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實訓學習總結(精選3篇)
焊接實訓學習總結 篇1
短短的一周焊接實訓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天的感覺都是充實的。實訓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給我提供了一線的實踐經驗。下面談談我通過此次培訓獲得的點滴感悟:
(一)擁有良好的安全意識和節約意識是對自己和他人的負責,是作為一名學習人員必備的素質。具體到當前的工作中包括以下幾點:
1、防止火災(實訓間內嚴禁明火),電烙鐵在人離開時必須斷電。
2、嚴防觸電。電氣設備接通電源前要認真檢查,檢查電烙鐵是要拔掉電源,小心烙鐵頭燙壞導線外皮。
3、防止發生機械損傷。
4、防止燙傷。
準備工作和必要的知識:
1、新烙鐵的使用方法:首先將內熱型電烙鐵在砂紙上打磨,然后通電,蘸松香,再然后將烙鐵頭韌面接觸焊錫絲,最后在木板或厚紙殼磨擦,使其光亮。
2、舊烙鐵在使用前應先打磨。
3、使用電烙鐵的注意事項。
(1)用松香檢查烙鐵頭的溫度,不可以用手接觸烙鐵頭。生成的揮發氣體上升越快,烙鐵頭的溫度就越高。
(2)工作中的烙鐵發熱部分應全部放在鐵架上。
(3)焊錫氣體有害,應注意;焊錫含鉛,應注意洗手。做好了準備工作我們還要自己的學習目的。
(二)知識掌握點:
1、熟悉有關的焊接工程術語,了解焊接常用材料的基礎知識。
2、通過訓練,初步獲得焊接的基本工藝知識。
3、掌握焊接生產過程的基本概念,了解焊接技術的實際知識,為以后課程打下基礎。
4、了解焊接的安全技術知識,做到安全訓練;能力訓練點,通過對簡單工件進行焊接,培養我們的焊接工藝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為今后從事生產技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兩種或兩種以上材質(同種或異種),通過加熱或加壓或二者并用,來達到原子之間的結合而形成永久性連接的工藝過程叫焊接、電烙鐵分為外熱式和內熱式兩種,外熱式的一般功率都較大。
內熱式的電烙鐵體積較小,而且價格便宜。一般電子制作都用20W—30W的內熱式電烙鐵。內熱式的電烙鐵發熱效率較高,而且更換烙鐵頭也較方便。
電烙鐵是用來焊錫的,為方便使用,通常做成“焊錫絲”,焊錫絲內一般都含有助焊的松香。焊錫絲使用約60%的錫和40%的鉛合成,熔點較低。松香是一種助焊劑,可以幫助焊接。
電烙鐵是捏在手里的,使用時千萬注意安全。新買的電烙鐵先要用萬用表電阻檔檢查一下插頭與金屬外殼之間的電阻值,萬用表指針應該不動。否則應該徹底檢查。
(三)手工焊接的基本操作步驟:
1、將烙鐵頭放置在焊盤和元件引腳處,使焊接點升溫。
2、當焊點達到適當溫度時,及時將松香焊錫絲放在焊接點上熔化。
3、焊錫熔化后,應將烙鐵頭根據焊點形狀稍加移動,使焊錫均勻布滿焊點,并滲入被焊面的縫隙。焊錫絲熔化適量后,應迅速拿開焊錫絲。
4、拿開電烙鐵,當焊點上焊錫已近飽滿,焊劑(松香)尚未完全揮發,溫度適當,焊錫最亮,流動性最強時,將烙鐵頭沿元件引腳方向迅速移動,快離開時,快速往回帶一下,同時離開焊點,才能保證焊點光亮、圓滑、無毛刺。用偏口鉗將元件過長的引腳剪掉,使元件引腳稍露出焊點即可。
5、焊幾個點后用金屬絲擦擦烙鐵頭,使烙鐵頭干凈、光潔。
如果過量的加熱不僅會造成元器件的損壞外還會使焊接的外觀變差,高溫造成所加松香助焊劑的分解碳化,還會破壞印制板上銅泊的粘合層,導致銅泊焊盤的剝落。
(四)拆焊:
1、拆焊原則
拆焊的步驟一般與焊接的步驟相反。拆焊前,一定要弄清楚原焊接點的特點,不要輕易動手。
(1)不損壞拆除的元器件、導線、原焊接部位的結構件。
(2)拆焊時不可損壞印制電路板上的焊盤與印制導線。
(3)對已判斷為損壞的元器件,可先行將引線剪斷,再行拆除,這樣可減小其他損傷的可能性。
(4)在拆焊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拆除其他元器件或變動其他元器件的位置。若確實需要,則要做好復原工作。
2、拆焊要點
(1)嚴格控制加熱的溫度和時間
拆焊的加熱時間和溫度較焊接時間要長、要高,所以要嚴格控制溫度和加熱時間,以免將元器件燙壞或使焊盤翹起、斷裂。宜采用間隔加熱法來進行拆焊。
(2)拆焊時不要用力過猛
在高溫狀態下,元器件封裝的強度都會下降,尤其是對塑封器件、陶瓷器件、玻璃端子等,過分的用力拉、搖、扭都會損壞元器件和焊盤。
(3)吸去拆焊點上的焊料
拆焊前,用吸錫工具吸去焊料,有時可以直接將元器件拔下。即使還有少量錫連接,也可以減少拆焊的時間,減小元器件及印制電路板損壞的可能性。如果在沒有吸錫工具的情況下,則可以將印制電路板或能夠移動的部件倒過來,用電烙鐵加熱拆焊點,利用重力原理,讓焊錫自動流向烙鐵頭,也能達到部分去錫的目的。
3、拆焊的質量要求
(1)電器接觸良好。
(2)機械結合牢固。
(3)美觀。
4、焊點的質量要求
(1)可靠的電器連接。
(2)足夠的機械強度。
(3)光潔整齊的外觀。
焊接實訓學習總結 篇2
現在的學生受信息化影響,社會的信息獲取渠道讓他們思想更加成熟,單向傳授式教學已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而分組協作的方式主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加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滿足學生不同層面的認知需求。
一、學習活動目標與任務
1、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分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的舞臺上閃亮登場。相較于傳統課堂中更多地聚焦于老師的教,分組教學更關注于學生的學,是現代教學模式的一次全新超越,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空間。分組教學可以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和情感需求。
2、學生通過小組探討學會表達與傾聽,使能力較強、素質較高的學生通過分享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使能力稍弱的學生通過分享吸取他人的知識與方法來提高自己。
二、學習成效評價
在這樣的合作學習課堂中,討論更為有序,學習更加高效,可以說,這是一個真正將學習權利還給學生的過程。有了合作學習之后,我們把課堂交還給他們,孩子們把學到的合作學習策略和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去,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興趣也提高了。我們老師的觀念,從如何教到如何教會學生怎么學,這種思維的轉變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傳播,也是一種心理的引導。我們在教學中通過適當的互動課堂,互通教學方式,讓學生心理愉快地進行知識的分析和記憶,那么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提升很多。
三、技術環境支持
合作學習的六大要素分別包括相互依賴、合作技能、小組自評、混合編組、個人責任感、學生分組活動時的教師角色。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應提前建立相應的環境支持:第一、小組成員之間要有積極的相互關系,每個成員都認識到自己與小組及小組內其他成員之間是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關系;第二、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教學生掌握必要的社交技能,讓學生掌握合作的方法,能夠在小組中與他人友好而有效地合作;第三、合作小組必須定期地評價小組成員共同活動的情況;第四、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應當盡量保證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各具特色,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即小組成員是異質的、互補的;第五、小組中每個成員都必須承擔一定的任務,明確個人責任,避免小組變為學生逃避學習責任的“避風港”;第六、當學生分組活動時,教師可以在組間巡視,了解各組是否理解了任務,理解了他們所學的內容,是否運用了適當的合作技巧,是否有人需要幫助。
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老師主導與調控著學生,鼓勵與贊揚下學生能夠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感,進而激發自主學習的精神,這樣更好發揮教學效果!
焊接實訓學習總結 篇3
在新課改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位,關注學生的發展,不能把學生作為接納知識的.容器,而應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潛能達到極限努力開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其“跳一跳摘桃子”。另統的教學具有一定的預設性,那就是教師事先寫好教案,教學方式過于固定化,模式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因為教育對象是有差異的,因此必須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
1、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角色。
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應成為學生潛質的開發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學生心理的咨詢者、健康指導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而不是課堂教學的者。在教學中應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師有一碗水,應給學生一桶水,教給學生學會取水的本領。培養創造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2、在新課改中應恰當運用多元智能理論。
一個正,,應具備八種智能,如: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但每個人在各種智能的發展程度上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學中應差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揚強不弱。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其發明創造。
3、做新課改中的師。
首先、要轉換師生關系。新課改形勢下的師生關系,應是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要學會蹲下來與學生說話,要面帶笑容,目光要平視學生。
其次、要爭當“嚴師”。要嚴而有方、嚴而有序、嚴而有度、嚴而有情。
第三、要爭當“特師”。即課堂教學要有自己的特色、教學基本功要有自己的特色、培養的學生要有自己的特色。
第四、要爭當名師。要成為名師,必須搞科研,是自己的教學有理論支配。
4、教師應具備相應學科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素養。
作為教師應具備廣博德知識,做到橫亙古今,貫通中外,這樣才能在講課時引人入勝,深入淺出,左右逢源。還應具備深厚的理論素養,生動幽默的講課藝術。因為興趣在哪里,學生的注意就在哪里。還應具備的人格魅力,在學生中樹立威信。
5、新課改要求改變教師如下心理素質。
(1)改變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輕過程、輕能力輕方法的傾向。
(2)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單一,缺乏學科之間整合的現狀。
(3)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注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現狀。
以上就是我培訓之后有關理論知識方面的總結。由于水平有限可能說的不太清楚不太透徹,和抱歉。下面在談一談我個人的體會:
在培訓中,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溝通、碰撞,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足。理論上,自己的教學缺乏足夠的理論作指導,教學中有的現象,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
實踐上,在培訓期間聽了六節高中課,兩節初中課。初中的師大附中馬艷輝老師的課對我很大。他的課堂組織能力、語言藝術、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都較好。特別是學生回答后的及時點撥正是我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