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觀看建團百年節目心得(精選8篇)
小學觀看建團百年節目心得 篇1
今天是中國共青團成立的100周年,看完建團百年節目,我深深感受到共青團的不易,這100年的風雨同舟,100年榮耀征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每一代的中國青年有每一代的使命,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大旗交賦到每一代的青年手中,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勤于學習,不為浮躁所擾,從歷史和實踐中,珍惜青春美好年華,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努力做到學以立德,學以立志,學以明道,爭做國家棟梁之才,要做到“君子坐而論道,少年起而行之”,不要夸夸其談,從實踐中明以立志,用自身行動讓五四精神更加奪目閃耀。更要以“五四精神”為鞭策,承擔起傳承和實踐“五四精神”的旗幟,弘揚五四精神。
青年是民族的脊梁,新時代青年定要有頑強拼搏的精神,我們這一代青年,條件優越,往往缺少艱苦的歷練,所以我們要做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當代青年更要心懷天下,正所謂“天下是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熱血筑成的,我們的平安是先烈們創造的,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的先輩們,他們在強權面前不低頭,覺醒保衛祖國完整的心,是我們學習榜樣,新時代的美好生活通過一代又一代愛國青年創造的,從“雷鋒精神”到“兩彈一星”,從“中國飛人”到“中國女排”,作為一名中國青年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可敢忘記?
中國青年就要鑄造一顆不怕艱難,積極向上的“中國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保持和黨中央一致,緊跟時代的步伐,創造出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小學觀看建團百年節目心得 篇2
最后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 長大成人。養父養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她。女兒很努力 上了大學 最后成了單親媽媽!
弟弟少了胳膊,但是不自卑,他相信他沒了一只胳膊照樣可以做出一番事業。殘缺的身體讓他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勤奮。他從蹬人力三輪車開始,多年以后終創出一番事業,找了個老婆,有了個溫馨的家庭。記得他說的一句話,媽媽生了三次我,一次出生,一次得了肺炎,醫生都說沒救,最后媽媽堅持救了回來,第三次就是76年大地震。他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想用今生最大的努力來回報他的母親。給母親一切物質上的好生活,可是母親的心已經碎了,是任何物質都彌補不了的,她的愧疚心折磨了她的一輩子。
32年后姐姐在汶川大地震中和弟弟相遇才明白,原來母親當時的決定不是遺棄,以及其他種.種...最后原諒了母親。
"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這是母親經常說起的一句話 。真的是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真的失去了,永遠都無法挽回了。請珍惜現在所有美好的一切,不要讓以后后悔,特別是自己的父母。
災難、挫折、是不能打垮我們的,它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堅強,更加的有勇氣去面對以后的生活!困難都是一時的,而面對困難的態度卻可以是永遠的。哎~不說了沉思了好久才寫了那么多的字,看看吧,看過這部電影才能真正的了解。最后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盡自己所能,奉獻愛心、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愿所有的朋友親人都能平平安安,一帆風順。
小學觀看建團百年節目心得 篇3
《奇跡男孩》是一部極為動人的電影,其中感人肺腑的親情,珍如至寶的友誼以及忠貞不渝的愛情被詮釋得淋漓盡致,在此亦不必贅述。而電影里所貫穿的對“普通”的渴望值得細思。
也許你會時常聽到:“如果小時候不努力,你以后就會很普通。”但我想表達的是——普通不是“貶義”詞,平庸才是。所以,能在夜空中像其他的星星一樣閃爍也是種幸福。
奧吉想要的不過就是——像普通孩子一樣被接受并擁有朋友。我奶奶曾告訴我:“是大衣的料便做大衣,是襪子的料便做襪子。”其實,“話糙理不糙”——在夜空中,月亮只有一個,但星星有千千萬萬,說明大部分的我們只能做星星。但請不要氣餒,因為做好自己的那一顆星就是對夜空最大的貢獻。
做好一顆星,要定下合理的目標。目標遠大是對的,但如果目標過分遠大就會成為一種高不可攀的“奢求”。明白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么后,再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分析,最終得出的才叫遠大目標。否則那就叫“頭腦發熱”。
做好一顆星,要完成眼前的小任務。現在的我們本職工作就是學習。遵守校紀班規,聽從老師指揮,認真完成作業,積極參與活動是我們分內必做之事。將它們一一完成好,是我們現階段的任務。完成人生路上一個個這樣的任務,成功必定緊握手中。
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沒有健壯如虎的體魄、聰明絕頂的大腦、沉魚落雁的美貌。所以完成以上兩條,也許并不能幫你成為月亮,但一定可以幫你成為夜空中的一顆明星。
請一定記住:普通不是平庸,做一顆會閃爍的星星,同其他星星一起為夜晚打著節拍也是一種成功、一種幸福!
小學觀看建團百年節目心得 篇4
這世界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往往都不會是一定公平的,更是殘忍地奪去了小主人公奧吉與常人一樣的面龐,與常人一樣的生活。
成為一名宇航員是奧吉一直以來的夢想,電影一開始便陳述了奧吉的夢想。因為自卑,他從得到宇航員頭盔這個生日禮物起便一直戴著它,不管是家里還是戶外,他不想讓人看到他的長相。奧吉從一出生就患有柯林斯綜合癥,為了生存下來,他經歷了27次手術。盡管如此,他的容貌還是令人感到畏懼,這使他感到無比自卑。但當他感到自卑時,他會幻想他的夢想成真,他成為受萬眾矚目的宇航員英雄,這會讓他感到快樂,可以說夢想便是他前進的動力。
當然,他的成長離不開他身邊每一個人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奧吉的母親為了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自己的一切,用自己的方式無時無刻地陪伴在奧吉的身邊。為了讓奧吉融入這個世界,她義無反顧地承受著奧吉對她的怒火,將他送進了學校。奧吉的父親身為家庭的頂梁柱,更是堅持犧牲自己的時間,用心陪伴奧吉,并激勵著奧吉。奧吉的姐姐從來都是被父母忽視的一個,但這并不影響她對奧吉的愛,她從不會讓父母在她身上花費時間,在必要時,她也會開導澳際,減輕父母的重擔。校內當他受到排擠和歧視時,他的朋友、老師會陪在他身邊。
“我的老師,我的姐姐,因為他永遠支持我。我的爸爸,因為他總是逗我笑。特別是我的媽媽,她從不放棄任何事,特別是我。布朗老師分享的最后一句箴言寫到‘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人生苦戰,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人,你只需要用心去看。’一個小孩破繭成蝶總是如此。它需要夢想,需要陪伴!
小學觀看建團百年節目心得 篇5
看中淚水真的止不住,說男人堅強,不容易哭,那是因為真的沒被感動,也可能是我不太“堅強”。
故事開始發生在1976年7月27日的晚上,一家四口(龍鳳胎姐弟)享受天倫之樂。
可是悲劇就發生在凌晨3時42分左右,天空異常,一片紫光,地動山搖。姐弟在睡夢中被驚醒,姐姐恐懼的跑到窗邊,看著窗外的房屋一座座的瞬間倒塌,哭喊著“媽媽”。爸爸媽媽在樓下更是緊急如焚。母親沖到樓房入口進去救孩子,被丈夫拽開,自己沖了進去。就在沖進去的一剎那,整座樓房全部倒塌,丈夫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妻子。
這段沒有什么海誓山盟,沒有什么甜言蜜語,只是一個丈夫用行動證明了他無言的愛,在這種危難關頭才體現了真正的情感。房屋倒塌的時候母親撕心裂肺的哭泣催人淚下。
父親死了,幸運的是兩個孩子壓在廢墟中,壓在同一塊板的兩端,沒有死,都已經奄奄一息了。救援隊來的時候發現當時的狀況兩個只能救一個,如果不盡快兩個都活不成。我想這是世上最難抉擇的一件事,而且是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兩個孩子做抉擇。最后母親默默的說:“救弟弟”。這三個字是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說的出口。在廢墟黑暗中的姐姐聽到了媽媽說出著三個字的時候,淚水瞬間從眼中落下。我想這幼小的心當時肯定涼到了極點。
弟弟被救出后胳膊沒了,姐姐在廢墟中被抬出后,都認為已經死了,天空磅礴大雨打在她渾身血跡的身上,奇跡的是她活了過來。
她恨他的媽媽,“救弟弟”這三個字永遠刻在他的耳邊,
小學觀看建團百年節目心得 篇6
今天放假,沒事搜了“唐山大地震”來看,一句話震撼匪淺!
我首先承認我為之流淚了。我不知道要寫什么,或者是凌亂的思緒,但是我已經很久沒這么感動了。
與其說是唐山和汶川地震帶來的震撼,倒不如說是那厚重的母愛感染了我。以前不懂事,總是和媽媽吵嘴,吵后就后悔,媽媽說沒關系,天底下哪有母親會對子女記仇的呢,我不信這句話,但是看了方凳和劇中母親的情感之后我相信了,我也明白了這份真愛。
唐山大地震距離我們太遠,因為那時還沒我們的生命。只記得汶川地震時,我整整一個月都沒精神,沒和任何人爭吵過半句,因為我覺得生命能得以延續,就已經是萬幸了,還有什么好爭好強的呢。感謝那次地震給我帶來的心靈洗禮。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更高的認識。
同時,也讓我對自然災害有了更多的懼怕感,不是怕對自己帶來的什么,而是怕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同學等等帶來災難,今年8月份又莫名的來了場泥石流災害,奪去了上千人的生命,我為之傷悲。然而就是那讓我痛斥的天災時,我兒子誕生了,就是國家設為哀悼日的8月15日,這為我帶來莫大的幸福和成就感。或許這一切都是天意。我只能說我對生活更加熱愛了。
地震,洪澇,泥石流等等,都是考驗人民的經歷,僅是經歷而已,再大的災難總將成為歷史,大愛無疆,奉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曾經我是不以為然的,以為是用來安慰人的話,而今我深信不疑。沒有奉獻和愛心,劇中的方登也不可能再汶川地震中碰到失散多年的弟弟,得以對母愛的重新認識的機會。
這部電影,同時在有限的生命這個課題上也充分表露,我不知道該如何寫,但是知道我會更多的珍惜我的生命,和我對家人朋友的那份情。
小學觀看建團百年節目心得 篇7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做革命。”
中國的近代是屬于紅色的,而這紅由淺而深。
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來香港與13省的革命代表開商討武裝起義的大計,組織一場全國性反清不能運動。清政府派暗殺部隊刺殺先生,社會小人物組成的仁人義士浴血奮斗,竭盡一己之能保護孫先生,由此腥風血雨染紅了1920__年的10月天。(實際是8月)
“先生我們會等到這一天嗎?這一天何時到來。”“你們會看到這一天的……我是看不到了。”他堅定的目光仿佛還未敘述完自己對革命的信心,身體卻應槍聲倒下,鮮血暈開了微紅的十月。《十月圍城》將那段深埋的歷史呈現在我的眼前,觸人心魂。
重光。孫先生到港前四天收到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李玉堂堅定地說:“我兒子只能是個商人。”李玉堂明白在這個動蕩的年代,沒有人生,只有命運,他寧愿用自己的一切換取重光的那怕一點所謂的人生。他說自己只出錢不出力,但當他為革命黨捐第一分錢的時候,他就已經是革命黨人了。其實他自己是明白的。李玉堂拉著重光,而重光用堅定的目光看著父親失措的神情,說:“我不做亡國奴!我不做亡國奴!”那力量仿佛是他十七年積蓄下的,無可抗拒。懷表“哐當”一聲掉落在了冰涼的石板上,如同炙熱的理想突兀卻有必然地撞在了現實冷酷的身軀上。最終,重光躺在父親的懷里身體漸漸冰冷,李玉堂只能在這次行動成功的喜悅中痛苦。
“我不做亡國奴!我不做亡國奴!”
“我活了十七年,原來就是在等著一刻……”
他毅然用自己十七歲年輕的生命渲染了革命。
阿四。“過了明天我就娶你。”一張單薄的卡片上,滿載著阿四羞澀的幸福。而,今天,誰又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呢?這樣的電影中本來就很難承受這樣的愛情,但這也是影片中唯一的一處溫暖。阿四和阿純的愛情沒有華麗的諾言,僅有的是他們的純真和質樸,他們是冰冷中溫暖的存在,也都因為身處革命的十月而不得不過早地夭折了。如果說阿四對阿純的愛是寄居在心靈深處那么他對重光少爺的愛則是蟄伏在表面的。有人說阿四是奴性的,無我的,但這早已在他抱住閻孝國的腿不放的時候被全盤否定了,他無私的愛,他的感恩之心早已是他人格中的那最為亮麗的一抹。他不是那個時代奴隸的縮——仿佛看到他穿著臟兮兮白卦子,破舊的布鞋,傻傻的笑著拉著黃包車奔跑著,而他追逐的方向即是幸福。
看完電影后,直在想著一個問題,為了保護一個人,而他的到來僅僅兩小時而已,卻犧牲了這么多人,值嗎?不過,又想起陳少白說過:“孫先生就是希望,孫先生就未來,中國就只有一個孫先生。”所以無數的仁人儀士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他們輕如草芥,與世浮沉。他們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保護的誰,因為他們的目的不同,他們并不是為了革命,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們都不知道何為革命?為何革命?“我叫王復明!我叫王復明!”在生命線停止的那一秒,他用盡全力推倒牌坊的同時,也盡力喊出了他的名字,只為讓別人知道自己叫王復明,他說“過了明天我就回少林了。”說話的那一刻他無比的幸福,滿足。因為要打壞人,因為要回少林,所以他可以不知道自己獻出生命要保護的是誰,他不知道什么是革命。終于看到一家三口團聚的畫面了,而那只不過是重陽死前的幻境罷了。一個賭徒也渴望家人團聚,因為他身為父親的責任被喚醒了,所以他不惜生命保護了自己的情敵,用自己的生命憤力一擊。他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一個單薄的女孩子,狠狠的抵住了門,只為等待炸彈暴炸的那一刻與那些行刺者同歸于盡。他只是靜靜地說“父親,女兒不孝……”她只知道“爹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她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但她巾幗的氣慨正如她的名字——方紅——方乃浩氣湯湯,紅為碧血悠悠。
他們原因不同,追求不同,理想不同,他們只唯一相同的是都不知道自己保護的誰,什么又是革命。他們如此的義無反顧。
也許《十月圍城》中都并不一定是真實的情節,但我們應該相信,那個年代的本質就是那樣真實,是用鮮血染紅的十月。
小學觀看建團百年節目心得 篇8
《奇跡男孩》,一部很不錯的電影,整片思想在第一堂課的名言中就提出了:“在正確和善良之間選擇,請選擇善良”。
電影《奇跡男孩》改編自全球暢銷小說《奇跡》,講述了一個溫暖千萬家庭的成長故事。10歲的奧吉天生臉部畸形,此前一直在家中和媽媽自學。當他小學五年級時,奧吉進入父母為他精心挑選的學校上學。在這里,奧吉將與校長、老師以及性格迥異的同學相處,他不尋常的外表讓他成為同學們討論的焦點,并終日受到嘲笑和排斥,就連好不容易交到的新朋友也似乎不太值得信任。幸運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奧吉的父母、姐姐一直是他最堅強的后盾,在他們的支持與關愛下,奧吉憑借自身的勇氣、善良、聰敏影響激勵了許多身邊的人,并收獲了友誼、尊重與愛,最終成長為大家心目中的不可思議的“奇跡”。
沒看電影之前,看到評論說電影講“校園霸凌”、講“對異類的包容”,但在觀看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故事在一點點不動聲色地用愛意呵護每一個人。狗狗的去世與主線無關,但令人柔軟;孩子們打完一架,緊張過后作出大笑的補償行為,最后奧吉把難言的感情寄托在望向水域,四個男孩子站成一排,望向水域。所有復雜的情愫與感觸就這樣交付給自然,如釋重負,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所以主題不斷升華,故事里不僅僅是對弱勢群體的愛與關心,而是對每一個猶如孤島的你我都給予溫暖,當最后一句“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人生苦戰”的獨白出來時,不禁眼眶溫熱。
片中最令我有所感觸的片段是,奧吉住院帶的手環被父母收集起來粘在畫框里,成為了這個家庭特有的藝術品。這個道具意味著這一家之前經歷的波折,姐姐也提到作業都是在醫院寫的。一家人竭盡全力讓奧吉擁有了健康的身體,但面對心靈的成長,家人的力量是達不到的。融入社會,正視自己的不同,調整心態去面對,是父母給奧吉的新課題。也是父母在全力呵護之外應該對孩子盡到的責任。
看電影時一直沒有哭出來,但數次鼻頭微酸,片子里沒有煽情的處理,主創非常克制,老師的每月箴言都和善良有關。在一個家庭觀眾為主的溫情故事里不過度煽動觀眾的情緒在我看來是導演的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