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文書管理制度(精選13篇)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1
1、各科室均應建立差錯事故(不良事件)登記報告本,及時查清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及后果,詳細記錄并及時上報護理部。
2、發生不良事件應積極采取補救措施,以減少或消除由于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指定熟悉全面情況的專人負責與家屬做好思想工作。
3、發生不良事件時,責任者應立即向護士長報告,并且如實寫出書面檢查材料,待后處理。護士長應在24小時內口頭或電話報護理部,重大事故要立即報告科主任、護理部、醫教科。
4、發生不良事件時,護士長應負責將各種有關記錄、檢驗報告及造成事故的`藥品、器械等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銷毀,并保留患者的標本,以備鑒定研究之用。
5、發生不良事件時,護士長應按性質、情節輕重,及時組織全科有關人員進行討論、總結,提出防范措施,以提高認識。吸取教訓,改進工作,并將討論結果和初步處理意見報護理部、醫務科。
6、發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或個人,如不按規定報告,有意隱瞞事實,一經發現,按請節輕重予以處分。
7、為了弄清事實真相,應注意傾聽當事人的意見,討論時吸收當事人參加,允許個人發表意見,決定處分時,領導應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以達到教育目的。
8、護理部質控小組應定期對所發生的不良事件進行性質評定,并提出防范措施。每年向全院護理人員進行總結,分析報告一次。如有重大不良護理事件,應及時向全院護理人員進行總結、分析。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2
一、保護患者隱私制度
1.醫務人員應保護患者隱私,不可擅自泄露患者隱秘資料。患者住院期間責任護士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同時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2.患者住院期間的病歷檔案不得隨意外借。若需要復印,患者必須攜帶身份證等相關證明,到病案室辦理相關手續。
3.查房時,嚴禁大聲匯報或討論患者病情。
4.對女患者隱私部位的檢查,若檢查者為男性工作人員,必須有第三者在場。
5.對患有性病、艾滋病等患者,醫護人員不得歧視,保護患者隱私,不得隨意泄露患者的病情。
6.病區內備有屏風等,對隱秘部位治療或檢查時,注意遮擋。
7.在醫院公共場所(電梯、食堂等),嚴禁談論患者病情,不得與患者治療無關的其他醫務人員談論病情。
二、護理人員外出進修學習管理制度:
為進一步規范我院護理人員外出進修學習管理工作,提高護理專業技術人員業務素質和醫院整體醫療護理服務水平,完善人才梯隊建設,合理、有序的安排我院護理人員外出進修學習,促進醫院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制度。
外出進修及參加學術活動者的條件:
(1)熱愛護理專業,思想進步,業務素質較高,身體健康,能積極配合科室及醫院的工作。
(2)具備護師及其以上技術職稱,在我院從事本專業工作三年以上,是專科護理骨干。
(3)三年內未發生醫療事故,年度考核合格。
(4)醫院急需培養的專科人才,條件可以適當放寬。
2.辦理外出進修審批程序
(1)各臨床科室應根據本科室情況有目的的選送人員進修學習,在每年年終擬定下一年度外出培訓計劃分別報醫務科、護理部備案。
(2)經醫院同意并符合進修條件者,由醫務科、護理部統一聯系進修單位,辦理外出進修相關手續。
(3)臨時決定的'短期(一般為1個月)進修學習或參加學術活動先由本人申請或憑會議通知,科主任、護士長簽字同意并安排好科室工作,經醫務科、護理部審核簽字,分管院長批準后可外出學習。
(4)原則上不允許跨專業、跨學科進修學習;個人不得私自終止或延長進修時間;不得私自變更進修專業。
3.外出進修或學習的活動經費及待遇按照醫院有關規定執行。
4.護理人員外出進修及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后,回醫院必須從事原崗位工作或服從醫院工作安排,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調崗要求。
三、專科護士培訓制度:
為促進醫院護理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培養一批臨床專業化護理骨干,提高護理質量和專業技術水平,結合醫院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1.護理部負責制定年度專科護士培訓計劃。
2.根據培訓計劃,選派專科護理骨干參加省(自治區)級以上專科護士培訓,并獲得專科護士資格證書。
3.選派參加專科護士培訓的護理骨干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應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熱愛自己工作崗位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2)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執業證書,具有護理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在相關專科工作3年以上。
(3)除具備完成本崗位職責的能力外,還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基本技能和較好的專科護理知識和實踐經驗。
(4)符合以上條件,本人自愿經科室推薦后,由護理部綜合考評報相關領導審批。
4.取得專科護士培訓合格證的專科護士,在臨床工作中對其他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指導,提出合理建議。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3
一、各科室應建立差錯事故登記本,對差錯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后果及當事人等內容應詳細記錄。
二、科室一旦發生護理差錯事故(含二級差錯,嚴重差錯事故)護士長應以書面形式上報護理部,由護理部向上一級領導匯報。
三、對發生的差錯事故應及時組織討論,汲取教訓,提出處理意見,制定出防范措施。
四、發生嚴重差錯事故后應立即組織搶救,以減輕不良后果。
五、科室對未能明確所發生嚴重差錯、事故的性質,應將發生的.經過和科室的意見以書面形式通過護理部上報院事故鑒定委員會裁決。
六、護理部每月應認真總結分析全院發生的護理差錯,定期在護士長會議上反饋,對全年無差錯事故的科室應給予表揚。
七、發生差錯事故的科室或個人,如不按規定報告,有意隱瞞,事后發現時,按情節輕重給予處分。
八、發生嚴重差錯或事故的有關記錄、檢驗報告及造成事故的藥品、物品、器械等均應按要求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銷毀,以備鑒定。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4
1.建立健全護理安全網絡,專人負責,職責明確,定期活動,及時反饋,按期評估,并有完整記錄。
2.貫徹預防為主的管理原則,定期對各級護理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培訓,不斷強化安全意識,規范職業行為,護理人員培訓率和對相關知識(法律、法規、規范、常規)知曉率>80%。
3.有公共突發事件和院內意外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并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識別能力,并掌握處理流程和原則,如匯報、處置、護理、記錄等程序。
4.有健全的各級護理人員崗位責任和各項工作的質量標準、技術操作規范、疾病護理常規等,內容完善、實用,操作性強。
5.認真執行護理部有關《護理文件書寫規范》。全院有符合規范要求的護理文件書寫標準冊,并嚴格執行。
6.有完善的護理缺陷控制流程和危重患者重點監護的具體措施,如: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和對應的`護理措施。
7.有護理人員職業安全與職業暴露防護措施,有職業防護知識培訓。
8.全院使用統一的標識,各種警示牌醒目、清晰、規范、易懂。
9.各級護理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并不斷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做到人崗匹配,確保醫療護理安全。
10.各級管理者應運用適當的管理方法和工具,結合具體事例進行剖析、案例講評,引以為戒,避免類似事件重復發生。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5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重點環節的應急預案和病人的'告知制度,實施監督、檢查、評價和整改。
(二)將安全管理納進三級質量管理中,加強關鍵環節、薄弱環節的管理,確保病人安全。
(三)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按時巡視病房,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杜盡差錯事故。
(四)對危重、昏迷、癱瘓、精神異常及小兒等特殊病人應加強護理,技術規范標準預防墜床、跌傷發生。
(五)制定護理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措施,完善防護設施,督促落實,定期總結。
(六)組織對護理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七)嚴格執行各項護理操作規程,認真落實消毒隔離制度,防止和減少醫院感染的方式。
(八)嚴格執行藥品管理規定,企管MBA劇毒、企業管理品加鎖專人保管,每班交接,做好登記。
(九)急救器材、藥品齊備完好,做到“四定”(定種類、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無”(無過期、無變質、無失效)、“二及時”(及時檢查、及時補充)、“一專”(專人管理)
(十)落實“四防”措施,定期檢查非醫療護理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十一)采用多種形式對病人和家屬實施安全知識宣教。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6
1、各項護理文件按規定及時、準確、真實書寫,并妥善保存1年,測溫本保存3個月,以備查閱。
2、護理文件由病房護士長和值班護士負責管理。
3、病區護理文件擺放有序,病歷中心各種表格均應排列整齊,不得撕毀、涂改或丟失,用后歸還原處。
4、病人不得自行攜帶病歷出科室,出院或死亡后病歷按規定順序排列,由病案室保存。
5、護士長應每日檢查交班本,每周檢查各種護理記錄書寫質量。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7
1、加強對的管理,并完善登記制度。
2、嚴格醫療文書管理,嚴禁任何人涂改、偽造、隱匿、銷毀、搶奪、盜竊病例。
3、除特殊說明外,應當使用藍黑色墨水或碳素墨水書寫。
4、應當使用中文和醫學術語。通用的外文(目前主要指英語)縮寫或無正式中文譯名的癥狀、體征、疾病名稱等可以使用的外文。
5、上級醫務人員有審查、修改下級醫務人員的書寫的醫療文書的責任。修改和補充時需按《病例書寫基本規范》的要求修改。
6、因搶救急、危重病人未能及時書寫文書的,須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錄,并加以注明。
7、除涉及對患者實施醫療的活動的醫務人員及醫療質量控制人員外,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擅自查閱該患者的病歷。因科研、教學需要查閱病例的,須經醫務科同意。閱后應當立即歸還。不得泄露患者的隱私。
8、門診病例編號,住院病歷按醫院住院病歷統一編號。
9、在患者住院期間,其所有醫療文書由所在病區負責集中、統一保管。病區應當在收到患者的化驗單(檢查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等檢查結果后24小時內歸入住院病歷。住
院病歷在患者出院后由病案室負責集中、統一保管和管理。
10、住院病歷因醫療活動或復印、復制等需要帶離病區時,應當由病區指定專門人員負責攜帶和保管。
11、由病案室按相關規定受理復印病例資料的申請。
12、病案室受理復印或者復制病例資料的申請時,應當要求申請人提供下列有關證明材料:
①申請人為患者本人的,應當提供有效身份證明;
②申請為患者代理人的,應當提供 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證明、申請人與患者代理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
③申請人為死亡患者近親屬的,應當提供患者死亡證明及其近親屬的有效身份證明、申請人是死亡患者近親屬的法定證明材料;
④申請人為死亡患者近親屬代理人的,應當提供患者死亡證明、死亡患者近親屬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證明,死亡患者與其近親屬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申請人與死亡患者近親屬近親屬代理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
⑤申請人為保險機構的,應當提供保險合同復印件,承辦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證明材料;患者死亡的,應當提供保險合同復印件,承辦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死亡患者近親屬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證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13、公安、司法機關因辦理案件,需要查閱、復印或者復制病例資料的,病案室應當在公安、司法機關出具采集證據的法定證明及執行公務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后予以協助。
14、病案室可以為申請人復印或復制的病歷資料包括: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查報告單)、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治療)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例報告、出院記錄。
15、復印或復制的病歷資料經核對無誤后,病案室加蓋證明印記。病案室可以按照規定收取工本費。
16、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應當在患者或其代理人在場的情況下封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等。封存的病歷由醫務科保管。封存的病歷可以是復印件。
17、凡需新增病案內表格,必須與病案室聯系,經醫務科批準后方能裝入病例內。
18、凡出院病例三個工作日、死亡病例五個工作日全部收回病案室,定期對病例進行清查,仔細核對,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8
一、分級護理公示要求
1、分級護理指征及護理要求,每病區須張貼在醒目的位置并保持公示內容的整潔。
2、要讓每位病人了解自己護理級別及所享受相應的護理服務內容。
3、分級護理公示落實情況納入護理部各級護理質控考核中。
二、分級護理考核要求
1、床單位:床單位清潔平整無碎屑(陳舊性血跡、污跡),病人衣褲清潔,枕芯不外露,床墊下無雜物(不包括醫用片子),床旁柜清潔、整齊、物品放置有序,床下、地面無雜物。
2、頭發、胡須:頭發須經梳理整齊,清潔無臭味,無胡須(特殊情況除外)。
3、口腔:有與病情相適應的'護理次數,口腔清潔無殘渣。
4、皮膚、會陰:全身皮膚清潔(包括兩耳廓后皮膚、腹股溝無污跡),鼻孔、眼眥清潔,留置導尿管病人會陰護理1次/日,導尿管口清潔,無陳舊性分泌物(用鼻導管吸氧或鼻飼流質病人須用生理鹽水棉簽清潔鼻孔),無膠布痕跡。
5、指(趾)甲:指、趾甲須經修剪平滑、不太長,無污垢(特殊情況除外)。
6、各種導管:按統一的規定護理,妥善固定,無扭曲,管壁清潔,引流管通暢,氣管套管外觀清潔,系帶無陳舊性血跡。
7、掌握病情:護士了解病人姓名、診斷、主要病情、主要治療、情態、飲食、活動度和置管情況、主要護理措施、異常化驗、護理記錄與病情相符合。
8、補液觀察:有輸液記錄單,項目齊全,滴速正確,定時巡視,滴速單保留一周。控制滴速的用藥應嚴格按要求執行。
9、褥瘡預防:按時翻身有記錄,體位放置正確,有防治措施,無褥瘡發生。外院帶入或難免褥瘡有報告制度。
10、分級護理符合率:分級護理與醫囑相符合,分級護理與病情相符合,分級護理與考核要求相符合。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9
一、特級護理
指征:
1、病情危重,隨時會出現病情變化而需要搶救者。
2、各種重大手術、復合傷等需監護者。
護理要求:
1、設特別護理組,由專人護理。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
2、根據病情配備搶救器械及藥品能及時配合搶救。
3、制定護理計劃,書寫護理病案,認真填寫各種護理記錄及護理登記表。
4、正確執行各項治療護理措施,保證各輸液、引流管道通暢。
5、認真做好基礎護理:
(1)每天晨、晚間護理各一次,給于皮膚、頭發護理,每天更衣一次。
(2)每天口腔護理2—2次(包括洗臉、洗手)。
(3)每二小時翻身一次(或遵醫囑),褥瘡護理一日三次并做好會陰護理。
6、針對病人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
二、一級護理
指征:
1、病情危重,需絕對臥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特大手術及各種大手術后1—3天,根據醫囑及病情。
3、昏迷、休克、腎衰、驚厥、子癇等。
護理要求:
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每30分鐘巡視一次。
2、正確落實各種治療護理措施,按時詳細填寫護理記錄。
3、加強基礎護理,防止并發癥:
(1)床上沐浴每周一次,皮膚護理、頭發護理早、晚各一次。
(2)口腔護理包括洗臉、洗手早、晚各一次,晚間護理每天會陰清潔及洗腳一次。
(3)協助病人經常翻身,昏迷病人二小時翻身一次,褥瘡護理每班一次,要做好記錄。
(4)生活上給予周密照顧,按時喂飯、服藥,并送茶水、送便器到床邊。
4、認真做好心理護理,在巡視中做好入院宣教及康復指導。
三、二級護理
指征:
1、病重期急性癥狀消失,大手術后病情穩定,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者。
2、年老體弱或慢性病患者,不宜過多活動者。
3、普通手術者或輕型子癇者。
護理要求:
1、注意觀察病情,觀察特殊治療和特殊用藥后的反應及效果,每1—2小時巡視一次。
2、根據病情可在床上或床邊進行輕度活動。
3、協助病人做好晨、晚間護理,如洗腳、刷牙、洗臉等。并鼓勵病人多翻身。
4、針對不同疾病,做好衛生宣教及出院指導。
四、三級護理
指征:
1、一般慢性病,輕癥,術前檢查準備階段的病人,正常孕婦等。
2、各種疾病或術后恢復期病人。
3、能下床活動、生活自理者。
護理要求:
1、每日巡視二次,掌握病人病情及思想情況,注意病人的飲食及休息。每日測體溫、脈搏、呼吸一次。
2、督促遵守院規,做好衛生宣教及健康教育。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10
護理文書描述了病員住院的全過程,是正確分析診斷,治療和護理的第一首重要依據,它直接地反映了治療及護理質量。每位護理人員應認真、細致地觀察和了解病情,運用醫學理論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及時準確地為醫療、護理提供依據。為了提高我院護理文書質量,做如下規定:
一、要求
1、護理病歷書寫嚴格按照江西省《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實施細則的基本要求進行書寫。
2、進一步提高全體護理人員對護理文書重要意義的認識,要求護士長組織學習,全面落實。
3、各種記錄規格項目符合護理文書書寫檢查內容及評價標準。
4、記錄內容真實、準確、及時、客觀,項目齊全,字跡工整,清晰,無錯別字,格式正確,無漏記,統一用藍黑墨水書寫。
5、書寫要實事求是,對患者負責,能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據。
6、對于護理觀察病情描述時,應突出重點,簡明扼要,使用醫學術語,各項記錄內容與記錄時間相互對應,能客觀地反映病情變化,護理措施,執行醫囑情況,治療和護理效果等。
7、因搶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時書寫病歷時,護理人員應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加以說明。
8、每份病歷要求90分以上,全院護理文書書寫合格率≥95%。
二、檢查方法
1、要求各科護士長或質控小組成員,對本科室護理病歷進行質控檢查,每周一次,有記錄。
2、護理部組織每季度抽查歸檔病歷(每個科室10份)進行集中檢查,檢查中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病區護士長,并做好記錄,提出改進措施。
3、每月院護理文書質控小組到病區檢查運行病歷抽查的結果,有記錄,評價及反饋措施。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11
1.工作人員進產房前應當更換手術衣褲、拖鞋、帶好口罩、帽子,非本室工作人員禁止入內。
2.產婦進入產房后應當有專人陪伴,給予心理支持及指導,以防發生意外。
3.產婦在產程進展中,如有異常情況應當及時報告上級醫師,并積極配合醫師做好搶救工作。
4.工作人員態度要嚴肅認真,對產婦應當體貼、關懷,不能任意談笑,注意保護性醫療制度。
5.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做好消毒隔離,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
6.產房每日要全面清潔、消毒。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度24~26℃,濕度50~60%。
7.凡無菌物品應當有消毒日期及有效期,各類物品要定物、定位、定量放置,由專人負責,隨時整理、消毒及補充。
8.每日檢查搶救物品、藥品,保證功能完好。
9.產房內一切物品不能隨意帶出,借物應當嚴格遵守借物手續。
10.產后半小時內應當進行新生兒早吸吮早接觸。
11.接產后由接生人員及時、準確填寫各項記錄。
12.產后觀察2小時,若無異常護送母嬰返休養室(母嬰同室)。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12
1、加強教育,加深護士對醫療銳器和職業暴露的認可,掌握標準預防的概念和措施,并予以重視。
1)標準預防的概念: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
2)標準預防的措施:
①洗手: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極其污染物品,不論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須洗手。遇有下述情況必須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觸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環境或傳染其他人時。
②戴手套:接觸病人的上述物質及其污染物品時;接觸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膚均應戴手套;對病人既接觸清潔部位,又接觸污染部位時應更換手套;在任何情況下處理深層體液時必須戴手套,完成工作后應盡快脫去被血液、體液污染的手套。
③上述物質時可能發生噴濺時,應戴眼罩、口罩,并穿防護衣,以防醫護人員皮膚、黏膜和衣服受到污染。
④被上述物質污染的醫療用品和儀器設備應及時處理,重復使用的醫療儀器設備應進行清潔和適當。
⑤及時處理污染的床單,防止接觸病人的皮膚和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傳播。⑥銳利器具和針頭應小心安放,及時置于固定的容器內,以防刺傷。⑦醫護人員進行各項醫療操作前后,在清潔及環境表面消毒時,應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
⑧可能污染環境或不能保持環境衛生的病人應予隔離。
2、教育并糾正護士的不規范操作。不規范操作主要有:將用過的銳器或注射器進行分離、浸泡、清洗;將用過的針帽套回針頭;將血液或體液從一個容器轉到另一個容器;將針頭遺棄在不耐刺的容器中;不及時處理用過的利器等。
3、在進行侵襲性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有充足的`光線,并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利器刺傷或者劃傷。
4、掌握醫療銳器的處理原則及方法,減少污染物和工作人員的二次污染。處理原則是:銳器使用后立即放入固定的堅硬的利器盒里;對重復使用的注射器和其他醫療器具進行嚴格的滅菌處理;禁止徒手接觸污染的利器,手術中利器應用傳遞容器傳遞。
5、意外暴露后的處理:
1)皮膚意外接觸到血液或體液,立即用肥皂和流動水沖洗;
2)血液或體液意外進入眼睛、口腔等,立即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
3)被污染的針頭刺傷后,應立即擠出傷口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清水沖洗,再用碘伏和乙醇消毒。必要時進行傷口處理。
4)意外暴露后必須在24小時內報告護士長,并同時填寫利器傷登記表,由所在科室主任或護士長確認后上報院感辦。
5)院感辦進行登記備案,并會同感染科專家進行危險評估。盡可能追尋利器源,根據利器源情況確定跟蹤檢查項目及觀察時間。由感染科專家根據傷情制定預防用藥方案。
①利器源為乙肝病人時,應查肝功能及二對半(傷后及時查、6個月時復查),注射高價免疫球蛋白,若hbsag陰性者則接種乙肝疫苗。
②利器源為丙肝病人時,應查肝功能及抗—hcv(傷后及時查、6個月時復查、12個月時復查)。
③利器源為hiv病人,則按照hiv職業暴露處理。6)跟蹤期間,特別是最初的0~12周內,不應獻血和母乳喂養,性生活時戴避孕工具。
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篇13
一、確保醫療安全
1、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嚴防差錯事故發生。
2、對病人或家屬人好安全管理教育,雙方簽名存檔。
3、堅持作好晨、晚間護理,不得發生因護理不當引起的并發癥(褥瘡、燙傷、墜床)
4、危重病人根據需要設安全防護裝置(約束帶、床欄),防止病人墜床。使用熱水袋,必須加套,以防燙傷發生。
5、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嚴防醫院感染發生。無菌切口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肌肉注射化膿率必須為0
6、搶救器材及藥品必須齊備、完好,作到定人保管,定位放置,用后及時補充,以保證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7、供應室必須按照標準開展工作。嚴格進行質量控制,確保醫療衛生。
8、毒、麻藥品專人管理。
二、無意外事故發生
1、氧氣使用嚴格按規定執行,防止爆炸。
2、室內禁止吸煙,經常檢查電源以防火災發生。
3、加強病房管理,確保病室及病人財物安全。
三、杜絕護理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