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單位抗洪搶險應急預案(通用4篇)
最新單位抗洪搶險應急預案 篇1
一、制定本預案的目的
為確保汛期學校財產和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立足防大汛、抗大災,確保無重特大事故發生,根據省、市、縣相關法規政策,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二、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校抗洪搶險時使用。
三、組織機構
(一)領導小組
為加強對抗洪搶險的領導,學校成立由同志任組長,同志等任副組長,等同志為成員的抗洪搶險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要負責汛期處理日常事務、協調各部門關系、上傳下達領導指示等各項工作,由湯勇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應急工作組
學校成立抗洪搶險應急工作組,組長,副組長,成員其職責是:具體負責災前預警、災情上報、災情動態分析等工作。應急工作組值班安排如下:
(三)抗洪搶險隊
學校成立抗洪搶險應急搶險隊,組長,副組長,成員等。
(四)后勤保障組
學校成立抗洪搶險后勤保障組,張興德同志任組長,王志勇、湯勇為成員,主要職責是:提供各種防汛搶險物資(包括救援車輛、器材、物資、生活服務、醫療保障等),保障抗洪搶險工作順利進行。
職責分工
(一)抗洪搶險領導小組在教育局統一領導下,聽從縣、鎮防汛指揮部統一指揮,并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負責學校抗洪搶險工作。
(二)學校抗洪搶險隊在學校受災時負責實施緊急救援,搶險隊員在汛期保證24小時通訊暢通,做到指揮統一,行動軍事化,隨時聽從調遣,一聲令下,立即出動。
學校校長是抗洪搶險第一責任人,學校一旦發生災情,務必在第一時間內向局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學校應急工作組和抗洪搶險隊人員在第一時間趕赴第一線,實施救援,確保安全渡汛。
該預案如無特殊情況變化,將作為長期防洪搶險工作依據。
最新單位抗洪搶險應急預案 篇2
為切實加強水利工程防汛工作,避免和減輕汛期由洪水造成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全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省、市、縣關于20xx年安全防汛的總體要求,結合我鄉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水利工程隱患分析
鄉地勢北高南低,山地占全鄉幅員面積的85%,丘陵、河谷及平壩僅占%。境內木門河、石龍河貫穿五個村,小型水庫、山坪塘、微水池、渠堰分布較廣,一遇洪水積水較快,加之個別塘、庫修筑質量較差,排洪設施不齊,管護責任不明確,一旦發生決堤、溢洪、超過警戒水位現象危及范圍較大。就誘發因素而言,受區域性降雨影響十分明顯,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至10月份。
二、救災準備
(一)救災人員準備。主要由黨員干部、民兵、志愿者
及受災地區的群眾組成。在分析災情大小的前提下,對參加的人員數量及構成進行周密部署,適時對救災隊伍繼續培訓和演練,提高救災水平。
(二)救災物資儲備。包括搶險現場急需的物資和災后災民生產、生產急需物資兩大部分,根據災害發生發展趨勢,政府組織相關部門籌集足夠的救助物資。
(三)救災資金的籌集。在開展救災自救的同時,要根據災害嚴重程度及災情的發展,及時向鄉人民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匯報災情,爭取救災資金補助。
三、應急措施
(一)開展搶險抗災。組織救災隊伍和發動廣大群眾進行緊急搶險救災工作。
(二)轉移安置災民。發生突發性災害對人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脅時,各村、各部門要協同鄉政府立即組織救災隊伍對災民進行轉移安置,同時保障轉移安置災民的生活。
(三)及時救治。衛生院、畜牧站組織人員對損傷的人員和畜禽實施緊急救治,并對災區嚴格消毒防疫,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四)加強監控。對病、險塘(庫、堰、渠)要設置警示標志,落實專人嚴密監測,重點排查,防止不安全事故發生。
(五)恢復基礎設施。各村要組織群眾對毀壞的設施、道路和線路進行搶修,及時恢復。
(六)抓好生產自救。全面落實幫扶措施,組織群眾恢復生產,指導農民采取生產補救措施。
四、災情收集和報告
各村(居)民委員會和各部門要確定一位信息搜集人員,落實值班制度,暢通信息渠道,發現災情后,各村及各部門在抓好搶險救災的同時,要及時組織人員調查、統計、匯總災害損失情況,并上報鄉政府,對重大災情政府要組織人員深入災區核實情況,及時匯總,向縣級有關部門報告,并爭取救災資金和物資支持。
五、預案啟動的條件及時間
(一)預案啟動的條件。凡是發生重特大災害,本預案啟動。受災的村、單位按本預案及時行動,開展抗災搶險。
(二)預案啟動的時間。各村各單位接到災情后,立即向鄉政府報告,根據災害等級確定救災應急預案的啟動時間。
最新單位抗洪搶險應急預案 篇3
一、水利工程隱患分析
鄉地勢北高南低,山地占全鄉幅員面積的85%,丘陵、河谷及平壩僅占15%。境內木門河、石龍河貫穿五個村,小型水庫、山坪塘、微水池、渠堰分布較廣,一遇洪水積水較快,加之個別塘、庫修筑質量較差,排洪設施不齊,管護責任不明確,一旦發生決堤、溢洪、超過警戒水位現象危及范圍較大。就誘發因素而言,受區域性降雨影響十分明顯,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至10月份。
二、救災準備
(一)救災人員準備。主要由黨員干部、民兵、志愿者及受災地區的群眾組成。在分析災情大小的前提下,對參加的人員數量及構成進行周密部署,適時對救災隊伍繼續培訓和演練,提高救災水平。
(二)救災物資儲備。包括搶險現場急需的物資和災后災民生產、生產急需物資兩大部分,根據災害發生發展趨勢,政府組織相關部門籌集足夠的救助物資。
(三)救災資金的籌集。在開展救災自救的同時,要根據災害嚴重程度及災情的發展,及時向鄉人民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匯報災情,爭取救災資金補助。
三、應急措施
(一)開展搶險抗災。組織救災隊伍和發動廣大群眾進行緊急搶險救災工作。
(二)轉移安置災民。發生突發性災害對人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脅時,各村、各部門要協同鄉政府立即組織救災隊伍對災民進行轉移安置,同時保障轉移安置災民的生活。
(三)及時救治。衛生院、畜牧站組織人員對損傷的人員和畜禽實施緊急救治,并對災區嚴格消毒防疫,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四)加強監控。對病、險塘(庫、堰、渠)要設置警示標志,落實專人嚴密監測,重點排查,防止不安全事故發生。
(五)恢復基礎設施。各村要組織群眾對毀壞的設施、道路和線路進行搶修,及時恢復。
(六)抓好生產自救。全面落實幫扶措施,組織群眾恢復生產,指導農民采取生產補救措施。
四、災情收集和報告
各村(居)民委員會和各部門要確定一位信息搜集人員,落實值班制度,暢通信息渠道,發現災情后,各村及各部門在抓好搶險救災的同時,要及時組織人員調查、統計、匯總災害損失情況,并上報鄉政府,對重大災情政府要組織人員深入災區核實情況,及時匯總,向縣級有關部門報告,并爭取救災資金和物資支持。
五、預案啟動的條件及時間
(一)預案啟動的條件。凡是發生重特大災害,本預案啟動。受災的村、單位按本預案及時行動,開展抗災搶險。
(二)預案啟動的時間。各村各單位接到災情后,立即向鄉政府報告,根據災害等級確定救災應急預案的啟動時間。
最新單位抗洪搶險應急預案 篇4
為貫徹落實防汛救災實行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積極做好防汛救災準備工作,保證災害發生后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應急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減少人員傷殘和死亡,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暴發、流行,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根據Xx市防汛救災工作的要求,結合衛生行業的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一、災害前的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策略
(一)切實加強領導,建立高效、統一的組織保障系統。
1、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市衛生局成立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加強對衛生防汛救災工作的領導。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為市防汛指揮部提供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建議;協調、指導全市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積極組織和協調全市衛生人力資源,對災區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行緊急支援。
2、縣區、鄉鎮兩級醫療衛生單位都應成立相應的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在市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的指導和當地政府防汛救災指揮部的領導下,統籌安排當地的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根據當地汛情預測以及當地人口分布、衛生資源等實際情況,參照本預案,制定適合本地特點的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預案,做到組織、人員和措施三落實。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技術保障體系。
1、制定Xx市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應急技術預案。市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醫療和衛生防病專家,根據本市可能發生的汛情級別和造成的破壞程度以及人員傷亡情況的預測,全面評估本市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應急反應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應急技術預案。
2、完善市衛生系統防汛救災醫療救護隊伍,成員以Xx市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衛生救治隊和“三網”建設意外傷害醫療組為主。我市鄉鎮以上醫療機構,要分別組建防汛救災醫療救護隊和預備隊。醫療救護隊和預備隊要以創傷外科為主,適當配備其它相關專業的臨床醫護人員。負責全市災害地區指定區域內傷員的分級救治和轉運。
3、完善市衛生系統防汛救災疾病預防控制隊伍。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聯合組建市級防汛救災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各鄉鎮衛生院成立防汛救災疾病預防控制小組。疾病預防控制隊伍由從事流行病、免疫接種、消殺和環境、飲水、食品以及職業衛生等工作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和相關的檢驗、藥械供應工作等人員組成,負責災害地區指定區域內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隊伍要配備必需的現場醫療救護設備和藥品,消殺滅藥械、預防用生物制品,檢驗設備、試劑及必備的個人防護物品和生活物資,保持通訊暢通,以保障應急任務的執行。
5、開展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技術培訓和應急演練活動。為了提高醫療救護隊與疾病預防控制隊伍的技術水平和整體應急反應能力,市衛生局、各醫療衛生單位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技能和個人防護知識的專業培訓,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組織不同規模的模擬演練,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人員。
(三)收集災害醫學信息資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市衛生防汛救災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應協調有關部門做好災害及其災害發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與健康的信息資料收集,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決策參考,以加強對防汛救災防病指導工作。
災害醫學信息資料應包括以下內容:
1、人口分布和生命統計資料;
2、衛生資源配置、疾病動態、傳染病監測資料;
3、重點傳染病的動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資料;
4、醫療救護和疾病預防控制藥械的儲備資料;
5、其它相關資料。
(四)做好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所需的經費、藥械、血源、物資的籌集、儲備和管理。
各級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要根據預測災情波及的范圍,提出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所需經費的測算,藥械和物資的儲備方案,上報同級人民政府安排落實。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相關的防治藥品、設備和消殺滅藥械等物資的籌集儲備,保障應急供應。市中心血站要組織應急獻血隊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儲備。
(五)完善醫療救護與疾病控制機構設施和設備,加強防汛抗災能力。
努力提高醫療機構醫療救護與疾病控制機構設施和設備的防汛抗災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運轉。
(六)開展醫學自救、互救和疾病預防控制的科普知識教育活動。
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積極作用,對公眾進行有針對性的災害發生時醫學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預防控制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心理應激承受能力。
二、災害發生時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的應急措施
(一)啟動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組織系統和保障體系。
1、發生災情后,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緊急啟動所設立的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衛生防病領導小組,根據所制定的預案,組織安排部署本行政區域內的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應急工作。并根據災情的需要組織協調相應的衛生資源對災區進行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的援助。
2、各醫療衛生單位在市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的指導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災指揮部的領導下,迅速開展以下工作:
(1)對災害進行快速醫學評估,確定災害所引發的重點衛生問題,調配相應的專業救援隊伍。
(2)開展醫療救護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3)廣泛開展社會動員,并接受社會各界為災區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捐助的資金、防治藥品器械等,為災區提供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緊急救援。
(二)災區的醫療救護。
在市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的統一組織指揮領導下,醫療救護力量相互配合,劃分搶救區域,重點搶救重傷員,突擊救治中、輕傷員,對災區傷員進行分級醫療救護。
1、現場搶救。到達現場的醫療救護人員要及時將傷員疏散轉送出危險區,在脫險的同時進行檢傷分類,標以傷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傷、先治重傷后治輕傷的原則對傷員進行緊急搶救。現場搶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運,準備轉運至適宜的醫院。
2、早期救治。醫院對接收的傷員進行早期處理,包括糾正包扎、固定,清創、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對有生命危險的傷員實施緊急處理。同時醫院要做好救治傷員的統計匯總工作,及時上報。
3、傷員轉送。超出醫院救治能力的傷員,醫院要寫好病歷,在統一安排下,及時將其轉往指定的醫院,并妥善安排轉運途中的醫療監護。
(三)災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加強對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工作的監督管理,組織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實施衛生防疫措施。
1、加強災后疾病監測工作,組織開展災區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對災區可能發生的傳染病及其危險因素進行分析、預測,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強疫情報告,實行災區疫情專報制度。在災區工作的醫療衛生人員按要求向指定的衛生機構報告疫情,對重點傳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實行日報和零報告制度,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當地政府,以便及時組織力量開展調查處理,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
3、加強飲水衛生監督管理。及時確定可供飲用的水源,定期開展飲用水源的衛生狀況監測。對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進行消毒。
4、加強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和宣傳教育。對災區的食品要進行抽檢,及時發現和處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隱患,預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導開展環境的衛生清理。加強災民聚集地的廁所及垃圾場的設置和管理。對患傳染病死亡的尸體應依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6、加強對蚊、蠅、鼠等病媒生物的監測,安全合理使用殺蟲、滅鼠藥物,采用多種措施,及時有效開展殺蟲、滅鼠等工作。
7、認真做好對參加救災防病醫療衛生人員的自身防護。
(四)開展疾病預防控制知識的宣傳活動。
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對災區群眾進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預防控制知識的宣傳,最大限度地提高宣傳教育的覆蓋面,提高群眾自身防護、自我保健意識和心理調節能力。
三、災害后期的醫療救護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一)開展災后醫療衛生機構的恢復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災區的醫療救護隊在完成醫療救護任務撤離災區前,須做好與災區醫療機構的交接工作,確保災區傷病員醫療工作延續。
2、災區醫療衛生保健機構與設施的恢復和重建工作,要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納入地方政府災后重建整體計劃,統一規劃,優先安排,確保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正常運轉。
(二)災后傷病傷殘人員的治療與康復。
1、繼續做好災區留治傷病員的治療工作。可以采取門診、巡回醫療、家庭病床等多種形式,對傷病員進行檢查、治療,同時還要對發現的漏診傷病員及時治療。
2、對于轉院的傷病員,進行系統檢查,優化治療措施。根據恢復情況,醫院可按照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將基本痊愈的傷員轉送回當地,并與當地醫療機構做好銜接工作。
3、當地醫療衛生人員須對傷愈出院的傷病員進行回訪、復查,對有功能障礙的傷員指導他們科學地進行功能鍛煉,促進康復。
(三)災后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各醫療衛生單位要做好衛生防病工作,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1、完善疾病監測系統。
(1)加強對傳染病監測和疫情報告各個環節的督導檢查,落實各項防病措施。
(2)繼續加強災區重點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3)加強疾病監測與報告工作,及時評價和反饋監測信息。報告內容包括法定報告傳染病、人口的暫時居住和流動情況、主要疾病的流行動態等。
2、廣泛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按照“政府組織,地方負責,部門協調,群眾動手,科學治理,社會監督,分類指導”的工作方針,整治居住區和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清運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糞便、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消滅蚊、蠅孳生地,開展居住地及其周圍的滅鼠工作,努力消除傳染病可能發生或傳播的條件。
3、加強食品衛生和飲水衛生監督管理。
(1)強化對食品的生產、加工和經銷衛生監督管理以及從業人員的健康體檢和食品衛生知識的培訓。
(2)加強飲用水源和臨時供水設施的衛生監督管理,定期監測水質,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強流動人口的衛生管理,及時發現傳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5、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接種與預防性服藥,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預防接種或普服藥物工作,提高人群保護能力,預防相應傳染病的發生。
6、繼續深入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自我防病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