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鄉村》觀后感心得體會(通用5篇)
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鄉村》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
20__年是特別而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新冠橫沖直撞驟然而來,席卷華夏大地;這一年“十三五”規劃如約而至收官在際;這一年脫貧攻堅決勝之時迫在眉睫……20__年我們攻堅克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能否激流勇進浪遏飛舟、能否夠迎難而上奪旗取勝、能否交上滿意的答卷,都是對黨員干部的一次考驗,在攻堅克難服務群眾中還需多一些人情味、泥土味和火藥味,才能決勝千里不負使命。
為民之心是飽含深情的溫暖,是最為平淡的人情味。攻堅克難能不能取得最終勝利,關鍵在人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都懂,但如何讓水溫柔以待,就需要廣大黨員干部有一顆為民的赤子之心,飽含對群眾的深情厚意,在服務群眾中多一點人情味。以民為本,當問需于民,從百姓的需求出發,多一些人情味。我想,如果武漢市某社區能夠對居民服務多一些人情味,從他們的需求出發,真正做到關心關懷,那么“隔窗喊話”也不會發生了。越是艱難時刻越要與廣大人民群眾共進退,他們是我們脫貧攻堅的主力軍,他們是我們戰疫勝利的堅實基礎。脫離了人民的戰爭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只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我們才能夠攻堅克難,取得最終的勝利,對群眾的那絲“人情味”就是要我們廣大黨員干部帶著“煙火”氣息到群眾中,當好群眾的“勤務兵”;帶著對群眾的“人情味”就是要求我們廣大黨員干部要時刻站在群眾的立場看問題、想對策;帶著“人情味”就是要心存群眾,用實際行動五溫暖群眾的心。唯有這涓涓細流的溫情方能匯集成江海之力,助我們揚帆遠航、凱旋而歸。
擔當之情是最堅定的步伐,是最為樸實的泥土味。什么是愛民如子?什么是以民為本?筆者以為只有將服務群眾之事做實做細做好,主動擔起為民的職責,用腳印去丈量出為民的深情,方式為民最樸實的話語。“有多少深情就有多少泥土”,道出的就是我們的干部用行動去丈量為民深情,用腳印走出為民之路,用實干擔起為民之責。坐在辦公室里空談“愛民如子”是談不出真情的;在文章里“渲染一腔為民熱情”是沒有根基的浮萍……越是攻堅克難的時刻,越是考驗干部的擔當和實干能力,領導干部沒有深入基層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就沒有權力說自己“愛民”;領導干部沒有走向田間地頭,沒有和群眾同甘共苦過就沒有權力說自己“擔當”。領導干部的“愛民味道”是腳上泥土堆積的味道;是在實實在在走基層沉淀出的泥土氣息。
實干之力是最無畏的護甲,是為了人民敢較真的火藥味。我們在這場戰疫中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就是因為有一群實干較真的戰斗英雄——無論是與死神爭分奪秒賽跑的科研人員;亦或是不畏生死與病毒斗爭的醫護人員;亦或是不眠晝夜在一線筑起防線的基層干部……這些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從不敷衍;在面對問題時絕不逃避,在越是艱難之中越是將一切可能想在前面,將戰疫的各種可能考慮在方案里,以極盡苛刻的措施為打贏這場戰爭做了完全準備。如果沒有他們充滿“火藥味”地挑刺眼,又如何能夠找到對癥的藥?如果沒有他們較真地細化方案,如何能夠在這次災難中書寫“中國的教案”。充滿火藥味的較真就是在困難面前不當墻頭草,在危險面前不做縮頭龜,在干事解難中不當和事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從人民出發,將人民的生命安全與幸福指數當成是最高旨意,他們才能如此理直氣壯地帶著火藥味直面困難,直擊問題。
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鄉村》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
由我省創作拍攝的反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題材的30集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鄉村》在央視首播,全市黨員干部通過電視、手機和網絡平臺進行收看,真實生動的劇情在我市尤其是扶貧戰線與基層干部、脫貧群眾中引發強烈反響,觀看者紛紛表達在不同崗位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的決心和熱情。
每個人物、事件、場景都倍感親切
作為涉農高校的教師,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黨員干部觀看《最美的鄉村》首播劇集后,感觸頗深。
曾培訓過栗農150多萬人次,幫助大批栗農脫貧致富的鄉村振興研究中心教授張京政觀看后,大贊劇情接地氣,“這些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雖然脫貧了,但距離全面富裕還有距離。今后,我將在科學研究、服務三農方面繼續努力,為廣大農民走向全面富裕多做工作。”
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孫勝顯特別感慨,“非常有幸,見證并親身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在我的身邊,那些服務鄉村的科技工作者,為培訓果農技術皮膚被曬得黝黑,為送技術一天奔波千公里深入山區……他們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堅守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駐村工作隊隊長趙敏在村里電視出故障的情況下,通過手機觀看了該劇,“劇情真實反映了脫貧攻堅精準識別時部分鄉村出現的識別不準問題。扶貧干部工作求真務實,深挖農村頑疾,還村民一個朗朗乾坤,為他們點贊!”
同為駐村工作隊隊長的王偉對劇中的每個人物、事件、場景都倍感親切。“幾年來我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都在這部劇中找到了共鳴,同時劇中成功的脫貧案例,也給我們很大啟發和激勵。今后我們努力讓鄉村更美,讓鄉親們的日子更好。”
扶貧干部的正氣打動人
“作為扶貧工作隊的成員,感覺《最美的鄉村》展現的貧困地區在脫貧攻堅中面臨的困難非常真實,非常深刻。”昌黎縣葛條港鄉黨委宣傳委員趙永新告訴記者,這些年來,看著自己結對幫扶的貧困戶日子越過越好,心里特別高興,“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更要幫助他們樹立依靠自己能力脫貧致富的信心,相信日子會越來越有盼頭。”
“主人公唐天石曾在索馬里維和部隊服役,他在市扶貧辦工作三年后,到青山鎮主管脫貧攻堅工作,面對村支書的不配合和個別村民的不理解,他說‘索馬里海盜我都不怕,脫貧攻堅這么大事情,我還怕受一點小委屈’”。昌黎縣檢察院政治部付大威說,這句臺詞讓他記憶深刻,“村里108戶中的27戶貧困戶,有的明顯是托關系評上的,能否正確甄別、怎樣處理和該村干群的關系、團結村民脫貧致富,都給觀眾留下了懸念。”
讓每個人的腰包都鼓起來
“在觀看過程中,內心很激動。劇中青山鎮新上任黨委副書記唐天石,敢于直面矛盾,為了做到扶貧對象精準識別,深入開展駐村調研,逐戶摸情況、算收入,這正是我和所有扶貧人平時工作的縮影。當前脫貧攻堅收官關鍵階段,我將繼續加壓奮進,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深入推動產業就業扶貧、飲水安全、危房改造、健康扶貧、教育扶貧、防致貧返貧等重點工作,高質量做好脫貧攻堅盧龍答卷!”盧龍縣扶貧辦副主任劉昌來說。
“作為一名村干部,看到這部劇很有代入感,也很感動。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全面沖刺的關鍵時刻,接下來,我將對我村脫貧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做實做細,確保全面脫貧不返貧,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現有的板栗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向縱深發展,讓每個人的腰包都鼓起來,切實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盧龍縣印莊鄉畢家窩鋪村黨支部書記劉國義說。
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鄉村》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3
20__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讓眾多醫護人員,不能和家人團聚。我們在家看春晚,吃年夜飯,而他們卻放棄和家人團聚的機會,奮戰在一線,在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們一路披荊斬棘,無所畏懼。在新型冠狀病毒面前,是他們沖到一線,不畏艱難,他們就是來自各個省市的白衣天使,是抗病毒路上的逆行者。
84歲的鐘南山爺爺,本來可以避開病毒的危險,安度晚年,但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時候站了出來。就跟17年前SARS病毒爆發的時候一樣。17年前他曾堅定地說:“把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這斬釘截鐵的話語,帶給全世界的是無比的震撼。
還有很多醫生和護士在春節期間,舍小家為大家,在接到消息后,毫不猶豫、義無反顧的離開家人,踏上去武漢的戰場,前去支援武漢。而后我們中國各個地區都在武漢最缺資源的時候,為武漢提供醫用品,為武漢提供新鮮的瓜果蔬菜。在新聞中看到這一幕,我在想:這次武漢一定會挺過去的。只要我們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在這場戰疫中,我們總能看到一面面黨旗飄揚在第一線;都能看到一個個“硬骨頭”奮戰在各個崗位上;從喊出來的“我是黨員,我先上。”按下紅手印兒的一封封“請戰書”;一個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他們用實際行動匯聚成打贏疫情防控狙擊戰的“硬核力量”。
從新聞當中我了解到,截止至20__年2月8日中午12點,山東省確診新冠肺炎407例,新增21例,全國確診達到34546例,這是個不小的數目。因新冠肺炎患者逐漸增多,醫院緊缺床位,武漢建起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共2600張床位,在全國人民的積極配合下,新冠肺炎患者人數逐漸下降,出院患者慢慢增多,這是個對于全國來說的一個好消息。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戰斗打響的那一刻開始,愛心捐款的人不計其數,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了,在疫情面前中國絲毫不亂,用它的冷靜沉著向全世界再次證明中國的強大。作為當代的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我深深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更加懂得了,只要億萬顆心連起來,就沒有我們中國過不去的坎,只要我們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就一定能戰勝“新冠”,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哪有什么歲月安好,只不過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病房里,走道邊,我們無時無刻不看見來回穿梭的白色身影,他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戰斗在戰場的最前沿,前面倒下,后面沖上前,他們是這場戰爭中的主力軍,先鋒隊。他們黑暗中的燈塔,給人希望;就像沙漠中的綠洲,讓人不再干渴;就像溫馨的庇護所,給人無限溫暖。這就是被我們親切稱呼的“白衣天使”。我代表新一代的小學生們,為你們致敬!你們就是“最美逆行者”!
老師點評:小作者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對“白衣天使”的敬意,他們是“最美逆行者”。小作者關注生活和新聞,是一位有心人,雖然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但是文章的語言卻大氣,有感染力,有號召力,看完之后為之震撼,不失為一篇佳作!
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鄉村》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4
和諧號高鐵迅速地穿過一幢幢高樓和大廈,眼前的風景在陽光下明暗交錯,一晃而過,美麗極了!似乎還不等我將這沿途風景看個夠,我已來到江南的名城——蘇州。
虎丘漫步
第一站自然是蘇州最有名的5A級景區——為了紀念吳王闔閭而建的——虎丘塔。自明代起,由于地基原因,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為“東方比薩斜塔”。虎丘塔的顏色早已經被歷史沖刷得染上了黑色與棕色,塔身上隨處可見的斑駁嶙峋,傳遞出強烈的的滄桑感。仰望高聳的虎丘塔,我仿佛踏進時光的隧道,我看到了吳越爭霸時的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我看到了天下太平時的小橋流水、扁舟漁火,我看到了經濟浪潮中的高樓林立、車流穿行……
姑蘇訪繡
蘇州最有名的是刺繡。那里的繡娘們,能把荷花刺得像真的一樣,特別的逼真,仿佛整個世界都從她們手中塑造而出: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水中悄然綻放,孤芳獨賞寒梅在雪中迎風傲立,自由自在鳥兒在樹林叢中婉轉而歌……眼前的一切令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我不得不感嘆于繡娘們高超的技藝、巧妙的心思!
我躍躍欲試地拿起針線,想要繡一幅金魚在荷塘里嬉戲的樣子……
得月品鮮
得月樓的蘇州小吃,玩賞蘇州不可錯過的一站。坐在裝潢得古色古香的老店里,我被一陣濃郁的食物香氣所吸引,那是得月樓的特色美食——鮮肉湯圓,我顧不得燙一大口咬下去,湯圓表皮的順滑與軟糯香彈;餡料的汁水飽滿、鮮香濃郁,瞬間。我吃完一個,又囫圇吞棗地咽下去另外一個……即使是現在,我想起那味道依舊會垂涎欲滴!
“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別了,難忘蘇州!
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鄉村》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5
我盼呀盼呀,終于盼到了星期六,我可以和媽媽一起參加小記者培訓班舉辦的“親子兩日游”的活動啦!早晨七點鐘,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坐上了開往蘇州的旅游車。
我們小記者的第一站是:蘇州樂園。剛到蘇州樂園,我就喜歡上了那兒。一進大門,就是一個噴泉,造得栩栩如生,那兒還有4頭有翅膀的獅子,其中一人坐在一頭獅子上,一只手拿著標槍,像是在參加體育運動呢。大家聽完帶隊老師的吩咐后,就迫不及待地去找自己喜愛的游樂項目,一溜煙的功夫一個人影都沒了。我和媽媽最先玩的是“空中蕩秋千”,我是個膽小的男孩,剛開始玩的時候,害怕后面的秋千撞上我,我緊張得閉上了眼睛。漸漸地我的心情放松了,仿佛背上長了一對翅膀,就睜開了眼睛,我好喜歡這種在天空中飛來飛去的感覺啊!那真是太爽了。隨后,媽媽玩了一個我不敢玩的項目——大擺錘,我聽到了一陣陣的尖叫聲,聽得恐怖萬分,心想:幸好我沒有玩,要不我的小命可不保了。
媽媽對我說:“我們去玩‘過山車’好不好?”我正要說不好的時候,媽媽像是猜中了我的心思,說:“你要做一個勇敢的男子漢嗎?”我只好勉強同意了,輕輕地說:“好吧”。我和媽媽坐在一排上,扣好安全帶,隨著一聲刺耳的鈴聲響過,過山車開始滑過了,起先過山車走得很平穩,我心里一想也不過如此,可是一下子過山車的速度快了起來,像飛一樣,又傾斜地往上一升,我緊緊地抓住扶手,心“怦怦”直跳,害怕自己會掉下去。過山車到了一個最高點停頓了一下,然后直線往下沖,大家大叫“啊……”叫聲此起彼伏,我的胸口悶得發慌,也跟著大叫起來,這下子終于好多了。
游戲結束了,我瞧瞧媽媽,媽媽臉色煞白。“兒子,沒事兒吧。”媽媽關切地問我。我拍拍心口說:“沒事,還行。”玩“過山車”真是太刺激,太能鍛煉人的膽量了。
隨后,我們玩了旋轉木馬、宇宙大戰、碰碰車……
當我們沉浸在游樂的快樂中,集合的時間卻已經到了,我們依依不舍地登上旅游車去旅館,望著這美麗的蘇州樂園,心想:再見,蘇州樂園,我一定還會再來的!我還會來玩著那驚險刺激的“過山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