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的詩(通用8篇)
愚人節的詩 篇1
愚人節宣言
作者:拉姆之歌
就在今天
我要爬上高山之巔
大聲吶喊
喊出心底的苦悶
在山間列隊走過
就在今天
我要爬上高山之巔
找個平臺
歇歇我的腳步
躺下來
在陽光下做個美夢
就在今天
我要爬上高山之巔
獨自守候
夕陽歸處
春風的問候
不需要理由
就在今天
我要爬上高山之巔
為心靈放個假
轉回頭
回程不知歸路
愚人節的詩 篇2
愚人節
作者:步履輕塵
你不知道的
三月
冬天的最后一道冰凌融進河水
時間
風化成碎片
你不知道的
三月
一個溫文爾雅的笑容
在我眼波里旋轉成悲傷
你不知道的
三月
噴薄而出的愛情之火
把我心中的幻影燒成灰燼
只剩下一個支離破碎的輪廓
你不知道的
三月
最后的一天
經歷懊悔的結局之后
又是一個可笑的開始
愚人節的詩 篇3
愚人節
作者:曾晏紫
鎖住心扉的話語,
清澈在你的明眸里。
關于愛情,關于懷疑,
4月1日不會有的秘密。
粉桃的花瓣布滿的水面,
是你捻碎的情思,
和我的心意。
散散淡淡的漂泊
蹣跚的穿過江南的春季。
演練了多次的聚,
在我一低頭時,
消失在人的海底。
我知道我今天的愚,
是命運的不經意,
但我在乎,
昨日的溫馨,
和今日的你。
愚人節的詩 篇4
愚人節
愚人節里寫人生,玩笑娛樂假也真。
美麗春光天然繪,雅客誰不戀知音。
相識天緣情真切,越行越近夢相同。
詩情畫意迎風秀,水墨訴情君可知?
愚人節的詩 篇5
愚人節的活動:
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裝飾一新。典型的傳統做法是布置假的環境,可以把房間布置得像過圣誕節一樣。也可以布置得像過新年一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圣誕快樂”或“新年快樂”,令人感到別致有趣。四月一日的魚宴。也是別開生面的。參加魚宴的請帖,通常是用紙板做成的彩色小魚。餐桌用綠、白兩色裝飾起來。中間放上魚缸和小巧玲瓏的釣魚竿,每個釣竿上系一條綠色飄帶,掛著送給客人的禮物或是一個精巧的賽璐珞魚,或是一個裝滿糖果的魚籃子。不言而喻,魚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魚做成的。在愚人節的聚會上,還有一種做假菜的風俗。有人曾經描述過一個典型的愚人節菜譜:先是一道“色拉”,萵苣葉上撒滿了綠胡椒,但是把葉子揭開后,才發現下面原來是牡蠣雞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實下面是甜面包屑和鮮蘑;此后上的菜還有用蟹肉作偽裝的燒雞和埋藏在西紅柿色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飯后,客人還可以從藥丸盒里取食糖果。
愚人節的詩 篇6
April Fool's Day
Mackenzie put a whoopie cushion
on the teacher's chair.
Makayla told the teacher
that a bug was in her hair.
Alyssa brought an apple
with a purple gummy worm
and gave it to the teacher
just to see if she would squirm.
Elijah left a piece of plastic
dog doo on the floor,
and Vincent put some plastic vomit
in the teacher's drawer.
Amanda put a goldfish
in the teacher's drinking glass.
These April Fool's Day pranks
are ones that you could use in class.
Before you go and try them, though,
there's something I should mention:
The teacher wasn't fooling
when she put us in detention.
愚人節的詩 篇7
在這個大千天下里
大家都是絕頂聰靈
不信你去周邊問問
有誰說他本身愚蠢?
愚昧的人老是標榜本身
比別人都加倍聰靈
惟有真實聰靈的人
才會說本身愚蠢
這中央天然有其秘密
包含的事理耐人尋味
東坡老兒就曾經說過:
人皆養子望聰靈
我被聰靈誤平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并非老師長教師思維不清
確實比人人聰靈絕頂!
有人老是覺得本身聰靈
事事都在費盡心血
對誰都想辱弄心計
殊不知構造算盡
反誤了本身人命
這種實例真是不堪羅列
這種人能不克不及看成聰靈?
聰靈人都很講究現實
任何工作都踏踏實實
從不去弄虛虛偽
更不想企圖低廉
只由于一步一個腳跡
反而每每就一舉兩得
以是才氣夠可操左券
永久立于不敗之地!
愚人節的詩 篇8
每年的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民間傳統節日——愚人節,也稱萬愚節。對于它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節日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
較普遍的說法是起源于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歷(即通用的陽歷),以一月一日為一年的開端,改變了過去以四月一日作為新年開端的歷法。新歷法推行過程中,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仍沿襲舊歷,拒絕更新。
他們依舊在四月一日這天互贈禮物,組織慶祝新年的活動。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在四月一日這天給頑固派贈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并把這些受愚弄的人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之魚”。以后,他們在這天互相愚弄,日久天長便成為法國流行的一種風俗。該節在十八世紀流傳到英國,后來又被英國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起初,任何美國人都可以炮制駭人聽聞的消息,而且不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取人們相信,誰還會榮膺桂冠。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不少混亂,因而引起人們的不滿。人們節日期間的愚弄欺騙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離譜,而是以輕松歡樂為目的。
愚人節這天玩笑只能開到中午12點之前,這是約定俗成的嚴格規矩。過了中午還找樂子的人是一個比被他取笑的人還大的傻瓜。過了鐘點還開玩笑的人會立刻碰釘子,自找沒趣兒。有一首小詩是這樣描述的:愚人節已過十二點,你這個大傻瓜來得晚。待到來年愚人節,你將是個的大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