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慶祝中秋節的作文(通用3篇)
小學慶祝中秋節的作文 篇1
一年一度的中秋都讓我充滿期待,我期待著月圓,期待著團圓。今年的中秋節即將到達,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等待著,在這等待之中,我的記憶又回到了往年的那一個中秋節。
那是一個令我難忘的中秋節。
那一天,我期待著到來的中秋團圓終于實現了。雖然我過了這么多年的中秋,可是在此之前卻沒有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中秋團圓。因為此前的每一年中秋節爸爸都不在家,可那一次,常年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回來了。
那天,爸爸的回來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意外之喜,爸爸的嘴可真緊,前一天晚上還在給我們打電話問好,哪想第二天的時候就回來了。當時我們正在準備著午餐,猛然間就聽到有人在叫門,這熟悉的音調瞬間將我們弄蒙了,等我一開門,穿著一件白白襯衫的爸爸精神十足的出現在了我的眼前。
“我回來了,怎么只有一臉驚訝的?難道不應該高興?”爸爸笑呵呵的說了幾句,我瞬間反應過來,然后立馬給爸爸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接著又提高音調朝著屋里的所有人興奮的喊道:“爸爸回來了!爸爸回來了!”
這一下子,我的整個家都熱鬧了起來,所有人前前后后的圍繞著爸爸,特別是奶奶緊緊握著爸爸的雙手是一秒都不想耽擱,在這么多人的包圍中,爸爸站在中間,我們一人一句的問著話,爸爸開心的給我們解釋著。
因著爸爸回來,我們的午餐又加了幾道菜。這一頓飯是我吃得最開心的一頓飯菜,全程里,家里都是喜氣融融的,好不熱鬧,吃完午飯后,我們又吃起了月餅,這次中秋真是一個團圓的中秋。
瞧著離今年中秋越來越近了,我想著今年爸爸還會回來嗎?
小學慶祝中秋節的作文 篇2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中秋節。由于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節,民間俗稱八月節,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而現在,我們最熟悉又看到的最多可能就是月餅了。然而,中秋之至,為什么我們如此的對月餅,而月餅又有什么含義呢?
首先,月餅的做工精美,美味可口,無論是作為主食還是零食都是居家旅行的佳品。而且月餅易攜帶且存放時間相比較起來較長,所以自然而然的,月餅就成為了中秋的主流。那么關于月餅的含義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有意義的還是月餅表達的親情、愛情和鄉情以及那種團團圓圓的象征。
在中秋這一天情侶之間互送月餅,互相祝福,表達了真摯的情意綿綿的愛情。月餅表達了惜別、眷戀和天長地久之情。幾乎所有的炎黃子孫,無論在國內、在家鄉,還是在世界各地、在天涯海角,都在中秋節這一天吃餅賞月、望月思鄉、寄托情思。一塊月餅表達了在外游子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親情和鄉情,溝通人們之間的感情,表達美好的祝福。同事和朋友之間送上一份月餅表達了互相之間親密的友情。送上一份七星伴月、福星高照、百壽宴點等月餅,表達了人們對老人長者的尊敬和美好祝福。
小學慶祝中秋節的作文 篇3
今天是中秋節。有個詩人說過:“每逢佳節倍思親。”我也想起了我的親人,要是中秋節能讓親人在一起吃月餅就好了。
記得有一年中秋節,親婆(我對崇明祖母的稱呼)帶著我和表哥拿著面粉做每年到崇明都吃的圓子。中秋節,崇明農村不吃月餅,而吃圓子。親婆找出做圓子的材料:面粉、餡和水,先將面粉和開水揉成大面團,再摘取一小團,用手揉成一個空心的半圓球,然后把餡放在空心的半圓球里,用手一點一點捏著轉,球口就越捏越小,最后把口子用手一點點捏住就行了。親婆還告訴我一個秘訣:“在剛開始揉面團時,要用些干面粉放在上面,不然面團粘乎乎的,很難揉。”我剛做幾個,一點也不像圓子,倒像小籠包子。親婆又說:“捏到最后,圓子口還要往下按,再用雙手搓圓,這樣才像圓子。”我聽了以后,照她的樣子做了,還真像呢!
吃著自己做的圓子,我覺得中秋真美好,可以與家人一起吃圓子,真快樂呀!可惜親婆一年前就去世了,但親婆教我做圓子的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崇明家里別的人沒親婆勤勞,又沒人比她會做菜,如今親婆不在了,我和爸爸媽媽也很少到崇明去玩了。望著圓圓的月亮,我想:中秋的月亮這么圓,我們全家卻不能團圓。為什么月亮在發光微笑,我家卻只有思念親婆的淚光?我默默地念道起古人的詩句: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中秋節,我吃著月餅,想起了崇明圓子,更懷念在天上的親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