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日記1000字:中秋節的旅程(通用3篇)
中秋節日記1000字:中秋節的旅程 篇1
在這個陽光明媚的中秋佳節,我,姐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姑媽和姑爹過完了中秋假期。每當提起中秋節時,我都會想到嫦娥奔月之事,嫦娥奔月的故事是這樣的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我和我的家人仔細地聽著爺爺跟我們說的嫦娥奔月之事,我們聽得津津有味,忽然一陣鞭炮聲響起,慶祝中秋團圓,據說,今年的中秋月亮特別的圓,我和爺爺他們紛紛走向屋頂,一邊談笑風生,一邊家家團圓,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在屋頂觀看月亮的同時,濃濃的勝負感給月亮增添了不一樣的滋味,我和姐姐比賽背古詩,姐姐一句我一句,她說:“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趕緊想到了一首古詩,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夜半天色,圓圓的月亮給家人們一個團圓的氣氛更加濃郁。
漸漸的月亮也團圓了。
中秋節日記1000字:中秋節的旅程 篇2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已成為我國固定盛行的傳統節日。今天又是一年一年的中秋佳節。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奶奶、爺爺剛從外邊回來,開門香氣撲鼻而來。我奔到廚房卻開不開門,我大聲說:“媽媽開門”,媽媽在里面樂呵呵的說:“不能進來,我要給你們一個驚喜!蔽矣谑蔷妥呦蛏嘲l走去和爸爸、奶奶、爺爺去一起去看電視,我們說說笑笑,嘻嘻哈哈全然不知道媽媽在忙乎啥。不一會兒,媽媽叫我們吃飯,我到廚房一看,桌子上琳瑯滿目,真是一桌豐盛的晚餐!有紅白相間的大螃蟹,有又大又肥的大蝦,有鮮嫩的鯉魚。有又肥又瘦的大排骨,還有紅、黃、綠、白各色天然蔬菜,真是讓人食欲大增,又讓人垂涎欲滴啊。我們一家五口快樂的吃完了這頓晚餐,享受了一頓團圓盛宴之后,我便獨自一人坐在陽臺上,準備一睹中秋明月的矯姿。七點半,圓月冉冉升起,哇,中秋的月亮好圓啊,圓得像一個大月餅;中秋的月亮真亮啊,亮得照著大地亮堂堂;中秋的月亮真大啊,似乎近在眼前。面對靜謐的夜,聽著蟋蟀的獨唱,望著空中一輪皓月,我不禁想起了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希望天下人都能快快樂樂、高高興興地過中秋節。
中秋節當然要吃月餅,這時爸爸捧著一大盒月餅上來了,里面有一個夾心層大月餅。媽媽把月餅分成五份每人一份。像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相親相愛,我們一邊吃月餅,一邊月下談笑風生。
看著皎潔的明月,我趴在爸爸腿上,聽爺爺講關于中秋節的神話故事,像“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這些故事,歷經漫長的歲月,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讓人久聽不厭。
中秋節夜晚是神奇的,中秋節的夜晚是溫馨的,中秋節的夜晚是幸福的。
我愛這迷人的中秋。
中秋節日記1000字:中秋節的旅程 篇3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伴隨著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詩詞,又迎來了今年的中秋節。
今天,我要向大家展示中秋節不同的過法-爸爸兒時的中秋節。
爸爸的祖籍是福建莆田,爸爸曾經告訴過我,在他們那個時候,每逢中秋節,出門在外的人們都要回家與親人團聚,同時還有“送秋”這一說法,也就是兒女給長輩禮物,有中秋必備的月餅,有又大又脆的板栗,有香甜可口的香芋,等等。有了“送秋”還要“做秋”,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舉行宴席,一飽口福。
當然,如果你認為只有這點兒風俗,那就大錯特錯了,中秋節怎么可能缺賞月這一項活動呢?那個時候,每逢中秋節爺爺奶奶必定要回家團聚,并合力將桌子、椅子抬到自家那空曠的后院。院中生長著幾棵樹,地上長滿青草,仿佛為后院披上了一件碧綠的大衣,那幾棵樹也高大挺拔,長著許多樹杈,上面滿是青色的葉子。你若細心觀賞,還會發現每片葉子的葉脈都有各自的形態,如同一個個孩子,具有各自的特點。終于上菜了,飽餐一頓后,他們便坐在院子中,分享著香甜的月餅,仰望頭頂那一輪皎潔的圓月。它在幽寂的夜空中縮放著自己的光芒,平日里與它一起閃爍的無數星星也一時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那云霧也籠罩不住它的光芒,任由月光撒在樹葉上,小草上,若隱若現,顯得格外靈動,在這奇絕壯麗的景象下,它就是夜空中的主宰。這一夜,是它的舞臺,我們靜靜地望著它,它身上仿佛不斷產生花紋,有時是一只小巧玲瓏的玉兔;有時是一個低頭沉思的女子;有時是一個身材健壯的男子。我們一直坐在那兒,沒有人發出一點兒聲音,好象都被這美景所震攝,直至睡去,那一夜的月亮令我終身難忘,它永遠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這便是我父輩的中秋節,一個尋常的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