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的周記:愛在中秋(精選3篇)
關于中秋節的周記:愛在中秋 篇1
我愛中秋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秋季,就像一把利劍,刺向火熱,留下了面無邊際的寂寞。它也許凄涼,也許孤獨,但,就在這樣一個空洞的季節里,我愛上了秋天,更愛上了中秋節。中秋節,雖然沒有春節的熱鬧與狂放不羈,但卻從骨子里,從永遠的文化中流露著一種對家人,對家鄉的深沉思念。杜甫筆下的“嬋娟”,李白深望的“玉盤”,這些妙筆生花的絕詞佳句,更為這中秋節抹上了一層濃濃的詩意與思念。其實,中秋節表面上很空虛,但內在精神文化支撐起它成為一項傳統節日,吃月餅,賞月,更成了它的代表。
千言萬語,家財萬貫都抵不過一頓團圓飯。秋色撩人,月亮仿佛一個令人垂涎三尺的月餅。手里握著小月餅,抬頭一望“大月餅”,家人談笑風生,此情此景不失為享受。中秋節不僅是團聚,更是雙眼凝望,思人思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蘇軾的字鏗鏘有力,那蘇軾的詩深情意重,不管多么令人拍案叫絕,但字里行間流露的終究是對家人的那一份濃情。飽讀此詩,品嚼其句,蘇軾在灰暗書桌前醉酒熏天,兩眼望月,深思家人,即興大作的情景就會一覽無余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其實,月亮不僅是一種團聚的號召,更是獨自一人對家鄉情愁思念的傾訴對象。望著明月,想著家人,大家團聚,這才是中秋節的魅力。
中國的節日繽紛多彩,喜氣洋洋的春節,朝氣十足的端午節,綠色環保的植樹節……還有這一家團圓的中秋。我愛我們的節日。
關于中秋節的周記:愛在中秋 篇2
打開手機,“中秋節”三個字立刻印如眼簾。這是我第一次沒在家過中秋節,感覺有點孤單。
上好晚自習,我放慢了腳步,抬頭仰望了很久,卻不見那本因出現的月亮,令我有些失望。
從古至今,人們對月亮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不必說李白“望明月,思故鄉”的詩句,將個人感情與自然容為一體,也不必說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所抒發的那種孤獨寂寞的情懷,單是蘇東坡關于月的詩句,就足以使人折服:“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東坡居士失意之月;“對酒卷簾邀明月”是他興酒之月;“月明如霜”和“三更月到床”則是他的異鄉之月。其實,月兒本無情,倒是人多情,于是多情的人,把無情的月看作知己,當作朋友。因此,王維獨居山中,卻不覺孤獨,“獨居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森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不正是他隱居生活的真實寫照嗎?
可惜今晚沒有月亮,無法讓我抒情感慨一番。明月幾時有?
關于中秋節的周記:愛在中秋 篇3
盼望以久的中秋節到來了。
早晨,我起的特別早,都六點了,大地還在沉睡當中。雖然是秋天,可寒意還挺濃,一陣風吹來,我不禁打了個寒戰,走在大街上到處可見月餅的足跡。賣月餅的還真是多不勝數,這時,走來了一位大哥哥,他在講電話,說:“中秋節不回廣州了,我在這過節就行了。”我的心里感到有針刺了一樣,因為今天是中秋節,是和家里人吃團圓飯的日子。我感到我比那為哥哥幸福得多。
以是晚上八點了,往窗外望去,看到似圓非圓的月亮讓我想起一句話:“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突然,一綹綹輕煙似的白云,遮住了那迷人的月,一瞬間,那迷人的月又帶著溫和笑容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仿佛在和我們玩捉迷藏。月亮高掛天邊,大地散發出奇妙的清涼氣息。
這時天空響了幾聲,轟隆、轟隆的響......原來是原來是煙花啊!真美,炮聲震耳欲聾,月亮就是自己的蠟燭用它的亮光照亮黑暗、照亮人們的前方。月亮為我們鋪平陡的山路。月亮就是為我們擋風擋雨的紅礬船。
不知不覺的已十點了,月餅也吃完了,也該說在見了。
我愛你迷人的月,我愛你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