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拜月的由來是哪?(精選3篇)
中秋拜月的由來是哪? 篇1
那么八月十五這天究竟該怎么拜月呢?有哪些儀式和習俗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當月亮出現的時候,要對月設香案,在擺設果品的時候除了擺設蘋果、葡萄等水果還要擺上西瓜和月餅,并且西瓜一定要切成蓮花狀。此外當一切準備好之后,要沐浴焚香,以十分虔誠的心靈對月禱告,家中老人、男子、婦女、幼兒要依次祭拜月亮,然后焚燒月光紙,在桌上的每一樣貢品中切下一塊放在地上。在吃月餅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應該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切的數量要根據家庭人口來定,切不可多切或少切。
當然在拜月的過程中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祭拜的,在祭拜之前要先看看自己之前的運勢如何,如果自己最近不是太順利活著自己的身體不太好,就不要出門賞月或祭拜了,當然民間對于拜月還有一系列禁忌和傳說,比如不能用手指月亮,額頭不能被頭發遮住等等,雖然各地關于拜月的儀式和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很多習俗和禁忌是相同的,在中秋節拜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
中秋拜月的由來是哪? 篇2
中秋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了,對于很多人來說中秋節意味著和家人的團圓,意味著親情的重聚,但實際上在古代中秋節是一個充滿著感傷別離的節日,古代的文人墨客對于中秋節總是有著滿腹的惆悵和說不完的感傷,尤其是身在他鄉的游子在八月十五這天更是望月興嘆,寄托相思之情,因此很多流傳千古的名人佳作也大多誕生于八月十五,比如李白的《靜夜思》、《月下獨酌》、蘇軾的《水調歌頭》等等,都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當然中秋節這天也有數不盡的神話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等,這更為中秋節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中秋節在古人眼中非常的神圣,不僅是寄托相思的節日,更是祭奠神靈的日子,在這一天很多人會采取各種儀式來拜月,那么中秋節這天為何要拜月呢?原因有兩個,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十分有限,天象則代表著上天的情緒,八月十五這天月亮最圓,在古人看來自然是吉祥喜慶的兆頭,自然就對神靈產生了敬畏之感。從神話的角度來說,人們對當時月亮上存在神仙的傳說是深信不疑的,尤其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因此人們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福,從此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便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中秋拜月的由來是哪? 篇3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xx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xx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在現代的中秋已經被逐漸淡化了,但是仍然無法改變的是,這依舊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象征著團圓,所以中秋也有了吃月餅這個習俗。不過話說,雖然中秋節在今天已經逐漸的被淡化,但是習俗還是依舊存在,每到中秋,家家會團圓,一起吃月餅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在古代中秋是十分被重視的,到底有多被重視?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中秋祭祀這么一說,但是到了魏晉的時候,似乎人們才真正的把它當成了一個節日來對待,因為在魏晉時期,中秋賞月才開始逐漸流行,后來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才被正式定位一個節日。這吃月餅的習俗也是在唐朝就開始了,這是因為唐朝當年打匈奴打了勝仗,然后吐魯番人就送上了胡餅慶祝唐朝部隊,皇帝看到了這個餅之后,也是很高興,于是就把餅給大臣們分了,這也是最早的吃月餅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