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綜合性學習總結(精選6篇)
詩歌的綜合性學習總結 篇1
這學期結合本冊教材第六單元的語文實踐活動,我們班級開展了“輕叩詩歌大門——與詩同行”的活動。這一次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激發同學廣泛地閱讀了詩歌,不僅拓展了學問面,而且還深深地感受到祖國詩歌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漂亮與感情,了解詩歌的內涵,真是受益匪淺。
首先,我們給孩子們分組進行了明確的分工,調動孩子們各自回家搜集唐詩、宋詞、元曲與現代詩,并將搜集來的資料辦成小報,在教室張貼,進行閱讀與溝通。在溝通中,孩子們感受到了古詩與現代詩的不同之處:古詩的語言比較凝煉、內涵豐富;現代詩的寫法則比較自由,更適合抒發詩人的情感;還了解到了詩歌的分類與詩歌的表現手法……總之,孩子們在自己實踐中學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學問。
這次活動,使孩子們在詩歌的海洋中暢游的同時,也大開了眼界。當然,也學會了很多閱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技巧。例如:在讀詩的時候,知道了去聯系生活實際讀、不同的詩比較著讀、邊描繪畫面邊讀……,這些都是孩子們通過學習自己總結出來的閱歷,這些閱歷不僅可以關心他們更好地了解詩歌,也可以讓他們走進詩的意境中去,感受詩人當時的情感。在學習了寫詩歌的方法。
之后,我們又舉辦了詩歌朗誦會,孩子們在詩歌的朗誦中,充分展現著自己。放飛自己的心靈,思維跳動,想象力得到了豐富的伸展,在詩歌里表達自己的渴望與情感,令其他同學稱贊不已。
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對詩歌及詩歌朗誦都有了一些了解,也使參賽者的一般話得到了熬煉。同時使孩子們的實踐力量得到了熬煉。活躍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質量。
詩歌的綜合性學習總結 篇2
通過這一次綜合性學習,我學到了許多詩歌,知道了很多名句的出處;這些詩歌布滿了詩情畫意,他們有的通過詩歌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有的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還認識了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很多的詩人,知道了他們的生平事跡;還學會了按時間、類型、可以分為古體詩、現代詩等不同類型;更重要的是,在反復的吟誦中,我們也開頭學習寫詩歌。
在這次學習活動中,我嘗試著寫了一首古體詩,一首現代詩,在詩歌的寫作過程中,我放飛了自己的心靈,我的思維不斷跳動,我的想象力得到了豐富的伸展。
除此而外,我們也還學會了如何理解詩歌,和讀詩歌的方法:
1、理解詞語的意思
2、聯系生活實際、
3、想象畫面。所以說,這一次綜合性學習對我們的學問增長有了很大的關心,我們也找到了放飛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寫詩歌。
這是一個讓我們難忘的綜合性學習,我們認識到了詩歌的魅力,它激起了我們對詩歌的熱忱,必將影響我們一生。
我知道了從古至今詩人輩出。春秋戰國時最有名的有愛國詩人屈原;在魏晉南北朝時,曹操父子三人為詩歌的進展做出了貢獻;在唐朝這個詩的王朝,像詩仙李白這樣的人數不勝數,涌現出了詩圣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在宋朝,豪放詞人蘇軾、辛棄疾、陸游,具有婉約詞風的柳永、李清照,他們共同造就了輝煌的宋詞;另外還有“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他們使元曲達到了高峰;現代詩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響深遠。
我還揣摩著如何觀賞名家詩篇,我覺得首先要明白這首詩是描寫什么的,是狀物、寫景、還是詠物記人;接下來,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終,體會詩人在詩中要抒發的情感。讀詩有些好方法,例如,在讀李白的《古朗月行》時可以用邊想象畫面邊感受意境的方法去體會“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寫,可以用已學過的中國地形西高東低的學問來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句子,還可以用對比的手法來讀高適的《別董大》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情感等等,運用這些方法,可以關心我們走近詩人,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這樣,
讀了李清照《如夢令》,就能體會到詩人對自己“紅顏易老”的哀嘆含蓄;讀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___之痛了,也能想到蘇軾《赤壁懷古》的一腔豪情。“與詩同行”活動雖暫告一段落,但我覺得徜徉在詩歌海洋里的感覺,真是太奇異了!假如把詩歌比作海洋,我覺得我只得到了滄海的一滴水;假如把詩歌比作花園,我得到的僅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還得連續在詩的海洋里游覽,盡情地享受詩歌無窮的'魅力。
詩歌的綜合性學習總結 篇3
好玩的“輕叩詩歌的大門”綜合性學習即將落下帷幕,現將活動狀況總結如下。
一、總體狀況
(一)活動分模塊、分步驟有序進行。
活動分為“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兩個模塊。“詩海拾貝”分為“搜集詩歌”“整理資料”“觀賞詩歌”三個步驟。“與詩同行”有選擇地開展了“自己寫詩”和“舉辦詩歌朗誦會”兩個活動。
(二)同學們參加主動、分工合作良好。
在搜集詩歌階段,每個同學各搜集九首詩歌,包括一首《詩經》節選、三首唐詩、兩首宋詞、兩首元曲、一首現代詩,全班共搜集四百余首;在舉辦詩歌朗誦會時,全班同學分為二十二個小組,小組成員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舞臺上配合默契、表現杰出,爭奪一、二、三等獎。
(三)家校互動如火如荼。
語文老師將同學們活動視頻發送到班級群中,群中一片叫好聲,點贊聲川流不息。
二、活動收獲
(一)增長了學問,豐富了情感。
通過這次活動,我知道了詩的進展歷程;明白了讀詩要比較同一類題材的不同寫法和詩人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從《詩經·采薇(節選)》中體會到了超越時空的思鄉愁緒;《白樺》一詩我感受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理解中國文化,了解世界文化。
通過這次活動,我體會到了古老的詩歌文化和唐宋詩歌進展的巔峰之作,也感受到了現代詩的活潑親切,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同時,了解了俄羅斯文化的深厚雄渾、日本文化的精致靜遠、非洲文化的粗獷質樸。
(三)體會個人素養與團隊合作的相互促進。
通過這次活動,我明白了高素養的個人在團隊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更加理解團隊對個人力量增長的影響,兩者相互促進。
三、不足之處
本次活動開展活動還不非常充分,對詩歌的學習深度不夠,局限于老師講解。
這次綜合性學習即將結束,在下一次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將更加主動學習、更加廣泛涉獵、更加團結協作,努力讓老師、讓自己滿足。
詩歌的綜合性學習總結 篇4
這學期,我在教學中開展了“輕叩詩歌大門——與詩同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帶領孩子們游覽在詩歌的海洋中,廣泛地閱讀了詩歌,不僅拓展了孩子們的學問面,而且還使孩子們深深地感受到祖國詩歌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到詩中所蘊含的意境與情感,了解了詩歌的內涵。
我引導孩子們學會了很多閱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技巧。例如:孩子們在讀詩的時候,知道了看說明先理解詞語的意思,再理解全詩的意思,然后聯系生活實際讀、不同的詩比較著讀、邊描繪畫面邊讀等,這些都是同學通過學習自己總結出來的閱歷,這些閱歷不僅可以關心孩子們更好地了解詩歌,也可以讓孩子們走進詩的意境中去,感受詩人當時的情感。
在學習了寫詩歌的方法之后,我還要求孩子們試著寫了幾首童趣盎然的小詩,感受了一回當“小詩人”的感覺,讓孩子們體會勝利的喜悅。孩子們的詩中雖然還有著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間都洋溢著童真童趣,令我稱贊不已。
另外,我還布置了一項有意義的作業,讓孩子們依據本單元所學內容,自制一本書,自行設計,大膽創新,圖文并茂,發揮想象。在制作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積累了資料,還提高了繪畫、審美的力量,成了多學科的綜合性作業,效果特別好,孩子們完成得特別棒!
雖然這次活動時間很短暫,但輕叩詩歌大門,在孩子們面前呈現了一個漂亮的詩歌的世界,從而讓孩子們挖掘到了詩歌海洋中的很多珍寶。讓孩子們徜徉在詩歌的百花園中,讓生活布滿詩意,讓詩歌陪伴著孩子們成長,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啊!
詩歌的綜合性學習總結 篇5
參考了洪振濤老師對《鄉愁》的教學和李海林老師對《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的教學,我總結了一下,詩歌,特別是現當代詩歌的教學方法或者說是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對詩歌語感的培養,這個環節其實就是比較注重對詩歌的朗誦,感受詩歌的聲音,從而能夠比較直觀的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出來的感情,以及詩歌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如:《鄉愁》中,洪老師一開始就請同學們朗讀,并自己做示范性朗讀。
其次,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是學生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在學習意象之前,應當適當的向學生交代時代背景,作者自己的經歷,當時的心態,創設氛圍環境,這樣學生才能設身處地的體會當時的作者的心情,從而把握豐富蘊涵的意象,進而理解詩歌表達的感情。如:《鄉愁》中老師將作者的經歷與詩歌意象的變化想結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助于理解詩歌的意象。
再次,我們在教學時可以采用比較對比的方法來明確詩歌的特色。同一詩歌流派在藝術手法、情感表達或是意象使用上必然有其特別的追求,但是詩人在寫作時亦會采用一些有別于他人的選擇來彰顯與眾不同,不同流派則更是千差萬別,甚至在同一首詩歌中,由于詩歌意象或者虛詞的使用也會造成詩歌表達效果的好壞,因此,我們可以在詩歌中采用比較揣摩。就是“加一加、減一減、調一調、聯一聯、換一換、改一改”。采用這些辦法對文本的標點、字詞、句子、段落進行“加、減、調、聯、換、改”,設置一個參照物,讓學生在比較中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進而培養語感。
最后,就是一個體驗的問題,即,詩歌的意義,詩歌教學的最后要給學生們一個綜合性的體驗,而這個體驗是由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經歷,去體察語言運用的意蘊,詩歌整體感情,然后又教師加以總結,以此達到德育的目的。
對詩歌的教學最后應該歸結到語感的教學,這樣的目的一是要讓學生讀懂詩歌,二就是要讓學生由此掌握怎樣讀懂一篇詩歌乃至課文。以上就是我在研讀的兩位老師的教學之后體察到得一些教學因素,這里面肯定有諸多的紕漏,還請魏老師不吝賜教,感激不盡!
詩歌的綜合性學習總結 篇6
7月15日參加了宜賓市組織的研修學習,通過學習、交流,獲得了一些教學經驗,尤其是在古詩文鑒賞與解題方法方面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現就古詩歌解讀與解題方法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古詩歌的解讀主要從形象分析、表達賞析、內容把握、語言鑒賞四方面進行。
一、形象分析
詩歌形象分析,主要是指對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意象是詩詞情感的載體,是指詩詞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對象。
(一)形象的分類:
1、詩人自己的形象。詩詞這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為了便于抒發自己內心之情感,詩人詞家常常將自己融入詩詞中。如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將自己年老體衰、壯志未酬卻矢志愛國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
2、詩詞中描寫的景與物,也就是詩詞的意象。在詩人詞家心目中,世間萬物花草蟲魚、風雨霜雪、湖光山色、大漠孤城等等都可以入詩。如杜甫的《春望》中,草、花、鳥等景物都是形象(即意象),都傾注并融入了詩人無限的思想感情。
3、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古代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詩人詞家自己的替身,他們婉約地將自己與詩詞中的人物融為一體,表達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如柳宗元《江雪》中的“漁翁”。
(二)了解物象的特定含意:要真正理解詩詞藝術形象,就必須了解古代詩詞中的一些特定的意象,因為這些意象通常表達固定的思想感情。例如,“折柳”是贈別的代稱,“月亮”是思念故鄉、盼望團圓的標志,杜鵑(子規)渲染的是哀怨悲涼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落葉的失意的代名詞,“征蓬”“孤蓬”“歸雁”是思念家鄉的寄托物,松竹蘭梅是高尚情操的象征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詩人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達風格不同,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義性,鑒賞詩詞時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要仔細分辨、掌握分寸。如牡丹,一般都把它看做富貴的象征。然而,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清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卻與眾不同。原來,詩人寫這首牡丹詩的時候正在浙江公干。當時,他的故鄉洛陽已經被金兵侵占,不能回去了,詩人只得獨立風中看牡丹,是借看牡丹抒發戰亂使自己游離他鄉、思念故鄉的深情。
二、表達賞析
詩歌表達賞析,主要是對古詩詞表達方式、結構技巧、表現手法、修辭技巧以及語音表達的賞析。理解并掌握表達技巧:
1、基本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2、表現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以小見大、化虛為實、虛實結合、動靜相依、以樂寫哀、對比映襯、巧用典故、比興等等;
3、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雙關、對偶、夸張、借代、設問、反復等等;
4、語言風格主要有:樸實與華麗、含蓄與明快、文雅與通俗、豪放與柔婉等。
三、內容把握
這主要包括內容理解、情感體味、主旨領悟。
(一)內容理解:就是把握詩詞所敘何事、所詠何人、所寫何景等,有時也要求我們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做簡單的推斷、概括、分析、探究等。要注意抓住古詩詞的特點來進行內容理解,平時有意培養古詩詞的語感,積累古詩詞相關知識。要注意詩詞題材的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詩詞,內容理解自然不同。比如,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
(二)情感體味:即體會詩歌中所蘊涵的感情基調以及作者的情緒、態度、價值觀等。
古詩詞中常見的情感主要有:離情別緒(依依不舍、勉勵),寄情山水、田園(悠閑、傷感、喜悅、贊美、向往、隱逸),憂國傷時(借古諷今、同情百姓、為國擔憂),思鄉懷人,建功報國。
要注意了解詩人詞家的生平、思想、寫作風格和寫作背景,做到“知人論世”。如陶淵明向往田園歸隱之樂;王維的詩歌多是寄情山水之作;杜甫的詩作多是憂國傷時,同情百姓的疾苦;李清照后半生的詞作婉約凄切;陸游的詩詞多是抒發山河淪喪的痛苦和報國無門的孤寂;李煜的詞風多是頹靡傷感等。
(三)主旨領悟:即領悟詩詞里作品的`思想,或者理解作品蘊涵的哲理。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句蘊涵了怎樣的道理”、“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等。初中階段對古詩詞主旨的領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詩詞、懷古詩詞、詠物詩詞中。理趣詩詞中,一般都有膾炙人口的哲理句,抓住這些哲理句,就能準確的領悟主旨了;懷古詩詞中,歷史故事、古人事跡,只是感慨的觸發點,懷古傷今、借故諷今才是他們的目的;詠物詩詞往往不是單純地描摹事物,詠物是為了抒情、言志。
四、語言鑒賞
詩歌語言鑒賞是詩詞閱讀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理解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語言鑒賞一般側重從煉字品析、語句理解兩方面進行。
(一)煉字品析
煉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詩詞中用得精妙的字詞。古人寫詩,為了表達的需要,往往在遣詞用字時進行精細推敲和創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詞達到凝練精美、形象生動、含蓄深刻的表達效果。這種隊字詞進行藝術化加工的方法,就是煉字。要抓住所煉之字(即“詩眼”),探求該詞對突出主旨、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要注意煉字品析的“析”,不能憑空分析,泛泛地說用了什么修辭,說生動、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話,要結合語境,分析煉字使怎樣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蘊等。
(二)語句理解指詩人所描繪的景物的特點、詩詞意境、名句所展現的畫面等。
1、景物描寫:即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它往往能給詩詞增添無限的意趣。大自然的花草風雨、鳥樹蟲魚等都是詩人愛寫的,詩人借助它們表現自己豐富的情感。要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遠近高低俯仰的變化,景物所處的時空范疇。
2、意境欣賞: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意境欣賞,包括描述意境、概括遠近氛圍、選擇意境相近的詩句等。我們在欣賞古詩詞時應力求進入意境。這就需要借助想象和聯想。要根據作品中所表現的部分去想象、意會那些沒有表現的景和情,體會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欣賞詩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氛圍;根據這首詩情境氛圍的特點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
3、畫面描繪:就是發揮想象和聯想,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中展現的畫面。這要求忠于原作,抓住主要景物,展開合理的想象與聯想,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語言力求優美。
培訓是短暫的,但收獲是充實的。我將繼續通過這個研修的大好平臺,不斷學習充實自我,爭取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