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汪金權老師先進事跡的幾點體會
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有太多的感動和收獲,湖北省蘄春四中優秀教師汪金權的感人故事就是極為生動的一例。我作為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教師,因職業使然,在暑假期間通過網絡、報刊和電視等媒體,幾度重溫了汪金權老師的感人故事,無不讓我肅然起敬,愴然淚下,由衷的感動涌入到筆端,深刻的感悟流露到筆尖。
1963年,汪金權出生在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獅子鎮郝子堡村,自幼家中十分貧窮,靠鄉親們的資助才完成學業。1987年,他從華中師大畢業后,被分配到蜚聲中外的黃岡中學任教。一年后,在師生們的挽留和同學們的驚訝聲中,他毅然決然的回到了蘄春北部山區的一所高中任教,一干就是20多年。這些都源于他對于教育事業強烈而神圣的責任和使命感。為了這份責任和信仰,他主動放棄城市的優越條件,放棄重點中學的崗位,一頭扎進落后的山區中學。他生活條件艱苦,卻給了學生最深厚的愛,他用最真誠的心愛護著他教過的每一個學生。他的行為無聲地告訴我們,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給了老師;國家把孩子們送給學校,就是把國家的未來托付給了老師,老師必須竭盡全力,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人。為了這份責任,汪金權同志不論在多艱苦生活條件下,他都毫不動搖地常年堅持著;為了這份責任,不論在什么情況下,他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中,把教學放在第一位。他的行為塑造了新時代優秀教師的鮮活形象,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素質教育的踐行者;什么是真正的愛崗敬業、廉潔自律;什么是真正的淡泊名利、樂守清貧;什么是真正的無私奉獻、大愛無邊。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將時刻用汪金權同志的事跡去鞭策自己、激勵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教育事業中去, 堅持樹立以下四種觀念:
一、最受人尊重的價值觀
汪金權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也許我的肉體只能蝸居在大別山的一隅,但我的靈魂會跟隨我的學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電線桿,也許只能永遠地矗立在那兒,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遠方;我可能永遠是一座橋,能讓學生踏著我的身軀走向希望的彼岸。”
教育事業是人類 最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不僅可以影響一個學校 的孩子,還可以影響整個社會。作為華中師范大學的優秀畢業生,汪金權老師毅然放棄較為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主動從全國名校黃岡中學回到大別山深處的蘄北山區,在蘄春四中一干就是 22 年。他把為山里的孩子營造享受公平教育的機會作為個人的最大愿望和終身追求,充分體現了“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紅燭精神,深刻詮釋了“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教育事業的崇高在于奉獻”的人生信念。他的事跡是當前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教育的生動教材。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汪金權老師扎根山區甘當人梯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平凡中創造偉大,要像汪老師那樣,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意志、在艱苦的地方建功立業,做好小學美術教育的模范實踐者。
二、最寶貴的財富觀
汪金權老師無比自豪的說:“我之前是一個普通老師,現在還是一個普通老師,課堂才是教師創造財富的地方。20多年來,我親手培養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學。他們中的很多人出身貧困,如今卻分布在全國各地,事業有成,這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汪老師通過言傳身教,扎根山區高中20多年,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召學生,感染學生,從不打罵學生和體罰學生,他像愛護眼珠一樣愛護學生自尊心。他從不求他的學生人人上名牌大學,但要求個個先做合格公民。他提倡學生輕松學習,從不布置課外作業,每天只練一頁字。他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生“四會”:會讀書,會寫字,會說話,會作文。他每一節課給五分鐘時間讓兩到三名學生上臺演講,每個月給每個學生一次演講機會。他組織學生長年累月練書法,組織學生每人每月買一本課外讀物,放在班內書架上,這樣就組成一個活動書庫。他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悟,在悟中賞析,并且在朗讀中,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互比互評,以此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自由進取意識和愿望。
在汪金權老師的言傳身教下,陳卓彬等20多名學生在國家和省級中學生作文競賽榮獲高中組系列獎項,陳未鳴、張玉成等100余名學生的千余篇詩文習作在《語文報》、《中國校園文學》等報刊發表。先后指導陳卓彬、張先龍、張有良、范緒枝等多名學生在市級以上各類作文比賽中獲獎。面對這些最寶貴的財富,汪金權老師感到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