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飲食文化(精選6篇)
中秋節飲食文化 篇1
秋天也是盛產螃蟹的季節,是很多喜愛海鮮的饕客嘗鮮的好時機。早在明代的中秋宴上,螃蟹便成為了充場的主角,《酌中志》一書中寫道:“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將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當時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吃蟹,佐以酒醋,很是流行。螃蟹性冷,吃螃蟹趁熱吃,并多沾些姜酒類食品,以去其寒。
中秋節飲食文化 篇2
中秋時節的莼菜、鱸魚好吃,引人入勝。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其根、莖、葉碧綠清香、鮮嫩可口、營養豐富,莼菜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以秋莼為多為好。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莼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使莼菜成為思鄉的象征。當年,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不由思戀起家鄉的“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在得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辭官還鄉。自此,莼菜便成了游子思鄉的象征。從古至今,莼菜美味令很多游子學人魂牽夢縈。大文豪白居易也寫過“猶有鱸魚莼菜興,來春或擬住江東”之句。至明萬歷年間,莼菜鱸魚燴被列為貢品,上獻朝廷。
中秋節飲食文化 篇3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中秋節飲食文化 篇4
在川西地區,煙熏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最適合秋季制作,因中秋那時鴨子已長大,肥瘦適宜。清理干凈鴨子,用稻草煙熏至呈茶色,出爐后以鹵水調制,加以香料、食鹽、糖色等,即可烹制成色澤金紅、肉質細嫩、煙香濃郁的煙熏鴨。
中秋節四川人除吃煙熏鴨外,還有吃麻餅、蜜餅的習慣。麻餅是歷史悠久的正宗川點。椒鹽麻餅除了麻餅的皮薄心多、馨香味素等特點外,配料中有花椒、食鹽,成為純甜、微麻、略咸的特殊風味。相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被朱元璋任為先鋒,為了籌辦干糧特制一種大“金錢餅”,叫麻餅,以餉水軍,士氣大振,擊敗元軍。朱元璋聞訊后,稱之為“得勝餅”。
中秋節飲食文化 篇5
在中國臺灣,也流行在中秋節吃芋頭。有俗語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取芋、路的諧音來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工作。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鐘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中秋節飲食文化 篇6
對于南京人而言,不得不吃的東西還有鴨子。中秋節吃鴨子,還有一段歷史傳說。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元人。但當時統治嚴厲,不能明著組織斗爭,就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噠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節吃鴨子,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采取行動,*元人統治。從時令來說,每年中秋前后,鹽水鴨色味,這是因為鴨在桂花盛開季節制作,鴨肉會帶有桂花的香氣,所以美名曰“桂花鴨”。在《白門食譜》中曾有這樣的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