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養老的議案
我國不少城市已進入了進入老齡化城市,關于養老問題一直受到大家的關注,那么,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關于養老的議案,供大家閱讀參考。
關于養老的議案1
x年3月26日,榮獲“x年中國十大宜居城市”榜首,并被聯合國列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25個城市之一。作為中國東南沿海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及國內最具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現有養老機構67家,鑒于上述先后天優勢,建議建設國際養老中心,打造旅游休閑度假的候鳥式異地養老環境,更好地促進老年事業、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加快經濟的轉型發展進程。
一、 現狀
1.宜居城市及人口特點 宜居城市是指宜居性比較強的城市,具有良好
的居住和空間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生態與自然環境和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的居住地。從這幾個主要方面看,確有其獨到之處,宜居之名帶來移居之實,宜居名聲在外,自然吸引越來越多的移民,使這座偏居一隅的城市變成移民新城,從數據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來:改革開放初期,島內的常住人口僅為26萬人;到1990年代中期,島內的常住人口增至50多萬人;而x年島內常住人口已超百萬;“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常住人口數字為353萬人,當時的統計時間是到x年的11月份,到x年末,常住人口數字為356萬人”,市統計局有關人士表示。x年,全市戶籍人口共185.2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9.50萬人,思明、湖里兩區合計88.41萬人,占47.7%。
xx市老齡辦負責人指出,目前xx戶籍人口約188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有26萬多人,占戶籍人口的近13.9%。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41607人,占老年人口的15.9%,比全國多出了約6%。另外,目前xx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8歲,也比全國的73歲平均水平,高出了5歲。
2.旅游經濟比重及特性 依山傍海,城市建設品質和管理模式與國際標準接軌,并依靠自身優越的生態環境、規劃標準、產業基礎、生活配套等因素,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聯合國人居獎”等殊榮。x年xx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124.4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39.88億元人民幣,旅游業創造的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9%。x年1-6月xx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452.57萬人次,比增13.61%;旅游總收入342.83億,比增17.08%。使旅游業成為支柱產業,成為國內最具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但旅游還存在人均消費不高、旅游品位不高等問題,多數游客來廈旅游還停留在簡單的景點觀光和淺層次的休閑上,旅游業亟須轉型升級。
3.老年事業格局及特色 現有各類養老機構67家。機構類型:養老院、
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收費標準;每月500-5000元人民幣以上。特色服務:可收住異地養老,醫保定點。
局限性:目前僅提供醫、養、護。
二、 建議
建設國際養老中心,將養老和旅游業有機結合,同時轉型升級,面向全國乃至境外開展候鳥式異地養老服務的社會養老機構。機構配置為五星級酒店式公寓,品味高雅、環境優美、室內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備,讓老人享受頤養天年的養老環境。
1.人性化配置 所有房間均為防滑地板,扶手馬桶、走廊、樓梯,無障礙通道,洗手間及床頭24小時智能呼叫系統,有線電視,電話,熱水等。
2.娛樂健身醫療 公寓設有室內外健身器材、運動場、室內恒溫游泳館、棋牌室、麻將室、歌舞廳、閱覽室、書畫室、理發室、購物超市、醫務室或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等。此外公寓定期舉辦唱歌跳舞,琴棋書畫綜合性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樂。
3.租期長短自由 可短期度假亦可長期居住,按實際消費收取費用。
4.異地候鳥式養老 與全國30多個熱門城市老年公寓合作提供異地養老服務,例如冬天去海南,夏天去大連等。讓老人真正享受休閑度假的候鳥式養老環境。(熱門城市養老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青島、杭州、重慶、哈爾濱、呼和浩特、太原、西安、南京、沈陽、長春、南寧、濟南、成都、合肥、烏魯木齊、三亞、福州、西寧、鄭州、蘇州、南昌、昆明、大連、長沙、拉薩、溫州、武漢、海口、寧波、銀川養老院。)
5.親情式星級服務 服務員、醫務和保健人員均通過正規培訓持證上崗,親情式“不是兒女,勝似兒女”的星級服務,讓老人不僅在飲食起居上,還有在生理心理都得到關心 。
6.收費標準及補助 3萬卡 福利補助2400元/年X3年 住房折扣9.5
5萬卡 福利補助4500元/年X3年 住房折扣9.0
8萬卡 福利補助7600元/年X3年 住房折扣8.5
10萬卡 福利補助7600元/年X3年 住房折扣8.0
15萬卡 福利補助7600元/年X3年 住房折扣7.5
7.相關服務及條款 ①繳費簽合同、辦《居住權證》及相應級別《養老服務卡》。②大床房2200元/月,雙床房2400元/月,按卡級別享受相應折扣。③伙食費套餐20元/日,自選另收。④每日除查房體檢外,發生的醫療費用另行收取(可使用醫保)。⑤購物、近距離旅游費用自理。⑥《養老服務卡》級別享受異地合作的熱門養老城市老年公寓同級別優惠。⑦福利補助一周年發一次,三周年合同期滿可續簽,按原補助標準;可不續簽一次性取回本金。⑧《居住權證》和《養老服務卡》終身有效,配偶和子女有使用權。
建設國際養老中心,一是促進老年事業、旅游業的發展以及轉型升級;二是提升品味,締造美麗;三是加速經濟的轉型發展。
關于養老的議案2
一、議案背景:
素來具有“宜居之城”的美譽,憑借山海相擁、氣候宜人的環境優勢,以及“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的科學發展模式,在近幾年眾多適合退休養老城市的民意調查中,始終遙居榜首。然而,我市養老事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困難。為此,我們就目前xx市養老機構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結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35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粵府)25號文件對養老服務建設的總體方針及政策規定,認為目前需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統籌利用醫療、保險等資源建設公辦民營型養老機構,提供多樣、靈活的養老服務,確保xx人人享有基本的養老服務。
二、養老發展現狀:
從x年起,我市除橫琴新區外,其他區已全部進入輕度老年化社會。一方面是當地老年人口的持續上漲,另一方面由于多年來實施特區人才引進政策,新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齡化的進程,但其父母也不同程度地隨之遷至本地生活,使得我市實際和潛在的養老需求均在不斷加大。
雖然,我市剛進入老齡化社會,但多年來我市采取了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信息化養老等多種方式促進養老事業的發展。按省的養老床位統計口徑,我市x年養老床位3700多張,比x年增加了380多張,每千名戶籍老年擁有床位26.5張,我市養老機構的養老床位使用和空置率各為50%,其中西部地區的養老機構空置率過60%;即使在以民辦養老機構為主的香洲主城區,大多仍有空置的養老床位,對一般老年消費者而言不存在“一床難求”的情況。在民辦養老機構現有的入住老年人中,有20%左右的老年人為非本市戶籍老年人。
金灣有3家鎮級養老院,斗門有7家鎮級敬老院和1家區社會福利院,香洲區則分別有3家民辦和18家公辦養老院;平均每家養老院床位80左右,民辦養老院中床位最多為200張;基礎設施建設相差較大,民辦養老機構提出“醫院式管理、酒店式服務”的服務理念,托老、養老模式靈活多樣,但仍存在管理、服務人員素質層次不齊的情況,而公辦養老機構則存在周邊環境及衛生條件差,管理主體不明確,服務人員不到位等現象。
三、養老機構存在問題:
經調查走訪,發現養老機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使得有需要的家庭和老人不愿意選擇養老院進行養老。
1、基礎設施較差,配套服務跟不上。部分養老院地處鄉鎮,環境閉塞,周邊環境及衛生條件不理想,生活設施和娛樂設施不齊全。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老年人對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日益凸顯,新興的娛樂活動(攝影、美術、音樂、旅游等)逐漸代替傳統的娛樂活動(運動、棋牌類),而養老機構在該類配套服務方面還遠遠跟不上,與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務需求相差較大。
2、服務隊伍薄弱,專業化水平欠缺。多數養老機構沒有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配備管理和服務人員,從業人員匱乏,專業素質偏低,持證上崗制度尚未建立。尤其是中高級養老護理員、心理咨詢師、康復人員和社會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現有養護人員基本上是下崗職工或外來打工人員,沒有工作技能,年齡偏大,大多也只是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一些基本服務而已,很難提供有針對性的全方位的高質量服務。
3、管理主體缺位,監管模式不健全。目前xx90%的養老機構為鎮級公辦,由鄉鎮街道辦組織管理。而養老機構的經營管理卻涉及民政、工商以及衛生等多個部門,養老機構管理主體仍不明確,致命傷分布不均等,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從而使得養老機構監管工作不到位。
4、政府力量有限,資金投入不靈活。公辦養老機構目前資金來源于政府投入和社會捐助,社會民營力量投入不足,資金使用不靈活,服務項目發展具有較多限制。
5、公辦機構與民辦機構優劣參半。公辦養老機構在設施建設、資金使用、專業人員配備方面均優于民辦機構,而民辦機構開展服務靈活多樣,更加市場化,能滿足老年人多元需求。
四、主要對策及建議:
綜上所述,必須要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社會活力,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引進專業護理保健管理專業團隊機構入院經營,探索靈活的養老機構辦設模式,為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樣、品種豐富的養老服務產品,滿足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我們將圍繞建立適度普惠型老年人福利制度,重點夯實基本養老設施和基本養老服務,促進我市養老事業的發展。思路及舉措如下:
1、大力建設醫養結合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根據國家醫療養老結合的政策要求和部署,應以衛計部門牽頭出臺我市醫養結合實施方案,推動我市醫養結合工作的開展;各區政府(管委會)應結合社區(農村)衛生服務中心加快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康復服務、養老照料服務、居家服務、老年活動、社工服務為一體的社區型醫養服務設施(平臺),市財政部門應加大對社區醫養服務設施(平臺)建設的補貼力度,以實現省政府規定的20xx年養老服務設施覆蓋城市所有社區和60%以上的農村,滿足社區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下就近享受到健康養老服務。
2、大力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名區政府應切實轉變公辦養老機構傳統的建設管理的觀念,本著公開、公平和保持公辦養老機構公益福利性質的原則,大膽引導社會力量、社會資金和管理技術,破解當前公辦養老機構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管理技術低下的突出問題,特別是香洲前山社會福利中心、南屏社會福利中心和高新區金鼎社會福利中心應加快公辦養老機構設施建設步伐,將公辦養老機構打造成為以介護、介助為主的醫護型、護養型的養老實體,重點解決和滿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特困人員的養老服務需求。同時,斗門區、金灣區、高欄港區要積極探索和總結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大力推廣和深化公辦養老機構的公建民營管理體制,加快設施建設和設備更新步伐,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提高床位利用率,將公辦養老機構建設成具有農村生態特色兼具健康養老功能、并以此為服務平臺將養老服務延伸至廣大農村社區和居家老人。
3、建立養老服務標準。市民政部門應抓緊質量標準部門制定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并以服務標準評價養老服務主體的養老服務質量,規范養老服務行為,促進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在標準的基礎上,要探索建立養老服務機構綜合等級評估制度,公開養老服務機構的評估等級,讓有養老需求的老年人或家屬從公開的等級信息中自主選擇養老服務機構;
4、建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市財政、民政部門應按保重點、保基本的原則,盡快制定我市戶籍經濟困難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補貼政策,減輕經濟困難老年人的養老服務經濟負擔,使經濟困難老年人能夠平等地享受到養老服務,體現社會經濟成果與經濟困難老年人共享的政府保障經濟困難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的實施理念。
5、創新養老模式,打造醫療、康護、旅游型養老示范區。創新、優化養老服務,機構選址上結合地理環境優勢,營造自然條件優美、適宜居旅的養老環境,周邊醫療、商業設施配套齊全;醫護方式上按需提供,如特別護理、全護理、普通護理以及心理陪護、臨終護理等等;托管形式上多樣化,日托、全托相結合,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同步進行;服務類型上多元化,傳統型和現代型娛樂活動均需開設,與時俱進,滿足當代老年人需求。努力實現醫療、康護、旅游型生態養老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