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傳承焦裕祿精神
在社會轉軌、矛盾凸顯的新時期,人民要求公正,社會呼喚法治,部署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開展,通過察民情、聽民意、糾四風,“焦裕祿精神”正在各級黨員干部身上回歸,社會公正在穩步顯現。我們相信,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社會主義法治的春天已經到來,通過對“焦裕祿精神”的發揚傳承踐行,公平正義將常伴人民群眾身邊,我們一定能跨過“塔西佗陷阱”
焦裕祿是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的榜樣,他親民愛民、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植根于對黨的信念、對人民事業的無比忠誠,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踐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空前改善,共和國綜合實力躍居全球第二,成就有目共睹。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一些黨員和干部的宗旨意識淡薄了,對人民群眾的感情變化了,致使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社會矛盾凸顯,公權失信,權威不彰,如果不予以警惕,必將危及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為此,今年3月18日在河南省蘭考縣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工作參加縣委常委擴大會議時,以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理論告誡全黨:如果公權力喪失公信,無論你說什么,人民群眾都不會相信。故必須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避免陷入公權力失去公信的“塔西佗陷阱”!真是震聾發饋,催人奮起。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是黨的根本宗旨,焦裕祿精神的歷久彌新在于他自覺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科學求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找到了以淤泥覆蓋飛沙再在其上植樹種草的“貼膏藥、扎針”的有效措施,依靠群眾苦干實干,短時間治住了沙害、堿害、水旱災害,奪得糧食豐產,解決了群眾最關注、最迫切的溫飽問題,所以從饑餓逃荒中走出來的蘭考人民世代紀念他。新時期人民群眾呼喚“焦裕祿精神”歸來,正是對脫離群眾,不關心群眾利益的惡劣風氣的另一種不滿的呼聲。所以新一屆黨中央開展的以轉變作風為目的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切中時弊,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擁護。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是廣大人民群眾世代盼望當家作主,建設公平正義、安寧有序、尊嚴和諧生活追求的集中體現。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提高到決定性地位的深化改革進程中,社會主義法治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歸根到底是規范市場主體的法治經濟,這就需要通過國家審判機關將黨領導人民群眾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反映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法律制度嚴格公正地予以施行,以“制”施“治”,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公正,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社會秩序。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勵精圖治,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通過深入地法制教育,依法辦事、依法維權的觀念已深植民心。但公權力面臨脫離群眾的“塔西佗陷阱”危險是現實的,司法權也不例外。如何跨越“塔西佗陷阱”?按照要求,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良方,也是唯一正確的道路。怎么走,就是要傳承發揚“焦裕祿精神”,呼應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要求,轉變司法作風,提升司法能力,廉潔公正司法,讓司法公信隨著“焦裕祿精神”的傳承重返民心。
像焦裕祿同志對黨的無比忠誠那樣,以“三個認同”堅定“三個自信”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的智慧結晶,符合國情,體現民意,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歷史選擇,獨立自主、科學創新、公平公正、共同富裕,是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理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是能有效組織人民包容創新、和諧共進、自主自強的行之有效的本土規范體系。鴉片戰爭以來,我們向西方學過求過,但得到的只是“老師們”的侵略掠奪,是西方的“老師們”真正教會我們,要發展、要強大、不受欺辱只能靠自己,由此增強全體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法治道路、司法制度的“三個自信”,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建設者、捍衛者。
像焦裕祿同志對人民的事業無比忠誠那樣,踐行“三個統一”
社會主義法治是全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這一事業是黨領導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把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規范制定為全民遵守的國家法律,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意志。國家司法機關就是執行人民意志,施“制”為“治”,懲罰犯罪,制裁違規,維護誠信,彰顯公平正義,讓經濟發展、社會安寧、人民樂業、國家安全。故對黨的忠誠就是對人民利益集中體現的國家法制的忠誠,以盡責的履職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就是對人民忠誠的最好體現。這就要求人民法官努力鉆研業務,具有扎實的法學功底,嫻熟的司法技能,高超的群眾工作藝術,剛正不阿的司法品格,具有較強的司法能力,說得清、道得明、判得公,自然會得到廣大群眾對裁判結果的認同。
像焦裕祿同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那樣,踐行司法為民的宗旨
群眾遇上難題,利益受到侵害,希望到人民法院找個說法,討個公道,這就需要我們像焦裕祿同志那樣深入群眾,有群眾感情,弄清事實,確認證據,把生澀的法條術語變成鮮活的群眾語言,說清道明,讓群眾接受。司法裁判的結果為群眾認可就有權威,就有公信。中國的傳統是懼訟的,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愿意對簿公堂,這就需要我們送法上門,調解說理,定分止爭,促進和諧;一些群眾尚不富裕,訴訟困難,這就需要我們人性司法,以民為本,救助救濟,予以心靈慰藉,體現血肉聯系。因此,只要心里裝著群眾,身上就會少有特權習氣,就能公平公正,排憂解難,司法公信自然由民立,由心生。
像焦裕祿同志廉潔奉公、一切為了群眾那樣,廉潔公正司法,以公開促公正,把審理的程序、過程、結果示之于民,以事實證據法律說話,兩袖清風,剛直不阿,忠于事實,忠于法律,秉公裁斷,以優良的作風彰顯公正,人民群眾對裁判結果就能信服。
像焦裕祿同志科學求實、攻堅克難那樣,面對司法體制機制不順的難題,依靠群眾智慧和黨的領導,深入調研,敢于擔當,大膽穩妥改革,呼應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權責一致、科學周密、保障有力、確保公正的司法體制機制,重構司法權威。
在社會轉軌、矛盾凸顯的新時期,人民要求公正,社會呼喚法治,部署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開展,通過察民情、聽民意、糾四風,“焦裕祿精神”正在各級黨員干部身上回歸,社會公正在穩步顯現。我們相信,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社會主義法治的春天已經到來,通過對“焦裕祿精神”的發揚傳承踐行,公平正義將常伴人民群眾身邊,我們一定能跨過“塔西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