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征(精選6篇)
中國傳統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征 篇1
1、團圓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寄情明月,這又是情感釋放方式。
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2、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飯吃也;諧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講話也。希望我們的祖國“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有序”,外交上要堅持“和平共處”,國與國之間要“和而不同”,干事業要“和衷共濟”,處世要“和光同塵”,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做生意信奉“和氣生財”,待人要注意“和藹可親”,說話要“和顏悅色”,批評要“和風細雨”,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3、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于家庭的重視。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來,中秋節不僅是小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從時令上看,中秋是“秋收節”。當然,現在看來,名義上拜月亮,其實念念不忘的應該是自己的祖先吧,還有就是思念那些遠方不能夠團圓的親人們。總之,中秋節,就是團圓節,就是溯宗追遠,就是一家團聚的節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4、許愿
再次,該節日也可以成為一個許愿的節日。當然,這里有一些功利的色彩。通過在節假日對于月亮許愿,如事業問題、健康問題、婚姻問題、家庭問題,往往也是比較靈驗。當然,我們不應當用這種功利來交換對于祖宗的祭拜吧!當你對祖宗的祭拜是出于真心的話,我相信心誠則靈,那你許的愿望,在今后的實踐當中必然是能夠實現的。但如果你是懷著虛情假意來祭拜,那必然是好的不靈、壞的靈!你會后悔莫及!
5、人情之美
中秋之夜,從前家家戶戶于庭中設供桌,擺放月餅、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節令食品祭月。本世紀初,我到松江農村作民俗調查,村民告訴我,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們都會設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齋月。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月亮、對自然的敬畏,這種敬畏中又滿含對月亮、對自然的親近與喜愛之情。這不是十分難得的么,這不是人們追求人與自然共處與和-諧的表征么?同時,暫時放卻勞作,闔家男女老少,歡聚賞月,一邊嘗食月餅、節物,一邊談談家常,這圖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們也可以在其中體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與美,體味到我們中國人的人情之美。
6、審美趣味
中秋節賞月等習俗的形成同樣耐人尋味。中秋之夜,賞明月,讓人們自覺地去體驗、感受圓月、月下境界與各種風物之美,這時,大自然的生命氣象與人們的內在情感體驗之間會相應相合,人們對月亮,對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變得靈敏,賞月之際,每每使人逸興遄飛,形之歌詠,豈是偶然!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們的想象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吳剛的神話傳說,讓這個節日充滿了神秘氣息,使很多中秋詩文呈現瑰奇幽麗的面貌。中秋詩文之多,真可謂不計其數。有的作品,甚至唱徹中華大地。然則中秋節的節俗,不僅讓我們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獲得審美享受,而且它還不斷地在陶冶著、提升著我們的審美趣味。
在中國,明月從來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負載著悠久的神話傳說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明月夜、短松崗”的追思,“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懷想,在游子的心中,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兒女,是愛人,是千山萬水無法阻隔的濃濃親情。
中國傳統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征 篇2
中秋,有濃濃的快樂;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癡頑。見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應慳。殘雨如何妨樂事,聲淅淅,點斑斑。
天應有意故遮闌。拍人間。等閑看。好處時光,須用著些難。直待黃昏風卷霽,金滟滟,玉團團。
中秋,有淡淡的憂愁;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有刻骨的思念;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有滿滿的期待;
中秋月·中秋月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有無盡的詩意;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來,中秋節不僅是小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總之,中秋節,就是團圓節,就是溯宗追遠,就是一家團聚的節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僅帶給我們生活的儀式感,更讓我們浮躁空虛的心靈充盈如天上的滿月。
中國傳統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征 篇3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緩慢發展而來的。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于家庭的重視。
對于很多人來說中秋節意味著和家人的團圓,意味著親情的重聚。然而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常以月來寄托深情,望月興嘆,寄托相思之情。
文人士大夫對于中秋節更是有著滿腹的惆悵和說不完的感傷,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中國傳統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征 篇4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國傳統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征 篇5
寓意家庭團圓幸福。
中秋節(別名:仲秋、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日期在農歷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中國傳統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征 篇6
中秋節的意義是什么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寓意也有團圓的意思。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