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明網絡祭掃活動感想與體會(通用3篇)
2023年清明網絡祭掃活動感想與體會 篇1
柳青東風暖,抗疫萬眾心,緬懷先烈志,網絡祭英魂。在此清明時節來臨之際,恰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為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項部署,根據退役軍人事務部和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清明祭掃工作的具體要求,現就在清明期間開展網上祭掃英烈活動向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發出如下倡議:
一、追尋英烈印記,網祭緬懷寄語。以“致敬·20__清明祭英烈”為主題,以緬懷先烈、弘揚英烈精神為重點,開展網上祭掃,致敬英烈活動。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清明期間市烈士陵園將暫時關閉,由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祭掃烈士墓等相關工作。清明期間,我市將依托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戶網站和中華英烈網開設網上祭掃平臺,作為開展祭掃英烈等褒揚紀念活動的重要陣地和途徑,為廣大烈屬、退役軍人和社會各界開展網上祭掃紀念英烈活動提供便利。歡迎廣大市民朋友和退役軍人戰友們通過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戶網站、中華英烈網和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門戶網站,抒寫感言寄語,表達崇敬之心、感念之情、傳承之志。您只需登錄指定網絡平臺,輕點鼠標,輕敲鍵盤,即可進行網上祭奠。
二、講述英烈事跡,弘揚紅色品質。圍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對越自衛反擊戰、清明節、抗戰勝利75周年、志愿軍入朝參戰70周年等重大事件和時間節點,特別是20__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作出的講好長征故事、講好西路軍故事重要指示,廣大市民通過報刊、電視和微信、釘釘、抖音、QQ、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媒介,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社會組織通過開展主題活動、講專題黨課、感念英烈寄語、征文等形式,著重展示烈士遺物、家書、事跡史料和紅色經典影視、詩詞等文化作品以及身邊的英烈精神感人事跡、重要貢獻,在回溯歷史、回望英烈事跡的光與影、情與景中,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英烈精神,營造學習英烈、緬懷英烈、致敬英烈、守護英烈的良好社會風尚。
三、傳承英烈精神,匯聚抗疫合力。當前,正值抗擊疫情、恢復生產的關鍵時期,全市廣大市民要積極響應黨中央號令,把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服從疫情防控工作大局,進一步學習傳承英烈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為國為民犧牲小我的精神,堅定信心、同舟共濟,做到疫情防控與網上祭掃英烈活動同步推進,用英烈精神匯聚起抗擊疫情、恢復生產的巨大力量,迎難而上、頑強拼搏、科學防治,萬眾一心奪取戰勝疫情和發展經濟“雙勝利”。
2023年清明網絡祭掃活動感想與體會 篇2
隨著清明節越來越近,可以預見,會有更多地方加入到倡導和推廣“云祭掃”的行列中來,也會有更多人欣然接受這種綠色、安全、文明的祭祀方式和理念。
事實上,“云祭掃”被社會認可,不只是因為這次前所未有的兇猛疫情。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不遺余力地倡導移風易俗,積極引導文明祭掃,鼓勵群眾采取鮮花祭掃、網絡祭掃、居家祭掃等祭掃新方式。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給這種新風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清明“云祭掃”漸漸被更多人接受。同時,從消防安全和環境治理上看,“煙熏火燎”的傳統祭掃方式也不合時宜。
傳統節日之所以有綿延千載而不衰的強大生命力,恰恰是因為其能與時俱進,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傳承方式,但無論傳承方式怎么變化,其精神內核自始如一。作為二十四節氣中一個農時節氣與傳統節日的“雙肩挑”,清明在我國已傳承了幾千年,而在眾多清明習俗中,祭祖習俗最被看重。雖然清明節俗繁多、形式各異,但貫通于其中的核心價值乃是中華民族對生命的熱愛和關懷。人們對先人的追思緬懷,同時也是對傳承濟世德業、弘揚優秀家風的美好期待以及對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深深思考。
清明時節,帶上一顆感恩、緬懷、敬畏、虔誠、沉思的心,通過網絡“云祭掃”,既可以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撫慰和充實生者的精神和心靈。新的祭祀方式也一種是無形的情感培育,可以讓生者珍惜生命,承擔家庭及社會責任。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更深切地體會到“自由呼吸”是多么可貴,生命是多么可貴。凡是有助于“自由呼吸”,有助于呵護生命的事物,我們都應張開雙臂去熱情擁抱,比如清明“云祭掃”,這不只是特殊時期的一種替代性祭祀方式,還將會成為清明的新風尚。
2023年清明網絡祭掃活動感想與體會 篇3
梨花風起正清明。臨近清明時節,人們懷著誠摯的感情,緬懷祖先,祭掃先人,紀念前輩的功德,寄托后人的哀思,這不僅充分表達了國人感恩思源的優秀文化傳承精神,同時,也是人們對先輩踐行孝道的一種形式。
今年我們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使得人們不得不足不出戶,宅家抗疫。而大規模的人群聚集活動如清明祭掃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很可能讓我們好不容易取得的抗疫成果毀于一旦。3月24日,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倡導全省經營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推出集體祭掃、網絡祭掃、委托祭掃三項服務。
倡導文明綠色的祭掃方式既響應了“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工作號召,同時也表明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傳統習俗不斷創新的意識,更是滿足了現階段全社會成員的共同需求。祭祀的方式可以改變,內心的追憶和思念從未改變。
疫情當前,“網絡祭掃”不失為一個寄托哀思的好方式,更是一種時尚文明的新方式。有不少網站設置了網絡祭掃網頁,清明時可以進行網上掃墓,并且在這個網頁中獻花、留歌、點燭、留言,把自己的哀思表現出來。“網絡祭掃”既可以避免人群聚集帶來的風險和因燃燒紙錢等帶來的火災隱患,也方便、快捷,避免舟車勞頓。同時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方式拜祭,既符合綠色文明的祭祀理念,也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它將發揮更大作用。
清明祭掃主要是寄托哀思,懷念親人,關鍵的是在于自己的心意。逝者已逝,真正的孝順不是在祭掃先人上鋪張浪費,而是要珍惜眼前,尊老愛老,讓老人每天生活快樂和幸福,才是的孝順。文明祭掃,綠色祭祀,才是清明節的本意,網絡祭掃亦見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