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精選8篇)
2022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我想說的就是,是致良知四合院改變了我,通過學習,我認為我的生命狀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認為我收獲了很多,可以這么認為:假如有高人說,要把我變回沒有學習前(兩年半已前)的我,需要什么條件?那我我的答案是,不管給我多少錢,不管給我多少利益,我也不會走回兩年半前的我。
在沒學之前,生意上沒有多大的進步。做人整天穿著“皇帝的新衣”,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奉承的話滿天飛,假話連篇;在取得的了一些成績后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傲慢自大,好為人師,自私自利,也不知也不明很多時候自己的快樂已經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在不知不明中傷害了家人朋友社會,愛之不知怎么以道,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中成人之惡,不知不覺中教壞了多少人。總之,不明與貪欲一直是障礙我煩惱和事業停止不前的原因,也就是一直以來從來沒有過在心上建設過自己。之前所取得的小小的“成功”,也只是暗合道妙而已。
通過兩年半左右的學習,邊學習,邊踐行心道德事四部曲,從建設自己,建設心靈品質,開發心靈寶藏開始。現在自己的煩惱少了很多,看待困難和問題簡單了。正如四合院老師說的,心大了,事就小了。
當我明白人生的重大秘密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后,我的自信心強大了,因為本自量足,一直都有。
2022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 篇2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希望分享的主題是“修行”。
人一生就是個修行的過程,我們要不停地去修復與世界的關系,包括周圍的環境、人與事。在公司要作為其中的一員去修復與團隊成員的關系,達到同頻共振的工作效果;在家庭要修復與家人的關系,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而人格的力量會在修行中發揮強大的作用,當我們責己后發現各種問題時,要利用自己內心的能量和心力資源去解決問題,做到更好的自己,達到更佳的工作結果。
當遇到利己VS利他的問題時,“用心至善,私心了無”應該成為行為的指向標。我會一點點努力的。
2022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 篇3
什么是“良知”?“良知”一詞最早來源于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有言: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
直譯一下,“良”是指”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意思(注意不是”善良”的意思),“知”,可以理解為”智慧”。“良知”,直譯過來就是“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認清自己 明確目標 方得始終
中華圣賢諄諄教誨我們建設心靈品質。怎樣正確理解“心、道、德、事業”四個層面。
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
德是事業的根源,厚德才能載物。
建設心靈品質就是把我們心里的污垢去掉。把心靈寶藏開發出來,有了這樣一個顆心,我們的道自然就會展現出來。人生最大的戰略就是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成就他人,建設心靈品質。以心靈喚醒心靈。
在自己的工作學習中一定要時刻反省,檢討自己。從根本上就是要有一顆“利益他人心靈品質”的心。
2022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 篇4
1.想要提升人格的力量,就要去建設自己的心靈。起心動念,只有心里特別想做一件事,才能動念,才能把事情做成功,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也要自信。相由心生,回到心上,從心出發,建設自己,就是掌握人生和事業的基礎。
2.怎樣提高人格的魅力?真正能打動別人心的只有你的真誠和善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靠裝是不行的。多讀古人圣賢之書,你就會明曉人生更多的道理和真諦。
3.人格的力量不能忽視,甚至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人格的力量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2022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 篇5
立志"有志者,事竟成。"
人生的覺醒,明心靜心
在生命里修心, 無論是在家庭里,在團隊里,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不要給伙伴添麻煩,盡自己所能去幫助身邊的人。
立得住志 "出淤泥而不染":
立志讓我們的人生選擇變得簡單,時刻反省糾正自己,不做井底之蛙。立志在心,在心上垂直攀登。
2022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 篇6
規矩和場景非常重要:我已經有很久沒有像今天晚上這樣收攝自己。觀自己,觀其心,正其身,讓自己坐得筆挺。時刻保持警醒,一個多小時坐下來,感覺很好。老師提出看似有些嚴苛的要求,但實際上讓我更加感覺到我們是一個整體。通過紀律來規范和莊嚴大家,讓大家更為快速有效地進入學習狀態。
關于場景:今晚大家營造的能量場非常棒,最后一首《祖國頌》,民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家繼續這樣同頻共振,我們的學習會事半功倍。
自我的突破非常重要:我們大部分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能力(心靈品質的高度)駕馭不了我們當下的欲望,所以不停地陷入痛苦,原地打轉。當我們的心靈品質都提升的時候,當下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如何去除無明和私欲?從小我提升到大我,再上升到更大的社會責任,家國情懷,很多問題游刃而解。
2022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 篇7
第一點,通過這次學習,我更加明白“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句話的含義。以往我只看見“良知”兩個字,這次學習,尤其是“南贛治理”那五篇文章(《申諭十家牌法》《告諭浰頭巢賊》《祭浰頭山神文》《教約》《南贛鄉約》)的學習,讓我看到了“力量”二字的偉大。
我們剛開始學習致良知,自己還沒有找對方向,就很著急地讓企業員工或者家人也跟著學。可我發現陽明先生在治理南贛時沒有提到一句“致良知”,更沒有過說教。這其實就是一種力量的體現,是良知之“用”的體現。我之前主要著在對良知的“致”上,并沒有看到它的力量。但我們應該更多地去尋找這種力量。
第二點是關于“無所待而興起”的理解。海峰老師在分享陽明先生40天生擒寧王的故事時,說到“必定勝”和“必須勝”這兩個詞。我似乎明白了一點,我認為“必須勝”大于等于“必定勝”。因為“必須勝”意味著創造條件,然后才能實現“必定勝”。我以前不太理解“無所待而興起”這句話,也一直找不到抓手,但是這次學習后,我覺得自己找到了,我所理解的“無所待而興起”就是創造條件。
2022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 篇8
何為“仁愛之心”?陽明心學說讓我們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愛。白老師在回答中說:“要擁有這份仁愛,要有這么一份擔當,和報效祖國的能量。”我的理解是,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擔當、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語錄已經廣為流傳:“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因為擔當,因為崇高的使命感,華為才得以快速發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回歸初心,回歸仁愛之心,才能洞察發聲者的訴求。
何為“無聲的呼喚”?因為無聲,所以這種呼喚是細妙的、微妙的,很難被覺察到,盡管很難被察覺,但是它卻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戶為導向的思維。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以一顆仁愛之心,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別人感知不到的東西,才能洞察什么是“無聲的呼喚”,才能實現與“無聲的呼喚”進行無縫鏈接。
今天的品牌該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樣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顆仁愛之心傾聽消費者的“無聲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