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誰先提出的 怎么過傳統的元旦節
現在,公歷日益為世界各國所公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以公歷為歷法的國家,都以每年公歷1月1日為元旦日,舉國放假。下面就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旦”是誰先提出的 怎么過傳統的元旦節,歡迎閱讀!
“元旦”是誰先提出的 怎么過傳統的元旦節
“元旦”是誰先提出的
據說,它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帝提出的,規定了一年從元旦這天開始。但是,顓頊提出了元旦概念,并沒有確定“元旦”這一名詞。
開始為“元”,天明即“旦”,元旦應該是古代文人雜合了“正旦”、“元正”等詞匯要素,慢慢叫出來的。
“元旦”固定組合,在南北朝時已出現。南朝梁蕭子云《介雅》詩中有“元旦”一詞。雅,系當時的“國樂”,逢重大節慶、祭祀活動時才演奏,《介雅》為十二雅中的一雅,格式為三曲五言,樂名取自《詩經·大雅·既醉》中的“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給天子祝壽便要唱《介雅》。蕭子云所寫《介雅》便是供新年第一天使用的歌詞,他在其中一曲里創造性地使用了“元旦”:“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趨拜齊袞玉,鐘石變簫韶。日升等皇運,洪基邈且遙。”
到宋元以后,“元旦”已不再是生詞,當時的志書、筆記中漸多。如宋陸游父子參訂的《嘉泰會稽志》中有一句:“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進一步稱,“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元旦”一詞真正熱起來,應始于民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長達20xx余年的封建時代,也結束了惟用天干地支紀年的歷史,進入了西歷(陽歷)與中歷(陰歷)并存的“二元”歷法新時期,以西歷公元為標準紀年,將1月1日,確定為民國元年的元旦。
怎么過傳統的元旦節
家庭大掃除
也許大部分的老人都還有這樣的觀念,新的一年到來了,就要撣掃塵土,以示生活煥然一新。就像侯寶林先生說的相聲“三棒鼓”里那樣,“打掃完西屋打掃東屋”,每個房間里里外外都得要清理一遍。屋子清爽了,人的精神面貌自然也就不同了。
進香祈福
這個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像小七家里的長輩多是在自家家中供有觀音菩薩佛像,所以每逢初一十五以及元旦、新年就是在家里簽香禱告。
另一種情況,更多的人還是會選擇當地比較有名的寺廟,禮佛參拜、燒香祝禱,以保佑家人身體康健、事事順利,圖的就是一個平安吉祥。
喝臘八粥
20xx年的元旦真真湊巧,同時也是臘八節。雙節來臨,自然更讓人心情愉悅。像杭州的靈隱寺就有每年臘八節免費贈臘八粥的習俗,如果您正好去往杭州游玩,千萬別忘記去寺廟喝一碗香甜軟糯的臘八粥。
若是去不了靈隱寺也不要緊,臘八粥在自己家里也可以做。只需準備了糯米、紅棗、花生、蓮子、桂圓等等八種食材,熬成粥即可。
逛廟會
農村一向是最重視傳統節日的,元旦也不例外。像南方的大多數農村會搭建戲臺,邀請戲班子唱上幾天幾夜。還有的村子有自發組成的文化團隊,多是五六十歲的大伯大媽,他們會穿戴整齊,打腰鼓、跳集體舞。不少地方還會有表演舞獅子、踩高蹺,若是碰上幾百米長的舞龍燈也未可知。當真是熱鬧非凡。只要交通方便,建議城里的朋友還是到鄉下走一走,感受濃郁的節日氣氛。
置辦年貨
元旦之后很快就是新年了,商家自然也瞅準了這個消費的好時機,打折力度都很大。趁著這個時候,會過日子的媳婦們當然要好好地為全家人買一身新衣服。一般這個時候會有年貨展銷會,來自各地的土特產都會擺出來供人們挑選。很多平時在超市都見不到的東西在展銷會幾乎都能見到,因此這個時候采購年貨是最合適的。
合家團聚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上班的上學的都是過的很緊張,是否很久沒有看望家里的老人了?趁著這個小長假,推掉其他的應酬,一起去陪老人們過個節。讓操勞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好好休息一天,為他們做做家務,燒一桌豐盛的菜肴,陪他們打打牌、看看元旦晚會。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一家人能夠開開心心聚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節目!
吃“圓蛋”
哈哈,這個就算是我自創的了。“圓蛋”嘛,“元旦”也,所以我建議,在元旦這一天,吃一個圓圓的雞蛋,還可以組織成一個家庭小比賽呢,比如看誰能把煎雞蛋做得最圓,那么自然這個人就最“圓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