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秋有關的小故事(精選4篇)
跟中秋有關的小故事 篇1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們就聚集在一塊杵米磨谷,歌唱豐收。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間有一拱美麗的虹橋相連,從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難,特別是八月十五滿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許多身穿五彩達戈紋衣裳的姑娘,背著裝滿谷子的藤簍,一個接一個地攀上虹橋,登上月亮。
月亮上有棵桂花樹,每到月圓的時候,它會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滿枝繁花飄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們聽老人說:“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進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災祛病,青春不老。”
那時的月亮不象如今這么亮,顏色一片昏黃。姑娘們登上月宮,摘下桂花摻進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顆顆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兒透亮透亮。
一天,部落里有個姑娘想登虹橋上月宮,采一枝桂花舂米給久病的媽媽熬稀飯。她背上沉沉的藤簍攀上虹橋,沒想到剛走進月亮,虹橋“喀啦”一聲斷落了。姑娘想媽媽眼淚汪汪,從此再也回不了家鄉。她每天都在桂花樹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細又細,勻又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谷子杵成了白米,白米杵成了細粉。
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圓了,姑娘想念家鄉,思念親人了,就把細膩潔白的細粉灑到人間,白白的米粉紛紛揚揚灑落下來,化作了如水的清輝,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凈。姑娘望著月光下靜謐安寧的村莊和茅舍,默默祝愿爸爸長壽,媽媽健康,家中平安,年年豐收。這時候,部落里的老人也會指著月亮對后生們說:“孩子們呵,你們知道八月十五的月兒為什么格外亮嗎?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鄉,把潔白的米粉灑向人間啊!”
跟中秋有關的小故事 篇2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起義軍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跟中秋有關的小故事 篇3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跟中秋有關的小故事 篇4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