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條棉被》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4篇)
《半條棉被》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
“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用“半條被子”的故事刻畫了共產黨人時刻心系群眾的形象。近日,位于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的“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入選第三批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90多載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諸如“半條被子”的溫暖這樣的為民愛民之舉,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不勝枚舉,凝結在其中的革命精神歷久彌新、永不過時。
尋初心之根,涵養家國情懷。在汝城縣沙洲村民俗廣場,“半條被子”大型雕像矗立中央,鮮紅的“半條被子”猶如一面鮮艷的旗幟,映照著共產黨人的初心。1934年11月,紅軍長征途中,3名女紅軍借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時把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了下來。這種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心上的初心本色,在中國共產黨人身上代代相傳,正如“時代楷!睆埜磺逡痪洹拔覀兯龅囊磺,都是為了國家”,充分彰顯了共產黨人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崇高精神。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我們更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撣去思想上的灰塵、淬煉政治上的堅定,在堅守初心中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問使命之本,勇挑責任重擔。“半條被子”的溫暖背后,是紅軍戰士將寒冷甚至犧牲留給自己的擔當和奉獻。當年,紅軍正是靠著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的大無畏精神,戰勝了沿途的重重困難,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新的長征路上,“半條被子”的溫暖激勵著我們敢于擔當、勇于奉獻,才能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新的“婁山關”“臘子口”。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用生命擔當使命的新時代英雄戰士杜富國,為了任務敢拼命、為了戰友不惜命,一句“你退后,讓我來”,充分彰顯了當代軍人的非凡擔當。真正的共產黨員,面對艱難困苦,就要以“偏向虎山行”的膽識、“敢啃硬骨頭”的拼勁,敢于迎難而上、砥礪前行,自覺做起而行之的實干家,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
揚時代之帆,致力偉大實踐。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唯有不忘初心,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贏得未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守初心、擔使命,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具體體現在干事創業上。當前改革攻堅正處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愈進愈難而又不進則退的時候,廣大黨員干部應在感悟“半條被子”的溫暖中強化事業心、責任感,努力當好新時代的突擊隊員。始終保持“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的緊迫感,保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鼓勁揚帆再出發,真正把使命刻在心上、扛在肩上,不讓職責掛空擋,不讓承諾放空炮,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擔當,努力推動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半條棉被》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
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共有31個小故事,其中我對“四渡赤水”這場戰役印象最深刻。這則小故事主要講了: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在貴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進行運動戰。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在他等人的領導下經過整編,繼續進軍。為了擺脫數十萬敵軍從四面八方對紅軍追擊、堵截和包圍,親自指揮紅軍,在云貴高原展開一場靈活機動的運動戰。1935年1月29日,紅軍從遵義出發北上,一渡赤水,準備從四川瀘州和宜賓之間北渡長江,與紅四軍方面會和,北上抗日。此舉引起蔣介石的極大恐慌,急調重兵布防在川黔邊境,封鎖張江。2月8日,紅軍二渡赤水,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戰遵義,殲滅貴州軍閥王家烈部,重戰桐梓、婁山關和遵義,并殲滅敵20多個團。為了進一步迷惑和調動敵人,紅軍于3月16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假裝北渡長江。3月22日,他指揮紅軍突然掉頭東下,四渡赤水,南渡烏江,直逼貴陽。當時蔣介石正在貴陽督戰,見紅軍矛頭指向貴陽,自己周圍的兵力空虛,慌了手腳,喪魂落魄,急調滇軍火速馳援,實現了他部署的“調出滇軍”的目的。在長征中,紅軍所表現出來的英勇艱苦的精神和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無比頑強的生命力,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無堅不摧的強大戰斗力量。
看完這本書后令我心情無比激動,我們要發揚長征中紅軍戰士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更明白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深刻道理,牢固樹立跟黨走的信念。
20__年7月1日,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91周年紀念日。在這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來臨之際,我通過讀“紅書”——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來重溫歷史,讓我進一補加強對黨的認識,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
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共有31個小故事,其中我對“四渡赤水”這場戰役印象最深刻。這則小故事主要講了: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在貴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進行運動戰。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在他等人的領導下經過整編,繼續進軍。為了擺脫數十萬敵軍從四面八方對紅軍追擊、堵截和包圍,他親自指揮紅軍,在云貴高原展開一場靈活機動的運動戰。1935年1月29日,紅軍從遵義出發北上,一渡赤水,準備從四川瀘州和宜賓之間北渡長江,與紅四軍方面會和,北上抗日。此舉引起蔣介石的極大恐慌,急調重兵布防在川黔邊境,封鎖張江。2月8日,紅軍二渡赤水,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戰遵義,殲滅貴州軍閥王家烈部,重戰桐梓、婁山關和遵義,并殲滅敵20多個團。為了進一步迷惑和調動敵人,紅軍于3月16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假裝北渡長江。3月22日,他指揮紅軍突然掉頭東下,四渡赤水,南渡烏江,直逼貴陽。當時蔣介石正在貴陽督戰,見紅軍矛頭指向貴陽,自己周圍的兵力空虛,慌了手腳,喪魂落魄,急調滇軍火速馳援,實現了他部署的“調出滇軍”的目的。在長征中,紅軍所表現出來的英勇艱苦的精神和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無比頑強的生命力,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無堅不摧的強大戰斗力量。
看完這本書后令我心情無比激動,我們要發揚長征中紅軍戰士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更明白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深刻道理,牢固樹立跟黨走的信念。
《半條棉被》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3
漫漫長征,不知有多少英勇的戰士倒下。他們憑著必勝的信念,爬雪山,過草地,不畏嚴寒,風里來,雨里去,他們個個的有堅強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正像那意大利著名的長篇小說——《牛虻》中的主人公亞瑟,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仍然毫不畏懼,從容不迫。
當干糧吃盡、無食充饑時,戰士們吃起了樹皮、樹根、野草,有的戰士甚至被活活的餓死、累死,他們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戰斗,但絕對沒有一個人像狡猾可惡的敵人低頭、投降,他們擁有那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堅貞不屈的高大形象。如果沒有正確堅定的信念;如果沒有奮不顧身的戰士;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難道此時還會存在自由和平幸福的生活嗎?雖然當時的戰爭犧牲了許許多多的戰士,但是他們的優良品質,頑強不屈的精神,仍存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他們舍小家,保大家,離別自己的親人,保衛祖國,保衛我們共同的家園。多么可貴的精神啊!這些英勇的戰士們時刻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著;時刻為將來幸福和平的生活而奉獻著,努力著。
烈士,英勇的烈士,我贊嘆他們,敬佩他們,我愿做一只中國的“牛氓”,為新世紀譜寫動人的贊歌。
《半條棉被》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4
“半條被子”,恒久溫暖;魚水濃情,千古流芳。《半條被子》講述紅軍長征時期,三位女紅軍借宿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見到徐家連御寒的被子都沒有,臨走女紅軍用剪刀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開,將半條被子留給了徐解秀。紅軍走了,徐解秀惦念了五十多年,也將這個感人的故事在心頭珍藏了五十多年。紅軍戰士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首先想到老百姓的需求,展現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榮辱與共、風雨同舟的魚水深情和共產黨始終依靠群眾、始終為了群眾的不變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