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優美文字(精選3篇)
中秋節優美文字 篇1
場秋雨一場寒,中秋前后,夜半涼意浸人,常常被凍醒,索性披衣下床踱到陽臺上,點燃一支香煙,所以常常有機會觀看中秋之月。
夜至三更,天地間一片靜謐,秋月的光輝如水如瀑,把城市和鄉村全部包圍淹沒,秋月的光輝如詩如歌,把喧囂和浮躁全部撫為平靜祥和。
觀察日久,在我看來——
四季之中,秋天的月亮是最大的。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秋月如輪,碩大無朋。晶白亮透的圓盤四周鑲著一道淡細炫目的金邊,煞是壯觀。定睛細看,那枝繁葉茂的桂花樹下:吳剛在伐桂,揮汗如雨,嫦娥在翹首憑欄,雙眼望穿,玉兔在綠草叢花間跳躍,笑看人間。秋月大如斯,何似在人間。
四季之中,秋天的月光是最亮的。
人間秋日,天高氣爽,清風明月,一覽無余。皎潔的月光水銀般的傾瀉下來,沒有路燈的仄道里,夜間騎行的人們借她的照耀回家,田間忙碌收秋的農人,借她的照耀勞作,辛苦了一天的媽媽,借她的照耀為驚夢的嬰兒晃動搖籃。秋月亮如斯,光澤耀人間。
四季之中,秋天的月色是最美的。
嫦娥作為其形象代言人,月之美,自然無人可以懷疑。月亮的美稱與雅號有如下之多:“玉兔、夜光、素娥、冰輪、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兔、嬋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在目前所知的天體中,也只有月亮能獲人間如此殊榮。“春花秋月何時了”,較之其他時節,秋天的月色更加美麗,秋月以其獨有的魅力和特色能與姹紫嫣紅的春花相提并論,足見其之美。秋月美如斯,倩影留人間。
四季之中,秋天的月兒是最多情的。
中秋佳節,團圓之日。游子思鄉,夫妻別離,士人落魄,官宦失意……一時間,人世間所有的情感好像都在秋天的月光下迸發,觥籌交觸,詩意盎然,古往今來,佳作不勝枚舉。“何當載酒來,共醉中秋月。”秋月情如斯,佳話傳人間。
幡然醒來,月已西斜,煙灰灑落一地,重新收拾起心情,定定神,舉目再看這秋天的月亮,更大了,更亮了,更美了,更讓我無法入眠。
中秋節優美文字 篇2
中秋節始于何年?查閱資料獲悉在上唐初年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到宋朝盛行,演變至今。在情思中秋節的人團圓上,可與春節、元宵節媲美。中秋節是中華民族中最講人情味,最寄思親人的佳節。
古往今來,每當花好月圓中秋之際,就有很多詩人揮毫潑墨、吟詩作畫。留下許多風流倜儻的軼趣。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將親情推向天上人間里的擁有。幾乎月亮圓了,思想夢就圓了。當圓月掛蒼穹時即成了恒久。在人脆弱內心就有一絲愁緒,情如大海里水在潮涌。千里思鄉,在懷念親人,難在中秋節里團圓。
回首我是一個遠離故鄉已有六十余載的關山外鄉游子,而作為故鄉的赤子仍每當中秋之夜及懷念故鄉的父母親,想念童年及年輕時代的伙伴。想念遠離的兒女及兒孫們。在想年與懷念中寄思。遙望月亮寄上默默祝福父老鄉親及所有的親人。
此時此刻,惟愿天下所有家庭、所有父母、所有鄉親珍惜中秋節團聚的歡樂幸福。一并享受家和萬事興的親情喜悅。無論國內外都有那濃厚的鄉情、親情在延伸。在中秋禮我們敞開心扉共舉杯邀明月,暢飲佳釀美酒,話桑麻,一品月餅,一敘家常,共享人間天倫之樂。這正是:月亮圓了
思想的人夢就圓了
當圓月掛在蒼穹
恒久的絲絲離愁
寄情遠方的親人
遙望那一輪滿月
默默沉甸甸的深情
祝福同享在中秋里
中秋節優美文字 篇3
今天小雨,看來晚上沒有月亮可賞了。
到了晚上,爸爸和妹妹就弄起了燒烤,媽媽在一旁興致勃勃地打電話邀請一些親戚﹑朋友。四處都是煙火﹑爆竹爆炸的響聲﹐震耳欲聾,給人一種危機四伏的感覺。
抬頭望月,發現月亮又小又暗,甚至最后完全被烏云掩藏了,毫無情趣可言。又想起小時候的中秋,不知道是因為人團圓,還是因為歲月的美化,總是覺得記憶中的月亮又大又圓,仿佛觸手可及。
很討厭現在已經泛濫了的煙花和爆竹。他們已經不能像十年前那樣給我新奇、刺激的美好感覺了,只剩下鬧心了。更別說碰,就遠遠看見都害怕了。
我在一旁看著媽媽不停打電話聯絡朋友,就在心里祈禱:千萬別來啊!不是我不喜歡熱鬧,而是不喜歡喧鬧。記得前年舅舅和阿姨兩家人都來了,光他們兩家小孩就有六個,再加上我的三個弟妹,真是真正的熱鬧可以是十年前和大伯家的姐姐一起點自制的燈籠、燃煙花;也可以是一家六口再加上一只心愛的小狗吃月餅﹑賞月,沒有其他的雜人雜物。總之讓人很舒心﹑懷念。
一群人喧鬧之后,在沙發上發現一只小孩落下的紙燈籠,才想起多年前中秋夜條條街巷有小朋友提著或自制或購買的燈籠在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