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范文大全 > 工作總結 > 學習總結 > 開題報告(精選30篇)

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2023-12-18

開題報告(精選30篇)

開題報告 篇1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當前,對于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文明的發展的確有倒向過度物質化的傾向,這是一個可見的事實。它的威脅在于,人類社會“在物質進步的祭壇上犧牲了諸多道德和精神價值”.毫無疑問,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而始作俑者則是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這一文明對于物質的極力追求,使得他們漸漸偏離了啟蒙運動時期所確立的文化方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技術和消費的層面,而較少顧及那些事關人類社會真正福祉的問題。

  (一)全球設計的危機。

  當代世界仍然處在巨變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規模之盛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而這一現象并非無源之水,而是以發軔于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作為基礎的。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設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動因,也是果實。作為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設計的進化受到社會力量的塑造和鼓動。與此同時,它也反過來為社會帶來深刻而復雜的影響。

  這個世界即使從總體上來看更加趨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們也無法忽略這樣的現實,即這里還存在著相當嚴峻的貧困、不公正、殘酷和*的事件。因此,我們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設計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擔,設計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變得更美麗、更舒適,同時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當下國內的設計現實。

  在全球化的當下,中國迎來了它最為繁榮和活躍的時期,改革如今已經到達“深水區”,我們一方面需要積極因應新的國際趨勢,進行富有創造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檢視當前的境況和不足,反思我們走過的道路。這種姿態應當是全方位的,它將在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各個層面逐一展開。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設計發展之路,我們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設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國人對于設計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斷加深。于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設計還有嚴重的不足,總體說來,我們還很缺乏原創性的設計,以及負責任、有品質的設計,我們距離“設計大國”、“創新大國”、“軟實力大國”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在實踐當中,則有這樣這樣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批評乏力,二是*缺失,它們實際上又是一體的。

  就當下而言,發掘設計的道德力量,對于增進我國社會的凝聚力,提升大眾生活的福祉和個體的內在幸福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很多證據都已顯示,一個社會的道德敗壞往往與城市、社區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聯系,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有理由加緊推動中國設計的批評規范化,推進*議題的常態化。它們將會在今后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變得更加生動、人性化,會逐一體現在設計實務當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在下意識地使用產品、適應于產品,產品對于人而言,慢慢地成為了一種習慣。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關注到設計內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設計和商業的密切交融,這就更加使我們容易忽略設計的“全景圖”,一個正在逐漸生成的文化和社會現象。而當前越來越細化的設計教育分科,這就進一步模糊了人們本已經不太清晰的視野,而忽略了作為這個概念、這個行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馬格林指出,“將設計作為一種廣義的人類活動來討論便會處于低層次的發展階段”.

  中國設計之弊雖與批評缺失有關,但從根本來看,卻是因為當前的社會缺少應有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和設計才顯得殘缺不全,并造成了設計和批評的雙重失落:它們無法產生互動(與此同時,虛浮的設計和偽劣的批評卻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們需要著手闡述設計的本質,尤其是充分論證設計與*議題的關系,而這不僅是推動設計健康發展的必需,更是事關家國命運的現實命題。

  從*角度切入對設計批評的研究,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盡管還遠不夠成熟,但當前國內的設計批評研究還是顯示出了多種可能性,如果從*角度切入設計批評研究,在方法層面具有特殊意義。它們雖分屬不同層面,卻具有明顯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設計活動接受社會反饋的過程,是健康有序的設計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或者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設計生產;而后者則是隱藏在一切社會活動(當然也包括設計)背后的根本動力,是設計的價值觀所在--筆者認為,它們都關乎設計活動的本質--我們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設計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則是設計的內在動因,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中外文獻綜述。

  (一)設計批評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眾所周知,設計理論和建筑、藝術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建筑學,由于它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對其他門類的設計學建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建筑和設計形成了一種極為緊密而又微妙的關系。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設計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設計學的獨立性也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批評的行為很早就已產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梁思成在1955年對北京城市規劃的質疑和行動就是知名的歷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評事件,顯示出建筑界當時對于歷史文脈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總體而言,設計批評的真正起步卻要等到改革開放之后,從那時起,設計批評的活動才逐漸展開,而相關的設計批評研究則在此后跟進。從1990年代后期開始,設計批評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發展中設計議題的逐漸展露而變得愈發急迫,另一方面,設計批評與設計史、設計理論的互動也越來越頻密。在此過程中,一些中青年學者也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就總體而言,國內的設計批評和設計*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約從20xx年前后起,論文和專著進一步有了數量和品質的提升,對于問題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況來看,設計批評對于大多數設計圈內人來說,它已經由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慢慢發展成為一個較為熟悉的的概念。當然,和現實相比這還遠遠不夠的,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批評傳統、批評氛圍比較稀薄的國家來說,深入扎實地探討設計批評,對其相關基礎概念進行挖掘、梳理,將會是一份長期的工作。

  因此,還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針對設計批評的學科概念的界定、相關框架的構建,對其相關歷史源流的梳理,都還需要從頭做起。因此,在該學科方向內,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仍然顯得十分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對于設計批評到底是什么?它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目前這方面的探索還只是一個開始,誕生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評為例,鄭時齡的《建筑批評學》(20xx)就從批評的主體論、價值論、符號論、方*、批評意識,以及建筑師的身份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建筑批評這一問題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當篇幅的有關國外設計批評歷史的介紹,同時也有許多當下國內建筑設計的案例,內外印證,聯系緊密。由于作者長期從事專業教學和各類建筑實踐,因此得以比較透徹地剖析批評的各個層面;而在設計批評方面,目前有這樣兩本教材,即杜軍虎的《設計評論》(20xx)和黃厚石的《設計批評》(20xx),二者都較為全面地評述了設計批評的框架,對其的歷史、本體、價值、范疇等概念均有談及,為這一學科的構建鋪設了道路。而李叢芹的《設計批評論綱》(20xx)也是一部較為重要的、非教材類型的專業論著,該書從人與物的關系著手,以設計批評的立足點、范式、原則、主體等幾個方面作為抓手,闡述了人與物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變遷。作者結合大量實例,以輕松自如的敘述方式,揭示了人與物之間的深刻聯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于“造物”和“生生”關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于設計文化的深遠影響,當然這也必然影響人們對于設計的批判和認識。

  此外,關于設計批評的本體研究,還出現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例如,“批評是一種學術立場而非道德罵場”(田萌)、“關于設計批評的身份焦慮”(蘆影,20xx年)、“建構一種批評的本質”(李凱生)、“設計批評的類型研究”(劉震,20xx年學位論文)、“從設計批評的現狀談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為止,針對設計批評也在進行著帶有具體指向性的思考和總結,將設計批評與設計文化立場、設計的價值傾向、設計的哲學維度等等進行融合、并置的趨勢,開始引發更多的關注。這一方法表明了設計批評研究的開放性,目前這方面的專著還不算多,其中比較代表性的有張犇的《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20xx),該書將設計批評放在設計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和思考,較為清晰地還原了設計的文化屬性,既有歷史的縱向敘述,也有對本體問題的橫向思考,具有相當的說服力。設計批評是對設計價值的一種判斷,因此對于設計價值的闡述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設計價值論》(20xx)一書中,就從設計價值的角度出發,專門就設計批評與設計價值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這是為對設計批評的一種本體論性質的思考。在價值關系的基礎上,分析了設計批評所涉及的價值原則的多樣性。從設計價值與批評的關系、設計價值的類型、設計價值判斷的原則和標準出發,將設計批評和價值判斷關系的內在邏輯層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還特別指出,設計批評不僅是一種個體性的行為,同時它也應該反映出社會整體的價值思考。此外,李樂山的《工業設計思想基礎》(1997)一書把設計放在了文化的整體背景下進行觀察,體現出和其他相關著作不同的立意,體現出作者視野的獨特性和責任意識。該書最后一章著力于對西方現代性的回顧,用了相當篇幅來探討現代設計的思想歷史根源。這一部分看似脫略于該書的總體結構,實際上確有其必要性,這將設計背后的文明危機呈現出來。李樂山人認為西方的現代性本身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它實際上掩蓋了西方工業文明內在的巨大缺陷,正是這種現代性造成了嚴重的*危機、社會危機,該書的具體表述雖然值得商榷,但是對于破除西方迷信,卻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學者李向鋒的《尋求建筑的*話語:當代西方建筑*理論及其反思》(20xx),是對建筑*問題進行系統闡述的一本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建筑*的歷史、體系、研究模式、當代的實踐操作以及中國當下的回應,進行了思考。其中既有歷史敘述的縱線,又有橫向的、并列的概念闡述。不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發展的線索,它的演化,核心議題的擴展,同時,又將這些問題同中國當下的現實加以連接,從而建立起一種結構堅實、體例完備的立體式敘述。

  批評從來都不曾被局限于設計專業之內,從它誕生之日起,直到今天,這一活態的、外向的、多元多義的面貌,就一直保持著。就這一特征而言,它和歷時更為久遠的藝術批評、建筑批評、文藝批評一樣,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不僅允許,甚至有賴于設計之外的各類知識的積極融入。這些知識來源于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的多個學科,例如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學等等。這些專家所思考的視覺未必一致,但他們往往能有許多相重疊的結論和觀念。在我國,這種跨領域的、多學科的批評實踐總是與理論的建構并肩展開。消費社會就是關注的“靶子”之一,社會學學者鄭也夫的《后物欲時代的來臨》(20xx年)就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本書從消費的角度著手,對當前國內的社會景況做出分析。可以預見的是,設計批評走向多學科的交流,這不僅是學科發展的自然態勢,而且也將成為設計學自身的一種要求。

  事實證明,設計批評的發展往不僅需要從現實當中汲取養分,而且針對自身的文明基因,設計批評也需要有屬于我國自身的理論建構。因此,回顧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程,從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當中去尋找設計發展的邏輯,建構其中的社會、文化、*維度,探索具有本土意義的批評范式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學”理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盡管作為一種理論模型,它的實踐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論證。但這一范式對于完善我們的設計批評,建立中國設計批評的*標準而言,卻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針對設計史以及重要設計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許多是關于設計批評的發展研究。例如,“烏爾姆設計學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xx年學位論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思想研究”(廖前蘭,20xx年)、“都市烏托邦的批評理論:讀威尼斯學派的三本著作”(李翔寧,20xx年)、“雷納班漢姆及其設計批評觀”(關玲,20xx年學位論文)、“批評包豪斯”(翟墨,20xx年)、“事實與價值:盧斯裝飾批判的批判”(黃厚石,20xx年學位論文)等等。

  針對那些專門的設計領域、設計專業,批評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在以往的研究當中,設計批評的思考幾乎都是下意識地圍繞著工業設計展開,嚴格地說來,這當然和設計史研究歷來偏重工業設計的傾向不無關系,但這種以工業設計“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在漸漸得到改觀,在服裝、景觀,平面甚至動畫專業當中,相關的批評研究正配合著批評實踐的展開而得到深入的發展。例如由李超德、張蓓蓓共同撰寫的《服裝評論》(20xx),該書針對中國服裝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有針對性的批評研究,對于當下的服裝設計批評的發展傾向有著全局式的認識,同時又不乏對歷史的回望、關照,不失對服裝設計自身專業特性的冷靜思考。而在景觀設計領域,俞孔堅也憑借著他一系列的專業實踐和帶有明顯批評思考的著作而推動了設計的發展,他的《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20xx)、《回到土地》(20xx)都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作品。

  2.國外研究情況。

  就設計批評在國外的發展、研究發展情況來看,它要早于國內。就工業設計的批評來看,它應以19世紀中葉作為起點,但其雛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而在建筑學領域,批評的行為和范式形成的時間還要更早。在經歷了這種漫長的發展之后,批評在西方設計領域已經不只是一種學科的的概念,更已經成為一種人們的自覺意識,熔鑄到人們的設計意識當中。在建筑師、設計師和大眾的思考當中,處處顯示出這種批評意識的存在。

  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筑批評聯系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于建筑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在當時的設計史、設計理論的研究當中,也常常會將批評意識融入其中。歷史寫作本身有時就會映射出作者個人的價值立場。由于時代的局限,歷史寫作往往成為一種表達立場和批判性的載體。這在佩夫斯納和吉迪翁的歷史研究中,就體現出這一點,作為現代主義的擁躉,他們借助于歷史研究表達出這樣的一種立場。

  設計批評早已經超出了舊有的框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或者說一種文化與社會力量,它在信奉激進主義的設計師與創作者手中,更是成為一種直接干預社會生活的利器,用設計的語言去批判社會。1964年,英國設計師肯·加蘭德(KenGarland)發表了著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這是一部設計宣言。加蘭德通過這樣一種行為,號召設計師回歸設計的人文主義精神當中,以此來對抗一個商業氛圍濃烈的時代。這份宣言是當時的英國設計師對社會現實的強烈回應,呼吁社會重新回歸到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模式。1971年,德國沃爾夫岡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外觀、性和廣告》,這是代表蘭克福學派社會批評的經典作品,對于充斥在商品社會當中的廣告展開了尖銳批判,對于大量充斥在市場上的商品產生的不良社會效應進行了消費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標志性意義的作品是維克多·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1972),作為橫跨設計批評和*兩大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該書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對于資本主義設計問題的*和環境思考。首次提出設計*概念的一部著作。從生態道德、社會道德等方面對現代設計進行了深度的反省,設計*從這時起,展示了設計*思考的多元性。書中還以大量的實例,證明了設計*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展示了設計的局限性,以及設計發展有可能達到的水平。

  英國學者愛麗絲·勞絲瑟恩的《設計:為更好的世界》(20xx),也以一種較為通俗、流暢的書寫方式,對設計現象進行了有力的批評。針對正身處技術化時代的設計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個專門的設計領域中,有著專業指向性的設計批評也在迅速展開。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編輯者包括邁克爾·別拉特、威廉·德蘭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匯集了自1997年到20xx年這三年間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設計批評有關的文章,它們發表在各類專業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質的刊物當中,涉及到和平面設計有關的各類話題:例如,號召平面設計師們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或者是探討平面設計作為一種不斷壯大的視覺文化力量。

  (二)設計*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問題的思考在最近數十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學術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實處,這是可喜的現象。在此過程當中,一些專業雜志為設計*討的討論搭建了話語平臺,一些重要的學術討論、學術會議先后進行。例如,20xx年,《美術觀察》第6期,就以“設計*:從人機適合到人際和諧”為專題,在“觀察家”欄目對這一問題做過最初的討論。

  由《裝飾》雜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的“20xx全國設計*教育論壇”在杭州舉行,此次大會以“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設計*教育問題”為主題,圍繞設計*的內涵、設計*與職業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和設計*教育問題等議題展開討論,論壇結束后通過了《杭州宣言--關于設計*反思的倡議》.

  一些重要的設計展覽也開始針對設計的*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這類活動并不只限于圖片、展品本身,往往還囊括了論壇、會議等活動,從而增進了*議題思考的深度。20xx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開了“北京世界設計大會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為“信”(象征「信息」的溝通與「信念」的傳遞,以謀求透明與互信的對話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信”,下設四個專題,分別是“獲益”、“和諧”、“交流”、“定義”,其中的主題演講涉及到這樣一些具體的內容,例如“為更多人的設計”、“可持續發展與設計師的當下責任”、“生態政策:義務或者負擔”、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國學者則提出“連接多樣性:設計教育中的*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覽、博覽會也在中國相繼召開,這不僅有力地拓展了國內設計界的專業視野,增進了他們對某些普適的設計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有力地加強了專業內外人士的溝通交流,使得設計*這類看似枯燥的議題也能夠為大眾所了解,進而促進他們的認同。例如,20xx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次大型的博覽會以“和諧城市”作為理念,對中國文化的和諧、中庸理念進行全新的、鮮活的詮釋,將設計*議題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議題結合到了一起,從而推動了設計*學和設計實踐的結合。

  除了這些規模較大的專業會議和論壇活動之外,一些較小規模的學術沙龍活動也在不斷涌現,反映出*思考的多層次性和議題的多元。例如,20xx年9月17日,北京市級人才強教項目建筑*學學術創新團隊舉辦“建筑*與城市文化”學術沙龍。需要指出的是,*問題已經不光是學術活動的目標,它正在成為社會各界受關注的焦點;同時作為一個全球性議題,它也激發起跨領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對話、思考。例如,作為策劃周密的專題性展覽的一部分,會議論壇構成了一個目標極為明確的整體,往往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在20xx年成功舉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是近年來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設計活動,本次活動以“仁:設計的善意”為主題--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鮮明的信號,無論是“仁愛”,還是“善意”,都直接指向*問題的內核--.它關注的問題很多,在分論壇部分:社會、能源、環境保護、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勢群體,消費批評和設計*等等都被。對于“仁”、“善意”這類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國設計界對于自身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再度肯定。

  隨著設計*逐漸在國內引發關注,對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漸漸為人關注,對這個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統性研究也正在拉開序幕,其中楊瑩(中國美術學院)的碩士論文就頗有代表性,論文題為“維克·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20xx)。

  該文從戰后設計的消費社會背景出發,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對其思想,即設計師責任體系加以研究,從而呈現了*議題與設計師職業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當前國內的設計師責任思考,建立了理論的高度。

  周博的《現代設計*思想史》(20xx)是近年來相關著作中頗為扎實、穩健的一部。對西方設計*做了總體性的回顧,對二戰后的設計*發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進行了評述,將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放在了學科發展的歷史當中,脈絡清晰,結構合理。該書將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設計*的歷史脈絡當中,進行梳理和考察,這一方面表明了*議題的歷史性,和某些穩固、堅實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獨特性的設計思考。

  近年來,以“設計*”為主題進行申報的高層次的課題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紀西方設計*思想研究”(20xx年,周博)、“19世紀后半葉英國設計*思想述評”(20xx年,周志)、“中國節約型社會的造物設計*思想研究”(20xx年,楊先藝)等等。

  *議題也常常和性別議題相關,所以女性主義設計、建筑的研究也自然歸屬于這個領域。在這方面,滕靜茹的博士論文《西方女性主義建筑學的若干議題》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該文以女性主義的發展歷史作為視角,分別對女性在建筑專業、建筑環境中的地位進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師的角色、女性建筑設計、女性的建筑設計教育、女性與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關系等多個問題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思考。較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境遇。這種將女性主義作為切入點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論與現實,是對以男性為主導的教育模式、社會環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2.國外研究情況。

  由德國建筑史學家漢諾-沃爾特·克魯夫特撰寫的《建筑理論史》初版于1985年,這是關于建筑理論和建筑批評史研究的經典之作。該書的內容上迄古羅馬,下至20世紀70、80年代,內容浩瀚龐雜,作者卻能條分縷析,從容道來。其中既有歷史的縱向梳理,也有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作并置的、呼應的研究。將文藝復興以來西歐建筑、規劃、園林等方面的理論、批評做了清晰、整體,而又不失情節的描述。并且始終保持前后的貫通,對建筑理論的關鍵性價值概念的發展、演化進行了陳述。

  建筑批評和建筑理論、建筑史的緊密邏輯關系在該書中有清楚的呈現。

  由美國設計學者維克多·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編輯的《發現設計--設計研究探討》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價值與責任”部分專門輯錄了三篇論文,代表著1990年代設計*研究發明的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爾·米查姆撰寫的“設計中的*學”一文,從哲學和*學的視角,對設計的*本質做了清晰的陳述,對*在設計體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詮釋。作者認為,設計不單純是技術和審美的問題,它同樣也無法脫開*學的本質。而*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要把設計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進行觀察,而不能任由設計淪為孤立的、自私的社會現象。而托尼·弗萊的“神圣設計--再創造理論”則從神圣信念的角度談到設計的發展,認為設計肩負有重新聯系自然與文化的責任。這些思考都將設計的*思考擺在了*學和人類文化建設的高度,拓寬了設計思維。《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論文集,一部由平面設計師(AGI會員)所提供的一部思想匯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是關于平面設計的社會角色的。作者們多為擁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其中很多人結合自己的設計實踐談到設計的責任問題。但就平面設計這一載體而言,相比于工業設計和室內設計,它的社會價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對于設計師而言,重新樹立起對于這一專業方向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國學者哈爾·福斯特出版于20xx年的《設計之罪》,既包括設計和藝術的批評文章8篇,福斯特認為,設計已經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體系之下膨脹起來,其中的“設計與罪惡”、“建筑大師”等文章,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筑批評聯系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于建筑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這種特征無論是在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初的德國,都體現出這一點。

  在近來的許多設計史著作中,有許多都會很自然地涉及到對設計批評和*問題的描述,因為在現代設計史的寫作過程中,這些內容幾乎總是會十分自然地融匯進來。

  比如喬納森·M·伍德姆所著的《20世紀的設計》一書,就有“設計與社會責任”一章。全面地回顧了二戰后以來西方各國設計與設計的社會責任的互動關系。顯示出二戰之后,設計界和制造業對于消費者群體利益的思考和認識。諸如戰后的英國、美國設計界對于消費者權益的關心、設計師對于大眾健康,以及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

  從歷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戰以來設計道德責任的逐漸復蘇,此外也包括設計界對于這一問題的回應,同時還探討了綠色設計。

  而在《真實的設計:荷蘭現代主義與視覺識別》一書中,針對荷蘭在20設計的平面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荷蘭的平面設計中的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對于它在戰后階段同荷蘭企業的合作與矛盾著墨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蘭設計師對于自身設計文化的反思,以及關于設計與企業文化的關系展開的諸多思考。例如,保羅·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一部西德工業設計的文化史》(20xx)(《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關于西德設計發展的歷史的記錄當中,有著對于德國設計思潮發展的相關記錄,其中在關于烏爾姆學校的發展、變遷歷史當中,記錄了設計設計理念發展的相關情況。雖然不是專門的設計批評論著,但有助于我們了解德國設計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批評的意識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專門的設計評論集出版。維克多·馬格林的設計論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xx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議題,對在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如何進行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設計*發展的滯后性,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人們僅僅停留在批評的層面,就會使得議題變得空泛無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積極推動*議題朝著現實的方向去發展,令*議題與當下的現實環境相互結合。譬如,對于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思考的也許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費文化之外構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設計實踐模式,從而超越當前的商業局限。因此,馬格林認為,*的思考需要結合實際的設計項目進行,方才具有實質意義。

  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建筑系教授萊斯利·凱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1992),從公共空間和家庭空間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勢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問題又和階層、種族等問題摻雜在一起,作者不僅從女性主義視角審視和女性在這樣不同的空間結構中所處的劣勢地位,而且試圖去探究如何建構起一種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種族和階層期待的新型的空間關系,該書從大量時間案例當中推進了理論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來的很多設計研究文獻中,也都會針對設計的“社會價值”、設計的“*價值”、“道德”等展開相關的研究,這個部分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對設計*問題的相關研究。例如,荷蘭設計師、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設計》(《UnderstandingDesign》)一書,就對設計的道德價值和設計師的責任問題進行了論述。

  此外,設計*也在今天西方的設計實踐當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美國學者唐納德·諾曼既是設計教育家,同時也是設計師和理論家。他的著作關注于設計的人性化服務,并且在設計研究中注入了對“人-機”情感問題的思考。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就重點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在該書書中,將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即本能層次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和反思層次設計。這三個層次的設計從根本上看,共同滿足了我們對于設計的需求,設計的體驗就建立在這樣三個層次當中,人和設計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這樣三個層次建立起來。人對于設計的多層級的需求,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人潛在的多種需求,例如、愉悅、美感、興奮以及其他的各類因素,而設計理所因當地能夠回應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對于當下和未來的許多商品,特別是那些智能產品而言,設計將要全面地回應這些問題。因此,這實際上也就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人的*問題的多種需求。諾曼通過大量的實例和論述,向我們表明,設計需要在情感層面回應我們的需求。

  20xx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邁克爾·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續建筑運動”的棋手,而后者則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合作出版了《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這也標志著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已經開始著手推動可持續設計的發展。該書通過回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發展模式,深刻反思人類的貪欲,指出應該從新經濟的角度入手,以設計作為引擎,來推動社會良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該書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們從自身的產業實踐出發,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為依據。

  三、研究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為我國設計學科的新興議題,“設計批評”的研究可以有多種路徑、多重選擇。

  事實上,設計批評和設計*有著內在的、緊密的聯系。因此,將二者并列起來研究,將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路徑,因為它們都關乎設計的本質。批評是推動設計的方法、手段,而*則是設計的立場、內核。而從當前的研究成果看,盡管對于設計批評和設計*的研究都在不斷推進當中,但卻鮮有將這二者并列起來作專題討論的。

  研究意義: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進對西方設計批評和設計*議題的全面理解,這也是對慣常的設計史研究的有益補充,有助于我們推動國內設計學科的建設和完善。現代設計本質上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從設計學科的發展來看,我們很有必要加強現有資源的整合力度。為了推動當下“設計批評”的實踐和研究,我們有必要從“設計*”入手,進一步思考設計批評的理論構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進我們對設計學本體的認識。有力地增強設計批評與設計*、設計史、環境議題、社會學的橫向交流,從而夯實當前設計學研究的基礎。這就證明設計自身具有和各類社會議題進行橫向交流的可能,證明了設計學科自身的發展潛能。設計批評始終受到來自各種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的主導。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課題的研究或將有助于推動當下國內設計批評的發展。通過對西方設計批評在歷史和學理的回溯,我們將可以深化對于當前國內設計批評發展狀況的把握,提升我們的實際操作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從眼下的現實情境中有所超脫,通過回溯現代設計產生的原點,梳理其發展脈絡以總結經驗。

  四、研究難點與創新點。

  通過技術、審美、社會和生態這四個基本維度,課題對現代西方設計批評的面貌做出整體的勾勒,呈現出設計與西方社會充滿矛盾的二元關系。如果把它們比作“同路人”也未嘗不可,它們無法相互分離,彼此之間有時噓寒問暖,有時也齟齬不斷。

  可以說,在設計發展的目標和人類真實需求之間,總是存有差距。盡管這二者的總體方向一致,但它們并不是始終重合的、默契的。人類在膨脹的*驅動下,有時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設計、“壞設計”,甚至是*的設計,而這已經為歷史所證實。

  此外,這里還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首先,當前的研究有一種趨勢,似乎談論*,試圖否認人類的中心地位。對于這種論調,在筆者看來,不僅顯得不誠實,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對“人類-世界”這一主客關系的重新調整,并不能夠回避人類作為主體的事實,對這一主體的任何弱化,都將造成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目標的模糊--這就如同一個沒有主語的句子一樣,它無法準確傳遞信息--任何企圖否定這一事實的思考,那種虛化的“區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導致邏輯和實踐層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類中心論的問題,我們應當坦率地承認,人類自身的存在、延續和永續的發展是我們關心的根本問題,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與之同時出現的。

  其次,研究設計*,為了防止這個議題變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課題始終將“人”作為核心,由此輻射狀地連接到各個不同的話題當中,譬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自我與他者等等。試圖呈現“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復雜性,這個“人”既可以是指作為整體的人、具有共同屬性的人、有著相同訴求的人,同時也可以是作為個體的人、具體的人、有著特殊要求的人。圍繞著“人”這個核心來展開思考,但盡可能用超脫于西方的立站到場來思考設計批評與設計*問題,由于一體的寬泛,這里的論述必定也是運動的、發展的、開放的。

  再次,應以盡可能客觀、理性的態度去思考技術文明和消費社會帶給人類的影響,倘若無視、或者回避人類在近兩個多世紀以來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徹底否定了啟蒙運動以來的人類成果,那么這不僅武斷,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時也要以敏銳的直覺,去判斷技術理性帶來的異化。

  最終,本課題所探討的設計批評指向了*的議題,設計在*這個層面上的意義得到凸顯。這會觸及不同層面的問題和現象,其中既要呈現具體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對人類個體、社會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潛在影響。隨著目標的擴大,其結果也必然由“人類中心”延伸為“去中心化”的*思考,這就是由微觀而宏觀,由具體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過程。

  五、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設計批評的歷史追溯

  第一節由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物質文明的觀念變遷

  一、*的價值:造物與*的和諧統一

  二、對待技術的態度

  三、對待奢侈品與消費的態度

  四、理性的原則

  第二節啟蒙運動時期

  一、理性主義的崛起:批評的基礎

  二、批評與*價值

  第三節現代設計的多元維度

  第二章設計批評的技術維度

  第一節工業革命與社會進步

  第二節人性化議題:人與機器的抗爭、妥協

  一、技術革新和現代工業

  二、19世紀英國對待工業化和設計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選擇:個性化,還是標準化?

  四、美國工業的選擇:歡迎機器,但要適度

  第三節烏托邦議題:人與社會的融合

  一、設計與“的善”

  二、格羅皮烏斯的教育嘗試和*思考

  三、納吉的教育與思考:以人為中心

  第三章設計批評的審美維度

  第一節個人主義、審美與消費社會

  第二節裝飾議題:誠實與虛偽

  一、不合時宜的裝飾

  二、裝飾之罪

  第三節風格議題:被物驅使的人

  一、個人主義與商業活動

  二、消費社會的矛盾性:個人與社會的分離

  三、對廣告和商業文化的批判

  四、對廢止和“流線型”的迷狂

  第四章設計批評的社會維度

  第一節平等與安全的議題

  一、時尚與女性:“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安全:由“消費者”轉向“用戶”

  三、設計師的覺醒

  第二節設計師的責任議題:烏爾姆觀念的變遷

  一、包豪斯的影響

  二、要求理性的聲音

  三、在科學之外尋求人性

  第三節帕帕奈克的歷史貢獻

  一、對消費社會的批評

  二、對設計師的定位

  第五章設計批評的生態維度

  第一節生態議題的緊迫

  一、過度膨脹的技術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環境壓力

  第二節人-社會-自然:從分離到統一

  一、現代主義者的生態設計觀

  二、由“個體”走向“共同體”

  第三節回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一、新的*思考與可持續發展

  二、回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三、面向大眾的設計批評

  第六章設計批評的主體

  第一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改革者

  第二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教育

  第三節設計批評與職業設計師

  第四節設計批評與大眾

  六、寫作計劃

  (略)

  七、參考文獻

  一、專著

  1.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應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xx年

  2.杜維明,《對話與創新》,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

  3.杜軍虎,《設計評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xx年

  4.黃厚石,《設計批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xx年

  5.海軍,《設計之重》,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xx年

  6.何懷宏,《*學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7.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xx年

  8.邵宏主編,顏勇,黃虹,等編著,《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制作藝術的歷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年

  9.李超德,《設計美學》,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xx年

  10.李超德,《服裝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xx年

  11.李叢芹,《設計批評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年

  12.李立新,《設計價值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xx年

  13.金觀濤,《歷史的巨鏡》,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設計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15.(臺)楊冠政,《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鄭時齡,《建筑批評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xx年

  17.姚民義編著,《德國現代設計教育概述--從20世紀至21世紀初》,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xx年

  18.張犇著,《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xx年

  19.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史論部編譯,《設計真言: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經典文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xx年

  20.陳嘉明著,《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

  二、論文

  1.李超德,從亞歷山大·麥昆的設計看設計*[J].中國服飾,20xx(1)

  2.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J].文學評論,1999(1)

  3.李超德,綠色生態設計觀--服飾文化內涵的新注解[J].江蘇紡織,20xx(8):18-20

  4.阿馬蒂亞·森,斯密的市場從來不單獨存在[J].社會學家茶座,20xx(1):87-88

  5.于文杰,楊玲,英國19世紀情感社會主義及其歷史演進[J].史學集刊,20xx(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著,汪蕓譯,英國設計,從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裝飾,20xx(11):14-20

  7.李向鋒著,尋求建筑的*話語[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7):278-280

  8.陳喆,艾英旭著,西方關于建筑*問題的研究[J].建筑師,20xx(12):96-99

  9.滕靜茹,西方女性主義建筑學的若干議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xx

  10.楊瑩,維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xx

  11.王書道,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反思與整合[J].《天中學刊》,20xx(12):20-25

  12.陳煒,提出設計*概念的必要性[J].《美術觀察》,20xx(6):103-103

  13.江牧,設計*之道[J].《包裝工程》,20xx,27(6):318-320

  14.李硯祖,從功利到*--設計藝術的境界與哲學之道[J].《文藝研究》,20xx(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義與西方現代性危機[J].《學術交流》,20xx(6):21-24

  16.尤西林,“現代性”及其相關概念梳理[J].《思想戰線》,20xx(5):81-83

  17.文兵,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J].《暨南學報》,20xx(1):22-28

  18.崔雪茹,西方個人主義源流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4):162-170

  19.黃顯中,個人主義與市民社會--關于個人主義的一種解釋[J].《*學研究》,20xx(11):86-90

  20.儲智勇,近代個人主義的興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會科學》,20xx(8):76-81

  ……

  三、外文文獻資料

  1.Joan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PlacesandEverydayThings.NewBru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2.Haze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AReader.English.2nded.London:BloomsburyAcademic,20xx

  3.AlexColes,Designandar:DocumentsofContemporaryArt.Lond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xx

  4.RobFleming,DesignEducationforaSustainableFuture.London:Routledge,20xx

  5.RobynMarsack,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6.Mere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xt:GraphicDesignTheory.London:ThamesHudsonLtd,20xx

  7.EditedbyW.S.GreenandP.W.Jord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CurrentPracticeandFutureTrends.London:TaylorFrancis,1999

  8.JohnHeskett,IndustrialDesign.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9.RaymondLoewy,IndustrialDesign.NewYork:TheOverlookPress,1988

  10.EremyA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representingtheDomesticInterioSincetheRenaissanc.London:VAPublications,20xx

  11.Krisztina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andHudson,1985

  12.Sieg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9

  13.UlrichConrads,Programsandmanifestoeson20th-centuryarchitecture.London:MITPress,1971

  14.Chri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x.HatjeCantz

  15.Kjet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AlternativeHistories.London:BERG,20xx

  16.PhilippeGarner,SixtiesDesign.Cologne:TaschenGmnH,20xx

  17.Vict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Chicago.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18.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ofWestGermanIndustriaDesign.Cali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xx

  19.CarmaGorman,TheIndustrialDesignReader.NewYork:AllworthPress,20xx

  20.GraceLees-Maffei,RebeccaHouze,TheDesignHistoryReader.london:BERG,20xx

  21.WalterGropius,TheNewArchitectureandtheBauhaus.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22.DavidPye,TheNatureandAestheticofDesign.London:HerbertPress,1978

  23.Mike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xperience:TheRoleofDesignandDesignersintheTwenty-FirstCentury.Lond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xx

  24.StevenHeller,PhilipB.Meggs,TextsonType:CriticalWrittingsonTypography.NewYork:AllworthPress,20xx

  25.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xx

  26.KeesDorst.UnderstandingDesign.Amsterdam:BISPublishers,20xx

  27.RickPoynor.DesigningPornotopia:TravelsinVisualCulturePaperback.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xx

  28.FrancisD.Klingender.Art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Chic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開題報告 篇2

  開題報告方法介紹: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開題報告一般為表格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既便于開題報告按目填寫,避免遺漏;又便于評審者一目了然,把握要點。

  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及其順序:

  一開題報告封面:

  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

  二論文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目的要明確,充分闡明該課題的重要性):1.論文的背景;2.理論意義;3.現實意義

  國內外研究概況

  (應結合畢業設計題目,與參考文獻相聯系,是參考文獻的概括):1.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2.國內有關研究的綜述;3.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思想明確、清晰,方法正確、到位,應結合所要研究內容,有針對性)

  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預期的結果

  論文擬撰寫的主要內容(論文提綱)

  論文工作進度安排

  (內容要豐富,不要寫得太簡單,要充實,按每周填寫,可2-3周,但至少很5個

  時間段,任務要具體,能充分反映研究內容)

  下面是開題報告模板: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三網融合徹底打破了電視的壟斷局面,電視業務及其發展模式將面臨較大的沖擊。多年的積累使電視產業擁有了豐富的內容資源、相對低廉的服務資源、一大批專業的制作團隊,以及相關牌照的發放權。在融合發展的環境下,電視媒體要想有所作為,就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揚長避短,積極制定一系列應對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綜上所述,研究電視產業面臨的生存現狀,探究其尋求發展的路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外研究現狀(文獻綜述):

  由于三網融合對我國電視產業有重大影響,所以相關的研究比較多,綜合起來主要是對三網融合背景下我國電視產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應對策略進行了論述。對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產業所面臨挑戰的研究

  在三網融合環境下,掌握業務優勢和渠道優勢的電信運營商逐步向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轉型,向媒體行業滲透,這必將打破現有的媒體競爭格局,將給電視媒體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把此項內容作為研究對象的人也比較多。

  崔杰在《解讀三網融合下電視業運行體制》中指出:三網融合直接威脅廣電企業的核心電視業務,使其在三網融合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其次,電視傳媒缺少相應的市場化運作經驗,絕大多數企業仍處于轉型過程中。此外,電視網絡的整和程度較低,這增添了電視在三網融合后市場化運營體制改革的障礙。

  對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產業所面臨機遇及對策研究

  三網融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電視業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揚長避短,積極制定一系列應對政策,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且以此作為研究對象的人也很多。

  梁小兵在《三網融合系列舉措推出將引發電視系統變動》中認為,電視業可借勢完成整合,在巨大的存量用戶的基礎上,各地的電視運營商將有可能在統一的平臺上運營數字電視增值業務,乃至開展基礎電信業務。其次,電視行業投資力度加大,對產業鏈上下游帶來機會。再次,電視將有機會在電信業務上大展手腳

  值三網融合之際,電視系統企業除可以繼續做互聯網接入外,還有可能提供IDC業務、網元出租業務以及VoIP業務,電視業有機會在電信業務上大展手腳。

開題報告 篇3

  總述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并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數據等等。

  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于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規定。

  開題報告

  學生:

  一選題意義

  理論意義

  現實意義

  二論文綜述

  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國內研究的綜述

  本人對以上綜述的評價

  三論文提綱

  前言、

  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提綱

  開題報告封面: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

  目的意義和國內外研究概況

  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預期的結果

  進度安排

開題報告 篇4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我國的法治實踐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使法治建設和法學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也都走上了正軌,尤其是我國已經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體系。這表明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種形式合理性的法律體系已經建立,中國已在根本上實現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變。但同時中國的法治建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爭的過程中。首先,由于中國的法律體系是自上而下建構而成。在法治建設過程中重點受到關注的是法律體系的邏輯合理性,而社會事實以及規則與事實之間的關系則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很多法律規范要么因其與百姓的現實生活無關而被無視,要么因其與社會風俗、生活慣例不同而沒有得到人們的自覺有效的遵守。其次,西方權利話語的力量在立法及司法實踐中被人為放大,而傳統的道德因素卻被排斥在法院門外,導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類人的彷徨和無助,而原本為傳統道德所不容的“惡人”卻能逍遙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實踐中暴露的問題,凡此種種,不再一一列舉。

  針對法治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也是指導我國法學實踐的基礎理論面臨的難題。目前中國的改革進程已步入深水區,面對著快速發展和變化著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如何能夠保證我們的立法既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妥善解決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又能夠保持法律的穩定性給百姓合理的預期;如何能夠在司法實踐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擾,保持形式法治的純潔性實現程序正義,而又不以犧牲傳統道德、社會習俗為代價。面對諸多難題,筆者認為僅僅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對法律的邏輯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必須結合法社會學的實證調查、自然法學的價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論成果才能擺脫目前我國法學理論界面臨的困境。而作為分析實證主義的一種新的修正形式的制度法學在法學領域能很好的融合道德和事實,通過制度事實理論,能夠綜合的運用分析實證的研究方法、社會實證的研究方法以及解釋學的方法。因此,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如果能被我國法學理論界認真研究、借鑒和吸收,或許能很好的指導我國的法治實踐。除此之外,本人因在讀書、上課,參加學術沙龍、讀書會的過程中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啟發,帶著深刻的問題意識認真閱讀了麥考密克和魏因貝格爾的《制度*》,并對制度法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而也廣泛收集了一些有關制度*的材料。這也是選擇本題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以實踐哲學為基礎的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吸收西方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精華的同時,對法學展開解釋學的、社會實證的研究,并把這幾種研究方法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對法學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也對中國的法學理論界自覺的開啟一個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學的新時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現實意義:在中國面臨社會轉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實現從人治向法治,傳統之治向規則之治的轉變,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挑戰。而在向法治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現代精神與地方傳統、法律的程序正義與國人的實質正義之間的關系則是問題的關鍵。而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堅持法律實證主義立場的同時,實現了道德、規則和事實三者之間的溝通。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1.2文獻綜述

  筆者在將近一年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針對本文的論題做了長時間的資料搜集工作,資料搜集的范圍也廣泛的涉及到了中外著作、網絡期刊等各種形式的資料。僅就本人能力范圍之內搜集到的資料而言,目前中外法學界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研究還相當的薄弱。而對于制度法學的理論,學界的普遍態度還是認為其是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從我目前接觸到的資料來看,有關制度法學的理論,以麥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愛丁堡大學也曾專門針對麥考密克的制度法學理論召開過研討會,會后還曾以一本書的形式發表了研討會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所限,不能得到這手寶貴資料,對于研究制度法學的理論來說實為憾事。

  就國內發表過的有關制度法學理論的文章數量來看,也只有幾篇,研究者較少。筆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學的學術期刊論文共7篇,但是只有唐仲清的《對‘制度事實’的法哲學思考》、陳金釗的《法律事實的定位與制度性事實--評制度*》、溫博的《事實與價值的調和--制度法學的方*》三篇期刊文章談到了制度法學中的制度事實理論。其中發表在南京大學法學評論上的陳金釗的文章還專門談到了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的關系。陳金釗教授把有關法律事實的學說大體上分為三類,一類是前提說,一類是對象說,還有一類是本體說。陳教授認為關于法律事實本體說的提出者就是制度法學的作者們,它認為,在這一意義上法律事實其實就是一種制度事實。同時,在他的這篇文章中,他還明智的指出了我國法學理論在法律事實領域研究的薄弱現象。因為我國深受大陸法系的有關法律的制定、解釋、適用技術的影響,使得我國的法學研究主要片面的強調對法律體系的邏輯結構的研究,而忽略了對法律事實的研究。而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的理論無疑會增加中國法學研究的深度以及回應司法實踐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對制度法學的本體論和方*進行過全面的闡述的當屬張文顯所寫的《超越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理論--制度法理學的認識論方*和本體論》。文章指出,制度法學的理論之所以能夠實現對法律實證主義與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原因在于提出了一種新的法律本體論觀,即把法律視為一種制度性事實,并在方*上對傳統法學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社會學法學)的法學研究方法實現了突破和重組。其余幾篇文章的內容大同小異,對制度法學的功過是非做了客觀性的評價。而對制度法學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實踐理性”以及實踐理性與制度事實的關系做出獨到而深刻的探討的是梁曉儉教授所著的《實踐理性:一種方*意義上的探究》一文。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法學的作者們提出的關于“法律是一種制度事實”的理論體現了制度法學的作者們希望在法學的研究中結合分析法學和社會學法學的用心。法律作為一種制度事實,既有規則和規范在思想客體意義上的存在也有社會現實意義上的存在。因此,對法學的研究,要綜合分析實證的研究方法和社會實證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制度事實的存在依靠的是規則對客觀事件的解釋,而法律規則的背后體現的必然是制定規則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體現了他們的道德和價值觀,所以要想知道規范具有何種性質,就必須首先弄清楚理性行為的性質,而這里的理性行為便是實踐理性。通過實踐理性,制度法學把解釋學的方法運用到了法學研究之中。最終實現了制度事實和實踐理性的完美結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學術期刊之外,筆者目前沒有搜集到任何有關制度法學研究的專著性文章,此外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博士或者碩士論文中進行專門研究的也較少。在筆者搜集到的有限的資料中,山東大學的博士生楊建軍在他的博士論文《論法律事實》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實的概念”里曾有一小節來專門討論法律事實與制度事實的關系。他認為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不同,制度事實是立法者為了實現對復雜的社會生活進行調整,而經過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來的事實。因此,制度事實是立法者通過對復雜的具體事實進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實。所以當具體的法律事實發生以后,法官就能依據法律規定的抽象事實對具體的糾紛做出裁決。一個法律規范一般包括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兩個部分,而他認為制度事實就相當于法律規范中的行為模式。而且他還認為,法官能夠對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則規定的疑難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類和處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制度事實不僅概括在法律規則之中而且它還概括在法律原則之中,因此在面對復雜的案情變化時,法官可以依據原則中的制度事實對案件進行格式化的裁決。而法律事實與制度事實完全不同,是一種具體意義上的事實。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所有能夠導致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就是法律事實。因此,他認為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的根本區別在于,制度事實是一種立法角度上的事實,而法律事實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實。

  在筆者搜集到的有關制度法學研究的5篇碩士論文中,其中有三篇論文的作者是出自同一個學校,西南政法大學。他們分別是論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結合--制度法基本理論研究》的作者席琳,論文《制度法學對法律實證主義的批判修正》的作者夏菲以及論文《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制度法學基本理論研究》的作者徐海同。還有另外兩篇,分別是華東政法大學的趙建兵寫的《淺議麥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論》和重慶大學賈哲寫的《制度*創制規則問題研究》。總體上,這些論文把研究的重點都放在了對制度法學思想的梳理介紹方面,包括制度法學產生的哲學背景、制度法學的內涵以及制度法學的理論價值等等,鮮有文章討論過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對制度法學的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收集到的關于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有限材料,認為各個學者大部分的討論都是集中在有關制度法學產生的理論背景、哲學基礎以及制度法學與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社會學的內在聯系。而對于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來源、特征,以及它是如何解決以往法學流派的困境從而成就了制度法學,及其對中國法治的建設意義等方面卻鮮有論述。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可能的創新之處便在于此。制度法學體現在“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的本體論和多元的方*上的開放性,能夠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學流派的分歧,也能夠為中國走出目前法治建設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

  1.3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從改革開放至今,在短短的3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體系,中國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這種在立法方面取得成績,并沒有掩蓋司法現實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反映法律與道德之爭的“瀘州*繼承案”、反映法律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張力的“吳英集資案”、(雖然案例并不新穎,但是如果我們不做改變的話,誰能保證日后就不再發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一系列的執行難的問題等,這種種問題處處都在暗示著一種沒有道德支撐的、與社會現實相脫離的只依賴強力而存在的法律規范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的軟弱無力。但是,我并不是在否認離開強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觀點是我們需要一種建立在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礎之上的強力。而我國在形式法治的建設方面,付出的努力雖然可圈可點,但取得的成效,卻不盡人意。因為大量的不符合程序正義的案例已經發生而且正在發生。如最近改判的發生在內蒙古的呼格吉勒圖故意*、流氓罪一案,以及各種發生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問題。

  我國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斷的思考,如何才能夠在堅持形式法治的同時,借鑒和吸收實質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夠在堅持程序正義的同時,也滿足實質正義的要求;如何能夠將國家頒布的法律轉變為人們心中的法律?我國的法學理論研究是否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那問題又出在哪?我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最終,在魏因貝格爾和麥考密克的《制度*》中找到了答案。

  在西方,20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戰結束以后,以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形式法治的大廈不斷的受到來自新自然法學派、社會學法學派甚至是現實主義法學派的攻擊。自然法學派以新自然法學的面貌重新出現,并再次強調法律的道德基礎;經濟法學派則更重視法律背后的成本收益分析;社會法學派注重對影響法律的社會現實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論。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強力挑戰。它們的產生本身便說明了法治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種能夠融合道德、法律、事實的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應運而生,并很好的滿足了實踐的需求。

  而目前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把形式法治和實質法治進行很好的結合,并處理好形式法治理念與百姓心中傳統的價值觀念相沖突的矛盾。這是時代給我們的任務。而這一情形又與制度法學在西方產生的歷史背景頗為相似。因此筆者認為,制度法學體現在“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的本體論和多元的方*上的開放性特征,能夠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學流派的分歧,也能夠為中國走出目前法治建設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考察、比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首先通過搜集和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為自己的學術研究積累豐富的素材。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自己收集到的文獻認真的閱讀和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完成自己的學位論文。

  1.4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本文旨在通過對制度法學制度事實理論的解讀,指出制度事實對制度法學的本體論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意義,以及制度法*用制度事實理論實現的對以往法學流派瓶頸的突破。最后論述了制度事實理論對中國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

  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論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以及前人有關的研究成果等內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實范疇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實對法律本體論的貢獻;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實對于法學方*的貢獻;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對中國的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

  1.5創新點

  本文寫作的創新之處是,筆者從制度事實的概念和歷史發展脈絡兩個方面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范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制度事實是制度法學的核心概念,為制度法學提出新的法律本體論觀點以及綜合運用分析的、實證的和解釋學的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制度法學通過制度事實的理論得以將價值、規范、事實的因素融合進法律的概念之中,實現了對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學的超越和突破。同時也揭示出了法律的制度事實理論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法治建設所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

開題報告 篇5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當前,對于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文明的發展的確有倒向過度物質化的傾向,這是一個可見的事實。它的威脅在于,人類社會“在物質進步的祭壇上犧牲了諸多道德和精神價值”.毫無疑問,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而始作俑者則是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這一文明對于物質的極力追求,使得他們漸漸偏離了啟蒙運動時期所確立的文化方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技術和消費的層面,而較少顧及那些事關人類社會真正福祉的問題。

  (一)全球設計的危機。

  當代世界仍然處在巨變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規模之盛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而這一現象并非無源之水,而是以發軔于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作為基礎的。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設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動因,也是果實。作為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設計的進化受到社會力量的塑造和鼓動。與此同時,它也反過來為社會帶來深刻而復雜的影響。

  這個世界即使從總體上來看更加趨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們也無法忽略這樣的現實,即這里還存在著相當嚴峻的貧困、不公正、殘酷和_的事件。因此,我們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設計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擔,設計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變得更美麗、更舒適,同時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當下國內的設計現實。

  在全球化的當下,中國迎來了它最為繁榮和活躍的時期,改革如今已經到達“深水區”,我們一方面需要積極因應新的國際趨勢,進行富有創造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檢視當前的境況和不足,反思我們走過的道路。這種姿態應當是全方位的,它將在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各個層面逐一展開。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設計發展之路,我們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設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國人對于設計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斷加深。于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設計還有嚴重的不足,總體說來,我們還很缺乏原創性的設計,以及負責任、有品質的設計,我們距離“設計大國”、“創新大國”、“軟實力大國”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在實踐當中,則有這樣這樣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批評乏力,二是_缺失,它們實際上又是一體的。

  就當下而言,發掘設計的道德力量,對于增進我國社會的凝聚力,提升大眾生活的福祉和個體的內在幸福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很多證據都已顯示,一個社會的道德敗壞往往與城市、社區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聯系,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有理由加緊推動中國設計的批評規范化,推進_議題的常態化。它們將會在今后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變得更加生動、人性化,會逐一體現在設計實務當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在下意識地使用產品、適應于產品,產品對于人而言,慢慢地成為了一種習慣。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關注到設計內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設計和商業的密切交融,這就更加使我們容易忽略設計的“全景圖”,一個正在逐漸生成的文化和社會現象。而當前越來越細化的設計教育分科,這就進一步模糊了人們本已經不太清晰的視野,而忽略了作為這個概念、這個行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馬格林指出,“將設計作為一種廣義的人類活動來討論便會處于低層次的發展階段”.

  中國設計之弊雖與批評缺失有關,但從根本來看,卻是因為當前的社會缺少應有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和設計才顯得殘缺不全,并造成了設計和批評的雙重失落:它們無法產生互動(與此同時,虛浮的設計和偽劣的批評卻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們需要著手闡述設計的本質,尤其是充分論證設計與_議題的關系,而這不僅是推動設計健康發展的必需,更是事關家國命運的現實命題。

  從_角度切入對設計批評的研究,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盡管還遠不夠成熟,但當前國內的設計批評研究還是顯示出了多種可能性,如果從_角度切入設計批評研究,在方法層面具有特殊意義。它們雖分屬不同層面,卻具有明顯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設計活動接受社會反饋的過程,是健康有序的設計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或者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設計生產;而后者則是隱藏在一切社會活動(當然也包括設計)背后的根本動力,是設計的價值觀所在--筆者認為,它們都關乎設計活動的本質--我們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設計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則是設計的內在動因,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中外文獻綜述。

  (一)設計批評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眾所周知,設計理論和建筑、藝術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建筑學,由于它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對其他門類的設計學建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建筑和設計形成了一種極為緊密而又微妙的關系。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設計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設計學的獨立性也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批評的行為很早就已產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梁思成在1955年對北京城市規劃的質疑和行動就是知名的歷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評事件,顯示出建筑界當時對于歷史文脈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總體而言,設計批評的真正起步卻要等到改革開放之后,從那時起,設計批評的活動才逐漸展開,而相關的設計批評研究則在此后跟進。從1990年代后期開始,設計批評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發展中設計議題的逐漸展露而變得愈發急迫,另一方面,設計批評與設計史、設計理論的互動也越來越頻密。在此過程中,一些中青年學者也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就總體而言,國內的設計批評和設計_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約從20__年前后起,論文和專著進一步有了數量和品質的提升,對于問題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況來看,設計批評對于大多數設計圈內人來說,它已經由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慢慢發展成為一個較為熟悉的的概念。當然,和現實相比這還遠遠不夠的,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批評傳統、批評氛圍比較稀薄的國家來說,深入扎實地探討設計批評,對其相關基礎概念進行挖掘、梳理,將會是一份長期的工作。

  因此,還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針對設計批評的學科概念的界定、相關框架的構建,對其相關歷史源流的梳理,都還需要從頭做起。因此,在該學科方向內,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仍然顯得十分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對于設計批評到底是什么?它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目前這方面的探索還只是一個開始,誕生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評為例,鄭時齡的《建筑批評學》(20__)就從批評的主體論、價值論、符號論、方_、批評意識,以及建筑師的身份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建筑批評這一問題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當篇幅的有關國外設計批評歷史的介紹,同時也有許多當下國內建筑設計的案例,內外印證,聯系緊密。由于作者長期從事專業教學和各類建筑實踐,因此得以比較透徹地剖析批評的各個層面;而在設計批評方面,目前有這樣兩本教材,即杜軍虎的《設計評論》(20__)和黃厚石的《設計批評》(20__),二者都較為全面地評述了設計批評的框架,對其的歷史、本體、價值、范疇等概念均有談及,為這一學科的構建鋪設了道路。而李叢芹的《設計批評論綱》(20__)也是一部較為重要的、非教材類型的專業論著,該書從人與物的關系著手,以設計批評的立足點、范式、原則、主體等幾個方面作為抓手,闡述了人與物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變遷。作者結合大量實例,以輕松自如的敘述方式,揭示了人與物之間的深刻聯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于“造物”和“生生”關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于設計文化的深遠影響,當然這也必然影響人們對于設計的批判和認識。

  此外,關于設計批評的本體研究,還出現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例如,“批評是一種學術立場而非道德罵場”(田萌)、“關于設計批評的身份焦慮”(蘆影,20__年)、“建構一種批評的本質”(李凱生)、“設計批評的類型研究”(劉震,20__年學位論文)、“從設計批評的現狀談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為止,針對設計批評也在進行著帶有具體指向性的思考和總結,將設計批評與設計文化立場、設計的價值傾向、設計的哲學維度等等進行融合、并置的趨勢,開始引發更多的關注。這一方法表明了設計批評研究的開放性,目前這方面的專著還不算多,其中比較代表性的有張犇的《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20__),該書將設計批評放在設計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和思考,較為清晰地還原了設計的文化屬性,既有歷史的縱向敘述,也有對本體問題的橫向思考,具有相當的說服力。設計批評是對設計價值的一種判斷,因此對于設計價值的闡述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設計價值論》(20__)一書中,就從設計價值的角度出發,專門就設計批評與設計價值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這是為對設計批評的一種本體論性質的思考。在價值關系的基礎上,分析了設計批評所涉及的價值原則的多樣性。從設計價值與批評的關系、設計價值的類型、設計價值判斷的原則和標準出發,將設計批評和價值判斷關系的內在邏輯層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還特別指出,設計批評不僅是一種個體性的行為,同時它也應該反映出社會整體的價值思考。此外,李樂山的《工業設計思想基礎》(1997)一書把設計放在了文化的整體背景下進行觀察,體現出和其他相關著作不同的立意,體現出作者視野的獨特性和責任意識。該書最后一章著力于對西方現代性的回顧,用了相當篇幅來探討現代設計的思想歷史根源。這一部分看似脫略于該書的總體結構,實際上確有其必要性,這將設計背后的文明危機呈現出來。李樂山人認為西方的現代性本身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它實際上掩蓋了西方工業文明內在的巨大缺陷,正是這種現代性造成了嚴重的_危機、社會危機,該書的具體表述雖然值得商榷,但是對于破除西方迷信,卻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學者李向鋒的《尋求建筑的_話語:當代西方建筑理論及其反思》(20__),是對建筑_問題進行系統闡述的一本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建筑_的歷史、體系、研究模式、當代的實踐操作以及中國當下的回應,進行了思考。其中既有歷史敘述的縱線,又有橫向的、并列的概念闡述。不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_發展的線索,它的演化,核心議題的擴展,同時,又將這些問題同中國當下的現實加以連接,從而建立起一種結構堅實、體例完備的立體式敘述。

  批評從來都不曾被局限于設計專業之內,從它誕生之日起,直到今天,這一活態的、外向的、多元多義的面貌,就一直保持著。就這一特征而言,它和歷時更為久遠的藝術批評、建筑批評、文藝批評一樣,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不僅允許,甚至有賴于設計之外的各類知識的積極融入。這些知識來源于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的多個學科,例如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_學等等。這些專家所思考的視覺未必一致,但他們往往能有許多相重疊的結論和觀念。在我國,這種跨領域的、多學科的批評實踐總是與理論的建構并肩展開。消費社會就是關注的“靶子”之一,社會學學者鄭也夫的《后物欲時代的來臨》(20__年)就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本書從消費的角度著手,對當前國內的社會景況做出分析。可以預見的是,設計批評走向多學科的交流,這不僅是學科發展的自然態勢,而且也將成為設計學自身的一種要求。

  事實證明,設計批評的發展往不僅需要從現實當中汲取養分,而且針對自身的文明基因,設計批評也需要有屬于我國自身的理論建構。因此,回顧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程,從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當中去尋找設計發展的邏輯,建構其中的社會、文化、_維度,探索具有本土意義的批評范式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學”理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盡管作為一種理論模型,它的實踐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論證。但這一范式對于完善我們的設計批評,建立中國設計批評的_標準而言,卻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針對設計史以及重要設計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許多是關于設計批評的發展研究。例如,“烏爾姆設計學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__年學位論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思想研究”(廖前蘭,20__年)、“都市烏托邦的批評理論:讀威尼斯學派的三本著作”(李翔寧,20__年)、“雷納班漢姆及其設計批評觀”(關玲,20__年學位論文)、“批評包豪斯”(翟墨,20__年)、“事實與價值:盧斯裝飾批判的批判”(黃厚石,20__年學位論文)等等。

  針對那些專門的設計領域、設計專業,批評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在以往的研究當中,設計批評的思考幾乎都是下意識地圍繞著工業設計展開,嚴格地說來,這當然和設計史研究歷來偏重工業設計的傾向不無關系,但這種以工業設計“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在漸漸得到改觀,在服裝、景觀,平面甚至動畫專業當中,相關的批評研究正配合著批評實踐的展開而得到深入的發展。例如由李超德、張蓓蓓共同撰寫的《服裝評論》(20__),該書針對中國服裝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有針對性的批評研究,對于當下的服裝設計批評的發展傾向有著全局式的認識,同時又不乏對歷史的回望、關照,不失對服裝設計自身專業特性的冷靜思考。而在景觀設計領域,俞孔堅也憑借著他一系列的專業實踐和帶有明顯批評思考的著作而推動了設計的發展,他的《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20__)、《回到土地》(20__)都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作品。

  2.國外研究情況。

  就設計批評在國外的發展、研究發展情況來看,它要早于國內。就工業設計的批評來看,它應以19世紀中葉作為起點,但其雛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而在建筑學領域,批評的行為和范式形成的時間還要更早。在經歷了這種漫長的發展之后,批評在西方設計領域已經不只是一種學科的的概念,更已經成為一種人們的自覺意識,熔鑄到人們的設計意識當中。在建筑師、設計師和大眾的思考當中,處處顯示出這種批評意識的存在。

  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筑批評聯系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于建筑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在當時的設計史、設計理論的研究當中,也常常會將批評意識融入其中。歷史寫作本身有時就會映射出作者個人的價值立場。由于時代的局限,歷史寫作往往成為一種表達立場和批判性的載體。這在佩夫斯納和吉迪翁的歷史研究中,就體現出這一點,作為現代主義的擁躉,他們借助于歷史研究表達出這樣的一種立場。

  設計批評早已經超出了舊有的框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或者說一種文化與社會力量,它在信奉激進主義的設計師與創作者手中,更是成為一種直接干預社會生活的利器,用設計的語言去批判社會。1964年,英國設計師肯·加蘭德(KenGarland)發表了著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這是一部設計宣言。加蘭德通過這樣一種行為,號召設計師回歸設計的人文主義精神當中,以此來對抗一個商業氛圍濃烈的時代。這份宣言是當時的英國設計師對社會現實的強烈回應,呼吁社會重新回歸到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模式。1971年,德國沃爾夫岡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外觀、性和廣告》,這是代表蘭克福學派社會批評的經典作品,對于充斥在商品社會當中的廣告展開了尖銳批判,對于大量充斥在市場上的商品產生的不良社會效應進行了消費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標志性意義的作品是維克多·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1972),作為橫跨設計批評和_兩大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該書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對于資本主義設計問題的_和環境思考。首次提出設計_概念的一部著作。從生態道德、社會道德等方面對現代設計進行了深度的反省,設計_從這時起,展示了設計_思考的多元性。書中還以大量的實例,證明了設計_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展示了設計的局限性,以及設計發展有可能達到的水平。

  英國學者愛麗絲·勞絲瑟恩的《設計:為更好的世界》(20__),也以一種較為通俗、流暢的書寫方式,對設計現象進行了有力的批評。針對正身處技術化時代的設計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個專門的設計領域中,有著專業指向性的設計批評也在迅速展開。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編輯者包括邁克爾·別拉特、威廉·德蘭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匯集了自1997年到20__年這三年間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設計批評有關的文章,它們發表在各類專業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質的刊物當中,涉及到和平面設計有關的各類話題:例如,號召平面設計師們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或者是探討平面設計作為一種不斷壯大的視覺文化力量。

  (二)設計_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_問題的思考在最近數十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學術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實處,這是可喜的現象。在此過程當中,一些專業雜志為設計_討的討論搭建了話語平臺,一些重要的學術討論、學術會議先后進行。例如,20__年,《美術觀察》第6期,就以“設計_:從人機適合到人際和諧”為專題,在“觀察家”欄目對這一問題做過最初的討論。

  由《裝飾》雜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的“20__全國設計_教育論壇”在杭州舉行,此次大會以“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設計_教育問題”為主題,圍繞設計_的內涵、設計_與職業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_和設計_教育問題等議題展開討論,論壇結束后通過了《杭州宣言--關于設計_反思的倡議》.

  一些重要的設計展覽也開始針對設計的_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這類活動并不只限于圖片、展品本身,往往還囊括了論壇、會議等活動,從而增進了_議題思考的深度。20__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開了“北京世界設計大會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為“信”(象征「信息」的溝通與「信念」的傳遞,以謀求透明與互信的對話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信”,下設四個專題,分別是“獲益”、“和諧”、“交流”、“定義”,其中的主題演講涉及到這樣一些具體的內容,例如“為更多人的設計”、“可持續發展與設計師的當下責任”、“生態政策:義務或者負擔”、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國學者則提出“連接多樣性:設計教育中的_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覽、博覽會也在中國相繼召開,這不僅有力地拓展了國內設計界的專業視野,增進了他們對某些普適的設計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有力地加強了專業內外人士的溝通交流,使得設計_這類看似枯燥的議題也能夠為大眾所了解,進而促進他們的認同。例如,20__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次大型的博覽會以“和諧城市”作為理念,對中國文化的和諧、中庸理念進行全新的、鮮活的詮釋,將設計_議題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議題結合到了一起,從而推動了設計_學和設計實踐的結合。

  除了這些規模較大的專業會議和論壇活動之外,一些較小規模的學術沙龍活動也在不斷涌現,反映出_思考的多層次性和議題的多元。例如,20__年9月17日,北京市級人才強教項目建筑_學學術創新團隊舉辦“建筑_與城市文化”學術沙龍。需要指出的是,_問題已經不光是學術活動的目標,它正在成為社會各界受關注的焦點;同時作為一個全球性議題,它也激發起跨領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對話、思考。例如,作為策劃周密的專題性展覽的一部分,會議論壇構成了一個目標極為明確的整體,往往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在20__年成功舉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是近年來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設計活動,本次活動以“仁:設計的善意”為主題--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鮮明的信號,無論是“仁愛”,還是“善意”,都直接指向_問題的內核--.它關注的問題很多,在分論壇部分:社會、能源、環境保護、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勢群體,消費批評和設計_等等都被。對于“仁”、“善意”這類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國設計界對于自身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再度肯定。

  隨著設計_逐漸在國內引發關注,對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漸漸為人關注,對這個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統性研究也正在拉開序幕,其中楊瑩(中國美術學院)的碩士論文就頗有代表性,論文題為“維克·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20__)。

  該文從戰后設計的消費社會背景出發,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對其思想,即設計師責任體系加以研究,從而呈現了_議題與設計師職業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當前國內的設計師責任思考,建立了理論的高度。

  周博的《現代設計思想史》(20__)是近年來相關著作中頗為扎實、穩健的一部。對西方設計_做了總體性的回顧,對二戰后的設計_發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進行了評述,將帕帕奈克的設計_思考放在了學科發展的歷史當中,脈絡清晰,結構合理。該書將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設計_的歷史脈絡當中,進行梳理和考察,這一方面表明了_議題的歷史性,和某些穩固、堅實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獨特性的設計思考。

  近年來,以“設計_”為主題進行申報的高層次的課題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紀西方設計思想研究”(20__年,周博)、“19世紀后半葉英國設計思想述評”(20__年,周志)、“中國節約型社會的造物設計思想研究”(20__年,楊先藝)等等。

  _議題也常常和性別議題相關,所以女性主義設計、建筑的研究也自然歸屬于這個領域。在這方面,滕靜茹的博士論文《西方女性主義建筑學的若干議題》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該文以女性主義的發展歷史作為視角,分別對女性在建筑專業、建筑環境中的地位進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師的角色、女性建筑設計、女性的建筑設計教育、女性與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關系等多個問題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思考。較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_境遇。這種將女性主義作為切入點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論與現實,是對以男性為主導的教育模式、社會環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2.國外研究情況。

  由德國建筑史學家漢諾-沃爾特·克魯夫特撰寫的《建筑理論史》初版于1985年,這是關于建筑理論和建筑批評史研究的經典之作。該書的內容上迄古羅馬,下至20世紀70、80年代,內容浩瀚龐雜,作者卻能條分縷析,從容道來。其中既有歷史的縱向梳理,也有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作并置的、呼應的研究。將文藝復興以來西歐建筑、規劃、園林等方面的理論、批評做了清晰、整體,而又不失情節的描述。并且始終保持前后的貫通,對建筑理論的關鍵性價值概念的發展、演化進行了陳述。

  建筑批評和建筑理論、建筑史的緊密邏輯關系在該書中有清楚的呈現。

  由美國設計學者維克多·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編輯的《發現設計--設計研究探討》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價值與責任”部分專門輯錄了三篇論文,代表著1990年代設計_研究發明的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爾·米查姆撰寫的“設計中的_學”一文,從哲學和_學的視角,對設計的_本質做了清晰的陳述,對_在設計體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詮釋。作者認為,設計不單純是技術和審美的問題,它同樣也無法脫開_學的本質。而_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要把設計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進行觀察,而不能任由設計淪為孤立的、自私的社會現象。而托尼·弗萊的“神圣設計--再創造理論”則從神圣信念的角度談到設計的發展,認為設計肩負有重新聯系自然與文化的責任。這些思考都將設計的_思考擺在了_學和人類文化建設的高度,拓寬了設計思維。《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論文集,一部由平面設計師(AGI會員)所提供的一部思想匯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是關于平面設計的社會角色的。作者們多為擁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其中很多人結合自己的設計實踐談到設計的責任問題。但就平面設計這一載體而言,相比于工業設計和室內設計,它的社會價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對于設計師而言,重新樹立起對于這一專業方向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國學者哈爾·福斯特出版于20__年的《設計之罪》,既包括設計和藝術的批評文章8篇,福斯特認為,設計已經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體系之下膨脹起來,其中的“設計與罪惡”、“建筑大師”等文章,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筑批評聯系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于建筑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這種特征無論是在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初的德國,都體現出這一點。

  在近來的許多設計史著作中,有許多都會很自然地涉及到對設計批評和_問題的描述,因為在現代設計史的寫作過程中,這些內容幾乎總是會十分自然地融匯進來。

  比如喬納森·M·伍德姆所著的《20世紀的設計》一書,就有“設計與社會責任”一章。全面地回顧了二戰后以來西方各國設計與設計的社會責任的互動關系。顯示出二戰之后,設計界和制造業對于消費者群體利益的思考和認識。諸如戰后的英國、美國設計界對于消費者權益的關心、設計師對于大眾健康,以及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

  從歷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戰以來設計道德責任的逐漸復蘇,此外也包括設計界對于這一問題的回應,同時還探討了綠色設計。

  而在《真實的設計:荷蘭現代主義與視覺識別》一書中,針對荷蘭在20設計的平面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荷蘭的平面設計中的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對于它在戰后階段同荷蘭企業的合作與矛盾著墨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蘭設計師對于自身設計文化的反思,以及關于設計與企業文化的關系展開的諸多思考。例如,保羅·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_:一部西德工業設計的文化史》(20__)(《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關于西德設計發展的歷史的記錄當中,有著對于德國設計思潮發展的相關記錄,其中在關于烏爾姆學校的發展、變遷歷史當中,記錄了設計設計理念發展的相關情況。雖然不是專門的設計批評論著,但有助于我們了解德國設計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批評的意識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專門的設計評論集出版。維克多·馬格林的設計論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__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_議題,對在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如何進行設計_的發展進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設計_發展的滯后性,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人們僅僅停留在批評的層面,就會使得議題變得空泛無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積極推動_議題朝著現實的方向去發展,令_議題與當下的現實環境相互結合。譬如,對于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思考的也許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費文化之外構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設計實踐模式,從而超越當前的商業局限。因此,馬格林認為,_的思考需要結合實際的設計項目進行,方才具有實質意義。

  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建筑系教授萊斯利·凱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1992),從公共空間和家庭空間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勢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問題又和階層、種族等問題摻雜在一起,作者不僅從女性主義視角審視和女性在這樣不同的空間結構中所處的劣勢地位,而且試圖去探究如何建構起一種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種族和階層期待的新型的空間關系,該書從大量時間案例當中推進了理論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來的很多設計研究文獻中,也都會針對設計的“社會價值”、設計的“_價值”、“道德”等展開相關的研究,這個部分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對設計_問題的相關研究。例如,荷蘭設計師、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設計》(《UnderstandingDesign》)一書,就對設計的道德價值和設計師的責任問題進行了論述。

  此外,設計_也在今天西方的設計實踐當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美國學者唐納德·諾曼既是設計教育家,同時也是設計師和理論家。他的著作關注于設計的人性化服務,并且在設計研究中注入了對“人-機”情感問題的思考。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就重點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在該書書中,將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即本能層次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和反思層次設計。這三個層次的設計從根本上看,共同滿足了我們對于設計的需求,設計的體驗就建立在這樣三個層次當中,人和設計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這樣三個層次建立起來。人對于設計的多層級的需求,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人潛在的多種需求,例如、愉悅、美感、興奮以及其他的各類因素,而設計理所因當地能夠回應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對于當下和未來的許多商品,特別是那些智能產品而言,設計將要全面地回應這些問題。因此,這實際上也就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人的_問題的多種需求。諾曼通過大量的實例和論述,向我們表明,設計需要在情感層面回應我們的需求。

  20__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邁克爾·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續建筑運動”的棋手,而后者則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合作出版了《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這也標志著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已經開始著手推動可持續設計的發展。該書通過回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發展模式,深刻反思人類的貪欲,指出應該從新經濟的角度入手,以設計作為引擎,來推動社會良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該書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們從自身的產業實踐出發,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為依據。

  三、研究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為我國設計學科的新興議題,“設計批評”的研究可以有多種路徑、多重選擇。

  事實上,設計批評和設計_有著內在的、緊密的聯系。因此,將二者并列起來研究,將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路徑,因為它們都關乎設計的本質。批評是推動設計的方法、手段,而_則是設計的立場、內核。而從當前的研究成果看,盡管對于設計批評和設計_的研究都在不斷推進當中,但卻鮮有將這二者并列起來作專題討論的。

  研究意義: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進對西方設計批評和設計_議題的全面理解,這也是對慣常的設計史研究的有益補充,有助于我們推動國內設計學科的建設和完善。現代設計本質上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從設計學科的發展來看,我們很有必要加強現有資源的整合力度。為了推動當下“設計批評”的實踐和研究,我們有必要從“設計_”入手,進一步思考設計批評的理論構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進我們對設計學本體的認識。有力地增強設計批評與設計_、設計史、環境議題、社會學的橫向交流,從而夯實當前設計學研究的基礎。這就證明設計自身具有和各類社會議題進行橫向交流的可能,證明了設計學科自身的發展潛能。設計批評始終受到來自各種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的主導。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課題的研究或將有助于推動當下國內設計批評的發展。通過對西方設計批評在歷史和學理的回溯,我們將可以深化對于當前國內設計批評發展狀況的把握,提升我們的實際操作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從眼下的現實情境中有所超脫,通過回溯現代設計產生的原點,梳理其發展脈絡以總結經驗。

  四、研究難點與創新點。

  通過技術、審美、社會和生態這四個基本維度,課題對現代西方設計批評的面貌做出整體的勾勒,呈現出設計與西方社會充滿矛盾的二元關系。如果把它們比作“同路人”也未嘗不可,它們無法相互分離,彼此之間有時噓寒問暖,有時也齟齬不斷。

  可以說,在設計發展的目標和人類真實需求之間,總是存有差距。盡管這二者的總體方向一致,但它們并不是始終重合的、默契的。人類在膨脹的_驅動下,有時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設計、“壞設計”,甚至是_的設計,而這已經為歷史所證實。

  此外,這里還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首先,當前的研究有一種趨勢,似乎談論_,試圖否認人類的中心地位。對于這種論調,在筆者看來,不僅顯得不誠實,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對“人類-世界”這一主客關系的重新調整,并不能夠回避人類作為主體的事實,對這一主體的任何弱化,都將造成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目標的模糊--這就如同一個沒有主語的句子一樣,它無法準確傳遞信息--任何企圖否定這一事實的思考,那種虛化的“區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導致邏輯和實踐層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類中心論的問題,我們應當坦率地承認,人類自身的存在、延續和永續的發展是我們關心的根本問題,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與之同時出現的。

  其次,研究設計_,為了防止這個議題變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課題始終將“人”作為核心,由此輻射狀地連接到各個不同的話題當中,譬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自我與他者等等。試圖呈現“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復雜性,這個“人”既可以是指作為整體的人、具有共同屬性的人、有著相同訴求的人,同時也可以是作為個體的人、具體的人、有著特殊要求的人。圍繞著“人”這個核心來展開思考,但盡可能用超脫于西方的立站到場來思考設計批評與設計_問題,由于一體的寬泛,這里的論述必定也是運動的、發展的、開放的。

  再次,應以盡可能客觀、理性的態度去思考技術文明和消費社會帶給人類的影響,倘若無視、或者回避人類在近兩個多世紀以來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徹底否定了啟蒙運動以來的人類成果,那么這不僅武斷,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時也要以敏銳的直覺,去判斷技術理性帶來的異化。

  最終,本課題所探討的設計批評指向了_的議題,設計在_這個層面上的意義得到凸顯。這會觸及不同層面的問題和現象,其中既要呈現具體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對人類個體、社會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潛在影響。隨著目標的擴大,其結果也必然由“人類中心”延伸為“去中心化”的_思考,這就是由微觀而宏觀,由具體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過程。

  五、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設計批評的歷史追溯

  第一節由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物質文明的觀念變遷

  一、_的價值:造物與_的和諧統一

  二、對待技術的態度

  三、對待奢侈品與消費的態度

  四、理性的原則

  第二節啟蒙運動時期

  一、理性主義的崛起:批評的基礎

  二、批評與_價值

  第三節現代設計的多元維度

  第二章設計批評的技術維度

  第一節工業革命與社會進步

  第二節人性化議題:人與機器的抗爭、妥協

  一、技術革新和現代工業

  二、19世紀英國對待工業化和設計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選擇:個性化,還是標準化?

  四、美國工業的選擇:歡迎機器,但要適度

  第三節烏托邦議題:人與社會的融合

  一、設計與“的善”

  二、格羅皮烏斯的教育嘗試和_思考

  三、納吉的教育與思考:以人為中心

  第三章設計批評的審美維度

  第一節個人主義、審美與消費社會

  第二節裝飾議題:誠實與虛偽

  一、不合時宜的裝飾

  二、裝飾之罪

  第三節風格議題:被物驅使的人

  一、個人主義與商業活動

  二、消費社會的矛盾性:個人與社會的分離

  三、對廣告和商業文化的批判

  四、對廢止和“流線型”的迷狂

  第四章設計批評的社會維度

  第一節平等與安全的議題

  一、時尚與女性:“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安全:由“消費者”轉向“用戶”

  三、設計師的覺醒

  第二節設計師的責任議題:烏爾姆觀念的變遷

  一、包豪斯的影響

  二、要求理性的聲音

  三、在科學之外尋求人性

  第三節帕帕奈克的歷史貢獻

  一、對消費社會的批評

  二、對設計師的定位

  第五章設計批評的生態維度

  第一節生態議題的緊迫

  一、過度膨脹的技術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環境壓力

  第二節人-社會-自然:從分離到統一

  一、現代主義者的生態設計觀

  二、由“個體”走向“共同體”

  第三節回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一、新的_思考與可持續發展

  二、回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三、面向大眾的設計批評

  第六章設計批評的主體

  第一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改革者

  第二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教育

  第三節設計批評與職業設計師

  第四節設計批評與大眾

  六、寫作計劃

  (略)

  七、參考文獻

  一、專著

  1.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應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__年

  2.杜維明,《對話與創新》,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__年

  3.杜軍虎,《設計評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__年

  4.黃厚石,《設計批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__年

  5.海軍,《設計之重》,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__年

  6.何懷宏,《_學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7.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__年

  8.邵宏主編,顏勇,黃虹,等編著,《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制作藝術的歷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__年

  9.李超德,《設計美學》,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__年

  10.李超德,《服裝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__年

  11.李叢芹,《設計批評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__年

  12.李立新,《設計價值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__年

  13.金觀濤,《歷史的巨鏡》,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設計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15.(臺)楊冠政,《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鄭時齡,《建筑批評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__年

  17.姚民義編著,《德國現代設計教育概述--從20世紀至21世紀初》,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__年

  18.張犇著,《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__年

  19.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史論部編譯,《設計真言: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經典文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__年

  20.陳嘉明著,《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

  二、論文

  1.李超德,從亞歷山大·麥昆的設計看設計_[J].中國服飾,20__(1)

  2.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J].文學評論,1999(1)

  3.李超德,綠色生態設計觀--服飾文化內涵的新注解[J].江蘇紡織,20__(8):18-20

  4.阿馬蒂亞·森,斯密的市場從來不單獨存在[J].社會學家茶座,20__(1):87-88

  5.于文杰,楊玲,英國19世紀情感社會主義及其歷史演進[J].史學集刊,20__(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著,汪蕓譯,英國設計,從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裝飾,20__(11):14-20

  7.李向鋒著,尋求建筑的_話語[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__(7):278-280

  8.陳喆,艾英旭著,西方關于建筑_問題的研究[J].建筑師,20__(12):96-99

  9.滕靜茹,西方女性主義建筑學的若干議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__

  10.楊瑩,維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__

  11.王書道,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反思與整合[J].《天中學刊》,20__(12):20-25

  12.陳煒,提出設計_概念的必要性[J].《美術觀察》,20__(6):103-103

  13.江牧,設計_之道[J].《包裝工程》,20__,27(6):318-320

  14.李硯祖,從功利到_--設計藝術的境界與哲學之道[J].《文藝研究》,20__(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義與西方現代性危機[J].《學術交流》,20__(6):21-24

  16.尤西林,“現代性”及其相關概念梳理[J].《思想戰線》,20__(5):81-83

  17.文兵,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J].《暨南學報》,20__(1):22-28

  18.崔雪茹,西方個人主義源流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__(4):162-170

  19.黃顯中,個人主義與市民社會--關于個人主義的一種解釋[J].《_學研究》,20__(11):86-90

  20.儲智勇,近代個人主義的興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會科學》,20__(8):76-81

  ……

  三、外文文獻資料

  1.Joan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PlacesandEverydayThings.NewBru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2.Haze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AReader.English.2nded.London:BloomsburyAcademic,20__

  3.Ale_Coles,Designandar:DocumentsofContemporaryArt.Lond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__

  4.RobFleming,DesignEducationforaSustainableFuture.London:Routledge,20__

  5.RobynMarsack,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6.Mere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_t:GraphicDesignTheory.London:ThamesHudsonLtd,20__

  7.EditedbyW.S.GreenandP.W.Jord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CurrentPracticeandFutureTrends.London:TaylorFrancis,1999

  8.JohnHeskett,IndustrialDesign.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9.RaymondLoewy,IndustrialDesign.NewYork:TheOverlookPress,1988

  10.EremyA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representingtheDomesticInterioSincetheRenaissanc.London:VAPublications,20__

  11.Krisztina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andHudson,1985

  12.Sieg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_ford:O_fordUniversityPress,1969

  13.UlrichConrads,Programsandmanifestoeson20th-centuryarchitecture.London:MITPress,1971

  14.Chri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_.HatjeCantz

  15.Kjet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AlternativeHistories.London:BERG,20__

  16.PhilippeGarner,Si_tiesDesign.Cologne:TaschenGmnH,20__

  17.Vict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Chicago.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18.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ofWestGermanIndustriaDesign.Cali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__

  19.CarmaGorman,TheIndustrialDesignReader.NewYork:AllworthPress,20__

  20.GraceLees-Maffei,RebeccaHouze,TheDesignHistoryReader.london:BERG,20__

  21.WalterGropius,TheNewArchitectureandtheBauhaus.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22.DavidPye,TheNatureandAestheticofDesign.London:HerbertPress,1978

  23.Mike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_perience:TheRoleofDesignandDesignersintheTwenty-FirstCentury.Lond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__

  24.StevenHeller,PhilipB.Meggs,Te_tsonType:CriticalWrittingsonTypography.NewYork:AllworthPress,20__

  25.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__

  26.KeesDorst.UnderstandingDesign.Amsterdam:BISPublishers,20__

  27.RickPoynor.DesigningPornotopia:TravelsinVisualCulturePaperback.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__

  28.FrancisD.Klingender.Art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Chic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開題報告 篇6

  隨著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念逐漸深人人心。開展和參與課題研究是教師獲得自我持續發展能力的途徑。事實證明,通過開展課題研究,邊學習邊做課題,邊研究邊實踐,逐漸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不乏其人。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計劃或方案)如同建筑師的藍圖。有了好的開題報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開展研究工作,以保證課題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制定開題報告是課題由設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步驟。當前許多教師由于過去從未做過課題研究,現在要申報課題,撰寫課題開題報告不知從何人手。為了使廣大教師更加積極而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培養、提高教師撰寫課題開題報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針對當前教育科研的實際,結合從事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以及在小教專科自考實踐性環節考核過程中指導教師撰寫教育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一些體會,從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作用、結構等方面來談教師應該如何規范撰寫開題報告,力求對想開展教育科研的教師提供一點啟示。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何謂有價值、有創見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從何而來呢?這需要研究者長期實踐、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當課題或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社會認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設計好,即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是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規劃和制定。換言之,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后,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準的選題計劃。開題報告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有價值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

  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是創新新知,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如學者文翁說過,搞好開題報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設計。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和安排,是為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提供探索的途徑。科研課題開報告,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對于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他們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避免發生進行一段時間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課題開題報告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沒有科學的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沒有科學而有價值的成果。隨著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規范化不斷加強,開題論證問題越來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門的重視。

  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基礎性工作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方案)的結構與寫法

  撰寫開題報告是進行科研課題申請的首要工作。通過開題報告的思考與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了解自己為什么要做這個課題,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若分析后覺得不現實,則可以立即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使課題目標的達成有可能性,從而避免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課題開題報告的寫法根據課題研究的類別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說,科研課題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整個課題的形象與質量。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那么,如何給課題起名稱呢?

  名稱要準確、規范

  準確就是課題的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什么,研究的對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學語文指導自主教學模式研究,這里研究對象就是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問題就是指導自主教學法。有時候還要把研究方法寫出來,例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其研究的對象是小學生,研究的問題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實驗法,這就說得很清楚,別人一看就知道這個課題是研究什么工作報告。而有些課題名稱則起得不是很準確

  如,集中識字,口語突破這個名稱,別人只看題目,就無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問題,好象是語文,又象是英語,是中學或是小學,是小學高年級還是小學低年級更沒辦法看出來。若改為集中識字,口語突破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這樣就一目了然了。總之,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要準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

  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盡量不用,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但要盡可能表明三點:研究對象、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通過研究,要達到什么目標?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研究的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么,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下面是學科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實驗方案所寫的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中小學各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和規律;2、提出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3、制定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價方案;4、初步形成素質教育機制下的中小學學科教學基本理論;5、全面提高實驗學校學生的素質,促進實驗學校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高;6、促進實驗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課題組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這個課題要研究的內容,研究內容要比研究目標寫得更具體、明確。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2、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3、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這對我們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地去做。這里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某省重點課題《初中語文活動課研究和實驗》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課題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學有序、切實有效地開展初中語文活動課。具體內容包括下列三個方面:1、根據初中各年級學生的情況和語文教學要求,對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對學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素質的發展進行詳細的目標規定,從而建立初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目標體系。2、根據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安排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的內容,內容的安排力求充實、精確、有序,并初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活動課內容體系。3、根據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內容和初中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探索初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確定活動類課程的教學時間、空間及程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多種切實可行的可操作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通過什么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么要用這個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們在應用各種方法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每一具體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憑經驗、常識去做。比如,我們要通過調查了解情況,我們如何制訂調查表,如何進行分析,不是隨隨便便發一張表,搞一些百分數、平均數就行了。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性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從什么時間開始,至什么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也可據此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和管理。

  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課題研究成果預測即研究過程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問題?研究會帶來什么成果?有什么對策?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報告、教育論文、專著、軟件、課件等多種形式。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沒有完成。在開題報告中設計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確將來用什么表現研究成果,以便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同時也有利于課題管理者據此對課題進行檢查驗收。

  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確定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去做。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明確合理,讓每個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責任工作報告。當然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同時,還要注意課題組成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如果課題組成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難以得到批準立項。

  課題研究的經費及設備條件需要

  總之,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研究人員科研知識和能力的縮影。只有重視并認真、科學地做好研究課題方案的設計,制定好開題報告,才能為獲取教育科研優秀成果打開成功之門。一句話,沒有科學周密的開題報告,沒有對研究設計的精心準備,就沒有科研活動的發生,更不會有什么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突破。

開題報告 篇7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1 introdu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ies gradu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marginal status within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from then on,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kept coming out and each claims its legitimacy for existence. among these schools 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dts approaches translation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is viewed to be a social activity hav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and for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dealt with beyond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is incorpora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 attention was first directed to dts by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subject is whatever happe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spec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strategies, brainstorming and the revision, to the final product making appeara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 method of dts is basically descriptive. the prescriptive tendency 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is abandoned.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noted down. with accumulated data, some underlying truths about translation will come out which will prove to be instructive not only for theoretical probe but also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practice. i will apply this descriptive method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a convenient tool has been set up to conduct dts. “norm” is operative at every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re skeletal structure of what constitute descriptive studi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accounted for with the help of norm.

  the case taken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s are compared and observations are made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my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several aspects, i hope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will done in light of dts.

  2 outline

  2.1 development and major concepts of dts

  in this part i will describe holms’ basic map of d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i will als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pseudo-translation, multipl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ese, norm etc.

  2.2 methodolgy

  i will in this part discuss the methodology of dts before i apply the same to the case study in this thesis with emphasis to be placed on semiotic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 norm.

  2.3 dts in contrast to other theories

  a contrast study will be conducted here with the objective to find the difference of dts from other theories such as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chinese xin da ya criteria. some advantage will possibly be shown in this study.

  2.4 case study

  in this part,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ill b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light of dts. translation samples to be quoted here will be selected at random.

  2.5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elaboration of dts and the case study, possible conclusion will be on the advantage of dts in specific study of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efforts will be made also.

  (note: while the topic will remain the same, the above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is subject to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it is therefore pointless to try to make tc more scientific than is sensible in view of its complex subject-matter and available methods. translating is a mental, multi-factorial activity which cannot exhaustively be investigated within a linguistic framework ignoring the person of the translator.”

開題報告 篇8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internet顯得更為重要它是人們發布信息與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為了與社會發展同步,為了讓我們成為真正的技術性人才。學校在本周為我們安排了維持一周的網頁制作專用周是實習,讓我們把平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習中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而不只是紙上談兵。通過本周的實習使我獲得了更多的新知識同時也使我使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學習上的許多不足,下面就談談我在本次專用周的主要感受。

  一、網站整體規劃,要做網頁的第一步便是做網站的整體規劃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討論網站的主題。

  網站整體規劃是做網頁的第一步也是制作網頁ZUI關鍵的一步它決定了你要表答的信息,因此我選擇了我選擇我ZUI喜愛的服飾來為它做網頁。在平時我也對服裝的網頁比較關心,無論是淘寶網上的衣店還是各種品牌裝。這次我是為“易菲”服飾做的網頁。

  2.定位網站的ci形象。“易菲”植根中國文化之精髓,汲取自然稟賦之靈性,形成一個既有濃厚文化底蘊,又有現代自然人文氣息的特色品牌。“易”即是容,是包容,是寬容,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厚德載物,是對人性寬度的一種拓展。“菲”通非,是生機、是個性、是春意盎然、是自強不息,是對人性深度的一種挖掘。“生活如花,自在快樂”是yifini易菲的設計理念,倡導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如花兒綻放般美好舒適、自在快樂的生活方式。這也便是我網站的ci形象。

  3.確定欄目和板塊。

  于時間的關系在本次我準備做四張網頁:一張主頁三張二級頁面。分別設計了“時尚首頁、時尚衣秀、推薦產品、潮流信息”等四個欄目。在這四張頁面中我打算都用淡藍色做背景顏色來映襯我網頁的主打色綠色。

  2.網站的整體風格和創意。

  整個網站的創意就在于顏色的搭配,與各種圖片的搭配,它們相互輝映,相互襯托。以便達到表現其品牌的和諧之美、自然之美。我踩用淡藍色和綠色為我網站的主打色主要是因為我的產品特性。在設計上,yieini易菲推崇“自然美”,將帶表女性氣質的花卉和自然元素融入設計之中,充分體現設計師和顧客所追求的一種灑脫、舒適的生活氛圍,力求表現悠閑、舒暢、自然的生活情趣。因此我用天空與自然的顏色來表達這張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二、網頁制作的前期策劃與準備,在本階級主要有兩方面的工作。

  1.資料的搜集。

  在做網頁我上網收集了許多方面的資料主要是有關網站的布局與服飾品牌方面的資料,我首先進它的企業網站找了一些關于“易菲”服飾的圖片主要是一些代言形象還有代表其企業形象的圖片。其次我去瀏覽了許多的網頁觀察其網頁的布局、顏色搭配、欄目、板塊等方面的內容,同時也搜集了一些對我有用的資料。在搜索資料ZUI困難的便是動態圖片的搜集,動態圖片其gif格式的還是好保存,但是要搜集flash動態圖片就相對較難了。我用了一天的時間來搜集我的flash都不太成功,不過還搜到了可以換自己圖片的代碼。在開始時我根本就不知道flash是怎樣搜索,不過經過三次像老實詢問我終于懂得一些關于代碼的搜索。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ZUI關鍵就是平時對知識的掌握不夠,連ZUI基本的資料搜尋都覺得困難。也是我平時不夠認真和努力的表現。通過這次的教訓在以后我一定會做得更好,爭取不范類似錯誤。

  2.熟悉制作軟件。

  做網頁主要用的工具便是dremweaver、photoshop、flash軟件。在這些軟件我對dremweaver、photoshop相對比較熟悉,因為在平時上課是老師帶領我們運用過。所以我還可以正常的運用,但是出現的問題還是有很多。有很多不懂如何操作,只有通過在次去看書才能夠了解,這也體現了我學習方面的缺點,它是我平時不夠認真的具體表現。

  三、網頁制作,這便進入我該次的主題了具體制作流程如下。

  1.構建站點框架。

  在我打開dremweaver后第一步便是新建站點,我把我的站點建立在f\儀下面。并將我搜集的全部資料都保存在其文件夾中,以便網頁制作時可以方便的使用。

  2.設計主頁及二級頁面。

  在主頁我設首頁制作時,時刻考慮著網頁的基本原則:統一,連貫,分割,對比及和諧的原則,內容統一,都是為了主題服務,美容美體,一個網站強調的就是一個整體,只有圍繞一個統一的目標所做的設計才是成功的;連貫,頁面之間關系連貫,統成一體;每版內容都自成一體,顏色各異,便于瀏覽;整個網頁有動有靜,色彩呼應,搭配協調,不呆板,富有生氣;顏色各異,但又不同之中又相同,渾然一體。而且制作過程中,不忘以下原則:

  簡潔實用:

  這是非常重要的,網絡特殊環境下,盡量以效率的方式將用戶所要想得到的信息傳送給他就是的,所以要去掉所有的冗余的東西。使用方便:同第一個是相一致的,滿足使用者的要求,網頁做得越適合使用,就越顯示出其功能美;頁面用色協調,布局符合形式美的要求:

  布局有條理,充分利用美的形式,是網頁富有可欣賞性,提高檔次。當然雅俗共賞是人人都追求的。

  交互式強:

  發揮網絡的優勢,是每個使用者都參與到其中來,這樣的設計才能算成功的設計。這樣的網頁才算真正的美的設計。每個子頁都設有上導航欄,便于瀏覽和跳轉。3個二級網頁制作時,使用的是表格,每一個頁面都用表格為它布局好,然后在插入圖片文字及其他,這樣有一定的規劃性,體現了連貫統一性,不同的內容根據各自的特色建立了不同的表格,突出各自的主題,增強了對比性。在做這些網頁的時候我就進行了如上所述的方法。但我所以網頁的背景顏色及主題顏色都是相同的以便突出我每一個網頁都是為凸顯我主題而服務。

  3.實現網頁間的鏈接。

  我的鏈接按鈕主要有四個“時尚首頁、時尚衣秀、推薦產品、潮流信息”它分別鏈接到我所做的四個網頁。鏈接的過程其實很簡單,主要是把要鏈接的文字選擇在選擇工具欄的鏈接按鈕ZUI后選擇自己要鏈接的網頁單擊確定便可以了。

  4.向靜太網頁插入動態效果。

  在這一階段我遇到了許多的問題,主要是我在主頁插入我的flash的時候,開是我將帶碼粘貼到我的網頁上可是在瀏覽網頁的時候flash卻不能夠顯示。ZUI后我向老師的請教后終于在老師的幫助下我成功的在我的主頁插入了flash。而在其它的二級網頁我主頁插入的是一些gif格式的動態圖片。

  四、網頁的調試

  在做完網站才發現,怎么所有的圖片素材并不是在一個文件夾中,而有許多的子文件夾,從網上下載的網頁全都是一個網頁對應一個文件夾。制作過程中,才發現,原來自己懂的太少了,好多不知道的地方,才趕緊查書,開始的時候只是會建立模版,可不會應用。而對于動態flash的插入我更是問題多多,開始是我對代碼基本上是不懂,這就是自己學校上的問題,當真正開始運用的時候在向老師提問。

  這只是在制作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其它問題也是類似相同。現在想想,自己所會的東西太少了,現在做的網站只是一些簡單的靜態的網站,看到了一些知名的網站開發出的網頁,不僅欄目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而且頁面圖文并茂,五彩繽紛,使得網民贊嘆不已,流連忘返。從我做的網頁來看可以反映出學習的還不夠,缺點疏漏。需在加以刻苦鉆研及學習,不斷開拓視野,增強自己的實習操作技能,為以后能做出出色的網頁而努力。同時我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類似動手練習,讓我們在實習之中來學習知識。因為我覺得實習不僅能夠提高我們的學習興趣它更能夠提高我們的動手能力增強我們的技術性。

開題報告 篇9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xx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xx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ZUI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開發軟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于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

  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于93年、97年兩度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含教材與光碟) (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制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制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盤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件,并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件一等獎,并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教學應用軟件、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并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實驗室兩個、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于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xx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杰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xx年(新加坡)、20xx年(臺北)

  9、《改善學習--20xx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里、J.R.柯爾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

開題報告 篇10

  題目:四開膠印機著墨機構三維設計

  專業:印刷工程(設備)

  班級:

  印051班

  學生學號:

  學生姓名:付

  指導教師:江

  完成時間:**年3月

  一、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來源)

  這次畢業設計的課題是根據自己的專業所長和自己的興趣選定的,屬于設計繪圖類題目,在江祖勇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題屬于開發設計型。

  二、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印刷工藝過程是借助印刷壓力將涂布在印版上的油墨轉移到印張上的過程。作為傳遞油墨和涂布油墨的著墨裝置,無論對哪種印刷機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獲得清晰的印品,油墨涂布要適量、均勻,沒有性能良好、工作正常、結構合理的著墨裝置,任何印刷機都不能印出令人滿意的印品。

  三、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

  在早期的膠印機上不存在完整的供墨系統,由人工方式向版面提供和補充油墨,隨著膠印機的不斷改善,供墨系統從無到有,并發展到今天的自動化程度,成為膠印機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目前的目標是在一些基本技術上取得突破,具體是:

  控制方式的智能化,在高速膠印機上研發遠程診斷功能。提供遠程服務與工作流程,針對具體機器的故障點設計系統解決方案;

  設備功能多元化,在大環境的變革下多元化、彈性化,且具有多種切換功能的包裝印刷設備,才能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

  結構設計標準化、模塊化,利用原有機型模塊化設計,可在短時間內轉換新機型;

  機構運動高精度化,通過應用馬達、編碼器及數字控制(NC)、動力負載控制(PLC)等高精度控制器來完成,并適當做好產品延伸,朝高科技產品的方向進行研發;

  無軸傳動技術。用“電子齒輪”代替傳統的機械齒輪,去掉傳動軸,其優點在于避免由于傳動軸的扭曲以及齒輪間隙對印刷機張力及套印造成的影響,可實現更高程度的同步運轉,真正實現印刷機組模塊化;

  針對特殊應用的混合技術和通過連線生產增加附加值;為了適應上述發展,輸墨機構也必須同步發展。輸墨系統是技術上極其難于解決的復雜部分。

  每一種膠印機的發展其主要內容是設計著墨系統,傳墨系統能滿足一下要求:在印刷紙張縱向與橫向上獲得高度均勻的油墨層快速的調節敏感性各個分色圖像油墨層之間的分裂要小,也就是對分裂影響的低敏感性對油墨和濕潤溶液的數量具有大范圍的控制變量滿足經濟效益要求等。

  四、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1、畢業設計內容

  根據印刷工藝原理及印刷機操作程序的要求,膠印機必須把油墨均勻地適量地傳給印版表面,并根據需要進行離墨和著墨。為此本設計要求采用合適的機構來完成離墨動作,選擇適當的著墨時間參數。

  設計內容

  (1)分析膠印機的著墨工作過程,選擇合適的時間參數;

  (2)選擇合適的驅動機構;

  (3)根據結構選擇合理的結構參數;

  (4)設計著墨詳細結構;

  2、主要參數

  印刷速度:10000/小時;

  紙張尺寸(mm):750*520;

  ZUI小紙張尺寸(mm):285*200。

  五、完成論文的條件和擬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1、通過搜索相關的中外文資料,了解著墨機構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撰寫綜述;閱讀并翻譯外文資料,并借助查閱相關的專業文獻完成開題報告。

  2、通過在自主學習并在指導老師的指點和引導下,形成自己的設計思想,確定設計方案,完成設計計算,繪制三維機構,并完成著墨機構的電子圖稿。

  六、本課題進度安排、各階段預期達到的目標:

  第1—5周:調研、收集資料,擇寫綜述,閱讀、翻譯外文資料,對著墨機構動作分析,確定著墨、離墨時間,對結構類型進行分析,選擇合適機構,并確定合適的參數時間,設計計算,完成開題報告。

  第6—7周:設計結構,校核。

  第8—12周:繪制三維機構。

  第13周:在計算機上對所有設計機構進行修改和調整。

  第14周:根據三維圖繪制工程圖。

  第15周:編寫設計說明書。

  第16周:編寫設計說明書,編寫PowerPoint電子課件。

  第17周:編寫PowerPoint電子課件,總結、答辯。

  七、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和對設計(論文)結果的預測:

  指導教師:

  八、所在專業審查意見

  負責人:

  機械類開題報告范文(二)

  1、課題名稱:數控銑床及加工中心產品設計

  2、選題理由

  制造技術是各國經濟競爭的重要支柱之一,經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進的制造技術,而機床是機械制造技術重要的載體,它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機床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先行部門,擔負這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現代化技術裝備的任務,以1994年為例,全世界基礎的消費額達261.7億美元。其中美國的消費額56億美元、中國33.6億美元。所以,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機床工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機械制造業中,大批大量生產時采用專用機床、組合機床、專用自動線等并配以相應的工裝,這些設備的初期投資費用大、生產準備時間長,并且不適應產品的更新換代。單件小批生產時,由于產品多變而不宜采用專用機床,特別是在國防、航空、航天和深潛的部門,其零件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幾何形狀也日趨復雜,且改型頻繁,生產周期短,這就要求迅速適應不同零件的加工。書空機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自動化機床,它較好的解決了小批量、品種多變化、形狀復雜和精度高的零件的自動化加工問題。隨著計算機技術,特別是微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數控機床上的應用,機床數控技術正從普通數控向計算機數控發展。一個國家數控機床的擁有量(相對值),標志著這個國家機械制造業的現代化程度。數控銑床和加工中心因其特有的加工方式及其加工范圍廣在數控機床中占有重大的比例,因此研究《數控銑床及加工中心產品設計》具有重大意義。

  3、國內外研究現狀

  當今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對機床工業高度重視,競相發展機電一體化、高質量、高精、高效、自動化先進機床,以加速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歐、美、亞在國際市場上相互展開激烈競爭,已形成一條無形戰線,特別是隨微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數控機床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加速發展,各方用戶提出更多需求,早已成為四大國際機床展上各國機床制造商競相展示先進技術、爭奪用戶、擴大市場的焦點。中國加入WTO后,正式參與世界市場激烈競爭,今后如何加強機床工業實力、加速數控機床產業發展,實是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數控機床出現至今的50年,隨科技、特別是微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美、德、日三國是當今世上在數控機床科研、設計、制造和使用上,技術ZUI先進、經驗ZUI多的國家。

  例如:在19世紀初時是1mm級,到20世紀初時提高到了0.01mm級。而近30年來,普通機械加工的精度已從0.01mm提高到0.005mm級,精密加工的精度已從1um級提高到0.02um級,超精密加工的精度已從0~0.01um級進入納米級。在表面粗糙度方面,日本用螢光碳素泡沫拋光劑和細微SiO2粉末拋光工作,成功獲得了小于0.0005um的表面粗糙度。過去們只注意表面粗糙度、波度和紋理等表面特征,忽視了表面之下0.38mm范圍內的內部效應,即次表面效應對零件可靠性的影響。這方面尚需深入研究,采取相應措施,方能提高產品的質量和使用壽命及可靠性。

  中國於1958年研制出第一臺數控機床,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大階段。在1958~1979年間為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今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中對數控機床特點、發展條件缺乏認識,在人員素質差、基礎薄弱、配套件不過關的情況下,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曾三起三落、終因表現欠佳,無法用於生產而停頓。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盲目性大,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在第二階段從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進數控系統技術,從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奧、韓國、臺灣省共11國(地區)引進數控機床先進技術和合作、合資生產,解決了可靠性、穩定性問題,數控機床開始正式生產和使用,并逐步向前發展。在20余年間,數控機床的設計和制造技術有較大提高,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培訓一批設計、制造、使用和維護的人才;通過合作生產先進數控機床,使設計、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通過利用國外先進元部件、數控系統配套,開始能自行設計及制造高速、高性能、五面或五軸聯動加工的數控機床,供應國內市場的需求,但對關鍵技術的試驗、消化、掌握及創新卻較差。至今許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動化刀具、數控系統依靠國外技術支撐,不能獨立發展,基本上處於從仿制走向自行開發階段,與日本數控機床的水平差距很大。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缺乏象日本“機電法”、“機信法”那樣的指引;嚴重缺乏各方面專家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缺少深入系統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數控系統不配套;企業和專業間缺乏合作,基本上孤軍作戰,雖然廠多人眾,但形成不了合力。

  4研究內容:

  1.按圖紙要求制定真確的工藝方案

  2.選擇合理的刀具和切削工藝參數

  3.編寫數控加工程序

  5、研究方法:

  首先閱讀大量相關文獻資料,教材及新聞背景資料,包括機械制造的原理及方法,質量管理應用,數控機床現有技術水準,國際水平探討方面的書籍,報刊。以了解可靠性的內容,質量管理的概況和數控機床領域的基本知識體系。然后通過調研,進一步了解企業現狀及需求。接下來進行分析與設計。確定數據來源的真實準確。再進行系統設計

  由于現有設備所采用的是分析設計方法,因此可以首先對原有設備進行適當的測試與調試,然后使用快速原型方法來提高加工質量,等得到企業有效的反饋信息后再可以考慮用統計分析法和棕合法進行接下去的再分析,再設計

  6、進展按排:

  1、準備階段(12月15日~12月30日)。搜集有關資料,準備參考資料

  2、完成開題報告及論文大綱交老師批閱(1月1日~1月15日)

  3、依據論文大綱完成論文一稿交老師批閱(1月16日~3月10日)

  4、完成論文二稿交老師批閱(3月11日~4月10日)

  5、完成三稿(4月11日~4月30日)

  6、完成相關論文簡介、答辯提綱,準備答辯階段(5月1日~5月10日)

  7、畢業設計答辯階段(5月中旬)

  7、主要參考資料:

  1、周昌治,楊忠鑒,趙之淵,陳廣凌,機械制造工藝學,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20xx年12月第6次印刷。

  2、張麗華,馬立克,數控編程與加工技術,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年7月第2版

  3、楊建明,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年4月第3次印刷

  4、呂天玉,宮波,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年7月第3次印刷

  5、高波,機械制造基礎,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年8月第1次印刷

  6、黃鶴汀,王芙蓉,金屬切削機床(上冊),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年7月第1版第10次印刷

  機械類開題報告范文(三)

  院(系)名稱:機電工程系

  專業名稱:機電一體化

  年級:09機電三班

  學生姓名:夏

  學號:

  指導教師姓名:袁

  設計題目:電梯控制系統的PLC原理圖及梯形圖設計

  電梯的國內外研究動向及意義

  從1887年美國奧的斯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電梯,到中國ZUI早的一部電梯在上海出現,電梯行業在中國迅速發展,由此電梯變成了高層賓館、商店、住宅、多層廠房和倉庫等高層建筑不可缺少的垂直方向的交通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物規模越來越大,樓層越來越多,對電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梯也更加安全、舒適。然而,人們的追求并沒有就此停止下來,仍在不斷地進行研究改進。21世紀開始國際開始強調“綠色”,綠色和平,綠色天然,綠色和諧。電梯是載人的機電設備,要實現綠色,也就是強調電梯更舒適、更安全地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強調電梯與環境的協調與和諧。

  目前意義上的“綠色”,一般是強調“天然”的一面,強調與環境的協調與和諧。電梯屬于純粹的工業產品,其天然性應表現為對環境影響的盡可能小,與環境的協調與平衡,以及電梯本身的人性化。這也應是綠色電梯的發展方向。

  (1)智能化。我們這所說的智能化電梯是傳統的人工智能是無法勝任的。傳統的智能控制是一種技術的事先安排,說到底是一種程序控制,是一種周期性的系統自動控制,實際上還算不上智能。而真正的智能電梯應更具人性化特點,不僅具有傳統的人工智能的所有優點,而且還有傳統的人工智能無法比擬的東西,具有動念和隨機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諸如能根據轎廂內的情況和各層的候梯信息,自動地制定每次的運動速度和停車政策;自動選擇運動方面;雙向語音交流;到達目的層的語音提示等,讓乘客有更多的主動性,使大樓交通運輸實現真正的人機對話。智能化要求電梯有自動安全檢測功能,讓電梯自己能夠檢測到電梯的故障所在,并及時報警予以排除。

  (2)安全。運行安全是電梯的根本和關鍵。可以說,電梯的全部其他工作都是以此為中心展開的,使電梯安全運行更有保障。運行安全不僅要消除電梯啟動時較強的電磁輻射,使用安全材料和運行穩定,而且要有一種良好的視覺效果,讓每一位乘客在寬敞、明亮轎廂內有安全、舒適的好心情。同時,電梯運行安全也要求電梯在運行中發生故障時,不但要使乘客容易與外界溝通聯系,而且電梯本身應當能自動播放讓乘客感到放松的音樂,徹底消除產生緊張不安的情緒。當小孩和老人乘坐時,電梯對他們應給予一種如同家人般的照顧,不但讓老人和孩子感到方便和舒適,而且更讓其家人感到放心。電梯運行安全還要求電梯有自動休眠功能,使電梯在保證運行效率的同時,使電梯能限度地得到休眠。

  (3)與環境的協調和平衡,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視覺協調。有人曾經做過環境色彩是否對人有影響的研究。該研究發展:視覺不協調的環境色彩對人的情緒、精神影響非常大。色彩宜人,格調高雅,制作精良的電梯,乘客自然會有一種安全的感覺,有一種視覺上的舒適。用料低廉,款式陳舊,色彩沉悶,甚至破破爛爛的電梯,乘客視覺協調無從談起,乘坐電梯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安全。國內的許多電梯公司對此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甚至不少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國產化的電梯也顯露出一副土生土長的容貌。

  ②消除電磁輻射。如前所述,由于電梯是大樓里頻繁起制動的大容量電器是電磁干擾的元兇,所以綠色電梯必須是一個達到自身對大樓電磁干擾ZUI小,而又不被其他電磁干擾影響的建筑機電設備。這樣不僅可以保證乘客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可以保證大樓、大廈中的大樓的辦公自動化、樓宇自動化、通訊自動化的正常運轉。

  ③舒適感。通過采用高載頻波矢量靜音變頻器,可降低噪聲變換頻率及電壓。以CPU控制電壓及頻率的連續變換方式,按人體生理適應要求,利用計算機優化設計而成的理想運行曲線,實現更穩定、更舒適的運行。

  對現代化電梯性能的衡量,主要著重于可靠性、安全性和乘坐的舒適性。此外,對經濟性、能耗、噪聲等級和電磁干擾程度等方面也有相應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電梯行業會越來越貼近生活。

  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所解決的問題

  目前,在電梯的控制方式上,主要有繼電器控制、PLC控制和微型計算機控制三種。而PlC實際上是一種專用計算機,它采用巡回掃描的方式分時處理各項任務,而且依靠程序運行,這就保證只有正確的程序才能運行,否則電梯不會工作;又由于PLC中的內部輔助繼電器及保持繼電器等實際上是PLC系統內存工作單元,即無線圈又無觸點,使用次數不受限制,屬無觸點運行,因此,它比繼電器控制有著明顯的優越性,運行壽命更長,工作更加可靠安全,自動化水平更高。PLC控制是三種控制方式中有可靠性、實用性和靈活性的控制方式,它更適合于用在電梯的技術改造和控制系統的更新換代,是電梯控制系統中理想的控制新技術。

  電梯的控制是比較復雜的,可編程控制器的使用為電梯的控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隨著PLC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將使得它的體積大大減小,功能不斷完善,過程的控制更平穩、可靠,抗干擾性能增強、機械與電氣部件有機地結合在一個設備內,把儀表、電子和計算機的功能綜合在一起。它已經成為電梯運行中的關鍵技術。因此,研究plc技術更具有了戰略性的意義。

  Plc的研究內容及措施

  對于電梯的控制,可選用繼電-接觸系統或可編程控制器來完成,但是二者有各自的特點:

  a:繼電-接觸系統:它的優點是線路直觀,大部分電器均為常用電器,更換方便,價格較便宜。但是他觸點繁多,線路復雜,電器的電磁機構及觸點動作較慢,能耗高,機械動作噪音大,而且可靠性差。

  b:PLC在設計和制造上采取了許多抗干擾措施,使用方便,擴展容易。它使用了梯形圖和可編程指令,易于掌握。總之,PLC取代繼電-接觸系統已經成為大的趨勢。

  基于上述原因,我選擇用可編程控制器來完成對電梯的控制。

  設計的內容與要求:

  概述: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PLC行業已經在工業市場上占有一大片領地。在此次設計中,我將利用PLC來實現對電梯的控制。其中包括對PLC硬件的設計,軟件設計,駐點路的設計,控制柜的設計,以及電梯惦記和其他設備的選擇,還有原理分析等。相信此次設計后,我對電梯的實際運行能有初步的了解。

  控制要求:

  1.電梯轎箱的控制要求:

  a:選向:根據電梯各層內選外呼信號的先后和停止時轎箱所在的樓曾位置決定電梯的運行方向。

  b:選層換速:指電梯能夠根據轎內所選層而決定運行方向,而且遵守或一直向上,或一直向下的原則。并且在每次平層的時候都能夠換速。

  c:樓層位置的指示:選用了數碼管顯示的方法。由于FX2N系列已有內部計數-譯碼驅動模塊,所以只要外部加上LED七段顯示管和電源就可以顯示樓層了。

  2.電梯門的控制要求:

  要求當電梯平層的時候,電梯門自動打開,經過10秒鐘后電梯門自動關上。如果遇到有人在門中間的情況,電梯會因為光電開關的作用而自動開門。

  3.補充要求:

  除了上述兩個要求以外,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備用電梯電機的使用,一但曳引電機出現故障,備用電機將手動控制轉入運行狀態,避免因曳引電機出故障而引發的不必要的麻煩。

開題報告 篇11

  題目:基于壓電陶瓷的機器人抑振系統設計

  一、本課題的研究意義、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1、課題的來源和意義

  機器人抑震系統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因機器人在運動時產生有害震動的問題,為了滿足設計師把機械臂設計得更加靈巧,減小機械臂的重量的要求,導致機械臂的剛度減小,撓性增大,機械臂在高速運動時候產生有害而強烈的震動。壓電分流阻尼技術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

  基于壓電陶瓷的機器人抑震系統設計的核心部分就是壓電分流阻尼技術,這個技術的主要元器件包括壓電陶瓷、電阻、電感,電阻和電感我們都很熟悉,這里我們著重了解一下壓電陶瓷這一電子元器件。

  1880年皮埃爾•居里和雅克•居里兄弟發現電氣石具有壓電效應。194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絕緣研究室發現,某些材料在機械應力作用下,引起內部正負電荷中心相對位移而發生極化,導致材料兩端表面出現符號相反的束縛電荷的現象,稱為壓電效應。具有這種性能的陶瓷稱為壓電陶瓷。

  設計一種成熟的機器人抑震系統對機器人高效、準確的實現功能具有很大幫助。不能很好地控制機器人的震動,將會給機器人帶來很多危害,甚至無法實現功能。比如,空間站第一階段的裝配約需遙控機器人工作 47 小時,其中等待消除殘余振動的時間約占總時間的 20%-30%,高速激光切割機器人在運行過程中末段操作器加速度可達 3-5g,而軌跡精度卻要求在±0.2mm范圍內,航天器的柔性附件在展開過程中誘發的振動可使航天器的姿態失穩,一些系統的展開過程竟達 6-8 小時,需要如此長時間的原因是避免造成大的振動,因此,機器人抑震系統的研究對如何在提高速度,減小機械臂重量的同時保證精度、效率和可靠性十分必要。

  2、 課題的研究現狀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機器人在生活、生產以及航空航天領域的廣泛使用,使得對機器人抑震系統的研究顯得十分必要和有意義,機器人抑震系統的核心技術就是壓電分流阻尼技術20世紀90年代以來,壓電分流阻尼(shuntpiezoelectric

  damping)技術在結構振動與噪聲控制中的應用越來越引起專業研究者們關注。Hagood等首先提出了壓電分流阻尼的概念。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壓電式作動器把振動結構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然后通過分流電路中的電阻把電能消耗掉。

  基于壓電陶瓷的機器人抑震系統設計之所以被廣泛應用于機器人抑震系統中,是因為它有眾多其它機器人抑震系統無法比擬的優勢,其優點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

  1、原理簡單明了,易于理解

  基于壓電陶瓷的機器人抑震系統的核心技術是壓電分流阻尼原理,就是利用震動引起壓電陶瓷的變形,從而產生電動勢,在分流阻尼電路中形成電流而發熱,實現了將機械能以熱能的形式消耗掉,達到抑震的作用。

  2、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無復雜電路

  基于壓電陶瓷的機器人抑震系統有壓電陶瓷和分流阻尼電路兩部分組成,壓電陶瓷體積非常小,分流阻尼回路主要由導線、電阻和電感三部分組成,電感和電阻主要有串聯和并聯兩種,所以說,整個壓電陶瓷分流阻尼系統結構非常緊湊,占用空間也十分小,電路也很簡單。

  3、自動化程度高

  基于壓電陶瓷的機器人抑震系統只要設計無誤,正確安裝在需要抑震的機器上,即可實現抑制震動的功能,在實現抑震的過程中無需人工操作。

  4、節能,不需要外接電源

  基于壓電陶瓷的機器人抑震系統不需要外接電路驅動整個系統,十分節能,其只是將機器震動的機械能轉化成熱能,以達到抑制震動的目的。

  5、工作穩定,反應快

  基于壓電陶瓷的機器人抑震系統無復雜的電路,而且不需要復雜的軟件處理傳感器采集的信號,抑制震動是將機械能通過電能轉化成熱能從而達到抑制震動的目的,這個速度十分迅速。

  3、發展趨勢

  柔性機械臂在震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彈性震動,對機器人柔性臂的振動抑制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基于壓電陶瓷的機器人抑震的方法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優化,有關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壓電陶瓷布置位置進行優化設計,讓壓電陶瓷位于柔性臂的不同位置,進行抑制震動實驗,分析壓電陶瓷在不同位置時候的抑震時間和效果,選取ZUI合理的位置。

  2、采用先進的控制器,工程領域廣泛使用的PID控制器就是對誤差信號進行比例、積分、微分等運算,并將其運算結果作用于受控對象,將壓電分流回路與PID控制器相結合,組成抑震效果更好的抑震系統。

  3、為了更好地抑制低頻震動,采用主動控制方法,主動控制是將作動器和傳感器黏結或嵌入柔性機械臂中,并與控制器相連組成智能結構機械臂,在一定的控制規律下,有作動器產生的作用力來抵消機械臂的震動能量。

  4、震動控制更加智能,隨著科學技術,一種所謂的智能梁被提出,它指內嵌或外貼有分布傳感器和分布作動器的柔性機械臂,通過這些材料產生的做動應變來實施震動控制。

  二、研究方案及工作計劃

  在機器人逐漸普及的今天,國內外對機器人的研究投入也在迅速增加,對機器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一代機器人具有高速、重載、高精度、高的靈活性以及結構簡單輕便的特點,尤其在機械臂重量方面,為了減輕機械臂的質量和體積,如今在很多場合的機械臂都使用柔性機械臂,相對于剛性機械臂,柔性機械臂的剛度大大減小,這就給機器人在運動過程中帶來了振動,為了解決機器人在工作中的的振動問題,國內外都有比較深入地研究,但是,機器人抑振系統的研究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直到機器人發展到如今地步,關于機器人由于高速運動而帶來的振動問題依然值得研究人員去深入研究。

  本課題將采用壓電分流阻尼技術,把振動的機械能轉化成電能,然后通過壓電分流阻尼回路以熱能的形式消耗掉,已達到抑振的效果,為了更好地達到抑振的效果,我們將把機械臂的結構簡化成懸臂梁的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對模型的固有頻率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對分流阻尼回路的電路進行優化設計,使分流阻尼回路能夠在不同模態下對機械臂都能有很好的抑制振動的效果。為了更好的設計分流阻尼回路,本文設計了測試系統,該系統測試了基于壓電陶瓷的機器人抑振系統在不同頻率和激勵強度下抑振系統的輸出參數。課題難點是對柔性機械臂建模并用ANSYS軟件對其進行模態分析,分流阻尼回路的優化設計也是一個難點。對于這兩個難點首先ANSYS分析將采用簡化模型的方式解決;分流阻尼回路的優化設計將采用加一個負阻抗變換器的方法,使其達到頻率自適應的功能。

  三、工作計劃

  第一 二周 完成開題報告

  第三周 查找資料。選擇方案

  第四周 完成方案的選擇

  第五周 完成前言部分

  第六周 進行框架設計,大體計算結果

  第七周 選擇參考文獻,共十五篇,其中英文五篇,并選擇一篇翻譯

  第八周 完成說明書的前半部分(草稿)

  第九周 完成說明書的正文部分,并準備中期檢查報告

  第十周 準備計算及軟件分析

  第十一周 完成計算

  第十二周 熟悉軟件

  第十三周 完成軟件

  第十四周 對設計進行完善

  第十五周 完成說明書

  第十六周 完成后期檢查,并進行修繕

  第十七周 修改設計中的不足之處,準備答辯

  第十八周 進行答辯

  三、閱讀的主要參考文獻

  [1] Vladímir Villaverde Huertasa*, Boris Roha-Ilkiv. Vibration Suppression of a Flexible Structure. Procedia Engineering. Slova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Bratisava. 48 ( 20xx ) 233 – 241

  [2] Zhang Jianying*, Liu Tun, Zhao Zhiping. Study on Component Synthesis Active Vibration Suppression Method Using Zero-placement Technique.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 Received 14 August 20xx; accepted 12 December 20xx

  [3] Yuvaraja Ma, Senthilkumar Mb. Comparative study on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Flexible GFRP Composite beam using SMA and PZT Actuators. Procedia Engineering 64 ( 20xx ) 571 – 581

  [4] M. Schwankla*, M. Rübnera, R.F. Singera, C. Körnera. Integration of PZT-ceramic modules using hybrid structures in high pressure die casting. aChair of Met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Martensstr. 5, 91058 Erlangen, Germany. Procedia Materials Science 2 ( 20xx ) 166 – 172

  [5] Qiu Lei, Yuan Shenfang*, Wang Qiang, Sun Yajie, Yang Weiwei. 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PZT Network-base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canning System. Received 7 October 20xx; accepted 23 April 20xx

  [6] Timothy N. Chang, Member, Roger Kwadzogah, and Reggie J. Caudill Vibration Control of Linear Robots Using a Piezoelectric Actuator.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VOL. 8, NO. 4, DECEMBER 20xx

  [7] Kah How Koha, Chengkuo Leea*, Takeshi Kobayashib. A 3-D MEMS VOA using translational attenu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piezoelectric PZT thin film actuators. Procedia Engineering 5 (20xx) 613–616

  [8] 董春兵. 基于壓電驅動器的柔性臂扭振控制研究`[J].浙江大學工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1

  [9] 孫立寧,王洪福,曲東升.柔性臂動力學建模及比較研究[J].壓電與聲光

  [10] 褚 明, 空間柔性機械臂的動力學特性與主動控制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博士論文

  [11] 詹訓慧.分布式壓電智能結構的建模與振動控制[D]中國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xx.

  [12] 單業濤. 基于模糊控制的 2R 柔性臂壓電陶瓷抑振跟蹤實驗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工學碩士學位論文

  [13] 王洪福. 基于雙重驅動的兩連桿機器人柔性手臂控制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論文.

  [14] 曹青松. 周繼惠. 黎

  林. 葉

  蘭. 基于模糊自整定PID算法的壓電柔性機械臂振動控制研究[J] 華東交通大學載運工具與裝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南昌

  [17] 周四新,和青芳. 《Pro/E Wildfire 3.0》[M].電子工業出版社

  [18] 韓建海. 《工業機器人》[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xx.1

  [19] 孔祥東.王益群. 《控制工程基礎》[M]. 機械工業出版社

開題報告 篇12

  課題組的構成

  組長:宋敏

  組員:李明發、李阮飛、任婕、唐健才、羊明魏、黃小武、王海瓊

  導師:薛英杰

  課題選擇的緣由

  研究性學習是我們新課程中重要的一門課程,學分占的比率也很大,那么這門課會對我們的學習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我們的成長有什么幫助?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謀害我們的年華,還是有益于我們?因此,我們選擇此課程進行研究。

  課題研究的目的

  了解研究性學習的作用,讓學校更好的開展關于研究性學習的有關工作,同時讓中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有一個良好的認識。且更能深入地了解研究性學習對我們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行為、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影響。最后,讓大家都知道研究性學習對我們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以及在開展中還存在什么問題。

  課題研究涉及的內容

  范

  圍

  一、對中學生的作用和影響

  二、怎樣正確認識對待研究性學習

  三、研究性學習的實用性

  四、研究性學習開展存在的問題

  五、中學生心目中的研究性學習

  課題研究

  擬使用的方法:問卷調查、校園師生采訪、資料收集、校外有關部門走訪

  課題研究所需的場地、設施、器材條件、校園、教育局、自行車、照相機、圖書館、問卷計劃采訪人員

  校內:主任、各班主任、各指導老師、學生(抽樣) 校外:各家長和相關的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

  課題研究的計劃

  活動安排

  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活動方式

  一周:了解研究性學習、圖書查找、報刊、網絡

  一周:寫閱讀體驗、小組討論交流

  三周:校內采訪調查、采訪、問卷調查

  兩周:分析整理調查結果、小組分工合作

  三周:社會聯系、采訪

  三周:論文草成、匯總

  兩周:確定論文框架、小組討論

  三周:成果匯總、小組合作

  小組分工

  姓名、主要負責任務

  黃小武、羊明魏:資料管理、分析整理

  全體組員:校外采訪

  唐健才:經費管理

  王海瓊:考勤

  任婕、唐健才:網絡、電腦

  全體組員:論文撰寫,論文設計,問卷分析、統計

  導師意見:同意開題

  薛英杰

開題報告 篇13

  一、開題申請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驚人發展使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物質領域空前繁榮。但是,人類卻面臨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難題。我國當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長理論面臨著不容樂觀的外在環境,有識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們寄希望于通過對特色小學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發揮文化對于德育的積極干預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無所不在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推進德育的深度,增強德育對學生終生成長的影響力。通過這一研究的深入,切實改善學生的生存環境,提高其生命質量,凈化他們道德成長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們在傳統與現代問題間擁有自己的價值定位,在他人與自我間追尋道德的理性判斷。這一模式的初步建構,可以為面廣量大的小學(特別是特色小學)開展長效綜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參考,讓德育更富“國情”、“鄉情”“校情”、“人情”,關注心靈,彌漫久遠。

  二、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有資料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德育研究呈現出三大趨勢:一是正完成向實踐的轉向;二是正走向科學化與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現出強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著德育目標與方式的雙重革新。我校作為中國特色學校,“十五”期間在學校建設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進行探新,成果在省內外引起關注。“”期間,我校將進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這為本課題提供了內驅力。

  教育界對小學文化涵育已成共識,但如何去推進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論界與實踐領域的薄弱點,我們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發出,特別是在小學階段,這方面研究顯得極為急迫。

  三、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本課題重在進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義,在實踐中發揮其獨特作用。通過研究與實踐,使地域文化與德育的關系更加緊密,在常態文化狀況中凸顯教育影響功能。

  (2)本課題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過程中,重點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協調各要素的關系,從而使主體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內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響和教育。涵育的含義可見《辭源》。“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養,猶涵育、熏陶也”。也就是說,涵育意近熏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養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小學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學地域文化涵育的經驗型策略,形成一種可供他人參考,借鑒的常規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顧其它特色小學地域文化共性與個性。

  3、主要觀點:

  總體界定:對關于學生與之有關的可能接觸到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響及其原因、規律研究,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多元文化,主動納入健康文化滋養的要素研究。

  4、創新之處:

  (1)地域物態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四、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思路

  模式的研究既是方法研究,也是過程研究。通過研究,加深對德育內部規律的再認識,摸索現代德育的新方法,新對策。

  課題研究中,根本著眼點是學生,學生德育狀況的改善是本課題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衡量我們研究成效的標尺。

  2、研究方法

  (1)觀察記錄法。在課題研究期間,經常對學生的言、行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并定期做好記錄,了解學生在不同地域文化環境及校園文化建設的不同時期,道德行為的具體表現,指導下階段工作。

  (2)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對實驗對象的長期觀察,并形成一定的個案,為實驗的實施順利進行提供信息,保證課題評價的客觀性。

  (3)經驗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具體情況的掌握和控制,進行歸納,分析,綜合,使之系統化,提煉經驗,形成理論。

  3、研究成果形式

  (1)編印《地域文化中的德育》研究專著。

  (2)優秀少年事跡展示(新人新事事跡材料)。

  (3)地域文化涵育課程及活動現場。

  (4)論文匯編。

  (5)現場問卷調查。

  (6)《文明風景線》錄相帶。

  4、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12—20xx.2)

  A、完成方案的制訂及課題申報工作;

  B、健全學習研究,交流制度。

  (2)實施階段(20xx.3—20xx.12)

  A、組織課題人員學習相關理論,組織參觀學習,借鑒他人經驗;

  B、在實施研究過程中進行階段性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不斷修正實施方案,促使課題研究順利開展。

  C、經常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為歸納和分析課題提供實踐依據。

  (3)總結階段(20xx—20xx.9)

  匯總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及相關資料的整理,做好結果工作,為成果鑒定提供服務。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已經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

  陳峰,《讓務實的德育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江蘇省“師陶杯”征文二等獎。

  陳峰,《鏈接地域文化,刷新孩子的道德歷程》,鹽城市德育論文評比一等獎。

  鮑華俊,《德育課堂實錄》,鹽城市教育局評比一等獎。

  王麗麗,《德育中的留白藝術》,鹽城德育與法制網評比二等獎。

  2、主要參考文獻:

  (1)潘月俊:情境德育“指導”學生成長的道德教育。

  (《思想理論教育》20xx.10)

  (2)吳家魁:品德主動性內化之路。

  (《現代中小學教育》20xx.6)

  (3)華中師范大學《文化涵育創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中國教育報》20xx.10.19)

  (4)蘇州市吳中區寶帶實驗小學《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與德育的研究》

  3、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

  參加研究的教師,長期在德育一線從事工作,在德育科研與實踐上也取得不少成績,也大量參加學校德育室的理論研究。有學科教學能手,有校刊主編,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在地域文化與德育的結合實踐上均取得一定成績。所有成員均具有本科學歷,寫作能力強。

  4、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經費預算情況。

  學校給予充分的經費保障,為研究者的檢索資料、外出培訓和交流、學生的社區實踐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2)該研究得到江蘇省特級教師吳興平、周衛東、王澤海、丁曉美等人的指導。東臺市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聯合會等單位提供實踐基地的支持。

開題報告 篇14

  ——大學,人生從這里起航

  班級:03311103

  學號:11XX0849

  姓名:呂乃靜

  時光,用它的姿態流逝著,像從指間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滑落;像從針尖滴下的水滴,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注定成為記憶中ZUI溫暖的風景;激情,奮斗,笑靨,注定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來到北理工已經半年多了,半年的時間,半年的記憶,半年的回想,就讓我在此留下成長的足跡。

  入學篇

  我高考前已經通過了北京理工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的時候來過北理工,對它印象還不錯。因為我從小就向往首都北京,而北理工地處北三環,交通方便,所以我就決定報考北理工了。報到那天,當我興沖沖地來到中關村的時候,卻被告知大一大二要在房山良鄉。當時我一下就懵了,感覺好像被騙了一樣,特別傷心,因為我曾聽姐姐說過那里是郊區。然后我就坐校車來到了良鄉,一路上看到越來越矮的建筑物,越來越荒涼的環境,我的心也跟著越來越涼。終于到了學校,看到在馬路兩邊的學校,我曾一度懷疑會不會不安全。就這樣,帶著沮喪的心情進入了校園。但是,當我看到熱情迎接我們的學姐學長時,心中又有了一絲溫暖。大學生學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心情也漸漸好起來,良鄉雖然有點偏,但就是那種遠離大都市的清凈,讓我們更加投入于學習,不被外界所誘惑。就是那慢悠悠擁擠的環一,真的很讓人傷腦筋啊!

  軍訓篇

  軍訓是入學的第一課。入學后,我們很快就開始軍訓了,站軍姿,齊步走,齊步跑,正步走……軍訓中記憶ZUI深的是和一個營長、兩個教官、兩個指導員的相處以及打靶的經歷。我們的營長真不是蓋的,訓兵真的挺有一套,而且還很幽默,我挺喜歡他的。兩個教官雖然有時候挺嚴格的,但大部分時候也挺有人情味的,他們會盡可能體諒我們,理解我們。軍訓結束后,其中一個教官再來學校的時候還給我們帶來了他們那里的特產,讓我們很是感動呢。還有兩個指導員,她們在生活中照顧我們,在軍訓時激勵我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這里,我真心的感謝你們,讓我有了這一段美好的回憶。ZUI激動的時刻就是去打靶的時候了,十幾秒鐘,五發子彈,卻成了記憶中無法抹去的深刻回憶。

  學習篇

  本以為上大學后學習會很輕松,沒想到,原來在大學里,學習依然是第一要務,這讓我加深了對“活到老,學到老”的理解。第一學期有好多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的課,比如近代史、思修、知識產權,所以我就把重心放在了微積分、機械制圖、英語、計算機這些學分比較高的課上了。還記得微積分考前的突擊,晚上和同學在活動室學到天明,真的是很難忘的回憶,結果出來也讓我很滿意,努力畢竟會有收獲啊。至于我的整體成績,其他還挺滿意的,就是英語視聽說不太理想,下學期要好好學英語了,ZUI重要的是得找機會多練習,多動嘴,多聽聽力。可喜的是,英語四級已經過了,雖然沒能報考口語,但我已經很滿意了。下學期的課程比上學期更緊了,每門課都得好好學,不能再優哉游哉地過日子了,加油!

  工作篇

  剛開學的時候,我就競選了班級負責人,后來順利當上了團支書。以前就聽說當班委挺鍛煉人的,當上之后才更加有感觸。當團支書真的是很累,每天開會開不完,從班長團支書例會到團支書會,每次都會下發好多任務。之后,要想著如何把團日活動弄得讓同學們更感興趣,如何讓同學們積極參加,如何讓活動更有意義,然后就是活動的實施和總結。我覺得上個學期我做的不太好,我反省了一下,覺得我應該發動大家和我一起想主意,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嘛;其次,我要學會分擔,把任務分配給各個班委,不要總自己干,那樣只會得不償失,自己很累,其他班委還覺得自己沒事干沒成就感。希望這學期我能吸取以前的教訓,干好團支書這項工作。

開題報告 篇15

  研究背景

  虛假會計信息是一個國際性和歷史性問題。在我國一個以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信息是所有者與經營者需要與供給的載體,所有者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經營者用來反映其受托責任的情況。然而,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價值取向不同,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就會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導致會計造假,它不僅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國家稅收減少,影響國家宏觀調控,擾亂社會經濟秩序,還會削弱會計的經濟管理作用,阻礙經濟發展。而在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上,股票價格應該充分反映其代表的上市公司的資本價值。但是當虛假的會計信息向投資者傳遞關于上市公司資本價值的錯誤信息時,投資者會過分高估或低估上市公司的資本價值,導致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資本價值的嚴重背離,市場泡沫就會過度膨脹,ZUI終導致巨大的市場風險,進而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甚至導致全球的經濟衰退。而民營企業造假也不想博眾,從20xx年8月公布的會計信息顯示:大部分私營企業存在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白條抵庫、財務管理混亂等問題,尤其是提前確認收入、粉飾報表、亂用發票、假票平賬問題十分嚴重,這一現象大多發生在營業額為500萬元以下的小企業。

  會計信息質量是會計工作的生命。會計造假就等于會計工作喪失生命。虛假的會計信息會誤導投資者,使股民啜飲會計造假帶來的太多苦澀。“銀廣廈”之流在會計報表上一再造假,制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股市的騙局”,讓廣大的投資者憤怒悲傖,欲笑無淚,從而導致股民對股市喪失了信心,以致股市跌落由史以來的ZUI低點;作為造假企業的債權人,則可能因此而壞帳,血本無歸。而企業會計秩序紊亂、造假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對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私營企業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和調查過程中,我們深感這一問題較之國有企業會計問題更為嚴重。帳目混亂零散、帳實不符;內控制度虛設、交接不清;亂攤亂支等問題較為普遍,由此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同時也影響了私營企業的健康發展,加大了業主的經營風險。

  私營企業會計控制薄弱之原因除具有同國有企業的共性之外,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銀行有多少貸款非但收不回本金,甚至連利息也無著落;作為企業的經營者,若造假可以為其升官發財提供機會,就可能毫無顧忌而主動造假。新民諺“數字出干部,干部出數字”說的正是這種現象。再看國家審計署20xx年組織力量對1290家國有控股企業的資產負債損益情況進行審計發現,雖然企業總體經濟效益明顯好轉,但會計報表嚴重不真實的企業占68%,有的虛虧實贏,可想而知,造假已成了企業的常用手段,它們通過這些虛假會計信息“對財政報窮帳,對稅務報虧帳,對銀行報富帳,對主管部門報贏帳,其實只有領導手里的才是真帳”,以達到自身的目的。對這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探討,我們將進一步深入認識它所產生的原因以及所帶來的危害;也告誡廣大的會計信息造假者提高認識,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從而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行為,讓更多的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得真實的信息。

  文獻綜述

  蔣義宏:《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成因與對策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xx年。本書主要以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為研究對象。它首先以投資者和經營者的視角觀察和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其次,研究了IPO公司盈利預測信息失真問題;接下來研究的是從虧損到扭虧會計信息失真的兩個極端;再次是研究配股管制下的會計信息失真;ZUI后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與非制度因素。

  楊克泉、吉星華、王麗偉:《會計信息透明度一種理論分析模式》,財會文摘卡20xx年第5期。作者認為透明的信息要滿足:首先,從質量方面來說,這種信息對于雙方來說是共同知識;其次,從數量方面看,披露方愿意提供信息供求的缺口。雖然完全的信息透明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這并不妨礙我們以此為分析問題的參考點,就如同在解析數學中的坐標原點。

  呂堅:《全面規范企業會計信息的具體措施》,財政監督,20xx年第11期。本文對在實踐中,對不對外披露而沒有受到制度的規范和約束的內部會計信息對外部會計信造成的一定影響,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這個重要方面所形成的會計控制盲點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控制內部會計信息以達到規范全面會計信息的目的。

  蔣堯明:《會計信息真實性:基于“法律真實說”的理性思考》,財經理論與實踐,20xx年第5期。本文闡述的是如何正確界定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這不僅是一個基本的會計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問題的核心。但是怎樣把握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本質,判斷會計信息是否真實的標準是什么,在這些根本問題上法律界和會計界存在較為嚴重的分歧。本文就是對這種分歧進行理性思考ZUI后得出: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本質是一種法律真實,它以客觀真實為基礎,但又有別于客觀真實;它側重于程序真實,是遵循程序理性的結果。因此,會計標準是衡量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直接依據,而客觀真實一般不能直接作為判斷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標準。法律真實是客觀真實和價值判斷的統一體,且具有不同的等級和層次。

  從上述資料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有制度原因和非制度原因,也有法律原因等,都是影響信息透明度的原因。對其進行總結我們可以發現,會計造假主要是由于企業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兩個因素所引起的,為了進一步規范會計信息,我們著重從這兩方面入手,分析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原因,并探討其治理的對策。

  寫作思路及提綱

  引言

  虛假會計信息是指造假行為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規定,采用各種欺詐手段在會計財務中進行,弄虛作假,偽造、變造會計事項,從而為小團體或個人謀取私利的違法犯罪行為所形成的會計信息。

  一、虛假會計信息的表現

  (一)原始憑證造假。是指有意識的篡改、偽造、竊取、不如實填寫原始憑證,或利用廢舊原始憑證,將個人所支出的生活費用偽裝成單位的經營開支,伺機在企業單位報銷,化工為私。更有甚者干脆制造、購買發票、憑空貪污等。根據不真實的原始憑證,即使是按照正常的會計業務處理程序進行核算,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也一定是虛假的。

  (二)會計過程造假。會計過程包括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這是會計造假的主要表現。企業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是誘使他人投資而掩蓋企業的真實生產經營狀況,或是為了偷稅、騙稅,逃避國家有關部門監督,或是為了粉飾管理人員政績,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編造、篡改會計數據或單位負責人與會計人員共同串通舞弊而故意造假。

  二、虛假會計信息的危害

  (一)虛假的會計信息會誤導投資者,使股民啜飲會計造假帶來的太多苦澀。“銀廣廈”之流在會計報表上一再造假,制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股市的騙局”,讓廣大的投資者憤怒悲傖,欲笑無淚,從而導致股民對股市喪失了信心,以致股市跌落由史以來的ZUI低點;作為造假企業的債權人,則可能固此而壞帳,血本無歸。目前銀行有多少貸款非但收不回本金,甚至連利息也無著落;作為企業的經營者,若造假可以為其升官發財提供機會,就可能毫無顧忌而主動造假。新民諺“數字出干部,干部出數字”說的正是這種現象。

開題報告 篇16

  論文題目: 中西方法觀念對比

  一、論文(設計)選題的依據(選題的目的和意義、該選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等)

  (一)選題的目標和意義

  法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法律制度或法律規范;一種是法律意識或法律現念。現實生活中,約束和調整人們行為的是前者,但在幕后起作用的卻是后者。中西法律規范、法律制度上的差異,實際上是法律觀念、法律文化上的差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立法機關已制定法律300多件,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制定行政法規900多件,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法可依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問題卻依然存在。原因固然很多,如體制、環境等等,但是,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法律觀念的淡薄。中國建設法治國家,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西方成功的法治經驗和法治文明的成果。但是中國的法制建設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其現代的法觀念也必然與西方有著巨大差異。探尋中西方法觀念的差異,對我國從根本上實現依法治國的核心,對我國的法治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選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我國學者在中國與西方的法觀念相關內容上作出了豐富的研究。魏勝強在《中西方古代法觀念的差異及其文化解析》中研究了中西方古代法觀念在法的本體、法的狀況、法的價值、政體形式、治國方略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指出這些差異實際上是由不同的文化選擇造成的,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決定不同土壤培養出了不同的法觀念。韓振文則從公民現代法律意識的一般理論、公民現代法律意識的生成基礎的角度概括了培養公民現代法律意識的必要性,以及從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培育公民社會、構建多元的理性文化等方面論述了培養公民法律觀念的基本途徑。在《我國公民現代法律意識探究》一文中,何衛勇認為法律意識在公民意識中處于重要地位,加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質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集中體現為對社會主義法律的根本立場、根本態度和根本看法。我國公民應該具有的現代法律意識體現為公民意識、法律至上、人民主權、權利本位、人權保護、權利監督意識等。強化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是當代中國走向法治化進程中的一項基礎工程,是促進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應有之義。

  二、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內容及預期目標

  (一)課題的研究內容

  本課題主要探尋導致中西方法觀念差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法觀念的具體差別,從而得出對我國法治建設的一些啟示。

  (二)預期目標

  1、通過詳細對比中西方法觀念形成的背景,得出中西方法法觀念形成差異的根源。

  2、通過比較中西方法觀念內容上的不同,找出西方法觀念值得中國學習借鑒的地方。

  3、綜合以上結果,提出對我國現代法制建設的看法與建議。

  (三)寫作大綱

  一、中西方法觀念形成的背景的異同

  (一)東西方不同的自然環境造就不同的法觀念

  (二)兩種法觀念形成的政治背景

  (三)中西方傳統文化對兩種法觀念的影響

  二、中西方法觀念的內容上差異

  (一)中西方對權利的看法的差異

  (二)中西方對司法獨立看法的差異

  (三)中西方對法與情的處理的認識程度的差異

  三、西方法觀念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啟示

  (一)西方法觀念較我國法觀念的進步之處

  (二)如何借鑒西方經驗在我國培植成熟的法觀念體系

  (三)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如何甄別西方法觀念的糟粕

  三、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方案(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準備工作情況及主要措施)

  1、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對勞動派遣有關文獻的分析,找出我國在勞動派遣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過國內外對勞動派遣制度的不同進行比較,提出關于我國對勞動派遣制度的完善措施

  (3)歸納總結。查閱相關資料,借鑒其成功之處。

  2、準備工作情況及主要措施

  (1)確定論文題目

  (2)收集相關資料

  (3)完成并提交開題報告

  (4)繼續收集相關論文資料

  (5)完成論文初稿寫作

  (6)修改論文

  (7)論文定稿

  四、論文(設計)研究工作進展安排

  1、20xx年11月10日前,確定論文題目

  2、20xx年12月15日前,提交論文開題報告

  3、20xx年4月30日前,完成論文初稿

  4、20xx年5月1至5月29日,修改論文

  5、20xx年5月20日前,論文定稿

  6、20xx年6月初,論文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

  [1]于小芮:《中西方法治理念的比較及啟示》[J],法制與社會出版社20xx。

  [2]劉旺洪、劉敏:《中國公民現代法律觀念》[M],中國法制出版社20xx版。

  [3](美)金勇義:《中國與西方的法律觀念》[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版。

  [4劉惠君:《中國近代早起工商業發展與社會法律觀念的變革》[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xx。

  [5]任映綺:《關于中西傳統法律文化內在差異的考察》[D],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1997。

  [6]王紅梅、唐紅林:《中西傳統法律文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比較》[J],鹽城工學院學報20xx。

  [7]張琳:《中西法律文化差異之我見》[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xx 。

  [8]王曉廣:《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法律文化沖突論綱》[D],吉林大學法學院20xx。

  [9]徐冰、喬傳福:《論中西傳統法文化及人權》[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

  [10]陳景良:《法與人:中西法文化人格差異的解讀》[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xx。

  [11]何勤華、賀衛方:《西方法律史》[M],中國法制出版社20xx年版。

  [12]劉旺洪:《法律意識論》[M],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開題報告 篇17

  一、選題依據

  1.論文(設計)題目

  盤套類零件的數控車削加工程序編制與加工仿真。

  2.研究領域

  數控加工,數控編程,數控技術。

  3.論文(設計)工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隨著網絡通訊的普及化、信息處理的智能化、多媒體技術的實用化,數控技術的普及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數控技術正向著開放、集成、智能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我國現在處于發展中,發展工業,離不開數控加工。由于數控加工的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加工質量穩定、易于建立計算機通訊網絡等,因此現階段研究盤套類零件的數控車削加工對我國的工業發展有著很高的實用價值。

  二、此次課題的目的要求我們不僅要熟悉數控技術,還要對其程序編制、加工仿真等一系列操作有所了解,更與生產實習相聯系,還應用到CAD/CAXA制圖軟件,讓我們對基礎知識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4.目前研究的概況和發展趨勢

  20世紀人類社會ZUI偉大的科技成果是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計算機及控制技術在機械制造設備中的應用是世紀內制造業發展的ZUI重大的技術進步。自從1952年美國第1臺數控銑床問世至今已經歷了50個年頭。數控設備包括:車、銑、鏜、磨、沖壓、加工中心、電加工以及各類專機,形成龐大的數控制造設備家族,每年全世界的產量有10~20萬臺,產值上百億美元。

  我國數控機床制造業在80年代曾有過高速發展的階段,許多機床廠從傳統產品實現向數控化產品的轉型。但總的來說,技術水平不高,質量不佳,所以在90年代初期面臨國家經濟由計劃性經濟向市場經濟轉移調整,經歷了幾年ZUI困難的蕭條時期,那時生產能力降到50%,庫存超過4個月。從1995年“”以后國家從擴大內需啟動機床市場,加強限制進口數控設備的審批,投資重點支持關鍵數控系統、設備、技術攻關,對數控設備生產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1999年以后,國家向國防工業及關鍵民用工業部門投入大量技改資金,使數控設備制造市場一派繁榮。從20xx年8月份的上海數控機床展覽會和20xx年4月北京國際機床展覽會上,也可以看到多品種產品的繁榮景象。

  數控技術的應用不但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使制造業成為工業化的象征,而且隨著數控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領域的擴大,他對國計民生的一些重要行業(IT、汽車、輕工、醫療等)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行業所需裝備的數字化已是現代發展的大趨勢。從目前世界上數控技術及其裝備發展的趨勢來看,其主要研究熱點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高速高精高效化、②柔性化、③工藝復合性和多軸化、④實時智能化、⑤數字化、⑥集成化等。

  綜上所述,數控技術的發展是與現代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發展同步的,同時也是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而發展的。現在數控技術已經成熟,發展將更深更廣更快。未來的CNC系統將會使機械更好用,更便宜。

  二、論文(設計)研究的內容

  1.重點解決的問題:

  (1)編寫車削加工程序。

  (2)運用仿真軟件進行數控加工模擬。

  2.擬開展研究的幾個主要方面(論文寫作大綱或設計思路):

  (1)分析盤套類圖樣。

  (2)明確零件的加工方案,制定加工工藝路線。

  (3)對工件進行三維造型。

  (4)選擇機床、加工方式、刀具等。

  (5)生成刀具軌跡及加工程序。

  (6)軌跡仿真及加工程序的修改。

  3.本論文(設計)預期取得的成果:

  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對零件圖進行分析,聯系生產實習中所學的知識制定加工路線,掌握其加工工藝及方法并對其進行編程。能用仿真軟件模擬加工,學會機床的操作步驟。查找各類相關資料,學會使用各類手冊,制訂出一套加工方案,完成編程,提交說明說。

  三、論文(設計)工作安排

  1.擬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技術路線或設計參數):

  (1)通過實習調研等取得工件圖紙,查閱中外文文獻。

  (2)根據圖紙,明確工件的技術要求和加工特點。

  (3)運用所學知識,制定工件的加工工藝。

  (4)根據分析圖紙的技術要求和特點,利用CAXA對工件進行三維造型。

  (5)制定工件數控加工方案、機床選擇、刀具的走刀路徑、切削用量。

  (6)利用CAXA生成刀具軌跡,生成工件的加工程序。

  (7)利用仿真軟件進行模擬加工并對加工程序修改。

  2.論文(設計)進度計劃:

  第1—4周:收集、閱讀、整理、翻譯相關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數控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要設計工件的內容,并撰寫開題報告;

  第5—6周:對工件進行重點分析,了解工件結構,明確工件的加工方案,初步制定加工工藝路線,利用AutoCAD,CAXA分別進行二維、三維造型;

  第7—9周:利用CAXA軟件完成編程、生成刀具軌跡和G代碼;

  第10—13周:利用仿真軟件進行刀具軌跡仿真與G代碼修改;

  第14—15周:整理設計說明書;

  第16周:準備答辯。

  四、文獻查閱及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1]王愛玲.數控機床加工工藝[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20xx:3-5,87-88.

  [2]胡松林.CAXA制造工程師V2/XP實例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20xx.

  [3]袁宗杰, 鄧愛國.數控仿真技術實用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20xx.

  [4]王姬,徐敏.數控車床編程與加工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20xx.

  [5]Guo Qian.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utomatic NC Programming[J].Value Engineering,20xx,(28):51-52.

  [6]Ian Wallace and Stan Robinson.Mastering CNC Lathe Setup[M].Axis Publishing.20xx.

  [7]David S. Hayden.7 Easy Steps to CNC Programming Book II: Beyond the Beginning[M].Mike Hayden of Document Express.20xx.

  [8]Josef P.高精度車銑機床(Ultra-precision boring-milling hybrid NC machine)[J]. 世界制造技術與裝備市場(Worl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Market),1995,(3):29-32.

  [9]高羨明,洪軍,劉瑞萍,李小虎,李來,孫波. 多準則數控機床模塊譜系聚類的劃分方法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xx, (05):131-136.

  [10]余英良,張和平.數控車削加工任務概述[J] .新技術新工藝,20xx,(1):12-15.

  [11]王.數控車削加工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研究[D] .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xx,(8):18-24.

  [12]泰山,金卯.數控加工技術及應用調查報告[R] .航空制造技術,20xx,(11):61-62.

  [13]楊艷春.數控車削加工工藝分析[J] .湖南農機,20xx,(3):65-66.

  [14]王瑞.數控車削加工工藝研究[J] .河南科技,20xx,(24):51.

  [15]徐立平,黃忠信,沈榮輝.數控車削加工仿真系統的研究[J].機械設計與制造,20xx,(3):66-68.

  [16]吳永祥.數控車削加工的工序設計[J] .機械工人•冷加工,20xx,(1):68-70.

  [17]陳鈞,林少芬,陳清林.CAXA實體仿真設計的應用技巧[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xx,(8):197-199.

  [18]季照平.CAXA制造工程師在數控加工中的應用[J].裝備制造技術,20xx,(3):93-94.

  [19]楊明珠,李濤.數控加工編程中的工藝處理[J] .機械,20xx,(1):76-77.

  [20]朱傳福.基于CAXA制造工程師的數控加工編程與仿真[J].機械工程師,20xx,(11):128-129.

  [21]顧躍東,吳曉慧.數控編程常見工藝問題剖析及解決方法[J].現代機械,20xx,(1):50-56.

開題報告 篇18

  一、選題的目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動態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1、研究目的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流動人口大量增多。隨著人口流動所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本文在研究了眾多學者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的文獻的基礎上,首先對流動人口及受教育權的相關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現狀,得出完善受教育權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國在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的建設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再次,根據問題結合原因并借鑒國外經驗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議。

  2、研究意義

  我國的流動人口是 20 世紀 80 年代中葉出現的,是在改革開放的國家政策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特有現象。流動人口尤其是流動民工群體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必然出現的特殊群體,也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本文主要從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現狀分析出發,探究目前造成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缺損的原因,有利于明確我國當前面臨的保障困境,探討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的對策,促進受教育權益問題的解決。有助于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實現教育和社會的公平,并對維護我國社會的安定團結及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

  1、國內研究動態

  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農民工大軍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大批農民工涌入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以下是我國學者的主要觀點:

  陳信勇,藍鄧駿在《流動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權的應然與實然》一文指出當前流動人口子女權益缺損主要有幾點表現:1.入學條件遭受不公正對待。許多地區的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需要很多證明才能申請就讀公辦學校。雖然國家已經取消借讀費,但是還有很多公辦學校巧立名目征收類似于借讀費的歧視性費用。2.難以平等享有教育資源。我國基礎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及教育資源地區分布不均造成流動人口子女與優質教育無緣。3.民工子女學校成為歧視源頭,并且遭遇義務教育根本價值強烈沖突。4.由于流動人口的工作、居住的流動性使得子女學習過程不穩定從而導致教育質量下降。

  李業春在《進城農民工子女受義務教育權法律保障機制研究》一文指出:1.輟學和超齡上學現象嚴重。2.多數流動人口子女只能就讀農民工子女簡易學校,學習條件特別簡陋。3.流動人口子女易產生不健康心理狀態,影響對社會的認知,很難產生對社會的認同。

  鹿文卿在《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認為受教育權有缺損體現在受教育待遇上的多個不平等。1.教育經費不足,根據國務院規定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經費的供給以流入地政府為主,流入地政府的財政直接影響到受教育權的實現。2.教育及教學設施匱乏,多數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缺乏并且存在安全隱患。3.參加教育及教學活動的不平等,流動人口子女容易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而無法正常參加某些教學活動。

  顧益民,張慧潔在《行政法語境下的流動人口受教育權保障》中通過行政法視野分析認為造成受教育權益缺損原因有:1.縣市等基層行政單位所承擔的教育財政壓力和行政責任與其政治經濟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負擔沉重。2.缺乏有限的行政監督行為和系統性的行政責任追究機制。教育行政責任人往往是基層縣市級的教育管理者,責任追究中裁量空間過寬。

  鄔雪紅,姜國平在《論我國流動兒童受義務教育權的司法保護》中詳細分析了司法保護的諸多缺陷影響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的解決。1.憲法不能進入普通司法程序作為法院判案的依據,不能通過憲法予以救濟。2.尚未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有時只能通過民事訴訟的替代方式對受教育權予以保障。我國民事法律中沒有對受教育權予以明確規定,民法理論上也沒有關于受教育權的概念。3.受教育權也很難通過行政訴訟救濟。 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限于侵犯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的行政行為,侵犯公民受教育權的行政行為不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而且只有當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特定相對人的受教育權時,行政相對人方可提起行政訴訟。

  鄭 風,李 娜在《論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不足,認為:1. 我國對公民受教育權實現的程序性規定較少。2. 法律體系存在內在矛盾并且與現實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權利得不到實現。3. 在教育法體系中,有關保障受教育權的部分比較單薄,對侵犯受教育權所負責任主體、法律責任、法律救濟途徑的規定還比較模糊。

  顧倩在《論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的保障》中認為需要擴展法律保障范圍以及完善司法救濟制度。1.修改部分法規如《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并制定一部切實保護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法》。2.增加行政訴訟救濟途徑并確立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當農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權受到除行政機關和公立學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體侵犯時,應當追究侵權者的民事責任,認為應該建立憲法訴訟保障制度。

  李業春在《進城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法律保障機制研究》一文認為應該改革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制定《義務教育經費法》,保證教育經費的合理、足額的投入與使用。制定一部切實保護農民工子女受義務教育權的《農民工子女教育法》并完善《義務教育法》。

  鹿文卿在《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可以可以采用公益訴訟的救濟方式,公民、社會團體及國家機關都可以作為原告,以“行政不作為”為訴因,以侵犯受教育權的主體為被告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流動人口子女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屬于弱勢群體,當個人訴求利益遇到困難時,國家應當提供一種公益訴訟以實現他們的訴求,維護他們的權利。

  陳思琦在《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探析》中提出應該加強教育法規的可操作性并且制定《教育經費法》規范教育財政投入。增加中央財政對教育經費的總體投入及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種教育經費監督機制,明確違反教育經費法的法律責任。逐步擴大對行政訴訟法中作為保護范圍的“合法權益”的解釋",放寬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2、國外研究動態

  1944年英國政府頒布了《1944 年教育法案》,明令廢除學校教育中的雙軌制,確立人人享有ZUI低限度的平等受教育福利權。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教育平等的立法理念得到進一步的重視。1967 年的《兒童和他們的小學》強調政府更加關注教育機會和社會協調,減少社會階層之間的屏障,通過國家干預,突破因社會經濟障礙而陷入貧困的兒童無法擺脫困境的惡性循環,對于那些處于“教育優先區”的貧困與處境不利兒童給予額外的教育資源。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推進教育民主化,確保不會有人因貧窮等問題而喪失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受教育權,20xx 年頒布的《兒童法案》,采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兒童權利,包括衛生權利和平等受教育權等。

  美國的“教育券”計劃。美國一些地處經濟發達地區、條件比較優越、歷史比較悠久、牌子比較響亮且又有政府保障的學校,反而不如一些私立學校和條件不利學校更具創新精神。為了實現公平競爭,在更深層次上實現學校均衡發展,在部分地區采取了諸如“自由擇校”和“教育券”等制度,把國家的人均教育經費以“教育券”的形式發給學生家長,由他們自由選擇自己信任的學校,達到學校在競爭中的均衡。

  美國的特許學校運行辦法。學校要和教育管理部門簽訂一個合同,學校要對學生承擔責任,公共管理部分就把本地的學生經費給該學校。根據特許學校法,民間也可以興辦,民間興辦的學校可以從國家獲得公共經費。特許學校被認為是公辦學校,不得收取學費,也不得用任何理由拒絕一個在該學區的申請者。

  二、主要研究內容、創新之處

  (一)主要研究內容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問題。首先通過分析眾多學者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制度建設的文獻的基礎上,對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的相關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的重大意義。其次,闡述了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的歷史進步及其如今面臨的困境,概括了我國近年來在法律在政策對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做出的努力,并通過調查得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再次,從法律保障、政策、學校、家庭和自身因素分別分析了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難實現的原因,進而就完善其憲法、民事、行政法律保障提出對策和設想。

  (二)創新之處

  研究內容的創新:當前,學術界對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制度從社會學、教育學等角度研究相對較多,從法律角度研究的比較少。而我國的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的法律保障制度存在諸多不足。本文在研究內容上就從這一角度進行研究。

開題報告 篇19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在 Internet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成為人們快速獲取、發布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們政治、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網站建設在Internet應用上的地位顯而易見,它已成為政府、企事業單位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倍受人們的重視。

  這次我們所設計的課題正是互聯網與社會生活之間的緊密關系的體現,現今的社會,人們已經離不開了網絡,網絡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形式,他能夠把事情的復雜化轉為簡單化。老干部局網網站的建設不僅能夠使該事業單位的工作方式有所改變,也大大地提高了該單位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也增加了該單位的知明度,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局的老干部們提供了一個網絡生活空間,促進了他們對網絡知識的進一步地了解。

  通過該網站展示了機構設置、政策法規、辦事指南、電子刊物、新聞、學習園地、問題集錦、養生保健、生活小常識、旅游簡介等系列內容的介紹。同時您也可以利用電子信箱經濟而又快捷地與外界進行各種信息溝通。

  ASP簡介

  1 什么是A S P 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 (ASP)實際上是將標準的H T M L文件拓展了一些附加特征, A S P像標準的H T M L文件一樣包含H T M L語句并且在一個瀏覽器上解釋并顯示。但它為H T M L編寫人員提供了在服務器端運行腳本的環境,使H T M L編寫人員可以利用V B S c r i p t和J S c r i p t或其他

  第三方腳本語言來創建 A S P,實現過去需要編寫復雜的C G I程序才能實現的有動態內容的網頁,如計數器等。一個A S P文件的后綴為. a s p,其中包含實現動態功能的V B S c r i p t或J S c r i p t語句,如果去掉那些V B S c r i p t或J S c r i p t語句,它和標準的H T M L文件沒有任何區別。A S P提供了一些內建對象(參見后面關于內建對象的章節)。利用這些內建對象,你可以使你的腳本更加強大;這些

  對象會允許您從瀏覽器中接收和發送信息。例如,利用r e q u e s t對象,你可以接收用戶的H T M L表單中的信息并加以處理。A S P包含標準的A c t i v e X組件(參見后面關于組件的章節),這些組件可以實現一些復雜的功能,如使用數據庫等。不過,你并不會被此局限,你可以輕松創建屬于你自己的附加A c t i v e X組件。這意味著你可以不加限制地拓展你的A c t i v e X組件(參見后面關于自制組件的章節)。A S P可以和諸如SQL Server這樣的數據庫行掛接,在本書后面的章節中,我

  們將詳細地學習這方面的內容。重要的是,這是A S P一個非常強大的功能所在,在線商務以及在線論壇等各種非常高級的、動態更新的站點都需要數據庫的支持,而且需要隨數據庫內容的更新而自動更新,這樣,你就可以利用A S P自己建立很多類似的高級站點。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了解到, A S P就是由服務器端腳本、對象以及組件拓展過的標準網頁并為其提供了運行的環境。而它的網頁并不是在建立初期存在的,而是當某個瀏覽器向它提出請求時,它才根據需要產生所需要的標準網頁,這克服了過去H T M L編寫的網頁的靜態缺點,從而使網頁上可以有許多動態的信息存在。如:當前的計算機時間、計數器的計數值等。

  2 ASP的功能

  A S P是一套服務器端的腳本運行環境,當用戶從瀏覽器向We b服務器請求.asp 文件時, ASP 腳本開始運行,然后Web 服務器調用A S P,A S P全面讀取請求的文件,執行所有的腳本命令,并將標準的Web 頁傳送給瀏覽器,而并不包含你所寫的腳本命令。

  2使用ASP與SQL Server 網站架設

  而A S P的每一個命令都首先被用來生成H T M L文件,因此A S P允許生成動態內容。

  下載對于Web 服務器來說, A S P與H T M L有著本質的區別, H T M L不經任何處理送回給瀏覽器另一方面,對于瀏覽器來說, A S P和H T M L幾乎是沒有區別的,僅僅是后綴為. a s p和. h t m的區別,當我們在客戶端提出對A S P的申請后,我們的瀏覽器接受的是H T M L格式的文件。因此它根據以上特性,我們用A S P可以方便地實現諸如表格信息收集、計數器、留言簿、公告板、A S P 還可以輕松地實現對頁面內容的動態控制,為不同的瀏覽者定制不同的頁面內容,實現

  適用于任何瀏覽器。

  聊天室甚至電子商務等過去必須由C G I才能實現的功能。

  個性化的網站。

  3 使用范圍

  用A S P實現各功能時幾乎沒有什么限制,只要網站存在并正常運行,以下是的應用示例列表:

  . 在你的網站主頁頂部添加一個滾動顯示的廣告欄。

  . 從H T M L的表單中接受信息并且存到數據庫中。

  . 根據不同訪問者顯示不同內容,創建個性化主頁。

  . 在你的主頁中添加點擊計數器。

  . 根據用戶瀏覽器的版本、類型和能力顯示不同檔次的內容。

  . 連接多個主頁使之容易網際導航。

  . 跟蹤用戶網站上的活動信息并且存入日志文件。

  . 使用基于Windows NT的I n t r a n e t建立你的M I S應用。

  用A S P編寫出的系統,完全可以達到原來使用C l i e n t / S e r v e r的網絡數據庫系統的水平。使用A S P的好處是,在你對程序進行升級時,你只需要修改服務器上的A S P文件,而不需要修改客戶端程序。

  以上只是簡單介紹,看完下面章節,你會對利用A S P做的事情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你會真正學會如何使用A S P建立各種應用。

  2.本課題的基本內容

  為了樹立中國各級政府各部門在網絡上的嶄新形象,有利于使各級政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的角色轉換,降低辦公費用,提高辦公效率,促進勤政、廉政建設,提高政府公務員的信息化水平,市委老干部局網站的建立將為辦公網絡化,自動化、電子化,全面信息的共享所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本課題介紹了市老干部局網站建設的做法和具體步驟,給出了老干部局網站建設的方案選擇、設備配置。還介紹了老干部局網站建設的運用目的和發展方向以充分實現以上目的。還全面介紹了在 Internet上建設和管理網站的技術。內容涉及網站的基礎建設,對原始數據進行調查,重點放在新聞更新、辦事指南等的事務處理以及站點管理,使用 ASP,HTML開發前臺程序,完成網站的鏈接,從相關系統中導入數據,編寫相應的存儲過程,以便聯系老干部局的需要開發出功能強大的網站。

  老干部局網站為干部的工作、管理、生活、信息交流個通訊等提供綜合的網絡環境。網站的使用,使干部的辦公、學術研究和管理條件跨上一個新臺階,同時也給老干部局的宣傳,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用計算機資源,實現信息交流和軟硬件資源的共享,實現老干部局辦公、管理、服務于社會的現代化新形式。

  關于建設老干部局網站的一些內容,包括網站的結構,特點以及網站建設的理論知識要點。其的特點就是在于對ASP中的每個知識點都精心運用到了實際需要中,通過對理論的研究來聯系實際操作,并全面地掌握ASP開發WEB動態網站的思路、技巧和體系。另外,ASP還提供可更簡單、更方面的數據庫訪問方法,使開發基于數據庫驅動的WEB應用程序更容易,ASP支持VBScript和Jscript,并能以插件形式支持其他腳本語言,如 HTML。

  3.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題的重點主要是網站素材的選擇與框架的搭建,一個好的網站要有許多的主頁相互之間鏈接起來,以及其中添加一些動態、圖片、聲效等鏈接。綜合地完成網站的建設才能體現主題,才能把瀏覽者的目光吸引到每一個主頁上,內容的及時更新也是網站建設的一個主要實際問題,只有不斷得到更新的主頁內容才能使瀏覽者再次訪問該網站,沒有新鮮的內容素材,沒有時代性的哲學理念,遠遠不能稱得為好網站。

  新穎的框架結構也能使瀏覽者的目光更長久地被吸引,再擁有好的素材基礎上,框架的搭建也是網站建設所必須考慮到的問題, 只有把這兩者相結合進行周密地布置,相信建設出來的網站必然是點擊率的網站。

  該網站的建設也牽涉到了動態網頁的制作,因此,這必然成了制作過程中的難點,就我個人而言,對動態網頁的制作方面還缺少很多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知識,曾經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個人主頁,而已,而現今,卻得必須運用ASP程序進行動態網站的編輯,運用ASP把腳本、HTML、組件和強大的WEB數據庫訪問功能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能在服務器上運行的應用程序,并把按用戶的要求專門制作的HTML頁面送給客戶端瀏覽器。此技術的運用使我的工作量大大地提高了幾倍,當然這正是我以前沒好好學的不好表現,但通過這次設計使我認識提高了,在學好靜態網頁制作的基礎上則不能忽視對動態網頁制作的重要性。此后,我將借鑒這次的領悟,認真學習并全面地掌握ASP中的每個知識點,以便今后熟練地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充分展現自我價值。為自己以后的生活道路鋪上一層更牢固的奠基石!

  用 ASP實現搜索引擎的功能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可是,如何實現類似3721的智能搜索呢?比如,當在搜索條件框內輸入“中國人民”時,自動從中提取“中國”、“人民”等關鍵字并在數據庫內進行搜索。看完本文后,你就可以發現,這個功能實現起來竟然是如此的簡單。OK,Follow Me!

開題報告 篇20

  1 引言

  在 Internet 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成為了人們快速獲取、發布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它 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網站建設在 Internet 應用上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它 已成為政府、企事業單位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倍受人們重視。 該設計正是互聯網與社會生活之間緊密關系的體現。萬峻軟件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十多年以來, 網站不夠完善,至今未開發招聘信息發布、客戶留言管理這兩大塊功能。該設計完善了公司原有的 網站功能,可展示公司簡介、公司業務、新聞動態、解決方案、成功案例、招聘信息、客戶留言、 管理員工作等系列內容的介紹。其它公司可以通過公司簡介、公司業務、新聞動態、解決方案、成 功案例等了解公司的實力,尋求合信意向和合作機會;應聘者可以通過招聘信息及時了解公司對人 才的需求,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工作的選擇;用戶可以利用客戶留言經濟而又快捷地與其它用戶及公 司負責人交流、溝通,了解各自的意向和需求以及為公司積極地提供合理化建議。

  2 系統分析

  2.1 用戶需求分析

  要建設一個公司網站,不僅僅是實現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滿足公司意向和各類用戶的需求, 通過悉心的聽取公司領導的建議以及對公司全體員工、各企業和找工作的群體等的調查,將這些意 見和建議歸結為以下分析:首先,考慮到這個網站的建立是為了方便大多數用戶,要求網站的內容

  盡量全面,所以設計本網站首頁時盡量就將公司的亮點體現出來;其次,考慮到面對的用戶是大多 數企業和應聘者,就要求網站要做的新穎,能吸他們的目光;ZUI后,本網站要接受用戶的提問、交 留及意見,所以設計過程中特意設計了“客戶留言”這一欄,達到公司和用戶的互動,體現網站的 整體效果。

  2.2 2.2 本系統的功能需求分析

  本系統應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功能需求 公司簡介:介紹公司的成立時間、規模、機構設置等。 公司業務:介紹公司目前所做的業務以及發展中的業務。 新聞動態:發布ZUI近新聞,主要是公司的業務拓展方面、公司ZUI近取得的成就,公司整體的發 展方向等。 解決方案:對各行業,各類問題做出先進的解決方案。 成功案例:對外展示公司做過的成功項目,從而展示公司的先進技術和實力。 招聘信息:介紹公司目前缺乏的人才,空缺的崗位。 客戶留言:客戶可以在上面發表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客戶與客戶之間,客戶和公司管理員之間 進行互相交流。 管理員工作:招聘信息的發布;公司業務、新聞動態、解決方案、成功案例,這幾部分的發布、 修改、刪除;留言及回復里部分內容的刪除,對這些內容進行管理。

  2.3 2.3 可行性分析

  (1) 技術性可行性 就目前的數據庫開發與管理來看,對于中、小型數據庫系統,Asp.net 與 SQL SERVER 20xx 的結合使用更有利于數據庫將來的擴展 。它們為用戶提供了操作方便、簡單的友好用戶界面和強 大的數據庫操作功能和簡潔明了的數據庫接口,適合于目前普遍的微機上使用。 SQL Server 20xx 是一個用來進行數據管理與數據設計實現的工具。在 SQL Server 20xx 中,用 戶可以根據自己實際的需要,創建一個包含有各種數據信息的數據庫,并且在該數據庫中保存各種 所需的數據 。 Asp.net 是統一的 Web 應用程序平臺,它提供了為建立和部署企業級 Web 應用程序所必需 的服務,完全基于模塊與組件,具有更好的可擴展性與可定制性,提供給 web 開發人員更好的靈活 性, 有效縮短了 web 應用程序的開發周期,為能夠面向任何瀏覽器或設備的更安全的、更強的可 升級性和更穩定的應用程序提供了新的編程模型和基礎結構。

  Visual Studio 20xx 作為前臺開發工具,引入了 250 多個新特性,整合了對象、關系型數據、XML 的訪問方式語言更加簡潔, 其中設計器中可以實時反映變更,XAML 中智能感知功能可以提高開發 效率。同時 Visual Studio 20xx 支持項目模板、調試器和部署程序。它可以高效開發 Web 應用, 集 成了 Asp.net AJAX 1.0,包含 Asp.net AJAX 項目模板,它還可以高效開發 Office 應用和 Mobile 應用。

  (2) 操作可行性 本系統采用了人機交互界面, 操作簡便, 易于使用。 快速開發、 調試和數據轉換。 SQL Server 20xx 帶有交互式調節和調試查詢、從任何數據源快速移動和轉化數據 、以及按 Transact-SQL 方式定義 和使用函數等功能。可以從任意 Visual Studio 工具以可視化方式設計和編寫數據庫應用程序 。

  使用 SQL Server 20xx,可以很容易地在企業資源旁邊集中管理數據庫。可以在保持聯機的同時 輕松地在計算機間或實例間移動和復制數據庫

  3 系統設計

  3.1 網站總體設計

  根據需求分析,該網站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的功能模塊: ◇權限的設置 該網站的后臺數據庫的維護只有管理員有訪問權限。管理員可以登錄到后臺實現對數據庫中數 據的修改。 ◇客戶留言管理 該部分作為一個信息交流及反饋的平臺,用戶可以將自己的想法、需求寫在這部分里面,其它 用戶及管理員可以通過回復留言達到用戶與用戶、用戶與管理員之間的交流。同時,管理員可以根 據需要查看和刪除某些留言及回復。 ◇信息的更新 由于這個網站主要是方便用戶瀏覽ZUI新的信息動態,所以在每個頁面的設置中,將ZUI新信息設 置到首條,主要體現在新聞動態、公司業務、解決方案、成功案例里。 ◇信息的編輯 這部分主要體現在招聘信息里,是通過后臺實現的,主要是對數據庫里面記錄的添加、刪除、 修改, 從后臺直接將ZUI新的數據添加到招聘信息欄的數據庫里, 在前臺的招聘信息里就會得到更新, 顯示ZUI新內容。

  3.2 網站總體功能模塊圖 3.2 網站 總體功能模塊圖

  根據網站總體設計,本網站的設計主要由前臺和后臺兩大部分構成。前臺設計主要功能是提供 給用戶一個直觀、明了的信息瀏覽頁面,后臺主要實現信息的管理。總體功能模塊圖如圖 1 所示: 山西萬峻計算機軟件開發有限公司網站

  前臺

  后臺

  公 首 頁 司 簡 介

  公 司 業 務

  新 聞 動 態

  解 決 方 案

  成 功 案 例

  招 聘 信 息

  客 戶 留 言

  用 戶 登 錄

  信 息 查 詢

  信 息 添 加

  信 息 修 改

  信 息 刪 除

  網站整體功能模塊圖

  3.3 數據庫分析 3.3 數據庫 分析 本網站主要涉及到的 3.3.1 本網站主要涉及到 的 若干個實體在這里建了 5 張表,具體如下:

  管理員信息列表(WJ_User 表) :{用戶編號,用戶名,密碼,昵稱,聯系電話} 用于記錄管理員用戶信息,其中用戶編號為主鍵,作為標識。 新聞列表(WJ_Article 表) :{文章編號,標題,創建日期索引列查詢塊,作者,來源,內容, 欄目分類 ID} 用于記錄公司業務、新聞動態、解決方案、成功案例里的內容,因為這四頁都是動態的,模式 相同,所以可以放在一張表中。其中文章編號為主鍵,作為標識。用 AType(欄目分類 ID)區 別放入的是哪一類內容。AType1 對應公司業務,AType2 對應動態新聞,AType3 對應解決方案, AType4 對應成功案例。 留言信息表(WJ_Mess 表) :{留言人編號,留言人姓名,標題,時間,內容} 用于記錄留言人及留言內容等信息,其中留言人編號為主鍵,作為標識。 單篇固定文章表(WJ_News 表) :{單篇文章編號,標題,內容} 用于記錄公司簡介、招聘信息、頁面底部里的內容,因為這三項是靜態的,直接在編輯框里對 內容進行修改、刪除,模式相同,所以可以放在一張表里。其中單篇文章編號為主鍵,作為標 識。 留言回復表(WJ_Mess2 表) :{回復人編號,回復人姓名,日期,內容,留言外鍵(確定回復 是屬于哪條留言的) } 其中回復人編號為主鍵,作為標識。之所以不可以和留言表合在一塊,是因為一條留言可 以有多條回復,不能放在一張表中。在留言回復表中用留言外鍵(Mid)對應著留言信息表留言人 編號(Mid) ,這樣,可以記錄一條回復是為哪一條留言所回復的。

  3.3.2 各實體的物理結構

  (1) 管理員信息表如表 1 所示: 表 1 管理員信息表(WJ_User 表) 列名 UId UserName Passwd NickName Tele 數據類型(精度范 圍) int(4) varchar(20) varchar(20) Nvarchar(10) varchar(20) 空/非 空 非空 非空 非空 允許空 允許空 主鍵 用戶編號 用戶名 密碼 昵稱 聯系電話 約束條件 備注

  (2) 新聞列表如表 2 所示: (3) 留言信息表如表 3 所示: (4) 單篇固定文章表如表 4 所示: (5) 留言回復表如表 5 所示:

  表 2 新聞列表(WJ_Article 表) 列名 AId ATitle AData AAuth ASource ABody AType 數據類型(精度范 圍) int(4) nvarchar(50) nvarchar(30) nvarchar(20) nvarchar(50) Ntext(16) int(4) 空/非 空 非空 非空 非空 允許空 允許空 非空 非空 主鍵 文章編號 標題 創建日期索 引列查詢塊 作者 來源 內容 欄目分類 ID 約束條件 備注

  表 3 留言信息表(WJ_Mess 表) 列名 MId UserName MTitle MData MBody 數據類型(精度范 圍) int(4) varchar(20) nvarchar (50) varchar (30) Ntext(16) 空/非 空 非空 非空 允許空 非空 非空 主鍵 留言人編號 留言人姓名 標題 時間 內容 約束條件 備注

  表 4 單篇固定文章表(WJ_News 表) 列名 NId NTitle NBody 數據類型(精度范 圍) int(4) Nvarchar(50) Ntext(16) 空/非 空 非空 允許空 允許空 主鍵 單篇文章編號 標題 內容 約束條件 備注

  表 5 留言回復表(WJ_Mess2 表) 列名 MId2 UserName MData2 MBody2 MId 數據類型(精度范 圍) int(4) varchar(20) varchar(30) Ntext(16) Int(4) 空/非 空 非空 非空 非空 非空 非空 主鍵 回復人編號 回復人姓名 日期 內容 留言外鍵 約束條件 備注

  4 系統實施

  4.1 4.1 運行要求的硬件配置

  ◆ 內存:512MB 以上。 ◆ 硬盤:20G 以上硬盤空間。 ◆ 系統的運行分辨率為 1024768。

  4.2 4.2 運行要求的軟件配置

  ◆ 操作系統:Windows 20xx 以上 ◆ 服務器:IIS 5.0 以上 ◆ 數據庫系統: Microsoft ◆ 瀏覽器:IE 6.0 以上 SQL Server 20xx 以上

  4.3 4.3 主要功能實現 前臺主要功能模塊介紹 4.3.1 前臺 主要功能模塊介紹

  (1)主界面,如圖 2 所示: 用戶直接點開網站就可以進入到主界面,即網站首頁。在頁面上方有公司簡介、公司業務、新 聞動態、解決方案、成功案例、招聘信息、客戶留言這幾大塊,分別點擊各個按鈕可進入相應的分 頁。在左下方為解決方案和成功案例。解決方案是為同行業的疑難問題提出合理的方案,成功案例 是公司有突破性成就的案例,這兩部分做為公司的核心,所以放在首頁。右下方為新聞動態和公司 業務,方便用戶及時了解公司動態和ZUI近新增的業務。

  圖 2 網站首頁 (2)公司簡介頁面,如圖 3 所示: 點擊公司簡介按鈕即進入公司簡介頁面,該頁面主要介紹公司的成立時間、規模、注冊資金、 機構設置等內容,幫助用戶了解公司。

  圖 3 公司簡介頁面圖 (3)公司業務頁面,如圖 4 所示: 點擊公司業務按鈕即進入公司業務頁面, 該頁面主要介紹公司目前所做的業務以及發展中的業 務。其中所列出的所有業務按時間降序排列,前面的為ZUI近新增的業務,方便用戶瀏覽。 在該頁面點擊解決方案按鈕即進入解決方案頁面,是對各行業,各類疑難問題作出合理性的解 答。 在該頁面點擊成功案例按鈕即進入成功案例頁面, 對外展示公司做過的成功項目, 從而展示公司 的先進技術和實力。

  圖 4 公司業務頁面圖

  (4)新聞動態頁面,如圖 5 所示: 點擊新聞動態按鈕即進入新聞動態頁面,在本頁面發布ZUI近新聞,主要是公司的業務拓展方 面、公司ZUI近取得的成就,公司整體的發展方向等。其中所列出的所有新聞按時間降序排列,前 面的為ZUI近的新聞。

  圖 5 新聞動態頁面圖

  (5)招聘信息頁面,如圖6所示: 點擊招聘信息按鈕即進入招聘信息頁面,該頁面主要介紹公司目前缺乏的人才、空缺的崗位、每 個崗位需要的人數、對應聘者的要求、公司人事部的聯系方式、聯系人、應聘的具體流程等。

  圖 6 招聘信息頁面圖 (6)客戶留言頁面,如圖7所示: 點擊客戶留言按鈕即進入客戶留言頁面, 客戶可以在上面發表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客戶與客戶之

  間,客戶和公司管理員之間進行互相交流。 如果用戶想要留言可以分別在圖7中留言人、標題、內容后面的框中寫入內容,然后點擊留言按 鈕進行留言。 而管理員對留言板的管理可以通過后臺管理系統里的客戶留言管理, 從而實現對留言的 管理。

  圖7 客戶留言頁面圖

  后臺管理功能介紹 4.3.2 后臺 管理功能介紹

  后臺界面的設計主要利用了一個框架頁,在設計好框架頁后,其它頁面只要修改每個里面的內 容即可。 框架頁是一個主頁面承載若干個子頁面,頁面間相對獨立,而且互相之間也可以操作,比如父頁 面刷新子頁面等等,它可以實現單獨頁面刷新,我們看起來就是整個頁面的部分刷新,這樣就減輕了 服務器的計算量,降低了服務器負擔。 其具體設計如下: (1)管理員登錄頁面,如圖 8 所示: 這個界面主要是用于管理員登錄到后臺的主要界面,它的權限僅僅局限于管理員,此模塊主要 運用 Asp.net 技術和 C#語言實現,并且利用 Microsoft SQL Server 20xx 作為數據庫,管理員只需 在主頁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就可以登錄到后臺系統。管理員的“用戶名”和“密碼”存放在 Microsoft SQL Server 20xx 數據庫當中,當管理員在登錄窗口(如圖 8 所示)中正確的輸入“用戶名”和“密 碼”時就會進入后臺管理系統窗口界面

  圖8 管理員登錄頁面

  (2)后臺管理系統窗口界面,如圖 9 所示:

  圖9

  后臺管理系統窗口界面

  在這里,我有針對性的設置了一個查詢控件,用于公司業務、新聞動態、解決方案和成功案例 里。在數據多的情況下,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數據,以方便管理員做出增加、修改、刪除等操作。 (3)在后臺管理系統窗口界面中點擊公司簡介按鈕即進入公司簡介管理頁面,如圖 10 所示: 描述后面的框是對公司簡介的編輯,單擊保存,在前臺的公司簡介中就可以看到相應的內容。 在此面頁中點擊招聘信息按鈕就進入招聘信息管理頁面,在描述后面的框中對招聘信息進行添加、 修改、刪除等操作,在前臺的招聘信息里就得到即時的更新。

  圖 10 公司簡介頁面 (4)在后臺管理系統窗口界面中點擊頁面底部按鈕即進入頁面底部管理頁面,如圖 11 所示:

  圖 11 頁面底部頁面 在描述后面的框里就可以直接對頁面底部內容進行增加、修改、刪除等操作,從而在前臺的每 個頁面的底部都得到相應的更新。 (5)在后臺管理系統窗口界面中點擊公司業務按鈕即進入公司業務管理頁面,如圖 12 所示:

  圖 12 公司業務頁面 在查找前面的方框中輸入標題里的部分內容,點擊查找,就可以快快速找出相應的那一條;點 擊添加按鈕,就可以添加一條新的記錄;選中要刪除的記錄,點擊刪除,則刪除了相應的記錄;在 每一條記錄后面點擊編輯按鈕,可以對已有記錄進行修改。 在此頁面中點擊新聞動態、解決方案、成功案例分別進入相應的管理頁面,同理進行以上的操 作。 (6)在后臺管理系統窗口界面中點擊客戶留言按鈕即進入客戶留言管理頁面,如圖 13 所示:

  圖 13 客戶留言管理頁面 在此頁面里,選中某條留言,點擊刪除,可以對這條留言信息進行刪除;點擊某條留言后面的 查看回復,可以看到這條留言的回復內容,并且可以對回復信息進行刪除。 (7)在后臺管理系統窗口界面中點擊用戶管理按鈕即進入用戶管理頁面,如圖 14 所示: 在此頁面里, 可以對后臺的管理員用戶進行管理, 添加和新的管理員用戶和刪除已有的管理員 用戶。

  圖 14 用戶管理頁面 (8)在后臺管理系統窗口界面中點擊修改密碼按鈕即進入修改密碼頁面,如圖 15 所示:

  圖 15 修改密碼頁面 在此頁面里,每個管理員用戶可以輸入原密碼、新密碼,點擊修改來修改自己的密碼。

  4.4 系統測試

  這個階段的關鍵任務是通過各種類型的測試及相應的調試,使軟件達到預定的要求。

  4.4.1 測試環境

  操作系統:Windows 20xx 以上; 數據庫系統:Microsoft Sql Server 20xx 以上。 服務器:IIS 5.0 以上。

  4.4.2 模塊測試

  測試本系統中各個模塊的子功能,把每個模塊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來測試。保證每個模塊作為 一個單獨的單元能正確運行。在測試中發現編碼和詳細設計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如在測試客戶留 言管理時,沒有輸入留言人姓名,就會留言不成功,出現請輸入留言人姓名這樣的信息。

  4.4.3 子系統測試

  子系統測試是把經過模塊測試的模塊放在一起形成以一個子系統來測試。模塊相互間的協調和 通性是這個測試過程中的主要問題,以此,這個步驟著重測試模塊的接口。

  4.4.4 4.4.4 系統測試實施

  系統測試是把經過測試的子系統裝配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來測試。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發現設計 和編碼的錯誤,還能驗證系統是否能提供需求分析中指定的功能。在這個步驟中發現設計中的錯誤 和需求分析中的錯誤。 對輸入錯誤的,能進行排錯,如在管理員登錄頁面中輸入的用戶名和密碼錯誤,則在下方出現 “您輸入的用戶名和密碼錯誤”的提示。數據庫中的的已有數據可以進行修改、刪除,數據具有可 維護性。

  5 結語

  通過幾個月的設計,我才明白怎樣將學校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怎樣在一個真正的客戶面 前展示自己的理論知識,更讓我感受至深的是不論作什么都需要合作和別人的幫忙,一個人的力量 是微不足道的。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我遇到很多問題,查閱了很多書籍,并且有很多疑難問題是在 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完成的。另外,通過這次設計,我才明白,如何真正將學校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 踐中是一個大學生邁入社會ZUI重要的一部。盡管這次設計已經初步完成了客戶的需求,但是不論從 界面還是整體功能的實現上都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這也將是我后期的工作的 重點。

  感謝

  感謝這么多天馬聯輝、靳燕老師的精心輔導和悉心批改,無論是設計的功能實現還是論文的內 容格式,輔導老師都認真檢查,真心的感謝他們和各位系領導對我的關心,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我 將繼續努力,將我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到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江廣順.Asp.net2.0+SQL SERVER 網絡應用開發詳解[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 [2] 鄭阿奇.SQL Server 教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3] 陳冠軍.Asp.net2.0 企業級項目開發[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 [4] 陸錫聰.基于 Web 的學位論文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xx,10(2) [5] 葉安勝.基于.NET 架構的 WEB 數據庫訪問技術研究與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xx [6] 張立科,Asp.net 信息管理系統開發實例導航[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 [7] 殷曉波.基于.NET 技術的數據庫技術與應用[D].安徽理工大學,20xx [8] 戴婉榮,熊前興.SQL Server 數據同步機制的研究與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xx,5(19) [9] 龍馬工作室.Asp.net+SQL SERVER 網絡開發實例精講[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 [10] 劉曉華.SQL Server 20xx 數據庫應用開發[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xx

  Design Development of the Wan Jun Software Development Company’s Web Site

  Abstract The Internet has developed very rapidly has become the rapid access to publish

  disseminate infmation. It is an imptant channels f people to wk life plays an imptant role. Therefe, the web site’s construction in the Internet application's position is clearly evident, it has become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infmation construction, are an imptant part of the value. This web site is developed based on sql server 20xx database by using Asp.net 2.0,c# language.The infmation publish platfm is developed using Asp.net.The infmation is sted in database can be refreshed by inputing new infmation in background infmation management module. The web site’s interface design is very simple, users can operate it very easily.The whole web site is devided into the feground background infmation management module.User can browse web contents, other users f infmation exchange,using the background management module can classify, add,modify delete the infmation. Keywds infmation publish visits’book management Asp.net C#

開題報告 篇21

  題目:化解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為的方法研究

  一、選題緣由

  1、課題界定

  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是指中職生心理上存在著某些障礙和疾患及由此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和行為。

  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研究就是根據中職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訓練、心理常識課等方法,達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目的。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指標主要包括情緒狀態、人際關系、學習評價、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動機等幾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幾項內容,比如:情緒狀態這個維度包括焦慮、抑郁、孤獨、敵對、恐懼、敏感性、生理反應等;人際關系包括異性關系、同性關系、親子關系、師生關系、與陌生人的關系和應變能力等。

  2、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雙差生”。他們入校后,心理壓力大,自卑感較重,消極情緒相當突出,具體表現在:一是有自卑心理,覺得比其他普通中學出來的學生低一等,覺得受家長、老師、同學、親屬、社會上人的歧視。二是由心理負擔,他們擔心出路,年紀尚小就要面臨人生抉擇,他們擔心中專畢業后找工作難或對口上大學繼續深造難。三是學習壓力重,中職專業課學習要求學生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要強,因而學生入職校后由于學習基礎較差,感覺學習難度大,認為自己很笨,怎么學也學不會,從而缺乏自信心,相繼表現出諸多的情緒低落狀況,如緊張、煩悶、焦躁、恐懼、失眠、及心理障礙等狀態,影響了學習生活質量。四是中職生比較普高生還有一個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的因素,他們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其中許多父母外出打工,他們感受家庭溫暖和教育甚少,與父母交流甚少,在心靈得不到傾訴的時候,如果缺少教師的教育引導,這些學生要么就自我封閉,要么就以消極的情緒進行發泄,進而出現個性偏差、網癮、早戀、休學、退學現象。

  中職生正處于情緒變化ZUI為豐富的時期,同時也處于ZUI容易受情緒困擾的時期。本課題的研究是針對當前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為的突出表現,探索化解中職生不良情緒及行為的方法、途徑、模式,給予中職生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幫助他們學會一些心理調節以減輕痛苦、不適的體驗,防止心理疾患的產生,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與學習效率,從而建立起長效機制,以形成、維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理論依據:

  ①情緒的ABC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經過多年的心理咨詢實踐,創造了ABC理論,其基本觀點就是: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說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樣的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兩個人身上會導致截然不同兩種情緒反應。通過ABC理論,探討農職中學生不同個體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農職中學生與普通中學生消極情緒產生的異同,從而探討有針對性地解決途徑和方法。

  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七個層次的需要,即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認知、美、自我實現,每一個層次的需要都要以上一層次的需要為基礎,缺失和錯位都會導致心理不健全、心態的變態以及情緒的波動,農職中學生由于文化成績較差,就業壓力大,其安全感、歸屬感極其缺失,從而導致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缺失,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

  ③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弗洛尹德認為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沖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緒。可見加強青年學生特別是農職中學生不良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心態和心理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研究現狀述評:

  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有關學生消極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如雨后春筍,得到了蓬勃發展,但農村中職學校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為的研究尚為缺乏。湘北職業中專學校作為一所農村重點職業中專,在課題研究上一直走在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的前列,在農村中職生情緒及行為問題的研究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總結當前我校對學生情緒問題的研究,仍存在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主要表現在:

  ①從教師的教育觀念看,許多教師認為提高教學效果,要使學生成績提高的關鍵在于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教學管理,沒有意識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的影響,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使學生積極、主動、開心地學習,這也是一種素質教育。

  ②從教育方法來看。過去那種粗放型、棍棒式、家長式的教育方式仍沒有徹底改變,面對學生的消極情緒,不是去分析、探究其產生的原因,找出化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和途徑,而是強迫性地予以壓制,從而導致學生不良情緒的進一步惡化,甚至造成悲劇性事件的發生。

  ③從教育對象來看。作為一所農村職校,就讀學生許多是“三差”學生,即學習成績差、學習習慣差、家庭條件差的學生。這些學生由于各方面條件差,加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使他們從小就有一種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別人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者眼神,都會引起其情緒的波動,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如何使他們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研究者們只提出了一些理論性的方法,還沒有深入探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二、可行性分析

  1、研究基礎

  我校是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授予的國家攻關課題《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干預模式的研究》、《青少年不良情緒及行為調適方法研究與實踐》實驗研究基地,又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體制性障礙及對策研究實驗學校》,教研能力居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前列。

  20xx年至20xx年,我校年年被湖南省教育學會、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委員會評為先進單位。自20xx年以來我校教師不斷在農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研究與實踐,先后有30余位老師撰寫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在國家、省、市獲獎,學校編寫了適合農職學生心理教育的講義和大量的心理咨詢第一手材料,為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

  2、研究力量

  課題主持人:易求武,男,45歲,碩士研究生結業,現任湘北職專校長、黨總支書記,中學高級教師,常德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系湖南省中職數學研究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會員、常德市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教研能力突出,效果顯著,主持的課題《現代媒體輔助物理實驗教學資源庫建設》獲省級一等獎,先后有《關于職高教學實施升學、技能班雙重教學模式的思考》等20多篇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他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嚴格按照國家的課節標準開課設節,學校年年被授予省級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張家明,44歲,現任湘北職專常務副校長、黨總支副書記,系中國化學會會員,常德市化學學會理事、石門縣化學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特級教師,常德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石門縣首屆高中化學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學生理化報》特約編輯。治學嚴謹,教學有方,教學成績顯著,教研成果豐碩。先后主編和參編出版了《有機化學規律及其應用》等9本化學著作,有20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報刊上發表或獲獎。特別是《高中化學教學與環保法制教育》、《“3+X”高三化學總復習“練議結探”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高三化學試卷講評課的調查與實踐》等三篇論文先后在中學化學教學刊物,中國化學會會刊《化學教育》20xx年第9期、20xx年第4期、20xx年第4期上發表。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黃海涯,男,1959年6月生,土家族,湖南石門縣人,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現任湖南省湘北職業中專學校教務干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近30年,為高校和各級業余體校輸送體育尖子人才近100名,多年榮獲市、縣教學比武優勝獎,1983年被評為縣級優秀體育教師,撰寫的《初探體育教學中的寓法于教》、《淺談農村高中貧困生積極心理特征的現狀、成因及開發利用》、《淺談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促進職校生個性發展》等20余篇論文獲國家、省、市一、二等獎或發表,參與學校“寓法于教的實踐與思考”課題研究,榮獲湖南省第二屆職業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現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委員會德育教學研究會委員,多年主持學校德育、綜合治理工作,成效顯著。1997-1999年連續3年獲市級先進單位,榮獲省級安全文明校園稱號,被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進個人、多年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綜治、普法調解先進個人、優崗、嘉獎和立功。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劉國良,31歲,中學一級教師,湘北職專辦公室文秘專干,石門縣組織部特約調研員。教研能力,先后在國家、省、市、縣級報刊、雜志上發表各類文章達200多篇,撰寫的論文《運用多元智能理論

  促進職校生個性發展》獲二等獎,《留守學生德育工作探析》獲省級一等獎,另有多篇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所編輯的《石門教育》受到全縣教育界的好評。多次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優崗、嘉獎。

  3、研究條件

  1、專家的精心指導。我們準備邀請有關專家為這個課題的研究進行專門的培訓、指導,全程關注指導整個實驗過程的實施。

  2、我校是一所重點職業中專學校,是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授于的國家攻關課題《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干預模式的研究》、《青少年不良情緒及行為調適方法研究與實踐》實驗研究基地,又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體制性障礙及對策研究實驗學校》,教研能力居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前列。

  3、豐富的圖書、網絡資源。我校擁有圖書、閱覽室,有較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等方面的書籍、報刊;興建了校園網,全部接入寬帶,形成了有效的教育網絡系統,研究者能從中吸收先進的教育觀念、思想和方法,充分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深化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4、經費保障。學校領導班子對本課題十分重視,已決定撥出10000元專項資金作為研究經費,用于課題研究所需的報刊雜志訂閱、家校聯系、教師培訓和平時開展各項活動,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5、有較強研究隊伍。研究人員有分管教學教研工作副校長及分管德育和后勤工作副校長,有教科室主任、學生處主任、團委書記,以及年級組長、班主任、各學科教師等,他們都是長期從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研究者。

  三、研究思路

  1、研究目標:

  通過對農職中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為問題的研究,探索與解決農職中學生消極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途徑、模式,建立起長效機制,以形成、維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農職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研究內容:

  1.研究農村中職生與普通中學生消極情緒產生的途徑、方式、內容的差異,從而形成解決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為問題的基本模式。

  2.研究農村中職學校中不同類型學生,如單親家庭、特困家庭、留守學生及不同年級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為產生的原因,使農村中職學校形成一套有針對性的化解學生消極情緒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3.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心理教育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優化師生關系,確定學生主體地位,把微笑與耐心帶進課堂,把民主與公平帶進課堂,把鼓勵與表揚帶進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知識的殿堂、歡樂的天堂,從而達到化解學生消極情緒的目的。

  3、研究方法:

  ①實驗法:分別在農職中學一、二、三年級用科學方法,抽取部分班級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研究。

  ②對比法:分別在農職中學與普通中學中選取部分班級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開展研究。

  ③個案研究法:整理典型個案實錄,作出分析評點,研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④調查法:問卷、座談、采訪、了解心理健康狀況及研究效果。

  ⑤資料文獻法: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加強理論探討,為實踐指明方向。

  ⑥觀察法:在教學實踐中,觀察研究對象的心理有關方面的發展。

  ⑦課堂滲透法: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中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

  4、研究步驟

  ㈠.周期:

  20xx年4月-20xx年4月

  ㈡.主要步驟和階段目標

  ⑴、20xx年1月制訂方案,組織宣傳,前期準備。20xx年3月申請立項。

  ⑵、20xx年4月-20xx年4月

  確定第一批參研學校開始研究,主要工作:

  ①理論學習,師資培訓;

  ②建立心理咨詢室、心理信箱,做好宣傳,落實分工;

  ③選取一些班級為實驗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保存好資料;

  ④結合本校實際,確定適合各級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子課題,并制定方案完成好子課題研究。

  (3)20xx年5月-20xx年4月

  第一批參研學校深化研究,總結經驗,召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動,交流經驗,出論文、個案、讀本。同時,擴大實驗范圍,吸收第二批參研學校進行研究,借鑒第一批學校的成果。

  (4)20xx年5月-20xx年4月

  完善資料,形成成果,申請結題,同時吸收第三批參研學校繼續研究。

  四、保障措施

  1、重視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近些年來,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受到相關學校和有關專家的重視,關注并參與研究的人員越來越多,再加上國內外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其理論基礎還是比較深厚的。我們課題組要全面學習“十五”期間國內研究的成果,為深入開展研究奠定理論基礎。組織課題組成員閱讀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書刊,悉心關注國內知名專家對中職生心理問題尤其是情緒問題的研究方向,了解ZUI新的研究信息,掌握ZUI新的研究動態。

  2、拓展研究途徑:充分利用心理咨詢室、心理信箱、網上心理答疑等形式,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技術幫助和引導學生提高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同時不斷拓展家庭、社會的教育途徑和作用,落實“親子”教育,創設團隊心理疏導情景,加強個別心理輔導,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共同研究和化解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為問題。

  3、加強課題組織管理: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課題領導小組,負責課題研究的領導、組織、實施、協調、匯報和總結工作,課題領導小組每月召開一次碰頭會,每兩月舉行一次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的主題研討會,每期召開一次課題總結匯報會,每學年召開一次科研骨干教師參加的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會。會議主要是及時探討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交流研究經驗。每個研究成員以書面形式(調查報告、研究論文等)參加會議交流或發言。

  4、加強研討、注重合作:目前,我校的課題組確立了15人的核心成員,這些成員來自學校領導層、處室管理層和不同的學科(專業),在實質性研究過程中,我們設想將其分為三個研究小組,核心成員之間經常性地開展教學研討,交流研究心得,遇到教育研討、比賽觀摩之類的任務時,相互之間互相幫助,出謀劃策。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利用縣職教中心牽頭學校的優勢,將縣內其他中職學校吸收為課題研究成員單位,共同開展農村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的研究,大家會聚在一起,介紹各單位的研究動態,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不斷擴大該課題的作用與影響。

開題報告 篇22

  從穿著打扮看我們生活的變化——中國古今服飾文化小探

  課題編號

  20xx—01702

  導師:

  成員:

  組長:

  班級: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將“衣”擺在首位。可見,“衣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際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絢麗多彩的服飾不僅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更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載體,不同的服飾打扮還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從遠古時代的人類用樹葉獸皮遮羞保暖,到當今社會講究時尚、潮流、個性的流行服飾,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們將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追尋我國服飾文化史,領略中華服飾文化的精髓與博大。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制訂出一個可行方案,宣傳服飾文化,讓服飾文化引起更多當代中學生的關注,使他們對穿著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認識與品味,讓他們的穿著打扮展現出當代中學生動人的風采。

  預期成果

  體驗、調查分析報告、論文

  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書籍、報刊雜志、互聯網、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基礎知識、能力,收集有關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活動計劃

  任務分工:由于人數有限,所以全組全過程參與。

  活動計劃:

  第一階段(第3周):參加課題研究培訓,開好開題會,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第4—10周):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搜集中國古今服飾文化的有關資料,并整理分析資料。

  第三階段(第11周):對我校高一年級的學生對穿著打扮追求與認識的問卷調查,整理分析調查數據。

  第四階段(第12—13周):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和修改課題研究報告。準備相關驗收材料,完成有關結題驗收的準備工作,申請課題鑒定、驗收。

  可行性分析:

  人員條件:我們對這個課題充滿著濃厚的興趣,這將會使我們更加熱情地投入到活動中去,盡自己的力量完成好這門課程.

  我們的成員中有一名是團支書,這將使我們的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本組成員團結互助,善于分工合作,這也將促使我們的活動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質條件:我們家中都有電腦,上網查找資料較為方便

  時間條件:現在下午一般都是兩節課后就放學了,所以我們聚在一起的時間很充裕;同時,課間,中午的時間我們也都可以利用.

  總結:對我們來說,研究性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同其他功課相比,它的學習范圍,內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強了.雖然開始大家都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但在我們的努力以及朱老師的精心輔導下,我們克服了困難,最終順利地完成了這次開題報告.

  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們的收獲和體會:

  1.我們共進行了兩次開題論證.第一次論證時我們做得很不好,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兩組同學的展示,我們感到很沒面子,也有些不服氣.我們決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時希望再有一次論證的機會.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論證我們做得非常好,不僅內容充實,而且做成了幻燈片的形式,視覺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一致好評.由此我們感到,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無難事――信心,是我們研究過程中的第一個收獲.

  2.研究活動是一個團體活動,無論是制定研究框架還是具體實施,都需要幾個人共同討論決定,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觀上為我們創造了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學會合作,學會取長補短,這是我們研究活動的又一個收獲.

  3.通過此次活動我們也發現了自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比如說辦事拖拉,效率太低,對問題的理解不夠透徹等等,我們要在今后的活動中積極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

  教師評價:

  1.研究小組的學生均能按要求完成研究工作.研究熱情高,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研究過程扎實,能記錄下每一步的研究歷程;組員分工比較合理,基本能作到在研究過程中分工協作.總體來說,在規定的時間內,在小組的合作努力下成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這是值得肯定和表揚的.

  2.研究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對研究的課題缺少整體上的宏觀把握,題目過空,過大,這也造成了學生的研究思路幾經周折才梳理清晰;在研究目的與意義上,語言較為空洞,內容不夠充實,這樣就使得第一次的論證不夠生動,吸引人;

  3.第一次各組間的相互論證,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經過修改后,進行了第二次論證,效果非常好.具體表現在:(1)題目范圍變窄了,增強了現實意義;(2)內容方法具體,詳盡,豐富,可操作性強;(3)有外出實踐活動,信息來源豐富,等等.他們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出色.

開題報告 篇23

  題 目:Jane Austen's Views of Marriage Reflected in Emma

  簡•奧斯丁婚姻觀在《愛瑪》中的體現

  1. 結合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任務情況,根據所查閱的文獻資料,撰寫1500~20xx字左右的文獻綜述:

  簡•奧斯汀,1775年出生于英國的斯蒂文頓,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英國文壇的一顆耀眼的明星,她以對鄉村生活以及戀愛和婚姻習俗的略帶諷刺的描寫而。簡•奧斯汀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并不陌生,《傲慢與偏見》是她的一部ZUI廣為人知的作品。然而,她的另一部作品《愛瑪》,在我國卻還沒有那么廣泛的讀者。隨著近年來原著,譯本等的出版和推廣,它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了解。簡•奧斯汀終生未婚,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愛情和婚姻作為主題,這使得后人對她的婚姻觀充滿了好奇和興趣。《愛瑪》就是以婚姻作為議題來展開情節,這也是作者對這部作品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

  作品主人公愛瑪•伍德豪斯是居住在海博利村的一個很早熟的二十歲的姑娘,她雖然堅信自己會獨身,但還是認為自己很有做媒的天分。小說的敘述者用強調愛瑪的好運氣來介紹愛瑪:“端莊、聰明、富有,家庭安逸、生性快樂”(Austen, 1981: 3),愛瑪“在世上過了將近二十一年,還沒遇到什么讓她煩惱或生氣的事”(Austen, 1981: 3)。但是敘述者也提醒我們,愛瑪有點兒“自行其是,性格中有點兒自視甚高”(Austen, 1981:3)。伴隨著愛瑪的錯誤和自我認識的發展,她對自己做媒能力錯位的自信和她對愛的矯情的恐懼構成了小說的焦點。奧斯汀曾預言愛瑪會成為“一個除了我別人不會很喜歡的人物”(1981:1)。但奧斯汀的大多數讀者都證明她是錯的。

  以往對這部作品的分析研究一般可以歸為以下幾大類:研究女主人公愛瑪的性格特征,愛瑪的形象分析,該作品的主題,鋼琴在這部小說中的象征意義,不同翻譯版本的比較和與其主題相同的《傲慢與偏見》進行比較等。

  鄧軍(20xx)認為,富家小姐愛瑪•伍德豪斯與青年才俊奈特利ZUI終喜結良緣,這樁門當戶對的婚姻,既迎合了資產階級對婚姻的態度,考慮到了門第觀念,男女雙方又有浪漫愛情,毫無疑問這婚姻是美滿的。這正反映了簡•奧斯汀在她ZUI成熟的作品中ZUI成熟獨到的婚姻觀。她認為美滿的婚姻首先是要認清對方的人品性格, 在愛情的基礎之上,男女雙方相互尊重, 情投意合, 這樣的婚姻才會幸福而長久。另一方面, 她也認為婚姻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 同時, 門第觀念在婚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但婚姻不能完全依靠金錢財產、地位和門第觀念來維系, 更不能一味地注重外表和不切實際地迷戀于“浪漫愛情”, 否則只會自釀苦酒(118-119)。蔡威認為,在當時的婚姻關系中,社會習俗推崇男性對女性持主動、積極的追求態勢,女性則矜持地保持著被追求的地位。然而,愛瑪對婚姻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追求愛情上,愛瑪也不完全是被動的。她多次與奈特利交談,漸漸地兩人對某些事、某些人的看法越來越一致。說明愛瑪大膽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敢于追求選擇愛人和把握自己命運的自由。作者以此明確呼吁社會對男女平等權力的承認并表明自己的婚姻觀:“正當的婚姻關系應當是雙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結合。”小說女主人公愛瑪的叛逆性形象和她對愛情的獨特理解與追求,反映了作家追求新型女性形象以愛情為基礎的婚戀觀(20xx:68-70)。盧愛芝,于復選和王淑梅認為在這部小說中,“灰姑娘”簡•費爾法克斯ZUI終決定嫁給弗蘭克•丘吉爾。奧斯汀延承了灰姑娘的程式,她有意倒換了故事中的人物,從而更深刻地挖掘了這一主題的潛在意義。因此,可以說這本小說是灰姑娘主題大膽創新的一種變體。奧斯汀的婚姻觀和當時的流行觀念是不一致的。她認為,正當的婚姻關系應當是雙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結合(20xx: 58-61)。

  作者發現這些研究往往從作品主題及故事情節和對主人公的分析出發進行討論,進而總結出簡•奧斯汀的婚姻觀,缺乏對奧斯汀婚姻觀的深刻剖析和描述,也較少涉及《愛瑪》中的一些能夠反映出其婚姻觀特征的細節。深入分析簡•奧斯汀婚姻觀所包含的內容以及其在小說《愛瑪》中的體現有利于讀者更好的了解奧斯汀的婚姻觀,同時更好的讀懂《愛瑪》。

  《愛瑪》是奧斯汀六部小說中ZUI成熟的作品,主要描寫了中產階級婦女和鄉紳之間各種類型的愛情生活和婚姻糾葛。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奧斯汀不僅在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整套愛情婚姻觀,而且還對當時婦女的婚姻發表了她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本篇論文中,作者將結合英國當時的社會形態和背景,聯系小說的情節并列舉相關人物的實例,從社會階級、女性意識、簡•奧斯汀的價值觀這三個方面出發,深層次的剖析和研究簡•奧斯汀的婚姻觀在小說《愛瑪》中的體現。

  參考文獻:

  Austen, Jane. Emma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1.

  Austen, Jane. Emma [M]. 愛瑪. tr. 孫致禮.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xx.

  Craik, W. A. Jane Austen: The Six Novels [M]. London: Methuen, 1979.

  Odmarb, John. An Understanding of Jane Austen's Novels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2.

  Tanner, Tony. Jane Austen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7.

  Williams, Michael. Jane Austen: Six Novels and Their Methods [M]. London: Macmillan LTD, 1986.

  蔡威. 《愛瑪》的女性意識解讀[J].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xx(2): 68-70.

  陳艷玲﹠劉利坤. 奧斯丁小說中的女性意識[J].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xx(3): 107-108.

  鄧軍. 論簡•奧斯汀《愛瑪》中的女性婚姻觀及其成因[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xx(6): 118-119.

  盧愛芝,于復選. 從《愛瑪》看簡•奧斯汀小說中的灰姑娘主題[J]. 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xx(3): 58-61.

  蘇世芬. 19世紀英國女性的代言人[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xx(3): 45-47.

  王紅麗. 愛瑪形象的女性意識解讀[J].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xx(3): 123- 125.

  朱虹. 奧斯丁研究[M]. 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5.

  2. 畢業設計任務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和擬采用的方法:

  在本篇論文中,作者將結合英國當時的社會形態和背景,聯系小說的情節并列舉相關人物的實例,從社會階級、女性意識、簡•奧斯汀的價值觀這三個方面出發,深層次的剖析和研究簡•奧斯汀的婚姻觀在小說《愛瑪》中的體現。

開題報告 篇24

  題目:學生文學修養和創作,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一、課題界定

  “學生文學修養”主要包括學生的文學理論素養、對文學作品的感悟鑒賞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學創作能力。“學校教育”側重于農村學校品德和行為教育。

  二、省內外研究狀況述評

  本研究主要從語文教師修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學生文學素養等方面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主要有《教師文學修養與作文教學的研究》(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中學語文課題組)、《論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秋實)。這類研究是針對語文教師的研究,以提高學生作文成績為歸宿點,忽略了學生自主閱讀和寫作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培養,是應試教育的附屬品。此外還有一些研究,如《語文教師功利思想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影響》( 項成波)、《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馬龍)這類研究雖然關注了學生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沒有著眼于對學校整體發展的影響,研究成果具有局限性,沒有起到本質性的推動教育發展作用。

  三、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面對農村學校的教育現狀,應試教育的后遺癥日漸凸顯,學生求知欲日漸衰退,行為渙散,道德素質低下。家庭、社會不良現象的負面影響,使農村學校教育如履薄冰。此課題研究意義在于從提高學生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為突破口,繼而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為教育主管部門和農村學校提供技術支持。

  1、在新形勢下,對處在低谷的農村學校教育提供有效的發展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2、不斷完善新課程寫作教學理論,摸索科學、高效的寫作教學之路,從而從根本上轉變農村學生文學寫作水平不高,少量的書籍閱讀,非常低劣的文學素養狀態。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做人與文學的有機統一,即通過教師有意識引領帶動,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的提高,促進個性特長發展健全人格的形成。

  2、學生在掌握優秀文化,具有崇高的精神和較高的文化修養的情況下,提升了學校品位,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

  五、研究內容

  1、學生自主閱讀和創作習慣對健全人格的形成影響。

  2、教師的文學素養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響。

  3、學生文學素養和學校教育的關系。

  4、新課程理念下,農村學校應搭建文學交流平臺。

  六、研究假設和創新

  1、研究假設 如果中小學生熱衷于文學閱讀和創作,進而提升人格品味。有品位的學生造就有品位的學校。有品位的學校育出有品位的學生。學校教育出現良性循環。

  2、研究創新 以往研究主要關心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以及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功利化,大多為應試教育服務。我們研究是的是學生個體素養與學校育人相輔相成的關系,是素質教育領域的問題。

  七、研究思路

  到相關圖書館以及互聯網查詢和搜集相關資料,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持;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等,了解學生閱讀和寫作情況以及學校教育情況,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事實依據。確定實驗班級,做好實驗記錄,寫出論文和材料;經過專家評審驗收后,推廣普及。

  八、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分析等,對課題進行全面的認識和理論鋪墊,形成理論部分。

  2、調查研究法

  了解學生和學校相關情況,為課題研究提供事實部分。

  3、教育觀察法。在較為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的條件下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地考察并描述教育對象,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從而提供有效的指導。

  4、實驗研究法

  確定部分班級為實驗班,跟蹤記錄。

  九、技術路線

  為了使課題得以順利進行,具體技術路線設計為通過文獻研究法對有關理論做出解釋,提出課題研究總體框架;然后調查研究,尋求關于研究前期學生學校事實情況和過程調查,結果調查。再次,篩選實驗班級,實施研究方案,做好效果的檢驗。ZUI后形成研究論文和研究總報告。

  十、實施步驟

  1、準備和初步實施階段(20xx.04——20xx.06)

  查找文獻,調查研究,撰寫課題方案

  2、全面實施階段(20xx.07——20X.07)

  中期總結報告及初步成果展示

  3、推廣總結階段(20xx.08——20xx.11)

  課題組成員相互交流實施情況,寫出階段總結報告,教師論文和材料,

  4結題(20xx.12)

  結題報告

  十一、主要參考文獻

  1、《教育心理學》 作者 張春興 浙江教育出版社

  2、《面向新世紀的德育思考》 作者 季鐵軍 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

  3、《修養學簡明教程》作者欒蕾 陳百軍 職工教育出版社

  4、《文學素養教程》作者 張曉梅 機械工業出版社

  5、《論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 作者 秋實 新浪博客

  6、《語文教師功利思想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影響》 作者 項成波 中華語文網

  7、《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 馬龍 道客巴巴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制度保障:學校建立比較完善和嚴格的課題研究和考評制度完善,對研究時間、研究材料等都有詳細的規定。這些制度的建立,規范了教師的科研行為,為課題的推進提供了很好的保證。

  2、技術支持:除動員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中國教師文學網”的有關活動外,課題組擬著手建立校內專題網頁,并聘請電教老師參與管理和維護,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為保證該課題的順利開展,學校擬撥課題專項經費予以支持。同時學校將添置相關圖書、征訂課題研究需要的雜志,保證課題組成員能從理論上進一步提升自己,力爭從理論的高度指導自己的課題研究實踐;學校將積極組織各級各類文學交流學習機會,讓課題組成員的文學修養得到長足的進步,以實現預期目標。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本課題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在人力、物力、財力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們課題組全部成員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謝謝大家!

開題報告 篇25

  課題名稱: 《小學、初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

  預期主要成果:調查報告《小學、初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對比研究》、《小學、初中、高中新課程課堂教學方法課例集錦》

  預期完成時間:XX年12月底

  一、 課題釋義

  在眾多的課題中選擇《小學、初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這樣一個課題,我們課題組成員曾經做過多次研討,大家普遍認為這個課題很大,極易架空,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之一在于:課題內容涉及外語課堂教學的多個領域,單是一個小學就足以令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潛心數年加以探索與研究;原因之二在于:關于對小學、初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存在的差異,人們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先期的課題準備過程中,我們也意識到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相對于其他課題而言是比較少的,可供參考的資料不是很多,理論儲備不足。然而愈是困難重重,我們愈是感到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研究,為此我們深刻挖掘課題本身的內涵,力求把大的課題做精,把空的內容填實,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將課題宏觀的釋義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 小學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伴隨著國家教育部下達文件要求小學自XX年秋有條件的省份、地區從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小學英語教學為英語外語教學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嶄新的契機。小學外語課堂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幫助學生學習與發展比單純教授語言更為重要,相應地,小學外語課堂教學方法更應從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汲取方法與技巧,并對課改初期的外語課堂教學的一些實際情況加以必要研究,從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初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英語教學從無到有,從支離破碎到綜合系統,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學生發展的過程。教無定法,教必有法。靈活駕御課堂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來的中學外語課堂教學積累了許多優秀的教學方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加強對初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勢必會為課堂教學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 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語課堂教學多年來受高考這根指揮棒的影響,課堂教學方法趨于單一,英語教學對語法性能的講解細致入微,極為重視語言形式的傳授,輕語言功能的訓練。課程改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高中外語課堂教學勢必在小學、初中外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下,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重新量體裁衣,采用更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創新課堂。

  (四) 小學、初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差異的比較

  綜上研究(即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勢必表明,小學、初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存在著差異,因此比較差異,深刻挖掘差異形成的各種因素,分析這些因素的內在價值,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學中尊重和利用這些因素上好各個學段的英語課。

  二、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課題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 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來,外語教學一直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特別是自1996年以來李嵐清副總理對我國當前基礎階段外語教學的改革多次發表談話指出:“我國當前基礎階段的外語教學雖然有了加強和改進,但總的情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花的時間長,相對的效果較差。一些人比喻我們的英語教學是一壺燒了十幾年也燒不開的溫水。必須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認真研究,加以改進。目前,我國外語教學效益不大,亟待改進。經過小學、中學、高中,大部分學生不能閱讀原版書,不能用外語會話,外語教學效果不理想,影響著改革開放和擴大交往……”恰恰也正是基于一個這樣的背景,誘發了我們對該課題的探討與研究。

  正如嵐清總理所講,學生對此不滿意,教師也同樣不滿意。問題出在哪里?其根本原因是:英語課程的開設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缺乏“—條龍”的課程教學體系,從而導致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長時間在低水平上重復。許多學生在小學學習了英語,進入初中后,又不得不從頭學習,中學生進入高中后,又要重復初中階段學習的內容。這種低水平的重復,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還挫傷了學習者英語的興趣。

  一時間,中小學外語教學銜接的問題成了外語教學的一個重心工作,而教材要銜接的呼聲則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面對這種眾聲喧嘩的局面,我們的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試圖打破外語教學的這種狀況,嘗試以教材的銜接為突破口,但實踐證明,單憑教材的銜接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學銜接問題。人們再一次陷入到深深地思索中來。而此番思索必然將人們的視野聚焦在這個課題之上。

  2、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正當我們這些教學工作者舉步為艱之時,XX年6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確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標,研制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在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我們感悟到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突出體現圍繞人的發展目標來設計和確定課程標準。

開題報告 篇26

  一、

  問題的提出

  java網上考試系統,是為了配合java語言的網上教學而設計的。它是java課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

  網絡考試系統概述

  在網絡技術逐漸滲入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今天,傳統的考試方式也面臨著變革,而網絡考試則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基于web技術的網絡考試系統可以借助于遍布全球的internet進行,因此考試既可以在本地進行,也可以在異地進行,大大拓展了考試的靈活性。試卷可以根據題庫中的內容即時生成,可避免考試前的壓題;而且可以采用大量標準化試題,從而使用計算機閱卷,大大提高閱卷效率;還可以直接把成績送到數據庫中,進行統計、排序等操作。所以現在較好的考試方法為網絡考試,試題內容放在服務器上,考生通過姓名、準考證號碼和口令進行登錄,考試答案也存放在服務器中,這樣考試的公平性、答案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證。因此,采用網絡考試方式將是以后考試發展的趨勢。

  三、

  網絡考試系統常用的實現技術

  網絡考試系統的實現技術有多種,可以采用傳統的客戶機/服務器(c/s)型的mis型架構,即試題內容放在遠程的服務器上,在考試機上安裝考試應用程序和數據庫客戶機配置,因此每次考試時要對機器進行安裝、配置,這樣一來考務工作比較煩瑣;而且考試程序放在客戶機上,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響。另外一種考試系統采用web技術實現。web技術超越了傳統的“客戶機/服務器”兩層結構,采用了三層體系結構:用戶界面層/事務層/數據庫層。因此web結構有著更好的安全性。在用戶機上不需要安裝任何應用程序,應用程序可以安裝在事務層所在的計算機上,試題存放在數據庫服務器上(事務層和數據庫可以是同一臺機器)。

  四、

  本系統擬采用的解決方法(技術)

  本系統作為java課件(網絡版)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求實現網絡考試系統的各項基本功能。從安全性和易維護性考慮,選擇了web實現技術。簡單的說就是將系統做成一種b/s模式,可以讓用戶通過瀏覽器直接訪問位于服務器上的試題以及對系統進行遠程維護。

  服務器端程序的實現技術也很多,本人選用了當前比較流行的網絡編程技術——jsp作為主要實現手段(配合java

  servlet、java

  bean、html等)。jsp作為一種web實現技術,它的效率是很高的。這一點正好符合了考試系統所要求的實時性。jsp自身的安全性,再加上實現模式的特點,完全能夠達到考試的保密性要求,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原則。除此之外,作為java平臺的一部分,jsp擁有java語言“一次編寫,各處運行”的特點。又隨著越來越多的服務器供應商將jsp支持添加到他們的產品中,這樣一來用jsp做成的這套系統可以輕松移植到其它平臺來運行。種種優點使得這套系統不但為目前校內的網絡教學以至于今后遠程教育的實現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jsp是實現本系統的技術,它是完全可行的。

  五、

  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構想

  (1)

  系統的組成

  本系統由四個子模塊組成:數據庫及維護模塊、考試子系統模塊、成績管理查詢子系統模塊、閱卷子系統模塊。它們各自的功能如下所述:

  (一)考試子系統

  這個系統主要是學生使用。考試子系統是本網絡考試系統的核心部分,也是設計時的重點。一般說來,網絡考試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進行。但是為了使學校易于組織和管理,所以本系統對考試時間作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考試前首先判斷當前時間是否為學校規定的考試時間(或預約的考試時間),由于判斷的時間是服務器端的時間,所以跟考試機器的時間無關,即使考生修改所在機器的時間,也無濟于事。如果時間符合要求,則顯示登錄頁面進行登錄,如信息不正確(包括有些考生試圖繞過登錄頁面,直接進入試卷頁面的情況,此時由于沒有登錄信息,系統也會認為是非法考生),系統給出提示信息,并重新定位到登錄頁面;如信息正確,則可以開始不同模式的考試。當考試時間到或考生點擊“交卷”按鈕時,則系統把考生答案傳送至服務器的數據庫中保存起來,并在數據庫中標記考生是否參加過某門課程考試。(隨機考試則可給出成績;非隨機考試等教師批改完試卷后講成績保存于數據庫。)

  (二)成績查詢管理子系統

  為了能讓考生及時、方便地了解自己的考試成績,查詢子系統也采用web方式實現,考生在頁面輸入自己的信息后,服務器就能把成績信息傳送到考生的機器上。此外,系統還可以對成績進行排序等管理功能。這個系統學生和教師均可以使用。

  (三)閱卷子系統

  本系統是老師專用的(通過教師登陸才可以進入),對考生來說是不可見的。(對于進行有主觀題測試的模式,采用此系統進行人工給分)主要功能有:

  1、評分(根據參考答案給出相應的成績)

  2、成績統計、排序(有助于老師了解學生考試情況)

  3、信息輸出(ZUI終結果的輸出)

  (四)數據庫及維護系統

  這個模塊能對數據庫中的信息(學生信息、試題)進行維護,主要使用對象是系統管理員(只在服務器上運行,不能進行遠程維護。目的在于增強系統的安全性)。本系統數據庫部分擬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xx/microsoft

  access

  20xx

  來實現。

  (2)

  統功能的初步構想

  1、

  界面方面:系統有“登陸”、“運行”、“退出”三個界面。每個界面對應系統不同的運行狀態(具體由登錄系統人員的身份而定)。

  2、

  內容方面:由于網上考試的特點所限,考試內容以客觀題為主。主觀題只給出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以上是指“在線測試模式”下)對于“人工模式”下,則由閱卷人改卷后,通知考生成績。這時以“綜合測試題”為主。

  3、

  安全性方面:設立用戶名和密碼驗證方式,防止非法用戶登錄和越權操作。同時將重要信息的維護只限于服務器端,避免了遠程維護帶來的安全隱患。考試的預約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考試的安全性。

  4、

  其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用其他輔助工具(如:dreamwaver

  mx、dreamwaver

  ultradev等工具)對系統的界面進行美化和布局,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5、

  運行環境要求:p133,16m內存,win9x、win20xx、winxp、nt網或netware網絡。

  軟件環境:

  windows

  nt4.0+iis+ie6.0(以上)/windows20xx+ie5.0(以上)+bea

  weblogic

  server/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apache

  tomcat

  3.x

  。

  6、

  開發環境1.41+editplus2.0jcreator

  le+dreamweaver

  ultradev

  4.0

  /

  mx

  六、主要技術簡介

  jsp是java

  server

  pages的簡稱,它是由sun

  microsystem公司于1999年6月推出,是基于java

  servlet以及整個java體系的web開發技術。作為j2ee體系中的重要一環,jsp為創建高度動態的web應用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開發環境。jsp能夠適應市場上包括apache

  webserver、iis4.0在內的85%的服務器產品,這足以勝任絕大多數的商業事務處理。同時jsp代碼經過服務器的解釋執行后會直接嵌入到html語言中,這樣就簡化了頁面的輸出,也保留了腳本語言易于使用的優點。

  jdbc是用于執行sql語句的java應用程序接口,由一組用java語言編寫的類與接口組成,在jsp中將使用jdbc來訪問數據庫。jdbc是一種規范,它讓各數據庫廠商為java程序員提供標準的數據庫訪問類和接口,這用就使得開發獨立于dbms的java應用程序成為可能。一般的java開發工具都帶有jdbc-odbc橋驅動程序,這樣,只要是能夠使用odbc訪問的數據庫系統,也就能夠使用jdbc訪問了。

  七、進度安排

  設計總共用時13周。具體安排如下:

  1-2周:收集資料(書籍和案例),并完成系統分析。

  3-12周:軟件系統的具體實現(包括測試)和論文寫作。

  13周:整理材料,裝訂論文。

開題報告 篇27

  課題題目中學生吸煙的危害。

  指導教師王玉娜

  課題組成員劉格言,嚴曉靜,劉洋,溫曉曉,韓喜輝,姜琪等

  相關課程研究方法

  課題提出背景說明:

  在學校可見有時能夠看到有個別學生又抽煙的現象,吸煙有害健康,于是調查一下學生抽煙的現象。

  研究課題的意義和價值:

  了解抽煙于海健康,讓同學們遠離香煙。

  任務分工:

  劉格言負責活動記錄、資料保管的整理、陳述報告;嚴曉靜,劉洋負責上網及圖書館查資料、寫報告;韓喜輝,姜琪等同學負責訪問學生。

  活動步驟:

  一、上網、上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

  二、訪問學生抽煙的現象

  三、了解抽煙危害狀況。

  四、整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研究內容:中學生吸煙的危害。

  可行性分析:

  圖書資料、各類科學書籍、相關報刊、實驗室設備。交通工具、公交車、其他:電腦網絡

  預期成果:調查報告

  呈現形式:文字、圖片

  指導老師意見:

  調查效果好

  簽名:王春政10月9日

  可能存在的問題:對抽煙學生調查可能遇到障礙。

開題報告 篇28

  題目: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Optimism in Pollyanna

  研究目的和意義:

  拉伯雷曾經說過: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生活在于快樂,然而,現實是我們越來越富有,而大多數人卻越#from英語論文開題報告來自第一范文網#來越過的不快樂。本論文將通過對樂觀主義的定義,緣由及影響的闡述說明保持樂觀主義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重要性及其重要作用。說明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態度也應隨之轉變,也應從悲觀主義向樂觀主義轉換。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長久以來,大多數研究都是針對沮喪抑郁等心理疾病,很少研究樂觀心理。據哈佛大學公開課講師泰勒、本-沙哈爾說,研究沮喪抑郁與研究樂觀心理的比例占28:1.在ZUI近幾十年的研究中,樂觀主義已經成為西方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熱點。但研究的都主要集中在個體身心健康,主觀幸福感上,對于如何在生活中培養人們的樂觀主義精神,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尚為缺乏。

  國內外大量研究都證實了保持樂觀與身心健康密切相關,Schweizer等人研究結果表明,樂觀是心理健康ZUI重要的預測變量,因為個人樂觀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我國學者袁莉敏,張日異,陶莎在探討大學里的樂觀主義傾向時也證實了這些結論。

  今后,人們將會越來越意識到樂觀主義的重要性,越來越注意培養自己的樂觀主義精神。

  主要研究內容:

  本文旨在分析《波利安娜》所反映的樂觀主義價值觀。首先介紹美國樂觀主義的定義,緣由,歷史文化背景及其發展。然后敘述小說主要內容,對當時社會生活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及不同時期人們對小說的不同看法。再次通過對主人公的樂觀主義性格分析,從自身,家庭,社會三個方面通過列舉,分析,比較等寫作方法說明保持樂觀主義對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整體的重要意義。主人公的經歷也正證實了這一點,因此我們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樂觀主義精神。

  擬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術路線、可行性論證等):

  A研究方法:1、比較法2、分析法3.列舉法

  B.技術路線:大體分為3個階段:前期準備,實施階段,后期階段。

  前期階段:主要是閱讀一些與樂觀主義及關于其意義相關的書籍和報刊,觀看一些講述心理及社會生活相關的視頻,收集資料,為論文的寫作作準備。實施階段:利用搜集的相關資料及數據,撰寫畢業論文。后期階段:將論文進行多次修訂。

  C.可行性論證:1.相關資料豐富,有充實的理論依據支撐;2.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指導;3.研究線路清晰。

開題報告 篇29

  題目: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報告問題研究

  一、研究的現狀及其意義

  1、本選題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的財務重述制度。美國財務報告重述制度是伴隨著公司治理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起來的。1971年7月原美國計生原則委員會(APB)第20號意見書中規定:“上市公司在發現并糾正前期財務報告差錯時,應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財務報告”。由于安然、世通重大財務舞弊事件的頻繁爆發,20xx年美國通過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其要求“公司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要在公司的定期財務報告上簽署書面聲明,聲明指出公司管理層和主任會計師要對財務報告的差異負直接責任”。隨后,20xx年5月,FASB發布第154號公告,首次正式定義財務重述的概念。由此,美國財務重述制度走向成熟。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1999年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將會計差錯定義為:“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由于確認、計量和記錄等方面出現的錯誤”。20xx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9號—財務信息的更正及相關披露》中,上市公司應以臨時報告的方式,及時披露企業存在的重大會計差錯更正后的信息。隨后,我國財政部20xx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規定,企業對前期重要差錯的更正要采取追溯重述法。這項準則的制定標志著我國財務重述制度的正式確立,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年報補丁”

  制度的成熟。

  2、本選題研究意義

  上市公司特別是ST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對年度報告進行補充更正的現象很普遍,此現象形象地被稱為年報的“補丁”。年報打“補丁”的現象這類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多屬于隱性披露缺陷,容易被忽視,但如果依據補充或修改前的年度報告(若前后報告差異部分達到重要性水平)作決策,將會給年度報告使用者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或誤導其決策甚至做出錯誤的決策。

  本文試圖對中國上市公司年報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現象進行較為系統性的分析,使外部投資者對年報信息補充更正的動因、經濟影響和發布年報補丁的公司特點有所了解,從而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研究目標

  財務報告是上市公司ZUI為重要的信息披露方式,它傳遞了上市公司在整個會計年度內的全景信息,是投資人、債權人和監管機構等進行正確決策的依據。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上財務信息的披露,存在不少的上市公司在定期財務報告發布后又頻繁地以補充或更正的形式修改已公布的定期報告。現實中我們發現在年報披露后,短則一兩天,長則幾個月之后,有很多的上市公司便開始發布補充更正公告,而公告前后公司業績卻相差甚遠。這種利用財務信息補充更正而進行的不規范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投資者,使其因信息不對稱而遭受損失。本文對證券市場上市公司年報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的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其產生的原因、責任歸屬及改進建議。

  2、研究內容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說明選題背景和有關文獻對本文所研究問題及類似問題的研究現狀。 第二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年報補丁問題。這一部分首先分析上市公司進行年報信息補充更正的具體動機及手段,接著闡述年報信息補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征,之后做上市公司年報補丁分析,ZUI后再描寫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的市場反應。 第三部分:財務信息補充更正與審計責任。第四部分:政策建議。

  3、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分析出年報信息補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征,找出其責任歸屬。了解上市公司年報信息補充更正的特征和市場反應,找出應對問題的方法。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基本思路和方法

  首先,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和財經視頻,基本了解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現狀,在這個基礎上,分析其產生的影響。

  其次,和相關專業人員探討,向他們學習提取其中的意見,融合自己的想法。

  第三,通過細心研究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的案例,對此分析從而找出問題。

  ZUI后,用自己所學知識和查閱的各種資料所得,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技術路線

  (1)分析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現狀

  (2)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3)找出對策

  3、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通過大量閱讀資料、聽取相關專業財務人士的專業意見、自己學習所感悟及前人的總結,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現象的探析是可行的。

  四、研究計劃及進度安排

  1.20xx.12.10-20xx.1.15 完成論文選題,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

  2.20xx.1.16-20xx.3.2 根據任務書要求,完成論文開題報告和大綱

  3.20xx.3.3-20xx.3.20 根據開題報告,完成論文初稿

  4.20xx.3.21-20xx.4.15 中期檢查,修改完善論文初稿

  5.20xx.4.16-20xx.5.10 論文定稿,上交論文,準備論文答辯

  五、參考文獻

  1、王婷;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xx年

  2、王艷平;審計委員會制度與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相關性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xx年

  3、王清剛;尹文霞;;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的市場反應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xx年年會暨第二十四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xx年

  4、曹陽;王京京;;1998年至20xx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趨勢與特征——基于財務報表重述行為的分析[J];財會通訊;20xx年18期

  5、萬紅波;陳婷;;中美財務重述制度比較——兼評兩國財務重述動因及經濟后果研究的相似性[J];財會月刊;20xx年12期

  6、胡國強;彭家生;;股權激勵與財務重述——基于中國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科學;20xx年11期

  7、李建魯;對上市公司利用“重大會計差錯更正”進行利潤操縱的分析[D];山東大學;20xx年

  8、廖永強;基于公司治理特征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識別研究[D];湖南大學;20xx年

  9、Graham,John R,Si Li,and Jiaping Qiu,Corporate Misreporting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89-1,44-61.20xx

  10、Agrawal,Anup and Sahiba Chadha,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Scandal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48-2,371-406.20xx

  11、Martin Fridson and Fernando Alvarez.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A Practitioner’s Guide,3rded.John wiley & Sons,Inc.20xx

開題報告 篇30

  論文題目

  淺析我國的刑事證據規則

  本課題研究的現狀、意義,擬研究的主要問題、重點和難點,研究方法和步驟、預期結果:

  隨著我國刑事證據立法活動的展開,證據規則的建構以及完善問題已經受到我國證據法學研究的普遍關注,早在90年代初,在論及我國證據立法和理論研究中存在問題時,有學者就已經指出,“對國外證據的一些重要成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我國的教科書中,僅進行批判性介紹,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證據規則對司法實踐有和指導意義”并在完善我國證據制度中明確提出,“完善我國證據制度的方向在于。將一些司法實踐經驗,在應用證據方面行之有效的帶有規律性的重要經驗,上升為證據規則,用來規范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活動。目前我國在具有控辯對抗特性的訴訟中,沒有相應的證據規則,就難以保證訴訟效率和對案件事實的真實回復,作者繼而具體和分析了國外對抗制程序中的證據規則,在此基礎上,根據我國新刑訴制度的特點,按照合理,合法,適宜三原則要求,提出了我國新的刑訴程序和證據制度中的證據規則體系。

  論文主要內容(提綱):

  一、 證據規則的語義界定

  二、 我國刑事證據規則的現狀及完善

  三、 國外刑事訴訟的主要證據規則

  四、 確立我國刑事證據規則

  五、 研究和建立證據規則的必要性及意義

  六、 結論

  進度安排:

  一、第1-3周(3月5日——3月25日)撰寫選題報告

  二、第4——6周(3月26日——4月13日)撰寫開題報告

  三、第7——10周(4月14日——5月11日)論文初稿寫作

  四、第11——13周(5月12日——6月2日)修改初稿,完成二稿

  五、第14——15周(6月3日——6月16日),論文答辯

  參考資料:

  [1]筆者曾提出如果實行控辯舉證制度,應從技術上向當事人主義學習。詳見《特色與問題——關于刑事庭審方式的對話》,《現代法學》1996年第4期。

  [2]見林頓編著《世紀審判》,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第99頁。

  [3](美)喬恩·R·華爾茲著:《刑事證據大全》,何家弘譯,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第64頁。

  [4]見《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和證據規則》第1001條至1004條,卞建林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中文版,第130頁。

  [5](美)喬恩·R·華爾茲著:《刑事證據大全》,何家弘譯,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第66頁。

  [6]見作者:劉婭琳 李泉《刑事證據規則研究》,中國人民出版社20xx年12月1日第147頁。

  [7]見作者:宋隨軍 等主編《刑事訴訟實證分析》,法律出版社2220xx年6月1日第二編

  [8] 劉言春、畢玉謙、鄭旭著:《訴訟證據規則研究》,121-122頁,56-57月中國法制出版社,20xx。

開題報告(精選30篇) 相關內容:
  • 開題報告范文(精選15篇)

    開題報告方法介紹: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

  • 開題報告(精選15篇)

    開題報告方法介紹: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

  • 開題報告范文(精選16篇)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當前,對于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文明的發展的確有倒向過度物質化的傾向,這是一個可見的事實。它的威脅在于,人類社會“在物質進步的祭壇上犧牲了諸多道德和精神價值”.毫無疑問,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而始作俑...

  • 開題報告(通用18篇)

    總述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并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數據等等。提綱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

  • 開題報告范文精選5篇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

  • 個人學習總結600字范文(通用35篇)

    我提交入黨申請書以來,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無論在學習上、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要求積極進取、不斷進步。我同廣大的入黨申請人及積極分子一起參加了院里組織的業余黨校的課程。...

  • 開學第一課理想照亮未來學習總結(通用34篇)

    新學期開學了,期待的開學第一課也終于開播了,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每次看完開學第一課后,都能從中學習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主題是:理想照亮未來。大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許是一個,或許是好幾個。...

  • 學生頂崗實習報告(精選31篇)

    這次實習的工廠距離我學校還是有著不遠的距離的,不過好在工廠是包吃住,這樣一來我倒也不用準備太多資金,只需要帶一些生活用品去就足夠了,這一次隨我同行的還有我的幾名同學,所以我對于這次實習也沒有太多的畏懼感,至少出了什么問題...

  • 關于學習母親節活動總結范文最新(精選23篇)

    我校組織全校師生開展了感恩母親節系列活動。莘莘學子通過手抄報、賀卡、寫信傳情等方式開展。通過一聲問候,一個舉動真誠表達了自己對父母的愛意。...

  • 學習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邵东县| 牡丹江市| 舒城县| 巴南区| 宁城县| 娱乐| 阿鲁科尔沁旗| 武胜县| 台北县| 江阴市| 于都县| 蒙山县| 浦北县| 五莲县| 宜城市| 潮州市| 荆门市| 讷河市| 绥芬河市| 高碑店市| 浮山县| 高阳县| 斗六市| 玉树县| 兰州市| 雷山县| 永寿县| 桃江县| 钟祥市| 南皮县| 德令哈市| 安丘市| 弋阳县| 齐齐哈尔市| 武安市| 班戈县| 金乡县| 庐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