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的起源與“整蠱新花樣”介紹
4月1日是西方的民間傳統節日“愚人節”。在這一天,人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盡可能編造出一些有趣的謊言,去調侃、捉弄別人。只要是在午夜12點以前,無論你做得多么過分,多么肆無忌憚,也不會受到指責。那么,愚人節是怎么來的,人們又是怎么歡度這一天的呢?
關于愚人節的起源有很多版本,而最普遍的說法是起源于法國。1564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歷(即目前通用的陽歷),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而此前是以4月1日為新年的開端。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歷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甚至有些人在4月1日給守舊者送去假的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的招待會,并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者“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互相捉弄,這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到了18世紀初,愚人節的習俗流傳到英國,后來又被英國早期的移民帶到了美國。
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相互開玩笑,搞些小惡作劇。比如,有的人會趁朋友或同事不注意,在他背后貼一張畫兒,如果沒人提醒,被愚弄者就會一直帶著它,直到最后才發現自己成了“四月的傻瓜”。不過現如今,人們開始對愚人節有了“戒備之心”,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被人整,所以行事十分謹慎。于是有的人就絞盡腦汁,利用互聯網手段“開發”新的捉弄人的小把戲,搞怪的花樣千奇百怪。法國一個娛樂網站就列出了10條“愚人節整蠱妙招兒”供人參考:比如在“推特”上,教你通過網絡鏈接制作一個假的明星賬號,被整的好友就會收到比如被“ladygaga”或者奧巴馬的消息;或者教你怎么給讓別人電腦整個屏幕的畫面180度倒轉,給同事發送全黑色的截圖讓他的電腦瞬間黑屏,在同事的鼠標下面墊張紙,讓鼠標失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