愜意的中秋節周記500字(精選3篇)
愜意的中秋節周記500字 篇1
這天,同學們早早做好準備:黑板上寫上富有藝術氣息的中秋中隊活動主題;桌子排成正方形,上面排滿礦泉水;幾個同學忙著分發月餅、蛋撻;狀元碗里的骰子跟我們來個大眼瞪小眼,好像在說:“敢來搖我嗎?”
中隊活動開始,六個人為一組湊在一起,準備比試誰的手氣好。誰先甩第一把,爭取個開門紅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老師先來。”老師也當仁不讓地取來骰子,雙手合攏,用力晃幾下,“啪”的一聲扔在碗里。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圍上前。哈哈,一個“四”都沒有,連鼓勵獎的邊都沒沾到。
不過,得沒得獎都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這份快樂。八、九組同學躍躍欲試。一時間,尖叫聲、歡呼聲、骰子聲響成一片:你大聲地喊:“我搖中個龍。”他又蹦又跳地說:“狀元一定是我的。”我開心地說:“獎品,我來啦。”輪到我博餅了,我把骨子攏在手中,搖晃十幾下,也沒敢扔下去。同學們不耐煩地說:“快點。”我只好閉上眼睛往下一扔。不會吧,“對堂”出現在眼前。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拿走一個靠枕,心想:以后枕著它睡覺都會做美夢。
幾輪之后,尺子、鉛筆、文具盒、書包使者“名花有主”。可狀元遲遲沒有出現,大家不免有點心急。
就在這時,班長隨意一甩,出現四個“四”,成為當之無愧的狀元,代表我們組上去爭奪“王中王”。好運一來,擋都擋不住,班長不負重望地將獎收入囊中。
“花落”班長家,博餅活動告一段落。老師還講起博餅的來歷:“鄭成功為慰藉士兵的中秋思鄉之苦,發明搖骰子的游戲,就此在民間流傳下來。”
中秋博餅,我不但收獲歡聲笑語,還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真是一舉兩得。
愜意的中秋節周記500字 篇2
喜歡在中秋節前做很多關于節日的事情,喜歡用文字記錄下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轉眼夏去秋至,秋去冬來,在外漂泊的游子們,你們是否會在此時想起那個給予你生命的家?記得冰心阿姨說過:夢是最能揭發一個人靈魂深處的地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向往和眷戀,夢就會告訴你……無數次的在夢里驚醒,想家的感覺是如此的清晰。總會在月圓的夜晚獨自體會那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痛楚。
昨晚,跟母親通了,詢問我中秋是否回家,剛想回答,記憶卻被一下子拉到了N年前的場景。那時的我還是個剛剛離家的孩子,在外漂泊的四年里,我學會了吃苦,學會了堅強,更學會了用一顆博愛的心去包容一切。四年的生活就這樣在我念念不忘里劃然而過。唱過的歌,喝過的酒,寫過的字,還有牽過某個人的手……那些在墻角瘋長的草啊,就像年輕的心,見證了時間,更見證了青蔥歲月里那一幕幕暖心的故事。
我一直有個小小的愿望,就是在中秋節去杭州西湖賞月,N年了,這個愿望卻一直都沒實現。希望在未來的某天,可以有個人陪我實現它,哪怕只是短暫的氤氳…
小時候,奶奶總會做幾個可愛的小月餅,“奶奶!奶奶!我要黑芝麻的,不不不,還要五仁的,我還要…”“好好好,都給你。小饞貓,呵呵。”不記得還有多少次,在奶奶的臂彎里,“奶奶,你看月亮!月亮里面真的有嫦娥姐姐和玉兔嗎?那它們什么時候來人間玩啊?”“當然有啊,它們正看著你呢,要多笑哦,讓它們看見一個開心小可愛!呵呵。”奶奶,我、想你了…還有,媽…
中秋快樂、寂寞中秋,誰來陪我?
愜意的中秋節周記500字 篇3
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們一家吃完飯后便出去賞月了。我們都坐好以后,我問爸爸:“你說月亮像什么?”老爸眼珠一轉,拿起一個月餅,笑著說:“這月亮嗎,當然是象月餅了。”我又轉過頭來問媽媽:“那你說月亮像什么?”媽媽沉思了一會兒說:“像銀盤吧,古人云:‘小時不識月,忽作白玉盤。’不是嗎?”我說:“月亮不是像太陽嗎,只不過一個發紅光,一個發白光吧!”說到這,我們都笑了。
突然,爸爸問我:“你知道有關月亮的詩嗎?”我回答說當然知道了,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以月作媒,懷遠抒情;杜牧的《旅宿》“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煙月相伴,借月思鄉”。“你懂的還真不少呢!”老爸點點頭說。我說:“那是當然!”媽媽問道:“那你知道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嗎?”我說:“當然知道了,我不僅知道而且還會背呢!”媽媽說:“那你背背看呢。”“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滔滔不絕的說著。爸爸問道:“那你知道古人為什么喜歡用月亮來吟詩呢?”我搖了搖頭說“不知道。”我爸爸便繼續說道:“許多詩人喜歡以月亮為吟詠對象,是因為朋亮是美好純潔的象征,她常常會撥動游子的心弦,借月懷鄉,寫來特別親切。”“哦,原來是這么回事。”我點點頭。我抬頭望了望眼前的月亮。
啊!今天的月亮真圓啊!它是那么的美麗!那么的皎潔!中秋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