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拜月的由來是哪?(精選3篇)
中秋拜月的由來是哪? 篇1
中秋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了,對于很多人來說中秋節意味著和家人的團圓,意味著親情的重聚,但實際上在古代中秋節是一個充滿著感傷別離的節日,古代的文人墨客對于中秋節總是有著滿腹的惆悵和說不完的感傷,尤其是身在他鄉的游子在八月十五這天更是望月興嘆,寄托相思之情,因此很多流傳千古的名人佳作也大多誕生于八月十五,比如李白的《靜夜思》、《月下獨酌》、蘇軾的《水調歌頭》等等,都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當然中秋節這天也有數不盡的神話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等,這更為中秋節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中秋節在古人眼中非常的神圣,不僅是寄托相思的節日,更是祭奠神靈的日子,在這一天很多人會采取各種儀式來拜月,那么中秋節這天為何要拜月呢?原因有兩個,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十分有限,天象則代表著上天的情緒,八月十五這天月亮最圓,在古人看來自然是吉祥喜慶的兆頭,自然就對神靈產生了敬畏之感。從神話的角度來說,人們對當時月亮上存在神仙的傳說是深信不疑的,尤其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因此人們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福,從此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便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中秋拜月的由來是哪? 篇2
那么八月十五這天究竟該怎么拜月呢?有哪些儀式和習俗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當月亮出現的時候,要對月設香案,在擺設果品的時候除了擺設蘋果、葡萄等水果還要擺上西瓜和月餅,并且西瓜一定要切成蓮花狀。此外當一切準備好之后,要沐浴焚香,以十分虔誠的心靈對月禱告,家中老人、男子、婦女、幼兒要依次祭拜月亮,然后焚燒月光紙,在桌上的每一樣貢品中切下一塊放在地上。在吃月餅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應該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切的數量要根據家庭人口來定,切不可多切或少切。
當然在拜月的過程中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祭拜的,在祭拜之前要先看看自己之前的運勢如何,如果自己最近不是太順利活著自己的身體不太好,就不要出門賞月或祭拜了,當然民間對于拜月還有一系列禁忌和傳說,比如不能用手指月亮,額頭不能被頭發遮住等等,雖然各地關于拜月的儀式和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很多習俗和禁忌是相同的,在中秋節拜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
中秋拜月的由來是哪? 篇3
過中秋節的習俗,在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各諸侯國國君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習俗,講究一個日月同輝、天地同壽。秋天祭月,一般都選在中秋節前后幾天,這是中秋節最早的原型。
但是吃月餅這個習俗,是一直到唐宋時期才慢慢形成的。在唐以前的中國,老百姓還是以黍、米、粟為主食,很少吃餅子,餅子大多是胡人的吃食,所以當時又給餅子叫胡餅。
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繁盛,胡人的很多飲食習慣、服裝、食材都傳入中國,胡餅漸漸被華夏人所接納。胡人烤的餅,大多干焦硬朗,吃起來考驗牙口。傳入中國以后,我們中國人馬上對其進行了改良,比如加入各種餡料,撒上芝麻,減少分量等等,讓餅子好吃了不少。
相傳在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獻餅祝捷。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這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中秋節吃餅的記錄,但當時還沒有“月餅”這種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