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精選3篇)
社區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根據國家和省市關于突發公共事件總體預案的要求,加強和規范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工作的管理,提高社區工作人員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所造成的損害,保證公眾的生命財產的安全,維護社區社會穩定,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扎扎實實的做好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
二、組織機構
為有序實施各類突發事件處置,成立指揮機構分工如下:
總指揮:
副總指揮:
副總指揮:
副總指揮:
成員:
三、健全制度
要針對可能出現的各類突發事件,指揮部每月進行一次專題研究;每半年進行一次小結年終進行評議。
四、各類突發事件的'預防
1.火災突發事件處理。發現險情要在第一時間報火警119,同時指揮和副指揮迅速將情況報告街道辦,并立即組織人員保護現場查明情況,采取措施,展開搶救。
2.定期檢查食堂尤其是衛生狀況進行徹底檢查,以防止食物中毒。
3、對辦公室檔案圖書進行安全檢查,重點是防盜防火。
4、對辦公區域的電源、液化氣罐、電熱器、電爐、電熱毯進行徹底檢查以防后患。
五、加強領導
社區辦和房管所要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和各項操作規程,嚴格執行領導同志帶班值班制度,關鍵崗位。部位要設專人負責,晝夜值班,值班人員要堅守崗位,盡職盡責。要經常總結經驗,定檢查,使此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社區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篇2
為有效防治我社區自然災害,避免與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根據上級自然災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結合我社區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社區基本情況
xx社區位于xx街道辦事入東 2公里,轄區有企事業單位8個,4個家屬院落,2個物業小區及1個城中村,另有學校1所,轄區共有常駐居民2187戶,4000余人。
二、工作機構與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社區自然災害防治與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下設辦公室,負責社區自然災害防治與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兼任。
2.職責分工:
(1)組長: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轄區自然災害群測群防與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社區居民公布本預案。
(2)副組長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
(3)成員負責發布本轄區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負責地質災害監測資料與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資料的整理、匯總與上報工作。
(4)小組組長:負責組織本轄區居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與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組長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5)應急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與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3.社區巡查小組:社區兩委會、社區居民小組、社區志愿者組成社區巡查小組。
三、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4.災后處理
四、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社區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社區巡查小組成員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調查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社區居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社區居民宣傳自然災害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區民有自我防范意識。
3、措施到位。自然災害點監測到位、易發自然災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組織對避險路線、臨時安置點進行勘查,并向社區居民公布。
4、物質到位。每個社區居民小組購雨衣、手電、應急燈(具體數量由社區組具體實際確定)等必備物質設備,并由俞厚祥保管。
社區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篇3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建立健全學校網絡信息安全事件應急響應工作機制,提高網絡安全應急處置能力,預防和減少網絡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危害,維護學校網絡和信息系統安全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國家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教育系統網絡與信息安全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信息技術安全事件報告與處理流程》等國家和教育行業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學校工作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預案所指網絡安全事件是指由于人為原因、軟硬件缺陷或故障、自然災害等,對網絡和信息系統或者其中的數據造成危害,對學校或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可分為有害程序事件、網絡攻擊事件、信息破壞事件、設備設施故障事件、災害性事件和其他事件。信息發布內容安全事件的應對,參照有關規定和辦法處理。
第三條 事件分級
參照《國家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事件分級規定,根據教育系統特點,對可能造成的危害,可能發展蔓延的趨勢等,我校網絡安全事件分為四級:特別重大網絡安全事件、重大網絡安全事件、較大網絡安全事件、一般網絡安全事件。
一、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網絡安全事件(Ⅰ級):
(一)學校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或統一運行的核心業務信息系統(網站)遭受特別嚴重損失,造成系統大面積癱瘓,喪失業務處理能力。
(二)網絡病毒在學校網絡與信息系統(網站)大面積爆發。
(三)學校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或統一運行的核心業務信息系統(網站)的重要敏感信息或關鍵數據丟失、被竊取、被篡改。
(四)其他對學校網絡與信息系統(網站)安全穩定和正常秩序構成特別嚴重威脅,造成特別嚴重影響的網絡安全事件。
二、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達到特別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的,為重大網絡安全事件(Ⅱ級):
(一)學校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或核心業務信息系統(網站)遭受嚴重系統損失,造成系統癱瘓,業務處理能力受到重大影響。
(二)網絡病毒在學校網絡與信息系統(網站)范圍內大面積爆發。
(三)核心業務信息系統(網站)的重要敏感信息或關鍵數據發生丟失或被竊取、篡改。
(四)其他對學校網絡與信息系統(網站)安全穩定和正常秩序構成嚴重威脅,造成嚴重影響的網絡安全事件。
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達到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的,為較大網絡安全事件(Ⅲ級):
(一)學校范圍內大量用戶無法正常上網。
(二)重要業務信息系統(網站)遭受較大系統損失,明顯影響系統效率,業務處理能力受到影響。
(三)網絡病毒在學校網絡與信息系統(網站)廣泛傳播。
(四)重要業務信息系統(網站)的信息或數據發生丟失或被竊取、篡改、假冒。
(五)其他對學校網絡與信息系統(網站)安全穩定和正常秩序構成較大威脅,造成較大影響的網絡安全事件。
四、除上述情形外,對學校網絡與信息系統(網站)安全穩定和正常秩序構成一定威脅、造成一定影響的網絡安全事件,為一般網絡安全事件(Ⅳ級)。
第四條 工作原則
一、統一指揮、密切協同。學校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學校網絡安全應急指揮工作,建立與教育部和自治區、市網絡安全職能部門、專業機構等多方參與的協調聯動機制,加強預防、監測、報告和應急處置等環節的緊密銜接,做到快速響應、正確應對、果斷處置。
二、分級管理、強化責任。按照分級化管理原則,校屬各單位、部門在學校黨委領導下,負責本單位、部門網絡安全應急工作。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校屬各單位、部門對本單位、部門網絡安全工作負主體責任。各單位、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網絡安全工作第一責任人。
三、預防為主、平戰結合。堅持事件處置和預防工作相結合,做好事件預防、預判、預警工作,加強應急支撐保障能力和安全態勢感知能力建設。提高網絡安全事件快速響應和科學處置能力,爭取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嚴控網絡安全事件風險和影響范圍。
第二章 組織機構與職責
第五條 領導機構與職責
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校全局性網絡安全事件應急工作,指導各單位、部門網絡安全事件應急處置;發生特別重大網絡安全事件時,成立學校網絡安全事件應急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負責組織指揮和協調事件處置,并根據實際情況吸納相關單位、部門參加應對工作。
第六條 辦事機構與職責
在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圖文信息中心負責學校網絡安全應急管理事務性工作,對接教育廳網絡安全應急辦公室和自治區網絡安全應急辦公室,向上級部門報告網絡安全事件情況;負責統籌協調組織全校網絡安全事件應急工作,做好網絡安全事件的預防、監測、報告和應急工作;統籌組織網絡安全監測工作,指導各單位、部門做好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撐工作。
校屬各單位、部門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參照本預案制定應急預案,承擔各自網絡安全責任,全面落實各項工作。
第三章 監測與預警
第七條 預警分級
建立學校網絡安全事件預警制度。按照緊急程度、發展態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我校網絡安全事件預警等級分為四級:由高到低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分別對應發生或可能發生校園網絡與信息系統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安全事件。
第八條 安全監測
一、事件監測
校屬各單位、部門監測通知的網絡安全事件,或通過多種渠道監測、發現已經發生的網絡安全事件,將掌握的情況立即通知學校黨政辦公室及圖文信息中心。各單位按照 “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組織對本單位的網絡和信息系統(網站)開展網絡安全監測工作。一旦發生網絡安全事件,應當立即通過電話等方式向學校黨政辦公室及圖文信息中心報告,不得遲報、謊報、瞞報、漏報。
二、威脅監測
圖文信息中心組織對學校網絡安全威脅進行監測,建立多方協作的信息共享機制,通過多種途徑監測、匯集漏洞、病毒、網絡攻擊等網絡安全威脅信息。各單位加強對網絡和信息系統(網站)的網絡安全威脅監測,對發生的威脅及時進行處置和上報。
三、 預警研判和發布
圖文信息中心對監測信息進行研判,對發生網絡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評估,認為需要立即采取防范措施的及時通知有關單位;認為可能發生重大以上(含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的信息,應立即向黨政辦公室報告。黨政辦公室組織研判,確定和發布橙色以下(含橙色)預警,同時向領導小組報告。對達不到預警級別但又需要發布警示信息的,圖文信息中心可發布風險提示信息。
紅色預警由領導小組組織研判后,提出發布紅色預警,并報自治區網絡安全應急辦公室。預警信息包括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應采取的措施、時限要求等。
四、 預警響應
(一)紅色預警響應
紅色預警響應按照自治區網絡安全應急辦公室及學校網絡安全應急預案的指示和要求執行。
1. 學校領導小組聯系有關部門、專業機構和專家,組織對事態發展情況進行跟蹤研判,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和應急工作方案,協調調度各方資源,做好各項準備。組織跟蹤和分析研判,密密切關注輿情動態,加強教育引導,采取有效措施管控風險。
2. 黨政辦公室、圖文信息中心、學工處、后勤保衛處按照自治區網絡安全應急辦公室及學校網絡安全應急預案的指示和要求,實行 24 小時值守,相關人員保持通信聯絡暢通;做好監測分析和信息搜集工作;開展應急處置或準備、風險評估和控制工作。
3. 圖文信息中心進入待命狀態,研究制定應對方案,檢查設備、軟件工具等,確保處于良好狀態。
(二)橙色預警響應
1. 學校領導小組啟動相應應急預案,組織開展預警響應工作,做好風險評估、應急準備和風險控制工作。
2. 圖文信息中心及時將事態發展情況報學校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有關重大事項及時通報有關單位及自治區網絡安全應急辦公室。
3. 圖文信息中心技術人員隊伍保持聯絡暢通,檢查應急設備、軟件工具等,確保處于良好狀態。
(三)黃色、藍色預警響應
黨政辦公室、圖文信息中心根據預案,組織做好預警響應工作。
五、預警解除
黨政辦公室、圖文信息中心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解除預警,及時發布預警解除信息。
第四章 應急處置
第九條 初步處置
網絡安全事件發生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立即組織應急隊伍根據不同的事件類型和事件原因,采取科學有效的應急處置措施,盡最大努力將影響降到最低,并注意保存網絡攻擊、網絡入侵或網絡病毒等證據。經分析研判,初判為特別重大、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的,應立即報告學校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接到報告后立即向自治區網絡安全應急辦公室報告;對于人為破壞活動,應同時報本地網信部門和公安機關。
第十條 應急響應
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響應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等四級,分別對應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網絡安全事件。由領導小組研判確定為學校特別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的,由領導小組統一組織應急處置工作,具體要求以領導小組部署為準。
一、Ⅰ級響應
發生特別重大網絡安全事件,按照自治區網絡安全應急辦公室和學校領導小組的指示和要求執行。啟動Ⅰ級響應后成立工作組。
(一)啟動指揮體系
1. 工作組進入應急狀態,履行應急處置工作統一領導、指揮、協調的職責。工作組成員保持 24 小時聯絡暢通,圖文信息中心安排人員 24小時值守。
2. 黨政辦公室、圖文信息中心、學工處、后勤保衛處進入應急狀態,在工作組的統一領導、指揮、協調下組織人員開展應急處置或支援保障工作,啟動 24小時值守。
(二)掌握事件動態
1. 跟蹤事態發展。事發單位與黨政辦公室、圖文信息中心保持聯系,并做好相關記錄,將事態發展變化情況和處置進展情況上報領導小組。
2. 檢查影響范圍。圖文信息中心立即全面了解學校網絡和信息系統是否受到事件的波及或影響,并將有關情況及時報領導小組。
3. 及時通報情況。圖文信息中心負責整理上述情況,重大事項及時報工作組和學校領導小組,并通報有關單位、部門。
(三)領導小組組織專家組、應急技術支撐隊伍等方面及時研究對策意見,對處置工作進行決策部署。
(四)處置實施
1. 控制事態防止蔓延。采取各種技術措施、管控手段,最大限度阻止和控制事態蔓延。
2. 消除隱患恢復系統。根據事件發生原因,針對性制定解決方案,備份數據、保護設備、排查隱患。對業務連續性要求高的受破壞網絡與信息系統要及時組織恢復。
3. 調查取證。在保留相關證據的基礎上,開展問題定位和溯源追蹤工作。積極配合本地網信部門和公安機關開展調查取證工作。
4. 信息發布。黨政辦公室根據實際,組織網絡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新聞工作,指導協調校屬各單位、部門開展新聞發布和輿論引導工作。未經批準,校屬各單位、部門不得擅自發布相關信息。
5. 協調上級部門支持。處置中需要技術及工作支持的,由領導小組及工作組根據實際,報自治區網絡安全應急辦公室請求支持。
6. 次生事件處置。對于引發或可能引發其他安全事件的,圖文信息中心及時按程序上報。在相關部門應急處置中,黨政辦公室及學校領導小組做好協調配合工作。
二、 Ⅱ級響應
網絡安全事件的Ⅱ級響應,由學校領導小組確定并發布,或由黨政辦公室及圖文信息中心根據事件性質和情況確定并發布。
(一)響應發布單位進入應急狀態,按照相關應急預案做好應急處置工作。
(二)事發單位及時填寫《網絡安全事件情況報告》,報學校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報自治區網絡安全應急辦公室。
(三)處置中需要其他單位和網絡安全應急技術支撐隊伍配合和支持的,有領導小組予以協調。
(四)有關單位根據通報,結合各自實際有針對性地加強防范,防止造成更大范圍影響和損失。
三、 Ⅲ級和Ⅳ級響應
事件發生單位按相關預案進行應急響應。
第十一條 應急結束
一、 I級響應結束
黨政辦公室、圖文信息中心提出建議,報學校領導小組批準后,及時通報有關單位。
二、 Ⅱ級響應結束
學校領導小組、黨政辦公室、圖文信息中心根據實際決定Ⅱ級響應的結束。
三、 Ⅲ級、Ⅳ級響應結束
由事發單位完成應急處置后,報黨政辦公室、圖文信息中心解除Ⅲ級、Ⅳ級響應狀態。
第五章 調查與評估
第十二條 特別重大及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由學校領導小組組織有關單位開展調查處理和總結評估工作,并將調查評估結果匯總。較大和一般網絡安全事件由事發單位及黨政辦公室、圖文信息中心組織開展調查處理和總結評估工作,相關調查總結報告報學校領導小組。
第十三條 網絡安全事件總結調查報告應對事件的起因、性質、影響、責任等進行分析評估,提出處理意見和改進措施。網絡安全事件的調查處理和總結評估工作應在應急響應結束后 5 天內完成。
第六條 預防工作
第十四條 日常管理
校屬各單位、部門應做好網絡安全事件日常預防工作,圖文信息中心按照網絡安全等級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等相關要求落實各項防護措施,做好網絡安全檢查、風險評估和容災備份,加強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五條 監測預警和通報
建立學校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和通報機制。校屬各單位、部門應加強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及時發現并處置安全威脅。圖文信息中心應全面掌握本校網絡和信息系統(網站)情況,指導、監督各單位、部門及時修復安全威脅,全面排查安全隱患,提高發現和應對網絡安全事件的能力。
第十六條 宣傳教育
校屬各單位、部門應將網絡安全教育作為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突發網絡安全事件預防和處置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教育。同時,充分利用國家網絡安全周等各種活動形式和傳播媒介,開展網絡安全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活動,提高在校師生的網絡安全意識。
第十七條 工作培訓
校屬各單位、部門應定期組織網絡安全培訓,將網絡安全事件的應急知識列為領導干部和有關人員的培訓內容,加強網絡安全特別是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的學習,提高網絡安全管理和技術人員的防范意識及安全技能。
第七章 工作保障
第十八條 機構和人員
校屬各單位、部門應落實網絡安全應急工作責任制,明確網絡安全職能,并將網絡安全應急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予以部署。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網絡安全應急工作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具體崗位和個人,建立健全應急工作機制。
第十九條 技術支撐
圖文信息中心為學校網絡安全技術支撐單位,要加強網絡安全應急技術支撐隊伍建設和網絡安全物資保障,做好網絡安全事件的監測預警、預防防護、應急處置、應急技術支援工作。
第二十條 信息共享與應急合作
加強與網絡安全職能部門、網絡安全專業機構、行業學會和教育網網絡中心等單位的合作,建立網絡安全威脅的信息共享機制和網絡安全事件的快速發現和協同處置機制。
第二十一條 經費保障
學校應為網絡安全應急工作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利用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支持網絡安全應急技術支撐隊伍建設、監測通報、宣傳教育培訓、預案演練、物資保障等工作開展。
第二十二條 責任與獎懲
對網絡安全事件應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不按照規定組織開展應急處理,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網絡安全事件重要情況或者在應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的,依照相關規定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二十三條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由圖文信息中心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