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八月十五話題作文(精選3篇)
又是一年八月十五話題作文 篇1
今天是八月十五,傳統中的中秋節。我望著放滿整張桌子的中秋節作業,心中滿是憂愁和苦悶。
中秋節,一個象征著團員和快樂的日子。傳說,每逢八月十五的晚上,圓如玉盤的月亮上,將會有一個黑影出現,那就是嫦娥。人們為了紀念她,每次都會在圓月之下,擺上貢桌,放上月餅,讓嫦娥知道,人們還是想念著她的。
俗話說的好“看月亮,吃月餅”。在八月十五之前,爸爸媽媽的單位上,便會早早地發上月餅,讓自己的員工過一個好中秋。在眾多的月餅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冰激淋味的了。剛帶回家時,你別看它樣子難看,味道可是一級棒的。你只要把它放在冰箱里凍上幾個小時,再拿出來,用力一咬,保準口齒留香,令人心曠神怡。(牙齒不好的老年人不建議吃,要不然,你的牙可就保不住了。)
在中秋節,身處異鄉的游子們便會往遠方的家鄉寄信,以表示自己的思鄉之情。當然,這時最忙的就要數在家做飯的爸爸媽媽了。一家團聚,已然不易,要是不燒頓好吃的犒勞一下我們早已癟了的錢包和肚子,怎能將息?那時的一桌菜,那可真是太豐盛的哈!蒸年糕、蒸鹵鵝、燒雞、燒鴨、燒子鵝、鹵豬足以用“色香味俱全”來形容。
團員,是一個幸福的字眼,意喻著全家處在一室,說說話,聊聊天的意思。團員,是每一個游子、兒女、家人、親戚所盼望的事情。因為,只有和自己最親的人在一起,才能體會到什么才是安全,才能享受到什么才是愛,才能明白親人是為什么而生,是為什么而活。
今天,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快樂的日子。只有在今天,他們才能想什么是幸福。
中秋節,意義重大,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是全中華兒女都喜愛的日子。
又是一年八月十五話題作文 篇2
秋天要來臨了,樹葉也要飄落了,自己的心情似乎也那么不平靜,心里有了許多感觸,感觸最深的就是思鄉之情。月亮圓圓地掛在天邊,親切地看著我,好像欲和我輕聲細語地說一些悄悄話兒,述說那千年古老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
面對月亮溫柔似水的體貼,我沒有了倦意,索性打開了窗戶,月亮用柔和的目光看著我,一股暖意遍布了我的周身……
月亮,你知道嗎?我想回家,雖然現在我們全家都在一起,但我想回那爺爺一輩子住的家,那里有爺爺的氣息,那兒有兒時的回憶,那里有故鄉的記憶。雖然眼前看到的是一排破舊而且面臨倒塌危險的小房子,長得跟人差不多高滿院的野草,被山水沖得不像路的山路……
雖然是半夜了,但天空仍然是一片淡藍色,圓圓的月亮掛在天空,我望著它光潔如鏡的面龐,思緒像蕩起的一葉輕舟,在海波里向前方踏浪而奔騰著,飄渺的神思也游離到了那里……
就算時間是殺手,除掉我腦中封存的知識,它也永遠不能奪走故鄉的記憶。我依然記得爺爺,歡樂地與我在院子里玩耍,我依然記得那棵梨子樹,掛著兒時五彩斑斕的夢想,我依然記得那片蔥蘢的竹林,爸爸和我在那快樂地挖竹筍。我依然記得那綠油油的土地,載著爺爺的辛勞和思念。時間能使綠葉枯萎,能使容顏衰老,能使滄海變桑田,但它卻風化不了我對故鄉無限的回憶。
月兒,我請你幫我傳遞一份給天上得爺爺的祝福和想念,給那冰冷無人的小屋送上我一份溫暖和慰問。
故鄉,我永遠的夢。如果我是失根的蘭花,飛舞的秋蓬,那故鄉的記憶就是我重回大地的力量。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鄉。胡馬依北風,狐死必首丘。一枝一葉總關情,情到深處憶故鄉。
又是一年月圓時,今夜我想家了,想我的根了,想我的夢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終于真正地領悟到和感受到李白這份濃濃地思鄉之情了。
又是一年八月十五話題作文 篇3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