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黨員思想匯報:讓思想與實踐齊飛翔
敬愛的黨組織:
XX年6月1日,曾被譽為“國策高參”、“學術界的彭德懷”、“中國房地產輿論領袖”、“影響中國發展進程的四位中青年經濟學家”之一的董藩教授在其新浪微博上這樣寫著:“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這句話引發了網上極大的爭議,包括一些有名的教授也參與其中。
相信大多數同學在看到或聽聞這樣一句話時的感受跟我一樣——說出這樣一句話的人怎么還是個教授呢。當我在微博上看到這句話時,評論已經有許多了,絕大多數的網友都與我們一樣持批評態度,認為金錢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錢不能買到幸福。然而,在上了一直很喜歡的政法學院的梅萍老師為我們講的這節課后,我的看法有了180°的改變。課上老師問了我們關于4000萬的幾個問題,有其來源、去處、證明了什么以及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等。
我們的想法都僅止于這4000萬本身,如果這4000萬的獲得合法合理,而又花到需要花的、有意義的地方,那么是不是很有價值呢?能為我國gdp的增長做貢獻,能增加稅收和工作崗位,還能解決自己和家人的就業等一些列問題,這些于我們不都是很有意義的么?同時還能從精神上激發更多的人合法合理致富。董藩教授的話里含義實在于此,我們都誤解了。
為什么我們會誤解呢?為什么我們就沒有多角度多立場的想想呢?究其根源,在于我們的理論知識遠遠不夠,與大學生和入黨積極分子的身份匹配不上。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就是在吸收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經典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毛主席在年輕時代也誦讀了大量的各種各樣的經典才成就了一番偉業,畢淑敏之所以能成為著名作家與她肚里有豐富的知識有很大的關系,就我所知,我們學校一位教授級別的思修老師現今仍保持著每天最起碼三小時的閱讀量。連學富五車的偉人、教授都如此,身為年青一代的當代大學生,又是入黨積極分子當如何呢?
為了今后能正確地辯證地看待身邊的事、物,我們應該多看些經典,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正確引導思想、指導實踐。為自己插上理論的翅膀,讓思想和實踐齊飛翔!
匯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