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八月十五寫事作文(通用3篇)
幸福的八月十五寫事作文 篇1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節。中秋節的晚上我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開飯啦!第一道菜是媽媽做的紅燒排骨。第二道是姐姐做的可樂雞翅。第三道是姥爺做的豆角燉土豆,最后一道菜是姑姑做的清蒸螃蟹。我都嘗了一遍,真的好好吃呀,接著我們一家人圍著餐桌坐了下來,我把媽媽做的紅燒排骨夾到媽媽的碗里,媽媽慈祥地笑了說:“謝謝寶貝”。
吃完飯我和姐姐拿了一大盤子。把梨、蘋果、草莓、香蕉從冰箱里拿出來了,切成方塊兒擠上沙拉醬,端到陽臺上媽媽把月餅也端到了陽臺上。我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天上又大又圓的月亮,我看著天上又大又圓的月,突然想到一句詩“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賞完月,媽媽給我講了“吳剛伐樹”和“玉兔搗藥”的故事。伴隨著媽媽的故事,我進入了甜甜的夢鄉。
希望每一個中秋都能如此快樂,難忘。
幸福的八月十五寫事作文 篇2
據說,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可以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詩句,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話之一,演繹著農業時代人們把月亮作為一種神對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那時還有賣兔爺兒的,是把兔子奉為與嫦娥一樣神的。只是現在兔爺兒早被米老鼠和櫻桃小丸子取代了。
傳說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餅,是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亮時,心血來潮說就把胡餅叫做月餅吧,于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于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并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征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民國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之中,月餅已經普及得相當廣泛了。
于是水到渠成,傳到我們這一代,中秋便理所當然要吃月餅,僅僅成為了一種慣性而機械地存在,而忘記了月餅中曾經寄托著我們民族對自然之神的向往了嗎?我們如今只是把月餅當成了一種吃品和禮品,如此實用主義來對待,而悲慘地沒有了我們祖先純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對大自然的質樸而敬畏的親和力了嗎?
幸福的八月十五寫事作文 篇3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可惜天公不做美,在這天不起了雨。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的由來是古時候有一位名叫嫦娥的女子,她怕有人要偷吃仙丹,于是就把仙丹吃到了自己的肚子里飛向月亮上去,月里有一個廣寒宮和一個兔子。村子里的人都十分想念她就在桌子上放上她愛吃的食物。這就是中秋節要吃月餅和賞月的由來。
上午我和媽媽去了新家,我先做了一會兒作業然后看電視,媽媽在打掃衛生雨還在不停地下。到了中午十一點我們回家去吃飯。吃完了飯我和媽媽去超市里‘大采購’為外婆買東西。我們去了外婆家,可是外婆不在家,哎外婆又去田里干活了下這么大的雨外婆還要干活,外婆很可憐的,外公走了,姐姐他們也不住在這了。媽媽送給外婆的東西,外婆還要還給媽媽,推來推去的。
我們還給外婆包餃子了,我包餃子可是很拿手的但在媽媽面前我頂多是個小師徒。‘你包的還不錯’‘餡放少的’‘你包錯了’······我想告訴媽媽我自己會包,讓我自己來把。
回到家以后我又和奶奶了團子。每年都包。面團很辭害得我手都臟了。我不小心把面團弄臟了我被罵了。我做的比奶奶差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