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中秋節習俗的作文500字(精選3篇)
介紹中秋節習俗的作文500字 篇1
皓月凌空的美景歷來為人們所傳頌,尤其是中秋的月,夜空中的星光在中秋月的耀眼下都一一斂去了光芒,但間或的幾顆小星星許是也想窺一窺這中秋月的美景,冒著小腦袋閃閃的偷望著不遠處的明月。
中秋節賞月是流傳已久的習俗,在這一個特殊的日子里,大多的人都滿帶著思戀仰望著懸掛于頭頂的那輪圓月。“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中秋的月圓滿,中秋的月輝不僅照亮了這個夜,同樣也照亮了我們一顆顆仰望著月的歸心。
不關地點,無關時間,中秋的那一輪明月,透徹了歷史,在歷史長河中,每一位仰望著月的人,都接受了月輝的洗禮,月的光輝能緩解在外游子的鄉思。
在中秋的這個夜晚,天空中的月是主角。
夜晚的天空上還飄著幾朵被風吹動的云,云在月光下染上了顏色,那一種由亮至暗的漸變,給了這個單調的夜幕帶上了一番繁復,被月照亮的云在風的鼓舞下莽足了勁要去撫摸心中的神,近了,近了,云終于觸上了月亮,它緩慢地從月上飄過,有興奮,有癡迷,可最終不管它有多么的留念,那股將它帶近月的風,又將它吹飄,在風的力量下,云終是離月越來越遠,云身上的光輝也漸漸的消失,到最后,云離得月遠了,月的光輝也驅不散來自黑夜的侵襲,漸漸地云隱入了遠處漆黑的夜幕。
當云的最后一角也消失不見的時候,我們收回了視線,心里帶著落寞,為那朵消失了的云感慨,但也在羨慕為那朵觸摸到了月的云,因為我們站在地面上仰望著天空的月,始終遙不可及。
雖然我們也知道那云與月觸碰的一幕也不過是一種視覺上的錯覺,但是我們更寧愿承認,承認我們所見到的那錯覺的一幕,云終是觸碰到了它心中的月,因為我們都相信著美好。
介紹中秋節習俗的作文500字 篇2
發展至明朝,月餅成為中秋節節令食品,這一習俗也在民間徹底流傳開來。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做成圖案印在月餅上,更加惹人喜愛。
到了清朝,月餅的制作技巧越來越高。《隨園食單》記載“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讀來令人垂涎欲滴。
而且,如江南一些地方還有“卜狀元”的習俗。簡單說來,就是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放,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后全家人擲骰子,按照點數大小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取相應的月餅吃掉,其樂融融。
除了吃月餅以外,中秋節的習俗還有祭月、拜月、賞月、燃燈等。民俗專家蕭放解釋,拜月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宋代以后開始流行,至于具體的儀式,一般是到了農歷八月十五晚上,人們在家里或者戶外擺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餅等供品,然后進行叩拜,祈求福佑。
“那個時候,男女拜月的愿望不一樣。男子一般希望科舉考試能取得好功名,女子則希望能夠擁有美麗容顏。”蕭放說,隨著習俗演變,明清以后才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由于地域原因,以拜月賞月為中心,各地中秋風俗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過去在北京,“兔爺”可算是過中秋的標配。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這么描寫過:“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不止孩子們喜歡,大人也會拜拜兔爺求個吉利。
古代,在浙江一帶,觀潮算得上是中秋時的一件盛事,據說,“中秋觀潮”早在枚乘的《七發》中已有所記載,宋代大詩人蘇軾創作的《八月十五看潮》詩中也寫道:“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可知此風俗由來以久。
“中秋節南北地區習俗差異不大,北方偏重親人團聚,南方戶外活動比較多。”蕭放說,除了拜月、賞月之外,較為典型的民俗活動還有燒寶塔燈、放孔明燈,偷月亮菜等,一家人會在中秋當天團圓飲酒、吃新米飯,“此時,未來女婿上門送禮提親”。
介紹中秋節習俗的作文500字 篇3
剛剛開學就迎來了傳統的中秋佳節,由于最近一直奔波于蘇州上海之間,所以我決定留在了學校度過高中學習中的第一個中秋節。下午的時候就聽說我們要自己做飯,然后和汪老師一起吃月餅賞月,在忙碌中就到了晚上六點多,師妹來了,匆匆地催我們,汪老師已經去了,快點吧。等到的時候,看到了偌大的桌子上,擺滿了菜,連碗筷酒杯擠在空隙里,豐盛的大席。真的感嘆,現在的體育系師弟真厲害,這樣的一桌菜都能給做出來,且色香味俱全,體育出生的男生找女友時要更加的搶手了。賞月的環節大家比較八卦,調侃了身在美國的郭強博士,并給他傳遞了中秋的祝福,并向他炫耀我們吃到了汪老師珍藏的冰月餅。
歡聲笑語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汪老師和善可親、幽默風趣和率直真誠,這與平時的雷厲風行、嚴格要求和精益求精的風格完全不一樣。都說做汪老師的學生很苦,很累,而也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獲,更何況人都是有惰性的,自覺得偏向悠閑安逸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又很容易讓我們“停滯不前,被生活所累的”。一件接一件的事情鍛煉了我們處理事情的能力和效率;一個個挑戰性的任務在撞擊我們的能力底線,讓我們不得不從頭開始學起;一次次的修改培養了我們追求完美、凡事做到讓自己滿意,負責的態度。我發現汪老師這里有我永遠也學不完的財富,能再次成為她的學生我感覺的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