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來歷及習俗故事(通用3篇)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故事 篇1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歷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漢語里,“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在歷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但是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歷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后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歷法,并規定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決定采用國際通行的公歷,于是將農歷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拆開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故事 篇2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區的.人們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是禁止笑的,他們一年共分18個月,每月20天,一年最后5天內不準笑。
保加利亞: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準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只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愿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蘇格蘭: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游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鐘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鐘聲吃下12顆,便象征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元旦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人們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比利時:在比利時,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后穿上新衣裳,他們認為這樣可去除過去一年的衰氣,除舊迎新,迎接來年好運。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故事 篇3
1、北方的元旦習俗: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閑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腌菜、亂燉為主。
2、南方的元旦習俗:較之于北方元旦習俗之”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于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 寶“。
3、福建元旦習俗: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春飯“。春飯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余的象征。
4、中國臺灣元旦習俗:在祖國寶島臺灣,元旦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圍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擺放火鍋,這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桌上的每樣菜都要品嘗,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討來年紅紅火火。在元旦,臺灣同胞會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俗稱的芥菜,中國臺灣人認為這種菜葉長象征命長。有些人在煮菜時還要加上粉絲,意喻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5、西藏元旦習俗:在藏歷新年中,家家要擺上”卓索切瑪“,上面插上用酥油塑制作的彩花,祈禱來年五谷豐登。婦女要做”卡塞“這種用酥油制作的糕點招待客人。窗戶要換上新布簾,房梁和廚房要裝扮哈達,好歌善舞的牧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展現出一派喜慶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