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2014年修訂)
目 錄
1 總則
1.1防汛突發事件的現狀
1.2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3 編制目的和依據
1.4適用范圍
1.5防汛突發事件分級
1.6防汛應急預案體系
2 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
2.1領導機構
2.2辦事機構
2.3市防汛抗旱應急指揮部各分指揮部
2.4專家顧問組
3 監測預警
3.1監測
3.2預警
3.3 監測與預警支持系統
4 應急處置
4.1總體要求
4.2信息報送
4.3先期處置
4.4指揮協調
4.5處置行動
4.6現場指揮部
4.7響應升級
4.8社會動員
4.9信息發布和新聞報道
4.10 應急結束
5 恢復與重建
5.1災后救助
5.2搶險物資補充
5.3水毀工程、設施修復
5.4災后重建
5.5保險與補償
5.6調查評估
6 應急保障
6.1指揮系統技術保障
6.2氣象保障
6.3應急隊伍保障
6.4通信保障
6.5交通運輸保障
6.6物資保障
6.7應急避險保障
6.8資金保障
6.9技術開發與儲備
6.10法制保障
7 宣傳教育、培訓和應急演練
7.1宣傳教育
7.2培訓
7.3應急演練
8 附則
8.1名詞術語、縮略語的說明
8.2獎勵與懲罰
8.3預案管理
1 總則
1.1防汛突發事件的現狀
1.1.1洪澇災害現狀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端,東經115°20′至117°30′,北緯39°28′至41°05′之間,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1640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10200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62%,平原區面積6200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38%。
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為585mm,汛期雨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85%,汛期降水又常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極易形成洪澇災害。
北京境內有5條主要河流,從東到西分布有泃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拒馬河。市區內有通惠河、涼水河、清河、壩河等四條主要排水河道及30多條較大支流,總流域面積1255平方公里。大部分由西向東南匯入北運河。市區內現有湖泊26個,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總蓄水容量1154萬立方米。
為了抵御洪澇災害,北京市進行了大規模城市防洪建設。全市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2座,總庫容93億立方米,控制了山區70%以上的流域面積,完成了37座病險水庫及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等重點防洪河道和堤防的除險加固;全面推進了河道流域綜合治理,城區清河、壩河、通惠河、涼水河四條骨干河道達到50年一遇行洪標準;x期間消除城市重要積滯水點200余處,改造立交橋泵站36座,城市主要干道基本消除嚴重積滯水隱患。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北京市資產和人口高度集中,承受自然災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斷增大。暴雨天氣極易造成較嚴重的突發性城市洪澇災害或引發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社會秩序、城市功能、環境與資源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給人民生活、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的正常運轉帶來較大影響。
XX年“7.10”城區暴雨,造成西部環路多處積水,蓮花橋水深1.7米,西二環、三環、四環路交通一度癱瘓。XX年“6.23”城區特大暴雨,全市共有29處橋區或道路出現積滯水,造成城區道路交通中斷20處;供電線路出現故障134次,影響用戶達3萬余戶,6座市政泵站停電;出現地鐵部分站點停運、房屋漏雨、樹木倒伏等次生災害。XX年“7.24”密云、平谷山區特大暴雨,引發山洪和山體滑坡等災情,山洪沖毀房屋,淹沒農田,部分地區供水、供電、通訊、交通中斷,連夜轉移群眾59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