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精選31篇)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賞月:在中秋節(jié),家鄉(xiāng)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等月亮出來以后在桌子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要先敬月亮神之后一家人才能吃月餅。
吃月餅:家鄉(xiāng)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已成為家鄉(xiāng)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qū),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xiàn)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zhàn)斗,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后,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tǒng)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jié)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于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zhèn)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3
中秋節(jié)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xiāng)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jié)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fā)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jié)必食之品。在節(jié)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xiàn)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祖時,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節(jié)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后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jié)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于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制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后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4
家鄉(xiāng)的中秋節(ji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對它充滿著幻想。明月中秋全家聚,月下私語樂融融。去年的中秋節(jié)我是在奶奶家過的。當夜幕徐徐地拉開時,我們迫不及待地拿出各種各樣的食物,有月餅,西瓜,紅棗,葡萄等祭品!奶奶在前面放了一個大香爐,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祭月之后,由奶奶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拜完月神,我們到院子中賞月,哪知天空上的月亮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烏云后面,似乎知道我們在看她,磨磨蹭蹭不肯出來。我有些灰心喪氣,心想:唉,今年恐怕看不到那玉盤似的月亮了,真遺憾!
這時,奶奶端出一大盤月餅,一股清香味撲面而來,令人垂涎欲滴!我忍不住抓了一塊品嘗起來,暫時忘了先前的不愉快。接著,我和弟弟抬著頭,仰著脖子眼巴巴地望著天空,希望“奇跡”會出現(xiàn)。功夫不負有心人,月亮仙子姍姍來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的心也跟著忽憂忽喜。晧月當空,映著皎潔的月亮,我們品嘗著節(jié)日的美食,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xiāng)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jié)備思親”。夜色已經很深了,美麗的月亮依然在空中發(fā)出柔和的光,我永遠忘不了這中秋節(jié)之夜。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5
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很多: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在眾多節(jié)日中,我最惦記的是中秋節(jié)。
在中國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我國人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有些地方還有活動,還形成了燒斗香、放天燈、走月亮等特殊風俗。人們把酒問天,借此寄托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餅是節(jié)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團圓。中秋節(jié)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農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信息。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在民間傳開了。
月餅是中秋節(jié)必食之物,外表與口味也算是色雙美?钍綄映霾桓F,有花邊的、有水果月餅、冰皮月餅……抹茶月餅以新綠茶味主餡料,口感清淡微香。五顏六色的月餅,吃起來感覺也不一樣。
中秋節(jié)不但月亮皎潔,花兒也舒展著身姿,尤其是桂花。人們在這一天除了賞月還賞桂花。農歷八月,古稱桂月。有句詩說的好:“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不正是贊美了桂花嗎?
我喜歡中秋;ê迷聢A,共度良宵,浪漫溫馨中秋節(jié),只留祝福在心中。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6
我愛中秋,圓圓的月光,圓圓的月餅。我愛月亮,淡淡的光芒,淡淡的美麗。我愛夜幕,安靜的顏色,安靜的守護。月亮有了夜幕顯得更加清美。而中秋節(jié)無疑是其美的極致表現(xiàn)。
我們家鄉(xiāng)的中秋節(jié)可是熱鬧非凡,火熱的場面,火熱的氣氛,火熱的人們,都使中秋節(jié)的前奏顯的熱鬧非凡。晌午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廚房里,婦女們勤快的洗著為晚上準備的菜;大廳堂里,老一輩的人們熟悉的做著各式各樣的餅;外面的路上,回家人的腳步急切的踏著,為了就是能找早一步見到在家門口等待的親人……
等著一切準備就緒,大人們也趕快做好晚飯,看著心愛的親人們露出幸福的笑容。小孩子們一個個迫不及待地擺好椅子,一圈的圍坐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身邊,等待著可口的飯菜上桌,一臉快樂。慈祥的爺爺奶奶和藹地摟著孫子孫女們,給他們整整衣服,擦擦小臉什么的……
晚飯過后的月亮分外明亮,遼闊的夜空中沒有一朵白云,濃得化不開的黑夜里,一輪圓月在高空中耀眼的閃光著。天空中明亮的皓月,成為我們欣賞的美景。我們對著天空祈禱,祈求平平安安,清爽的秋風拂面而過,清清涼涼,舒舒服服,愜意極了!
中秋,總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向往,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更希望我的家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xiāng)愈加美麗富饒,也從內心希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7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xiāng)親的愛戴。后來,他不幸死后,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xù)發(fā)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jié)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jié)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jié)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后,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zhí)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尋月”。西藏一些地區(qū)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jié),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后終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tǒng)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臺灣省山區(qū)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著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湖南侗鄉(xiāng)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后生的園圃,去采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借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并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采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里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采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伙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8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在這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有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重陽節(jié)、元宵節(jié)……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是由于八月十五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節(jié),又因為十五的月亮正圓,民間俗稱團圓節(jié)。“團圓節(jié)”,真有趣的名字,沒想到中秋節(jié)還有個這么好的名字!
中秋節(jié)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等。這些故事生動有趣,你也來讀一讀吧!為了慶祝中秋節(jié)還有很多詩人寫了關于中秋節(jié)的詩歌呢!《中秋》。水調歌頭》!吨星镌隆贰!短R贰!栋嗽率逡雇嬖隆返取_@些都是詩人們在中秋寫的詩。
在中秋節(jié)有許多習俗:吃月餅。賞月。走月亮。放天燈。它們都是中秋節(jié)的習俗。
每年的中秋節(jié),我們一家都會回奶奶家。每年這時,大爺一家,二爺一家也都會回到奶奶家,一家人團團圓圓、說說笑笑。哈哈,要不怎么叫團圓節(jié)呢!這時候奶奶會做許許多出國多的好吃的,當然最主要還是吃月餅。吃完飯后我們就下樓去賞月。
中秋節(jié)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是個美好的節(jié)日。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9
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家都很重視,關于它的習俗,也很有趣呢!
在70年代的農村,大人小孩都過不上現(xiàn)在的好日子,但是每逢中秋節(jié),又圓又大的月亮掛在蔚藍的天空上,在這柔和的月光下,無論多么窮苦,家里都要買上四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放在桌子上,做成一個供盤,條件好一點的,還可以用上好的白面,里面放點兒糖,蒸成圓形的,就成了夢寐以求的“月餅”,也做成供盤,乞求蒼天保佑一家人的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現(xiàn)在生活富裕了,中秋節(jié)的食物琳瑯滿目,家里有各種各樣可口的水果,還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月餅。這天一家人一起去賞月啦,一塊兒在家里一邊吃月餅,一邊聊天啦,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啦,快樂無比,盡情享受天倫之樂。給親人、朋友送箱月餅,代表團團圓圓;給家人送一些包裝精美的蘋果,代表平平安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崩畎椎倪@首《靜夜思》反映了:不能回家團圓的人,到了這天特別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除了春節(jié),這是人們最重視的一個節(jié)日了。
八月十五正值農忙季節(jié),人們歡歡喜喜吃月餅,高高興興收糧食,其樂融融。中秋節(jié),代表豐收,代表喜慶,代表團圓,農民們收獲辛辛苦苦種來的五谷,臉上不由露出會心的微笑;小孩子們可以約好地方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晚上則可以和家人一起去賞月,或是在家里聊聊天兒,這是多么美好的節(jié)日呀!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0
吃月餅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作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賞月節(jié)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東京夢華錄》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1
中秋節(jié)習俗-賞桂花
八月中秋月圓時,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jié)。因此,唐宋之時,中秋節(jié)除賞月外,還有賞桂這一中秋節(jié)的習俗。
正如韓養(yǎng)民的《中國古代節(jié)日風俗》所說:“對月遙想月中桂,縱目欣賞人間桂,再聯(lián)想吳剛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間的傳說,更能激發(fā)起詩人的靈感,增添節(jié)日情趣。”
古人多有詩句描述中秋節(jié)月下賞桂的習俗。正如初唐詩人宋之問(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飄”(《靈隱寺》);宋代詩人虞儔的“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有懷漢老弟》)。這些詩句寫出了桂子飄香,月下賞桂的情景。唐代詩人李嶠(644—713)的《桂》寫道:
“未植銀宮里,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愿君期道術,攀折可淹留!
此詩寫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搖曳之姿,以及對桂花的無限愛戀之情。
中秋節(jié)習俗-賞燈
在南宋時,就有中秋節(jié)賞燈的習俗。
據《武林舊事》說,中秋節(jié)時,浙江放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燦爛,引眾人駐足觀望,成為當時的一大勝景。各地街市到處明燈高懸,慶祝中秋。
廣州等地中秋節(jié)要“樹中秋”。各家在節(jié)前用竹條扎燈籠,上糊彩紙,做成果品燈、鳥獸燈、魚蟲燈、宇燈等。到中秋夜將歲燈懸掛于高罕上或樹于瓦檐露臺上,叫“樹中秋”。
南方在中秋這日必玩花燈;舭ǜ鞣N各式的彩燈,如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及鳥獸花樹燈。廣西南寧除了用竹紙扎各式花燈讓JL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柏子燈、南瓜燈、橘子燈。所謂袖子燈,是將袖子掏空,畫出圖案,穿上繩子,在里面點上蠟燭就可以了。南瓜燈、橘子燈也是將瓤掏出后制作而成的。這些燈外表樸素而制作簡易,很受歡迎。而在廣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子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桿中,再豎到高桿上,高掛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喜添美景。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2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3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jié)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tǒng),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tǒng)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tǒng)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愿望。”
客家地區(qū)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tǒng)飲食文化又在發(fā)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4
中秋節(jié)源自于人們對月亮的崇拜。我國是古老的農業(yè)國家,古人經長期觀察認為,月亮的運行同農業(yè)生產和季節(jié)變化有很大關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周禮》記載,我國周朝時就有中秋之夜擊鼓賦詩以“迎寒”的活動,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舉行“夕月”儀式。春秋戰(zhàn)國時,日月神分別稱為東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變而來。北魏、隋唐以來,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人們?yōu)榱似砬笤律駷檗r業(yè)發(fā)揮有利作用,或為了慶祝豐收,答謝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視祭月、拜月禮俗,現(xiàn)在北京的月壇公園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壇場。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在祭月拜月的同時,又出現(xiàn)了賞月的習俗。晉代文獻中已有中秋賞月的記載。
中秋節(jié)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大約是在唐代。北宋時期,中秋節(jié)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jié)日。到了明清,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中秋上升為與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節(jié),節(jié)俗活動豐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痹聢A之日,又是親人團聚、團圓之時。自古以來,團結、團圓、慶豐收,就是中秋節(jié)的主題。因此,中秋節(jié)又稱“團圓節(jié)”,由家人團聚、團圓、和睦相處,達到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5
中秋賞桂花的好去處
1、北京頤和園
東堤沿線是頤和園桂花節(jié)一條主要的游覽線之一,因為在這里,游人不僅能夠欣賞到桂花的風姿,聞到桂花那沁人心脾的幽香,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展板了解桂花的品種、習性、用途、歷史、產地、趣聞、詩詞等桂花文化。
2、杭州滿覺隴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滿覺隴自明代起就是杭州桂花最盛的地方。滿覺隴,亦稱滿隴、滿家弄,位于杭州西湖以南,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條山谷。滿覺隴因桂花而聞名,每年秋天,桂花盛開,香滿空山,落英如雨,故有“滿隴桂雨”之美譽。1985年,“滿隴桂雨”被評為新西湖十景之一。
3、蘇州桂花公園
蘇州桂花公園建成于1998年10月,是一個休閑公益性公園,占地16.5公頃,位于蘇州古城的東南隅,毗鄰蓬勃發(fā)展的工業(yè)園區(qū)。桂花公園內花灌木以常綠植物為主,品種達260余種,其中不乏名貴稀有樹種。尤以桂花樹種為特色,園中桂花品種之豐富,數量之多,居國內首位。因此,這里也成了中秋賞桂花的好去處。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6
賞月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7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8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19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它不同于元宵節(jié)的大型燈會,而主要是在家庭、兒童中進行。南方民間還有燃燈習俗,燃的是寶塔形狀的寶塔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搭成;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一種是素馨茉莉燈,這種燈香氣四溢。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寶塔燈的習俗。江西清江,中秋多鏤瓜作燈,其形似月。兒童堆砌瓦礫作浮屠(佛塔)狀,中置薪柴,點燃后,“四面玲瓏,如火樹”。湖南寧鄉(xiāng)兒童堆寶塔,中間焚燒,“以紅透為吉兆”。這些燃燒塔燈或鬧寶塔的民俗,都有著求取生活平安的意義。
明清時期人們同樣賞月,但似乎注入更多月神的神性意義和現(xiàn)實社會的倫理意義。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jié)”,春播夏種,秋天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jié)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
明清時期,祭月、拜月成為全國通行的習俗。清代俗諺有:“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餅,這種月餅較其他月餅為“圓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特制月餅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來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場上買一種特制的“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光菩薩像,月光菩薩端坐在蓮花座上,旁邊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搗藥。這種月光菩薩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長,畫像金碧輝煌,非常精致。當時,家家設月光菩薩神位,供圓形的果、餅與西瓜,西瓜要切成蓮花狀。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將月光紙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來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節(jié)新添了一個節(jié)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稱玉兔為“兔兒爺”。人們用黃沙土做玉兔,裝飾以五彩顏色。兔兒爺的制作工藝精美,造型千奇百狀、滑稽有趣,京城人“齊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兒爺給市井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20世紀初,民間索性將祭月稱為“供兔兒爺”。名稱的變化,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高懸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為可觸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雖然人們依舊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為一種世俗觀念的表達。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0
今天傍晚,我和小伙伴們早早地坐在田野里,等待著月亮的到來。
開始,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只有天邊才有幾朵白云。過了一會兒,天色漸漸暗下來。這時,隱隱約約看得見月亮的影子。不到十分鐘,天邊露出了月亮的小半邊臉,淡紅淡紅的,像蒙了一層紅色的薄面紗。天色更暗了,月亮也完全出來了。它的顏色由淡紅變成了淺黃,但是沒有一點兒亮光。
月亮慢慢上升。看上去,比先前小了一些, 顏色也越來越淡,但是它的光卻越來越強。把它周圍的天空照得通量。它周圍幾顆小星星調皮地眨著亮晶晶的小眼睛,雖然很小,光也暗淡,可是看起來仍然那么好看。
望著皎潔的月亮,引起我無窮的遐想。我仿佛看見一群帶著紅領巾的同學,乘著飛船,去探索宇宙的無限奧秘。
“姜帆,快看那兒。”我的朋友夏同的話打斷了我的沉思,我順著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只見無邊無際的天空上,一顆顆星星劃天而過。此時, 涼 風輕拂,大地披上了一層暗灰色的薄紗。玉盤似的月亮一動不動地懸在空中,此時此刻,那是多么美呀!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1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還有一種肘關節(jié)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2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多姿多彩的季節(jié),是個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秋天迎來了中秋節(jié),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個美妙的節(jié)日吧!
中秋節(jié)最主要的當然是賞月和吃月餅了。中秋節(jié),吃月餅象征著家人團聚圓圓滿滿。早在唐朝的時候,我們中國就有吃月餅的習慣了,只是月餅的形狀不一樣。后來經過改進月餅的形狀之后,月餅就變成現(xiàn)在的這種形狀,口感也好了。
接下來就是賞月了,大家應該聽過《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樹》的故事吧。講的是嫦娥吃下靈藥,然后飛上了月亮的故事。
后來天庭里的吳剛犯了錯誤,被降凡到月亮上,天庭讓他把一棵桂花樹砍倒,就讓他回天庭去。不料這棵樹是被天庭的人施過魔法的,是一棵砍不倒的樹。可憐的吳剛就只能乖乖地在月球砍樹。
每當中秋節(jié)的時候,我看著月亮的時候,還會想起有關月亮的一些詩句或者一些古詩,比如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我非常期待中秋節(jié),因為晚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亮。還有吃月餅。與小伙伴拎著花燈到處玩。
中秋節(jié)真是個美妙的節(jié)日!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3
中秋節(jié)習俗-敬老
“是月也,養(yǎng)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每每中秋之至,官府就要挨家挨戶慰問老人,并送去坐凳和手杖,同時還要送一些食品。民間中秋節(jié)敬老的習俗更足由來已久,已婚的女子要同丈夫;·起回娘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贈送中秋禮物,表示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晚輩要向長輩贈送節(jié)日禮品,表示慰問的同時,也表示尊敬之情。
小秋節(jié)還足我國人民互相送禮的三大節(jié)日(另兩個是春節(jié)、端午節(jié))之一,中秋節(jié)的禮品多為月餅、糍粑、酒等。中秋宴席各地亦不相同,安徽等地必食塘魚,江另;——帶食烤鴨或鹽水鴨,湖南民間說這天是芋頭生日,喜歡蒸一盆“粉蒸芋頭肉”作宴席卜的豐盛佳肴。晚上,全家人圍坐在月光下,一杯瓊液,幾盤月餅糖果,共同賞月、賞菊、賞桂敘家常,談論月球天體知識、宇航新聞、中秋節(jié)的習俗、聯(lián)系古代神話故事,已成為今天歡度中秋的新時尚。
中秋節(jié)的習俗-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地區(qū)中秋節(jié)的習俗,在香港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從農歷八月十四晚開始,一連三晚都要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瘕堥L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中歡騰起舞,熱鬧喧天。
中秋節(jié)的習俗-團圓蘿
陜西長安一帶,中秋節(jié)家家要做團圓蘿。模有頂、底兩層,中間夾著芝麻。上層用大老碗拓一個圓圈,象征月亮。圓圈中央刻上一塊“石頭”,一只頑皮的“小猴子”站在“石頭”上吃“蟠桃”。在月亮周圍用頂針、大針扎出各種花形,然后放在鍋里烙熱。吃時切成許多尖牙的形狀,給全家每人分一牙,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留下;姑娘如已出嫁,要派人送去。
中秋節(jié)的習俗-兔兒爺
玩兔兒爺是中國北方中秋節(jié)的習俗。兔兒爺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區(qū),又稱“彩兔”。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中說:“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拎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胃而帶蠢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民間取月中蟾賒玉兔祭拜,以祈中秋順遂吉祥。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敝星锴昂,街上許多攤販都會售賣兔兒爺。居民爭相購買,放在屋內,或供奉在祭月幾案上。
中秋節(jié)的習俗-燒塔
《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睙咦訜艟褪菬瑸橹星锕(jié)的習俗之一。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做底,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節(jié)晚上便點燃木、竹、谷殼燃料,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風俗迥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有樹中秋、請月姑、祭月神、偷月亮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慶祝活動,使得中秋節(jié)成為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文化內涵的節(jié)慶之一。
中秋節(jié)的習俗-報土地神
古人的春社活動,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豐收;秋社則是一年豐收后的秋報,大體在八月十五前后莊稼成熟或收割之時,時間上與秋分相近。這便是春祈秋報。秋報儀式上要唱歌跳舞、飲酒,搞得喜氣洋洋、熱熱鬧鬧,既是娛神,也是人們自娛。在《詩經》中就有慶祝豐收和祭祀土地公的記載。土地公也即社公,相傳他的生日就是八月十五。后來就把他畫到布上、墻上或雕塑他的像,一般樣子是白發(fā)白髯,一手拄拐杖,一手拖元寶,讓人感到和藹可親。他有管理土地和理財的職能,所以人們很敬重他,有的發(fā)了財便說是“賺土地爺的錢”,為喜慶的中秋節(jié)習俗。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4
中秋節(jié)有非常多的傳統(tǒng)習俗和活動,其中就有: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燈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
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節(jié)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異族統(tǒng)治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古時,按習慣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陽,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謂“祭日祭月不宜遲,仲春仲秋剛適時”,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為人們所重視,到了唐代,才逐漸被人們重視,因為皇宮里傳出了一個有關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宮的傳說。據《唐逸史》記載:
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wèi)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唐代就有了!堵逯幸娐劇分杏涊d,唐僖宗在中秋節(jié)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盡是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初見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蘇東坡曾稱贊月餅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酥油,飴是飴糖。
到了明朝,祭月之風甚行。明世宗還派官員大興土木修建了夕月壇,即現(xiàn)在的北京月壇公園。這是皇宮朝廷專門祭月的地方;实勖咳瓯赜H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時,中秋還在大內禁宮中舉行祭月活動。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5
飲桂花酒
在古代,中秋之夜還有喝桂花酒的習俗。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jié)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梢娢覈嫻鸹ㄡ劸频哪甏,已是相當久遠了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6
十月三日,中秋節(jié)前一天,爸爸特地從義烏趕回家,姐姐、姐夫也從杭州回到了家,他們都從那么遠的地方趕回家,就是為了一家的大團圓。
十月四日,中秋節(jié)的早晨,我和媽媽早早地起床,媽媽要給大家準備早餐,我給媽媽當幫手。首先我們拿出幾個雞蛋,我學著媽媽平時的樣子把蛋放進鍋里,放入水,開始煮蛋。媽媽把準備好的面包片放進面包烤箱,很快五片面包也烤好了,我把他們都分別放在盤里。媽媽把煮好的雞蛋也拿了出來,拿出五個杯子給每個杯子都倒?jié)M了牛奶。哇,一頓豐盛的早晨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樓上喊爸爸、姐姐和姐夫,“快來吃早餐吧!”姐姐開心地從床上“砰”摔到了地上,我和姐姐都笑了······
晚上,我們一家坐在陽臺上,一起吃月餅看月亮,我想“我有個非常幸福的家”!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7
習俗一賞月
中秋節(jié)習俗賞月
最早起源于周代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習俗二吃月餅
中秋節(jié)習俗吃月餅
最早起源于宋代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蘇東坡有詩可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后粘貼在餅面上,后來干脆用餅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做節(jié)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當時的節(jié)物重在嘗新,如嘗石榴、棗、栗、橘、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
習俗三:玩花燈
中秋節(jié)習俗玩花燈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除此之外,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8
最早起源于周代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最早起源于宋代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蘇東坡有詩可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后粘貼在餅面上,后來干脆用餅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做節(jié)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當時的節(jié)物重在嘗新,如嘗石榴、棗、栗、橘、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除此之外,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29
中秋節(jié),又稱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有此名。
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币徽f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二說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農業(yè)生產有關。
還有一種說法,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jié)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yè)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fā)明月餅,并廣發(fā)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主要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20__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jié)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自20__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如當天與周六、周日重合,則在下周一補休一天。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30
賞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譽,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傳統(tǒng)名貴花木。自古以來,人們把桂花及其果實視為“天降靈實”,作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人們稱譽好的兒孫為“桂子蘭孫”;把“進士及第”或考上了狀元,稱之為“蟾宮折桂”;把月宮稱為“桂宮”,以“桂魄”比喻月亮。而且,我國勞動人民還以桂花和月亮為題材,創(chuàng)造了許許多多優(yōu)美動聽的神話故事,世代相傳,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嫦娥奔月,吳剛捧出桂花酒”的神話故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在中秋節(jié)賞桂花更是別有滋味,因為桂花寄托著人們對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贊美。
飲桂花酒
在古代,中秋之夜還有喝桂花酒的習俗。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jié)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梢娢覈嫻鸹ㄡ劸频哪甏咽窍喈斁眠h了。
有關中秋節(jié)的習俗 篇31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
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樹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