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范文大全 > 節日慶典 > 中秋節 >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精選8篇)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

發布時間:2023-07-02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精選8篇)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 篇1

  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優良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 篇2

  中秋節介紹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端午節、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__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__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 篇3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

  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 篇4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節傳說故事一: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去天上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傳說故事二: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

  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傳說故事三:玉兔搗藥

  此傳說最早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青蛙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

  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青蛙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結:前三大中秋故事處處帶有神話傳說的影子,關于三者之間的聯系,有一說是這樣的:相傳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藥,交給姮娥保管。逢蒙聽說后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姮娥。

  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離開羿,姮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

  廣寒宮里寂寥難耐,于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配成飛升之藥,好早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

  以下三大傳說,則有著一定的歷史原型,與知名歷史人物和史料記載緊密聯系。讓我們繼續細品吧!

  中秋節傳說故事四:玄宗覽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

  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

  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節傳說故事五: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

  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中秋節傳說故事六: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

  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中秋節傳說故事七: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 篇5

  1、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

  2、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故事最廣為流傳,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然后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藥,他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后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稱為中秋節。

  3、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對于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獲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因此逐漸演變成中秋節。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 篇6

  1、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3、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4、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5、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6、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7、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8、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后,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于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 篇7

  1、傳統活動——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3、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4、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5、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 篇8

  1、吳剛伐桂

  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2、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3、玉兔搗藥

  此傳說最早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青蛙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青蛙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

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精選8篇) 相關內容:
  • 中秋節的來歷100字(通用26篇)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中秋節。傳送,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大地開裂,河水枯竭,人們無法生活。有個叫后羿的英雄一下子射掉了九個太陽,解救了大家。...

  • 中秋節的來歷作文450字(精選29篇)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我們該吃月餅和賞月了。那你知道中秋節的是怎么來的嗎?中秋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天,在八月,故又稱“秋節”或“八月節”。...

  • 中秋節的來歷作文(精選31篇)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

  • 中秋節來歷五年級作文(精選3篇)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 中秋節來歷作文(精選15篇)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 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精選27篇)

    今天,陶俁翎的外公吳教授給我們上了一課月滿中秋。吳教授先跟我們說了中秋節的傳說:嫦娥奔月,讓我聽得非常陶醉、入迷,讓我覺得好像是真的一樣。...

  • 中秋節的來歷范文(精選27篇)

    有的人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10個太陽,曬得莊稼寸草不生。后來一個名叫后羿的人,力大無窮,運足神力把9個太陽射了下來。后來,后羿娶了一個名為嫦娥的女人。后羿除了教徒弟和狩獵外,終日與妻子同在。...

  • 中秋節的由來和來歷周記(通用9篇)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比較多。其中“中秋”一詞最早源于《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200字(精選30篇)

    關于中秋節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下生長繁殖,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會被砍光。...

  • 中秋節的來歷250字(精選26篇)

    終于到中秋節了,這一天發上了好多事。早上,我問媽媽: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媽媽說:當然知道 ,中秋節是我國的佳節一直說到了中午,媽媽說她要去街上買東帶我去沒想到媽媽一下決定帶我去了我們來到街上買了一些蔬菜有小青菜、帶魚,說...

  • 中秋節的來歷400字(通用29篇)

    有的人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10個太陽,曬得莊稼寸草不生。后來一個名叫后羿的人,力大無窮,運足神力把9個太陽射了下來。后來,后羿娶了一個名為嫦娥的女人。后羿除了教徒弟和狩獵外,終日與妻子同在。...

  • 中秋節的來歷作文600字(通用26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大家都在月圓之夜全家人坐在一起賞月亮,吃月餅,來度過這個團圓之夜,可是,你知道么?中秋節也是有來歷的。相傳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把人們曬得生不如死,有一個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比,他為了給人們排憂解...

  • 八月十五中秋的來歷與傳說(精選4篇)

    1、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

  •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200字(精選29篇)

    關于中秋節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下生長繁殖,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會被砍光。...

  • 中秋節的來歷250字(精選27篇)

    終于到中秋節了,這一天發上了好多事。早上,我問媽媽: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媽媽說:當然知道 ,中秋節是我國的佳節一直說到了中午,媽媽說她要去街上買東帶我去沒想到媽媽一下決定帶我去了我們來到街上買了一些蔬菜有小青菜、帶魚,說...

  • 中秋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汝阳县| 玛多县| 厦门市| 双柏县| 太仆寺旗| 武义县| 射阳县| 杭州市| 临澧县| 罗定市| 禹城市| 五河县| 德化县| 潍坊市| 富民县| 中超| 舟山市| 漳浦县| 启东市| 北海市| 鹤庆县| 浦北县| 萍乡市| 陆川县| 万州区| 昔阳县| 文成县| 漳州市| 邢台县| 准格尔旗| 宁国市| 太和县| 洛宁县| 榆树市| 桃源县| 呼和浩特市| 防城港市| 罗定市| 扶余县| 白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