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觀后感4篇
焦裕祿觀后感
今天我看了《焦裕祿》,這部電影. 1962年,年僅40歲的共產黨員焦裕祿,調任蘭考縣縣委書記。
焦裕祿是艱苦樸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著補丁的衣服,一件舊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嚴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窩窩頭,小咸菜。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干糧,手拿雨傘,和群眾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他堅持生活在群眾之中,和群眾同甘共苦,哪里最艱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為公,一心為民,唯獨沒有自己。
在蘭考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忍受著肝病的痛苦,日夜堅持工作,后來病情嚴重惡化,變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頑強的意志忍受著劇痛,在狂風、大雨、沙窩、激流里奔波,蘭考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他走了120多個大隊。為治理蘭考的三害,改變全縣36萬人民的貧困面貌,他帶著重病堅持工作,堅持戰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僅42歲的好干部焦裕祿于1964年5月14日離開了人間,但他永遠活在蘭考和全國人民的心中。
家中僅剩一點錢了,妻子原答應給孩子做一頓紅燒肉吃,可剛一出門,卻碰上了焦裕祿,他說把錢已送給別人,不要買肉了。晚飯桌子上,小兒子哭鬧著把玉米窩頭扔到地上,叫著要吃肉。他一氣之下打了孩子,讓他把窩頭拾起來,并耐心告訴他有窩頭吃就很不錯啦,多少人連這還吃不上呢!孩子含淚抽泣著答應再也不扔窩頭了。看著孩子那瘦弱單薄的身子,他的心里也一陣酸楚.
當焦裕祿的癌病不得不住院時小兒子來到他的床前,抽噎著說:“爸,爸--我再也不要吃紅燒肉了,我只要爸爸,嗚……”焦裕祿慈愛地撫摩著他的頭.
可是焦裕祿卻匆匆地離開了人世,離開了他為之奮斗的蘭考縣和那里的人民。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品質永遠也不會被人們忘卻,他像一座豐碑永遠屹立于我們這些后人的心中,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忘了為人民服務,鞭策我們勇往直前.
焦裕祿觀后感2
晚上手拿遙控器隨意的換臺,無意中看到了焦裕祿正演到第二集,我一口氣看完,使我感慨萬千,焦裕祿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在于他是一個純粹的共產黨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焦裕祿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在于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焦裕祿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還在于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清正廉潔,勇于承擔責任。一、學習焦裕祿精神,提高黨性、道德修養
焦裕祿同志是人民的好兒子、黨培養的優秀干部,作為一個父母官,他沒有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有著一顆愛民的仁厚情懷,深入百姓,體察民情,訪寒問暖。他前往蘭考縣委報到,衣著簡樸,輕車簡從,一路步行,當他看到一群饑餓的孩子時,他拿出了自己攜帶的全部干糧;當他第一次參加縣委會議時,他提議與會同志先到蘭考火車站看一看,當看到鵝毛大雪中靜靜等待的饑民無奈的眼神、當看到火車來臨時饑民爭先恐后逃離家園的決絕,眾人被深深震撼;當他聽說政府的救濟糧沒有及時發放時,他震怒了;當得知養牛老人被牛角撞傷,生命垂危,想見他一面時,他不顧自己已經十分羸弱的身軀,深夜冒雨前去探望;在一家老小尚未溫飽的情況下,他還用自己本不富裕的收入資助更需要幫助的貧苦百姓……。面對雙目失明的老人,焦裕祿同志深情地說出“我是你們的兒子”,這是怎樣的一種人民情懷!這是多么崇高的人格力量!
焦裕祿同志在工作上實事求是、身先士卒,頂風冒雨,明察暗訪,不顧病痛,用科學發展觀描繪出了蘭考的新篇章。
焦裕祿觀后感3
xx年3月29日,組織上安排我們觀看了電影《焦裕祿》,劇中焦書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心幫助勞苦大眾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焦裕祿這部電影給我上了一堂如何為人處世,如何開展工作的課程。
焦書記親民、愛民、為民,心中裝滿了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精神值得我學習;焦書記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值得我學習;焦書記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情操值得我學習。
在那個條件艱苦的年代,生產落后,物質貧乏,焦書記來到條件十分艱苦的蘭考,他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義無反顧的迎難而上,帶領蘭考人民走上改善環境脫貧致富的道路。他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蘭考人民身上,無私幫助貧困群眾,廣泛聽取人民的意見和建議,在蘭考這個氣候惡劣、條件艱苦的地方創造性的開展各項工作。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條件比過去好了很多,我們更要倍加珍惜這全體人民不懈奮斗的成果,繼續保持焦書記戰勝任何困難的決心,腳踏實地,努力工作,將焦裕祿精神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