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共自行車的提案(精選3篇)
關于公共自行車的提案 篇1
提案時間 提案者
關于加強公共自行車管理的建議
太原市的公共自行車投入運營以來,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很好地彌補了公交車的空白,對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公共自行車運營管理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損壞現象嚴重。‚租還車難并存。ƒ運營費用過高,財政負擔重。④公民愛護意識差。
為使這一惠及民眾的好事走的長遠,特建議如下:
第一,在設施保護方面,應考慮防雨遮陽棚,以解決自行車露天存放飽受雨淋雪蓋日曬風吹之苦。
第二,在網點的選擇上,應做充分的調研,在人口密集區如學校、醫院、商場、辦公區等地在增加數量的同時,可以考慮自動和人工相結合的辦法,解決高峰時租還難的問題。
第三,在自行車使用上,應推行全部有償使用,價格可分時段設定,可參照公交車收費辦法。這一方面可緩解財政負擔,另一方面可增加人們的責任心,樹立市場規則,提升法制觀念。
關于公共自行車的提案 篇2
建議主題 關于建立自助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系統的提案
代表姓名
內容:
自助公共自行車在國外已很普及,現在國內很多城市也已經建立了自助公共自行車租賃,并納入公共交通領域,例如江蘇的南通、常熟、昆山,湖南株洲、浙江的杭州、臺州、紹興等。公共自行車旨在倡導綠色交通、減輕城市交通壓力、增強市民體質、培養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建立與運行,不僅可以成為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有力補充,也能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停車困難等“城市病”癥狀。大力發展便民公共自行車是一個較為成熟的思路,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探索。目前,全國已有多個城市都在探索建立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力促環保,解決出行難題。而當下發展公共自行車租賃市場做得較好的杭州市,市政府一次性就投入1.5億元用于自行車租賃市場的硬件購置和基礎建設。作為曾經的“自行車之城”,我們是否同樣該早日作出嘗試?
在義烏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意義和必要性:
第一,義烏流動人口多。義烏實有人口已突破200萬,其中本市人口74萬,外來人口達到143.3萬人,常駐外商1.3萬,是罕見的外來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的縣級城市。外來人口一般是打工居多,可能并無能力消費汽車,自行車出行可能會成為首選。公共自行車方便快捷,為居民出行節省交通成本。
第二,義烏交通壓力大。目前義烏的汽車保有量已突破26萬輛,由汽車迅速增加帶來的交通擁堵、大氣污染和能源消耗,已十分嚴重。公共自行車的推廣,必將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減少尾氣污染。在嚴重擁堵路段,自行車出行一定比開車或打車更快到達目的地,而且不用考慮停車難題。建立自助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為緩解義烏汽車交通堵塞無疑是一個十分有效的舉措。
第三,營造全民健身氛圍,為商城義烏的快節奏添加慢動力。單車運動不僅可以健身,還可以完成空間位移,一舉兩得。隨著義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明顯增強,選擇公共自行車出行也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
在義烏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可行性:
1、義烏正在打造“兩區六城”建設。建立自助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有助于提升義烏的城市形象,倡導低碳環保意識。通過新聞媒體加大“低碳環保、綠色出行”的宣傳力度,鼓勵市民選擇公共自行車為出行方式。
2、可在人流集中的大中小學校、汽車站、火車站、醫院、公園、購物中心、各類大市場、機關辦公和居民社區,合理配置和設置自行車租賃點。
3、可以采用“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的模式,由政府來牽頭,具體由國企來操作,不打破其公益性質。鼓勵采取冠名、捐助、廣告贊助等形式,拓寬公共自行車發展籌資渠道。
4、可以借鑒其他城市成功的自助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如我省的臺州地區下屬的幾個縣級市,在城區建設了便民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只要年齡在16—65歲居民持有效身份證件辦理。繳存300元押金可辦理租車卡,退卡時即退還押金。為提高公共自行車使用效率,規定單次使用一小時內免費,超出時間后按1元/小時收取公共資金占用費。
關于公共自行車的提案 篇3
醫療保障制度作為政府公共管理的最基本制度,作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中敏感而重要的世界性難題,成為各國不斷探索、努力改善的核心領域。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曾建立起世界上最成功的低水平、低成本醫保制度體系,用GDP3%的投入,實現了社會所有成員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成為發展中國家典范;在市場經濟時代,我國醫保制度又走在各項社保制度前列,率先探索制度選擇和運行模式,推進國家基本制度建設不斷調整、完善。“”至20xx年是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階段,不斷完善基本醫保制度,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保障改革之路非常重要和必要。
當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問題亦非常深刻。從醫療保障體制上看,缺乏整體設計,制度框架及運行機制存在固有缺陷,改革難度巨大。表現為:管理體制分割,醫療保障職能分部門管理;制度運行封閉,建立在以戶籍為基礎的城鄉二元封閉制度上;公共履職欠缺,衛生總費用占GDP不到5%,遠低于世界9.3%的平均水平。從醫療保障機制上看,核心缺陷是需求與供給極度不平衡,醫療費用持續攀升、低收入人群醫療可及性差、醫療服務不均等。表現為:醫療保障未全覆蓋與重復參保現象并存;醫療保障籌資能力不足與籌資補貼差距較大并存;保障水平低與基金結余規模龐大并存;統籌層次低與區域間轉移接續難并存;供方支付激勵強勁與需方支付監管薄弱并存;醫保投入“追高”與醫療服務“追尖”并存。
基于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人人享有健康”目標,提出如下醫療改革建議:
1.從機構設置上進行大部制改革。成立國家社會與家庭發展部門,將國民享有的各項社會福利保障相對集中,統籌管理。進行醫療保障管理體制改革,實現管辦分離,形成購買服務與提供服務相互制約、政府監管與市場競爭相互協調的格局。
2.從理念思路上推行公益性改革。醫療保障制度發展的重大變革及完善醫療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確立普遍性和公平性的價值取向。為此,明確公共衛生服務屬“公共物品”,其投入完全政府主導;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屬“準公共物品”,其投入由政府主導、社會和個人與政府按比例分擔,強化政府責任同時發揮市場作用;特需醫療衛生服務屬“私人物品”,其投入由政府政策引導,個人和商業保險支付為主。
3.從醫療保障制度上構建“社會積累制”。我國醫療保障制度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現收現付制”,處于勞動力最為豐沛、老年人口規模相對不大的深度人口紅利期,建議抓住這一最有利時機,構建醫療保障“社會積累制”,建立社會積累和社會統籌資金池互補機制,逐步清償醫療保障轉制成本,建立轉移接續過渡機制。
4.廣開醫療保障資金的籌集渠道。拓寬醫療保障基金籌措新路子,醫療保障基金統一運作,建立“主權社會保障基金”,征收遺產稅,變現國有資產,發行醫療保障國債,發行醫療福利彩票。完善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制度,完善政績考核機制。引入社會資本進入醫療保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