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焦裕祿》觀后感心得體會
電影《焦裕祿》觀后感看完電影《焦裕祿》后,深受感動,有許多感悟:
第一幕:焦裕祿到南考縣,第一次開黨會,就說了一句話:“我建議我們同志到火車站去看一下。”與會同志到火車站后,看到大雪紛飛的晚上,大部分乘客坐在火車站外面露天的臺階上等火車。雪片落在他們身上,他們也無動于衷,氣氛一片死寂?吹竭@里,觀眾們也許心痛不忍,哪怕給這群人支個臨時帳篷也好啊!然而,焦裕祿反思的卻是:為什么那么多人會背井離鄉,我們火車站的救濟物質堆積如山為什么沒有派發下去!難怪老百姓都要離開生養多年的鄉土。
悟:當面對老百姓的疾苦時,光有觸痛的眼淚是不夠的,還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的苦痛根源才是關鍵。
當然,當面對百姓疾苦時,連觸痛的眼淚都沒有,那就是麻木不仁了。愛民的情結是為民的助動力。
第二幕:聽到村長女兒說大學生已到火車站,因受不了南考縣的艱苦生活條件準備離開時,焦裕祿忍受著病痛追到火車站。趕上了大學生,向他遞上了一袋南考縣的鄉土時,說“我來的急,沒有什么禮物,只有我們南考縣的一抔鄉土送給你。”
悟:這一幕也許大家并不陌生——《西游記》里面,唐太宗送玄奘西行時,送上的離別酒里面就摻有一抔鄉土。唐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后回到了故土長安。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漢武帝劉徹就送了他一袋鄉土。張騫游歷西域各國,歷經無數磨難,甚至當過匈奴俘虜。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重創匈奴后,張騫才得機會逃脫;氐介L安時,已經是二十七年以后了。
所以,劇中焦裕祿望著遠去的火車幾近絕望時,轉頭發現大學生“回來了”,想留住人才:留人不如留心。
第三幕: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村長的腿讓牛給拱傷后,夢中不斷呼喊焦裕祿的名字。 于是村長兒子跑到焦裕祿家里,將正在病痛中的焦裕祿從床上叫了起來。焦裕祿又忍著病痛,冒著傾盆大雨跑到村長家里去看望村長。
悟:也許好多人看到這一幕覺得有做作之嫌。我卻要為《焦裕祿》辯解的是:當老百姓對我黨同志提出一些并不合理,幾近荒唐或尷尬的要求時,我們該怎么應對?我想,學習焦裕祿是無可厚非的,他在教我們認真對待人民心聲,合理的或不合理的,甚至近乎荒唐或尷尬的。不曾就應某運動員的要求在其籃球上簽上了總書記的大名嗎。這里包含的更深層次東西是“認真對待人民的態度。”這是一種為民、親民的作風。
第四幕:為了解決基層干部營養不良的問題,他冒著破壞“統購統銷”的政治風險,從產量富裕縣搞來糧食,拯救了黨的寶貴財富——基層干部。事發后,主動承擔后果,接受上級檢察。
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國家政策是善,黨的紀律是善,上級命令是善,人的生命也是善,當這些善惡標準相互沖突時,我們該怎么抉擇?
王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既然無所謂善惡,那么怎么知善,怎么為善?答案在于“意之動”。我們的意念該怎么動?
在國家的“統購統銷”政策和黨的寶貴財富——基層干部的生命之間,焦裕祿的知善為善之念動向了后者。
他啟示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意之動向,始終是指向民意的。
第五幕:焦裕祿臨終前三個愿望:
第一個是要看見南考縣種出來的麥子。第二是在死后,能葬在南考縣的沙漠里。第三個是看著子女成才懂事。
悟:武則天死后,留了塊無字碑,讓后人來評說她的功過是非。因為她篡了李家天下,對天下人心總有點欠疚。然則,一個人的人生意義總要等待歷史來評說總歸是有點遺憾?纯唇乖5摰呐R終感人行為,再看其一生作為,用人生來詮釋人生,不需要歷史來裝點,活得真實、自在、坦蕩而毫無愧疚與遺憾。
怎么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當公平正義的維護者,焦裕祿給了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