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隨想美文故事(精選3篇)
中秋佳節隨想美文故事 篇1
中秋隨感
秋高氣爽,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假節,我感想挺多的,中秋佳節是表達了人們的一種良好的祝愿。
首先,我就會感想起從古詩中學到的‘每逢佳節備思親’,這就證明了中秋佳節是一個一家團圓的節日,每家每戶都會坐在一張大圓桌上吃團圓飯,到了晚上還回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亮。
我們中國人一向重視團圓,就是憑借中秋佳節的力量,正因一向以來由于工作或其他種種原因和自己的親人異地分居,透過中秋節互相思念,有了中秋這個節日,大家才不會感到寂寞和孤單。
之后,我來感想一下吃月餅的好處,吃月餅是古代勞動人民流傳下來傳統的習慣。中秋吃月餅最早能夠上周代,源自我們中華民族拜月的一種儀式,能夠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
最后,我來感想一下中秋賞月的好處,賞月是正因月亮總是纏著離愁別緒,總是寄托著望月人的思念。雖然,今年的中秋佳節浙江大部分地地區受到了臺風‘森拉克’的影響,只能看見一輪朦朧的月亮,但是,我一點也沒有不開心,正因月亮在我的心里永遠都是那么美麗,那么皎潔。
中秋佳節隨想美文故事 篇2
中秋節,團圓佳節。然而,“團圓”二字,卻多么沉重!不知道那位背著妻子尸體跨上摩托車的男子怎么樣了,不知道在廢墟中渴望著可樂的堅強男孩怎么樣了,不知道守在北川中學廢墟之外不愿離去的那些父母們怎么樣了……不知道那么多失去了親人、朋友與家庭的人們怎么樣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但今年的團圓佳節,卻只能遙祭于山川。
然而,正如“芭蕾女孩”李月永遠不會停住的舞步一樣,廢墟之上,生活也依然毫無停駐,不斷向前。溫總理“多難興邦”的筆跡仍在,北川中學的黑板上,已經有了新的算式。9月1號,全國的媒體,幾乎都刊出了大幅頭條: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所有學校全部按時復學復課。九洲體育館內,臨時安置點的歡笑和哭泣似乎還沒散去,而滿目瘡痍的大地上,已經迸發新的生機。9月10日,都江堰啟動“家園重建”設計大賽,地震災區永久性住房的修建提上議事日程,新的家,將更好。即使大地仍然不時震動,這個中秋,依然將伴有朗朗書聲、裊裊炊煙。
因為感同身受,我們都是汶川人;今日中秋,我們還是汶川人。《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后社會工作和心理援助基本共識》近日在上海發布,心理專家注意到中秋節期間災區群眾可能出
現心理震蕩,及時進行疏導。四川廣安,萬人爭當復課點學生愛心家長;遼寧遼陽,街道居民自發往災區寄送月餅……煤電油運、鋼材水泥等各種物資,源源不斷運往災區。
中秋節,團圓佳節。團圓二字,別樣深情。這個中秋,滿月照在復蘇中的汶川大地,也將照在盛會后的北京城。8月8日,奧運開幕夜,2米26的姚明牽手1米18的汶川小英雄林浩共同入場,抗震救災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完美契合。這個中秋,也當如此。
“我們更加珍惜北京奧運會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并努力使之發揚光大。”中國國家如是說。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所說,北京奧運會,讓中華民族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顯示了一個時間坐標,告訴我們如何在新起點繼續民族復興的征程;顯示了一個空間坐標,告訴我們如何在新起點進一步擴大開放;也顯示了一個精神坐標,告訴我們如何在新起點,進一步涵養開放包容的社會意識和理性成熟的國民心態。
這三個坐標點,讓今年中秋,意味更是深長。穿越災難,迎接光榮。我們站在了一個非比尋常的時間點上,珍視和把握奧運帶來的機遇,期待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年,還有一群讓人敬佩的朋友,在中國與我們共度佳節。“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因為夢想,他們登上殘奧會的賽場,挑戰身體的限制,展現精神的魅力。中秋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殘疾人運動員們,將和我們一起,享受明月,享受成功,享受情感,享受生活帶來的種種——不管是悲傷還是喜悅。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手語主持人、本屆殘奧會圣火的采集人姜馨田說:“生命有圓,也有缺。我們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殘疾人運動員們用賽場上的表現,為這話寫下更精彩的注腳:身體縱然殘缺,精神卻如中秋滿月,呈現最完美的圓。今年中秋,讓我們感謝他們帶來的運動之美、精神之美,感謝他們在拼搏的賽場上,讓我們感受到別樣的圓滿。
美國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曾這樣分析節日的意義:日常生活中,時間線性流逝,而節日就像這條直線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義。這個中秋,穿越光榮與苦難,刻下永恒的記憶,收獲圓滿更深刻的內涵。
中秋佳節隨想美文故事 篇3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