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猜燈謎習俗優秀作文500字(精選9篇)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優秀作文500字 篇1
今年的正月十五日,也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我們班舉行了一個既有趣又有意義的活動——元宵節猜燈謎的活動。
早在放假之前,老師就叮囑我們開學一定要帶燈謎。還必須要是拿彩紙來做的。
很快,一個寒假眨眼間就匆匆忙忙的過去了,就到了開學那天——剛好也就是元宵節。
才是早上有些同學已經迫不及待,蠢蠢欲動了,著急想去猜燈謎。更是在吃午飯時,同學們心急如焚,不停去問老師:“什么時候猜燈謎啊?中午睡覺時,我猜同學們的心情肯定是十五個吊桶大水——七上八下的。
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班門口,頓時就愣住了:幾乎是全班的同學都圍在墻邊,你推我搡,卻都沒影響各自專注一心的態度。有的望著燈謎仔細思考,有的和同學在一起探討,有的同學踱步思考極為苦惱……在這熱鬧的場面里,我慶幸我帶了相機,第一時間把這熱鬧的時刻記錄了下來。不過我也在猜燈謎,首先我看見了李思卓的燈謎:“石頭旁邊有塊皮(打一字)”,我馬上想到,這絕對是拼字的一個燈謎。我首先想,石頭就是“石”,那么就是“石”字旁邊有一個“皮”字,絕對就是“破”字了。我一問李思卓,果然沒錯!還有一個是鄧紫荊的燈謎:“所有的甲魚穿金衣(打一電影名)”,我想到,這絕對是用意思理解的燈謎。“甲魚穿金衣?”那就是金顏色的啊,所以我立即想到:滿城盡帶黃金甲,一問鄧紫荊,果然又對了!
可是,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活動快結束了,同學們都興高采烈地舉著戰利品回班了,每個人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真是一次熱鬧的活動啊!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優秀作文500字 篇2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段淞峙f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優秀作文500字 篇3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上街玩。
大街上車水馬龍,到處張燈結彩。市中心周圍四條寬闊的馬路上燈火通明,使整個城市籠罩在燈的海洋里,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我們一家來到商之都門口,那里圍著一群人,里三層外三層圍的水泄不通。人群中還搭建了一個露天舞臺,上面有8個小孩在吹氣球看誰先吹炸。別看那些小孩十分瘦小,樣子有些弱不禁風,但吹起氣球來還是能露一手。在一旁的主持人手里拿著麥克風不停的吶喊加油,使全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我們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大廳內。大廳里的大牌子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湊上前一看原來是猜燈謎,猜到了就到總服務太兌現。我看了渾身都是精神,連忙拉著父母上二樓。到了二樓抬頭看天花板,哇好多的燈籠,有些燈籠下面還掛著紅色的紙條,那上面寫的便是謎面。有的是打一個成語,有的則是一個字,有的則是一名球星的姓名,有的還是一本書名、一道菜名。形式各種各樣,讓人傷透腦筋。到了賣內衣的地方有一個謎面讓我一看就知道謎底:水上健兒(打一成語)我猜的是如魚得水,因為這則謎語曾在電視上播過。正當我興奮的準備到總服務臺報謎底時,爸爸的一句話讓我猶豫不決:“肯定不對,‘如魚得水’和‘水上健兒’有什么關系?”我想是啊,可我明明記得是對的呀,對,要相信自己。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優秀作文500字 篇4
“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樣的重視,一家人不僅要團聚再吃頓年夜飯,夜晚還特別熱鬧,有集會玩龍燈、舞獅、旱船、猜燈謎、放焰火等各項社團活動。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樣也過的熱鬧非凡,把正月十四當作大年三十再吃頓年飯,然后再繼續過三天的年(十五為小初一,十六為小初二,十七為小初三)。直到正月十八,人們才開始投入到正常的生產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于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優秀作文500字 篇5
漁燈節、走百病、邀廁姑
漁燈節。是漁村特有的節日,流行的地區甚狹,最盛的是蓬萊市大季家鎮沿海初旺、山后陳家、山后孫家、山后李家、山后顧家、蘆洋六處村莊。他們節期不同,初旺等三處村莊為正月十三日,蘆洋等三處村莊為正月十四日。節日的主要活動集中在過午一兩個小時內。到時,村中鞭炮鑼鼓齊鳴,各漁船全體船員夾在大型秧歌隊中向漁港碼頭進發。其時,所有停泊在港灣中的船只都遍插彩旗。秧歌隊到碼頭后作狂歡表演,與此同時各漁船船長率船員登船,在船頭、船尾、各艙送燈,然后于船頭設供,燃香致祭。供品中必有豬頭,豬頭上涂豬血,名為“發血財”;供品中又必有魚,取“有余”之意,魚以大為佳,寓意“大大有余”。祭畢,于船上大放鞭炮,有親友來賀,亦攜鞭炮于船上燃放,名為“送鞭”。至晚,又送燈于海邊,或扎小船載燈,任其飄往大海深處。80年代后期以來,蓬萊漁燈節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吸引了國內外旅游者,形成了一個民俗旅游項目。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優秀作文500字 篇6
正月十六傳統風俗活動有走百病、灸百病、邀廁姑等。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病,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德州婦女登上南城門,走到大寺閣,俗諺:“爬爬城,不腰疼。”黃縣(今龍口市)婦女走百病必須過西關的月牙橋。莒縣農村男女老少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長在,永不衰老。鄄城的人們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騎上牛馬驢騾在大路上奔跑,謂之“跑百令”,諺曰:“跑一跑,不見老”,類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們登高遠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帶,謂之“灸百病”。濰縣(今濰城區)的走百病最有特色,十六日這天,婦女進香到東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趙玄壇所跨的木虎,俗稱“老貓”,據說摸摸老貓,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兩個石人,據說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瘡癤,總稱“跑老貓”。民國修《濰縣志稿》中有一首《濰縣竹枝詞》說:“新正節始過元宵,結隊城頭跑老貓,為乞一年百無病,艾香爭把石人燒。”高密等地樹禾秸為九曲黃河形,兒童在迷宮般的通道中奔跑嬉逐,稱“跑黃河”。鄒城市的人于十六日往孟廟康熙碑亭摸馱碑的,當地有諺謠:“摸摸頭,永遠不知愁,摸摸尾,永遠不害病。”
邀廁姑又稱邀紫姑,早見于劉宋時期的《異苑》,唐代李商隱有“紫姑神下月蒼蒼”之句,蘇東坡在《紫姑神記》中說,神本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娘,嫁為壽陽李景妾,因不容于嫡,常役以穢事,于正月十五吊死廁中,后以為神,婦女作其形邀之卜休咎有驗。過去山東各地都有請紫姑的風俗,時間多在正月十六,也有在正月十五或此前的任意一天,形式因地而異,多是年輕姑娘媳婦們的游戲。多數是用炊具扎制成人形骨架,以木、葫蘆飯勺或條編笊籬為頭,畫上眉眼,戴上花,披上女子衣褲。至夜間由眾女子帶到廁邊或欄邊燒紙請神,乞愿,或問婚姻,或問蠶桑,以紫姑點頭與否定吉兇。紫姑神也有用紙扎或剪的,紙剪者用筷子抬著,看其動靜。
類似邀廁姑,招遠、龍口等地還有請簸箕姑娘的習俗。正月間,未嫁少女相約數人,取一簸箕,放上一碗水、一桿秤、一面鏡子,眾人用指頂起簸箕,口中念道:“正月初一(或十五)百草靈,我請簸箕姑娘來算命,清是水,明是鏡,戥子不靈問到秤,問一問婚姻動不動?”誰問誰就念叨一遍,如果水在碗里跳動,即表示可以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俗傳正月百草靈,故笤帚、簸箕、針、葦之類皆可為卜。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優秀作文500字 篇7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也是過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鬧花燈,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以吃元宵、逛花市、賞花燈、觀禮花、猜燈謎,舞龍舞獅,來寄托對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們一家剛吃完團圓飯,爸就說帶我去看花燈,我非常的高興。傍晚,一輪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幾顆星星頑皮的向我眨眼睛。銀白色的月兒隨我一起逛花燈。我們一家隨著熱鬧的人群來到花市。我認識的“小魚兒”被爸爸頂在脖子上,她手里拿著熒光棒,頭上帶著紅牛角,穿著紅色的外套。臉上帶著開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處都張燈結彩,各式各樣的電子花燈,簡直叫人目不暇接,隨著一陣陣鑼鼓喧聲,兩條蛟龍,在人群中間交叉飛舞。
這時,幾聲巨響,美麗的禮花接二連三地在空中開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滿天的星辰,還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賞花燈的人們臉上都洋溢著滿足,幸福,愜意的神情離開了。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優秀作文500字 篇8
說起元宵節,這風俗可真不少。下面我就跟大家說說元宵節的習俗。
踩高蹺、舞獅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元宵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最后希望大家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優秀作文500字 篇9
“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樣的重視,一家人不僅要團聚再吃頓年夜飯,夜晚還特別熱鬧,有集會玩龍燈、舞獅、旱船、猜燈謎、放焰火等各項社團活動。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樣也過的熱鬧非凡,把正月十四當作大年三十再吃頓年飯,然后再繼續過三天的年(十五為小初一,十六為小初二,十七為小初三)。直到正月十八,人們才開始投入到正常的生產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于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習俗400字作文范文四
我家住在寶雞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非常熱鬧的。
這天,人們都要鬧元宵,整個小鎮一片歡騰,大家興高采烈,氣氛熱鬧極了。
元宵節的風俗是晚上全家人圍在桌旁吃元宵,因為元宵表示團團圓圓,吃完元宵大家就應該“鬧元宵”。
大家都歡天喜地地來到各自所在的院壩,開始放煙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煙花,妹妹興致勃勃地點燃一個煙花的引線,頓時,五顏六色的火花迸出來,像一個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繽紛,漂亮極了。“別得意,看我的‘金鳳凰’!”我說完,立刻點燃了引線。“啾--”隨著一聲刺耳的響聲,一只只金黃的東西飛快地沖上了天,“嘣”的一聲爆炸了。接著,許多小金點撒滿了天空,發出“嘣嘣”的爆炸聲,突然,這些到處亂飛的小東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鳳凰。
“有趣!你們在這比賽煙花?加我一個!”原來是爸爸來了,他手里還抱著一個大禮炮。爸爸慢慢地點燃了禮炮,一下子,天空上綴滿了美麗的“花朵”,紅的,綠的,藍的,黃的……是那樣漂亮,它寄托著我們的快樂在天空中綻開……
這就是我們這邊元宵節的習俗了。元宵節真熱鬧,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