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節日習俗作文(精選3篇)
關于中秋節節日習俗作文 篇1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過中秋,在我國是一項十分古老的習俗。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我們早早地吃了團圓晚飯,迫不及待地坐在電視機前看中秋晚會,我們一邊看晚會,一邊吃月餅。就在吃月餅的時候,我問爸爸:“爸爸,中秋是怎么來的?”爸爸得意地說:“你說呢?呵呵!”我心想:賣什么關子?以為我不知道,哼,讓他吃驚一下!我說:“哈哈,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浠,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才定為節日。爸爸,你說是吧?”爸爸驚訝地說:“這你也知道?”我得意地說:“你不要瞧不起人呀!”媽媽說:“就是啊,你不要小看兒子喲!”說完我們哈哈大笑起來!我接著說:“常言道:月到中秋分外圓,我們去賞月吧?”大家同意了,于是便一起走出了家門。
我走在路上,抬頭看天空,天還是那片天,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是今晚的月亮比以往更圓潤、更皎潔了。仰望著那美麗的月亮,好像嫦娥姐姐和玉兔弟弟正在向我招手,想邀請我和他們一起在月亮上遨游……不知不覺的我們就來到了嘉陵廣場,廣場上的人真多啊!人們或休閑,或娛樂,或跳舞,或聊天,或賞月,一家家,其樂融融,到處是一片溫馨、國泰民安的景象!
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此刻,我的思緒早已飛到了遙遠的邊關——新疆和田,因為它是我的第二故鄉(爸爸以前在這兒當兵),那里有我最要好的小朋友,還有我最敬佩的解放軍叔叔,他們舍小家顧大家,“一人辛苦萬人甜,一家不圓萬家圓”,如果沒有他們無私奉獻,哪有祖國現在的和平安寧,哪有人民的幸福安康!請月亮帶去我對他們無盡的思念,并捎去最美好的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祝大家節日快樂,愿天下永享太平!
關于中秋節節日習俗作文 篇2
八月十五正是那中秋節,正是那一年最快樂,也是涼爽的一天了,一年辛苦勞動結出的果實,最后終于可以品嘗果實的甜美,歡度佳節。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飲食風俗。
吃月餅
“中秋佳節吃月餅,”這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每當風清月朗,桂花鉆入人心之際,家家吃月餅,賞月亮,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別有一番滋味。我記得蘇東坡的詩句中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的美味糕點。有的地方過中秋節,比如江南過中秋就有點與眾不同,比如有錢人家吃月餅,貧苦人家吃南瓜的風俗。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黃花,黃花美麗,善良,聰明。由于那年大旱,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經常躺在床上,后來,黃花在南山的草叢里發現了兩個扁圓的野瓜,于是就把他帶回家,煮給父母吃,沒想到這瓜香噴噴,甜津津的,兩位老人吃了后食欲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黃花把瓜種子種在地里,后來長出許多瓜來,因為他是從南山采來的,所以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傳著吃南瓜的習俗。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看著月中桂花,聞著一陣陣的桂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全家人坐在一起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歡聚一堂,以成為節日的一種享受。
關于中秋節節日習俗作文 篇3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南宋年間的觀潮在錢塘江上六和塔一帶居多之勝景,其潮水的由來,“起始之時,微見遠處如白帶一條迤邐而來,頃刻波濤洶涌,水勢高有數丈,滿江沸騰,真乃大觀也”。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除了在太陽、月亮、地球都在一條直線上,海水受到引力漲潮原因外,還有其獨特的原因——杭州灣和錢塘江的地形影響。錢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潮起的時候海水從寬達一百公里的江口涌入,當溯江上到達六和塔地帶的兩岸逐漸收窄,其涌潮時江潮卻以每秒十幾米的流速向前推進。由于兩岸逐漸收窄,灣內江水迅速提高出現涌潮。而此時錢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擋難于外泄,反而提高了灣內的水位,加強了潮勢。加上浙江沿海一帶夏秋季節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這也助長了潮水的聲勢。潮頭便形如立墻,勢若沖天,舉世聞名的觀潮勝景便由此形成。在歷的觀潮勝景,當今、自從一幅恢弘巨作中呈現,陳鳴樓先生繪制《南宋皇城圖》此圖歷時十年與力求客觀,而為其嚴謹的還原南宋皇城文明歷史,其彰顯中華歷史文明與中華文化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