,是華夏民族歲時節日系統中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中秋節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變而來的敬月習俗,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它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祭月之節”,這個節日保存著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學思考,蘊含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說法,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并無節日之意。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后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還有月餅起源與元末起義之事等等,無一不是附著在中秋節上面的美麗傳說,這些美好傳說與故事,又進一步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中秋節的寓意 篇2
中秋節的月亮是最大、最圓、最亮的了。
中秋節又名團圓節,因為中秋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這個節日最好玩的就是賞月了。晚上,我們一家人和舅舅、姨媽家人在我家天臺賞月。我帶上了照相機把大家搞笑的一面都照了下來。大家吃月餅的樣子很好笑,表妹拿起一塊月餅,“撲”一聲,表妹的月餅掉在了地上。我“咔嚓”一聲,把這一幕拍了下來。
還有提燈籠也很好玩。我們提著燈籠去公園玩。我們在黑暗的地方玩,因為黑的地方,我們的燈籠才會發出明亮的光。在亮的地方玩,就不怎么看得出燈籠上的光了。我們提著燈籠在公園暗處一邊聊聊天,一邊換蠟燭。心情好舒服、輕松。
我們在回家的時候,說:“小聲一點,不要把樓梯上的燈震亮。這樣,我們就把燈籠當成了電燈那樣,真好玩。”
中秋節不僅可以讓家人團圓,還可以讓大家放松心情。真是一個很好的節日。
我喜歡中秋節。
中秋節的寓意 篇3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一天我們四十多名小記者來到位于石鼓山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制作了以青銅器為主題的特色月餅。
小記者們圍成一圈坐在擺放好的桌子前,面點師向大家教授制作月餅的方法。并給我們每人發放了一次性手套和餅皮,我先將皮放在左掌,用右手把它壓成薄厚均勻的餅狀,再將準備好的餡放進去,然后像包餃子一樣用皮裹住,輕輕揉成團,撒少許面粉,壓入模子,最后擠推出來......我非常驚訝,月餅上竟有一個“何尊”的圖案,于是我又如法炮制了幾塊月餅,有四羊方尊圖案、虢季子白盤圖案……每個圖案都不一樣。在月餅烘焙的半個小時中,輔導員老師和大家互動:“中秋節的來歷誰知道?”大家齊刷刷的舉手,有一個“幸運兒”被點名,他回答是為了紀念嫦娥。回答正確,輔導員老師獎勵了他一塊月餅,讓大家非常眼紅……很快,月餅烘焙好了,大家各自領了自己做的月餅,戀戀不舍地回家了。很多小記者臨走時,還送給輔導員老師月餅,感謝她們的辛勤付出。
回到家,我和家里人分享了兩塊自己親手制作的月餅,晚上,爸爸把剩下的兩塊月獻給了月亮。
中秋節的寓意 篇4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