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中秋節六年級作文(精選3篇)
家鄉的中秋節六年級作文 篇1
中秋節這天,大家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和分別已久的親人們歡聚在一起,吃月餅、談往事、報平安……往年,我和爸爸、媽媽都會跟著車流一起“流”到我的家鄉——信陽。但是,今年,我們卻到了“異鄉”——登封來度過中秋節。不用說,在這里過中秋節當然可謂是“別具一格”,很有意義。
到了登封,我們吃了午飯,就來到了聞名中外的少林寺游玩,這可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時刻,能在中秋節探訪這神圣之地,真是太有意義了!我們從山門進來,瀏覽這保存多年的寺院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座樓臺,每一篇介紹。穿過了許多的樓臺,進入我眼簾的便是一座叫做“立雪亭”的亭子。聽導游介紹,這座亭子的后面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說呢:古時候,一個人來到這座亭子外,希望在亭子里的那位方丈能收他為徒,亭里的方丈不愿收他,便說:只有天上下紅雪,我才肯收你。這人“求學心切”,直到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他被雪覆蓋成了“雪人”,可方丈仍未開門,他就忍痛把自己的手砍了下來,一時鮮血從傷口處噴出,染紅了地上的積雪,變成了真正的“紅雪”。方丈看好他的執著,就破例收他為徒。聽了這個故事,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像他渴望佛學一樣渴望學到新的知識,這樣才能夠學業有成。
中秋節最特別的當然就是月亮了,中秋節的月亮可謂是又圓又亮,像個大玉盤。中秋節晚上,我們就來到一個實景劇場觀看《禪宗少林》,之所以稱他為“實景劇場”,是因為它的所有場景都是少林寺里的實景,無論是山還是水,都是自然的杰作。
演出非常精彩,它主要講的是少林寺是怎樣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寺,走向輝煌歷史的。演出里有一幕讓我尤為難忘:在夜幕的籠罩下,充滿詩意的竹林里,幾位小和尚正站在梅花樁上練功,這時,觀眾們都不由自主的往天上看,看那圓圓的月亮。頓時,天上的月亮加上竹林、梅花樁和那幾個小和尚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恍然間,我覺得,所謂禪的生活,就不過如此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中一直回蕩著這首詩歌。
這次中秋之旅,讓我學會了“只有渴望知識,才能學業有成。”的道理,也讓我領悟到了真正寧靜,安寧的禪意。中秋之夜,雖然是和許多對禪宗少林充滿憧憬的人們一起度過的,但我想遠在故鄉的親人們也一定看到了今晚明亮的圓月。走出劇場,看著玉盤一樣的圓月,我和媽媽一起默念著那首古老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家鄉的中秋節六年級作文 篇2
“琪琪,想吃月餅嗎?”“想呀,可是中秋節早過了,哪兒還有的賣呢”“別擔心,你看,”說著媽媽從包里拿出一套模具,“我們可以自己動手做呀!”“太好了,我也要做。”我歡呼雀躍。于是我們就著手準備起來,要用到的食材有:紅豆、面粉、牛奶、雞蛋、白糖還有黃油。
媽媽先把紅豆和適量的水放到高壓鍋里煮,在等待的過程中開始和面。先放入4大勺面粉,再依次加入牛奶、糖和雞蛋,最后把它們揉成一團,揉到面團表面光滑。剛和好面,紅豆的香味就撲面而來。媽媽將紅豆濾水盛入一個石制容器中(這個容器叫做石臼),再用搗棒將紅豆碾成泥,紅豆泥一做好,我就盛起一大勺要往嘴里送,媽媽連忙制止說,“現在還不能吃,不然會有點澀的,要加上白糖后才好吃。”于是我加入些白糖和豆沙拌勻,香甜的紅豆泥就做成了。
媽媽將揉好的面團分成很多大小差不多的十二個小面團,搓圓備用。我迫不及待拿了一個小面團,先用力在面團的中央按個坑,將四周壓薄,再慢慢將豆沙塞進去,搓圓,稍稍壓扁,最后放進模具里,用力一壓,一個小巧玲瓏的月餅就“蹦”出來了。“哇!好漂亮,媽媽我要換一個帶玫瑰花紋的模具……”
不一會兒,十二個不同形狀、花紋的月餅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好激動呀。媽媽又在每個月餅的的都刷上黃油,放入烤箱。大約過了四十分鐘,香氣四溢,饞得我直流口水。
當我狼吞虎咽地吃完第一個月餅,“媽媽,我還要。”看著吃得津津有味的我,“以后我們要自己多動手做點心,又安全又衛生,這樣吃得放心。下次我們做春卷和面包吧!”我欣然點頭。
家鄉的中秋節六年級作文 篇3
媽媽說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可多了,有春節、中秋節、重陽節、清明節等等。我最喜歡的是中秋節。
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每年過節,我們全家人都圍坐在大圓桌前吃飯。爺爺奶奶做了許多可口美味的菜肴,圓桌中間放著一盤切小的有各種口味的月餅,爺爺說,中秋節一定要吃月餅的。看著滿桌子的好菜,我常常等不及就先對著我愛吃的菜和點心下手,媽媽說我像個小饞貓。吃好晚餐是我們小朋友最開心的時刻,我和姐姐,妹妹拿著各種紙做的動物燈籠去外面玩。大人們也聚集在門前賞月、乘涼、聊天。我們圍著大人跑來跑去嬉鬧著,真是開心極了!我們還提著各自的燈籠比誰的漂亮……
中秋節的夜晚真的好美哦!我睜大眼睛仔細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想從月亮里面找到媽媽講的神話故事中的嫦娥和兔子的影子,想象著月亮里是不是真的住著神仙。多希望神仙能從月亮里出來和我們小朋友一起玩啊!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坐上飛船到月亮上面去看看!
六年級:潘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