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作文_精彩小學作文800字(精選3篇)
中秋節(jié)作文_精彩小學作文800字 篇1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jié)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祭月賞月是節(jié)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xiàn)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guī)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jié)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xiàn)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jù)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shù)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jié)作文_精彩小學作文800字 篇2
我突然想起和爸爸賽詩的事,便請了媽媽做裁判,并給爸爸講了比賽規(guī)則:每人只能說帶有‘月’字的詩,誰接不上就算誰輸。
比賽正式開始了。我一馬當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媽媽說:“不行,這首詩太簡單,重背一首。”我只好背起了《拜新月》:“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爸爸說:“你只會背這種短詩,看我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我不甘示弱,背起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背完,我還挑戰(zhàn)的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沉思了一會,還是一個字也沒吐出,我得意極了,和媽媽一起數(shù):“5、4、3、2、1,時間到。”“天舒贏了。”媽媽宣布。我高興的蹦起來,抬頭看了看月亮,嫦娥姐姐仿佛在沖我笑,祝賀我取得勝利。
下一次中秋節(jié)賞月時,一定還要來一次賽詩大會,我也一定要保持冠軍這個稱號!
中秋節(jié)作文_精彩小學作文800字 篇3
小時候的記憶中,印象最早的,就是淄博月餅了,小而圓,皮酥,好吃得很。那時候的月餅還沒有很多品種,只有紅糖餡和白糖餡的,每個里面都有青紅絲兒,是夾藏在月餅中間的。
小時候是很少能吃到月餅的,半個或一個,都是象征性地,中秋團圓節(jié)嘛,這自然是少不了的,即使再窮的人家,也會買上一斤半斤,人口多的,就分著吃,每人都嘗一嘗,這才算是過節(jié)。我小時候長期住在山村里的姥娘家,每次中秋也在那里渡過。中秋時,不管有幾塊月餅,都是由我先吃,因為我不喜歡里面的青紅絲,味道怪怪的,我把酥皮一層層地吃掉后,姥娘和姥爺就吃我剩下的那些青紅絲兒,他們說就愛吃那些絲兒,那才吃。還有我喜歡吃的米飯、狗肉、餅干等等,凡是我喜歡的,必定都是他們不愛吃的,所以我每次都吃獨食兒,還非常心安理得。
后來生活日漸好轉,月餅漸漸多了起來,姥娘和姥爺才吃到整個的月餅,后來也才知道,他們也喜歡吃米飯、狗肉、餅干,這個秘密是在我結婚前才發(fā)現(xiàn)的。那次姥爺來城里,母親給姥爺添第二碗米飯,我就提醒母親:姥爺不愛吃米飯,他嫌粘牙的。母親笑了:傻孩子,那是他們舍不得吃,才那樣說的。我趕緊問姥爺:那些帶青紅絲的月餅,你還喜歡吃嗎?姥爺呵呵笑了:那些絲絲兒,夾在月餅中還行,吃不出什么異味,單獨吃它,就不太好吃了。原來如此!
現(xiàn)在每次回老家,我都盡量多買些東西給姥娘姥爺,他們的口味喜好,我已經(jīng)掌握得一清二楚了。每年中秋,我都十分想念在老家的姥娘姥爺,特別是看到月餅中的青紅絲兒,我就特別想他們,想那些一起過中秋的日子,那些貧窮、簡單卻溫暖的中秋,還有那些永遠的青紅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