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學習心得(通用10篇)
大國工匠學習心得 篇1
擱筆凝望窗外,華燈初上,千家萬戶燈火璀璨。燈光吞噬夜的黑暗,偌大的城市宛若白晝。不禁想起了大國工匠——王進。
王進,一名帶電作業工人。雙腳踩在高壓線上,身體像蜘蛛一樣懸著,這是王進的工作常態。在惡劣的環境下,王進和他的團隊創造了中國六百六十千伏高壓電網帶電檢修記錄。沒有任何經驗可循,難度呈幾何倍數增長……盡管困難重重,但他們依然成功了。20xx年,中國一千千伏特高壓電網正式通電,如此高壓的電網的帶電檢修作業史無前例。而它落在了王進的肩上。他和團隊耗時一年制定作業預案,進一步改良秋千法。王進憑著極限化的.耐力、體能、膽量、意志、責任心和過硬的本領,圓滿完成了這次史無前例的高空帶電作業,他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他坦言:“讓所有老百姓每時每刻都可以用到電,這就是我們最終的責任吧!”
生活中不乏有許多王進這樣的大國工匠,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工匠精神,會為他們的事跡感動,也會為他們真心地點贊。
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腳踏實地,熱愛崗位,兢兢業業;是以一身犯險而保大業平安,以一人之力而系萬民康樂。祖國的強大離不開匠人匠心,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工匠精神的傳承。處于青春的我們要學習工匠精神,全面發展,培養意志,增強責任心,努力提高自己,爭取以后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國工匠學習心得 篇2
陳兆海,中共黨員,1974年12月出生,1995年畢業于天津航務技工學校測量試驗專業,現為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測量首席技能專家,作為測量施工的主要負責人,他是索塔上隨叫隨到的“蜘蛛俠”,也是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的獲得者,更是創下了靠人工測量方法,將沉箱水下基床標高精度控制在厘米級的奇跡……一次次挑戰、一次次跨越,專業、專心與專注已經融進他的血液之中,他用執著與堅守、用心與細膩,一次又一次撰寫著中國工程的技藝和傳奇。
他執著專注、不忘初心。從“攻克懸索安裝”到“高精度測量”,他不僅精煉了“中國速度”,更創造了“中國精度”。
從我國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工程;及我國首座航母船塢——大船重工香爐礁新建船塢工程;到國內最長船塢——中遠大連造船項目1號船塢工程;再到我國首座雙層地錨式懸索橋——星海灣跨海大橋工程,以及大連灣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順利承建的背后,都見證了他攻堅克難、精雕細琢、勇于創新和追求極致的匠人匠心。
一路走來,陳兆海在平凡中創造著非凡,在非凡中演繹著感動。用工匠精神對待每一個微小的細節,持之以恒追逐匠夢、嘔心瀝血傳授技藝,憑著對測量事業的執著與熱愛,陳兆海將一團團永不熄滅的激情火焰點燃在無數的點與線之間,他所蘊藏的`不竭奮斗與赤子情懷彌足珍貴,不僅照亮了自己別樣的人生,也詮釋出新時代央企工匠的風采與活力,更托起了輝煌的中國夢!
大國工匠學習心得 篇3
臨清是明清時期出產貢磚的地方,劉更生曾專程去臨清古城區和舊窯址搜集古磚,但終無所獲。孰料機會卻找上門來,與臨清相鄰的茌平縣有幾位中醫界朋友,因當地籌建金元時期的歷史名醫成無己的紀念館,找到劉更生求教文獻典籍相關事宜。他得知劉更生正在搜集臨清貢磚,很快給他送來六塊“仿古建筑專用磚”,范本正是臨清貢磚大青磚。作為友情回報,劉更生專門用一塊大磚刻了篆書作品“至人無己”,贈送給成無己紀念館。
前不久,劉更生教授的研究生小張,去齊河考察民國時期山東名醫郝鳳章的故居。在老宅的墻底下,撿到一片有些殘缺的青瓦,讓劉更生一直愛不釋手。他說,郝鳳章是民國時期山東中醫界的著名人物,興辦了私立山東國醫專科學校,享譽全國。我省的骨傷科名醫梁鐵民、針灸名醫杜德五都是他的學生。民國時期,南京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廢止中醫案”,引起了當時中醫界的強烈反對。當時全國中醫界推選了六名代表,到南京抗議請愿,經過多舉措抗辯,終于使此案未獲實施。郝鳳章就是當時的六名代表之一。這塊郝鳳章老宅的青瓦,何其厚重呀!剛過完春節,劉更生就來到工作室,在這塊青瓦上刻下篆書“道在瓦壁”。這四字出自《莊子·知北游》,揭示了大道無所不在、常處低微的深遠意義。
大國工匠學習心得 篇4
近前,觀看央視首播的“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晚會,感觸頗深,那些受到隆重表彰的“大國工匠”,個個技藝精湛、匠心筑夢,而他們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擇一事,終一生。李萬君,獨創一槍三焊新方法,用柔情呵護“復興號”的筋骨;夏立,組裝妙至毫巔,鋪就嫦娥奔月星途;王進,在“電波”上起舞,守護著萬家燈火通明……他們是一個個普通的人,在普通的崗位上干著普通的事,而他們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復的干,最終鑄就不普通的事業。
細節決定質量。“大國工匠”中的幾位都是負責把控飛機、火箭、高鐵等技術質量的,從他們手里加工出來的都是一批質量要求相當高的產品,如有0.01%的質量問題,飛機、火箭可能墜落、高鐵可能脫軌。這讓我想到在平時設備維修中,遇到小問題、小毛病時,常以“差不多”、“還湊合”來解釋,殊不知“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工匠精神”,將本職工作做到分毫不差,哪怕再小的細節,也要全心專注,全力以赴,不斷修煉自身“內功”,秉持精益求精、刻苦鉆研、甘于奉獻的工匠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企業才會不斷發展壯大,大家才能過上越來越幸福的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們的制造業大而不精,因此,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我們單位作為全路最大的機務段,歷經蒸汽、內燃、電力多次轉型,現在正逐步邁向高鐵時代,今年段職代會上鮮明提出“推動大段向強段轉型”,堅持目標導向,堅定不移的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實現從“體量優勢”到“質量優勢”的根本性轉變。這就要求我們的一線職工要提高自身素養,學習先進技術,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把本職工作做好,自我約束和要求,把自己培養成高技能人才,技術水平提高了,才會大有作為。
大國工匠學習心得 篇5
通過看核電站領軍人喬素凱,國防軍工業陳行行,維修工人王樹軍,火箭焊接安裝高鳳林,地質鉆探者朱恒銀,特高壓帶電作業人員王進,鉗工夏立,復興號高鐵轉向焊接員李萬軍,油田開采譚文波,修復工匠李云鶴等領軍人物最大感觸是,不管是各行各業的人只要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不斷創新,不怕吃苦,敢于亮劍的精神最終會得到成功的,為國家帶來更大的利益,帶來最大的輝煌。
只要對黨忠誠,敢于擔當,有努力奮斗拼搏的精神,我們的夢想會讓中國再升一個新高度,我們執著、勇敢、奉獻、堅守,會讓我們中國富起來,我們敬業、精益、專注,不斷創新會讓我們中國強起來。
大國工匠學習心得 篇6
今天,項目部組織全體職工觀看了央視一套播出的20__年度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節目,講述了那些大國工匠們用雙手匠心筑夢的震撼而又感人的故事。他們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他們成為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大國工匠們精益求精的精神讓他們創作了各種工程上的“中國精度”。高鳳林,焊接火箭“心臟”發動機的中國第一人,面對0.08毫米的管壁,他0.01秒的精確控制,是中國航天高成功率的保障;夏立,一個普通不過的鉗工,但是能將手工裝配精度做到頭發絲直徑的1/40--0.002毫米,他親手裝配的天線指過北斗,送過神舟,護過戰艦,亮過“天眼”; 喬素凱,作為國內唯一核燃料組件修復團隊領軍人,4米長桿完成水下3.7毫米的修復工作,難如用抓大象的工具抓螞蟻;陳行行,一個年僅29歲的國防年輕工匠,在高精密數控加工上不斷改進工藝和技術,將無數尖端武器裝備上薄薄的殼體以100%的合格率加工出來。
大國工匠們勇于創新的精神讓他們攻破了無數技術難關,讓“中國制造”達到新的高度。朱恒銀,一個普通的鉆探工人,用智慧、毅力,向技藝的巔峰不斷挑戰,徹底顛覆傳統的定向鉆探技術,讓由30多個小時的取芯時間一下縮短到了40分鐘;王樹軍,一個普通的維修工,闖進國外高精尖設備維修的禁區,針對國外產品的設計缺陷,突破進口生產線的技術封鎖,生產出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功率低能耗發動機,讓中國在重型柴油機領域和世界最強者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
大國工匠成功的背后,更離不開他們不畏艱險的氣魄和持之以恒的堅守。靠著無畏的勇氣,王進在特高壓帶電作業這個世界最級危險職業崗位上,成為正負660千伏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上帶電檢修的世界第一人;冒著生命危險試驗新技術的譚文波,最終研制出電動液壓地層封閉技術,打破了地層封閉工具都要從國外引進的局面。持之以恒的堅守,更是工匠精神的基礎,如堅守大漠20年的譚文波,如堅守核電站26年的喬素凱,更有李云鶴老人,靠著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在風刀沙劍的敦煌面壁六十二年,寫下一百多本修復筆記,獨創了大型壁畫整體剝離的巧妙技法,讓掩藏的更為久遠的歷史舒展卷軸,無限增值。
大國工匠們代表的是千千萬萬的基層勞動者,他們,在平凡中堅守,用歲月輪回,鑄就民族騰飛的臂膀;他們,在執著中超越,將無限忠誠,轉化為彰顯中國的力量。他們的精神,應成為我們工作的動力,他們的事跡,是我們人生道路的榜樣。
大國工匠學習心得 篇7
自20xx年"五一"開始,央視新聞推出記錄性節目《大國工匠》,節目分為八集,分別講述八個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中國工人。他們是勞動的楷模,有著愚公那份堅定不移的精神。
胡雙錢,一個專門加工大飛機零件的工人,是大飛機制造首席鉗工技師。35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曾面對其他高薪資好工作的誘惑卻無動于衷,幾十年的職業生涯,加工過數十萬個零件,零件的精密甚至達到一根頭發絲的大小,而所有的的零件中沒有一個是次品,他被稱為航空"藝人"。日日夜夜全身心投入在自己的崗位,對家庭的照顧少之又少,也獲得無數獎項,是對家人的安慰,年老的他依然想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多做十幾二十年的貢獻。
同樣為航天事業獻身的還有高鳳林,與胡雙錢不同的是,高鳳林從事火箭方面的工作,他被譽為火箭"心臟"焊接人。0.13毫米的焊線誤差,一次焊接工作就要數萬次點焊,工作的艱辛有時候讓他十分鐘都不敢眨一次眼,連呼吸都很小心。高鳳林,國家高級技師,每一個焊點都凝聚著中國人的夢想,這些夢想隨意火箭飛向太空,探索宇宙。
撈紙大師周東紅,三十多年置身于撈紙的過程中,是宣紙工藝高級技師,每做一張紙就有上百道工序,每一天數不清的紙張,每一天都是重復著撈紙的動作。所有的紙都被他撈出了質量,撈出名氣。正因如此,國內許多著名書法家都點名用他做出的宣紙。從業多少年,敬業多少年,把每一件產品都做出最好的質量,同時也把自己的技藝練得深厚。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崗位,每一個崗位都會有那么一種精神:奉獻自己,貢獻他人,貢獻社會,堅定不移的站在自己的崗位。
看了講述這三人的節目后,我感觸很深。這些人是多么偉大,多么敬業,為了集體的利益,犧牲小我,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同時他們的細心與執著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傳承無畏的精神。有一句話說得很對,"勞動最光榮",無論勞動者從事什么工作,他們都是光榮的,他們的工作都是神圣的。
"五一節",國家統一節假日,是為了讓所有人知道勞動者的存在,勞動者的不容易。美好未來靠勞動去創造,放下安享,讓自己種出勞動的果實,盡自己所能,為國家和他人多做貢獻。
大國工匠學習心得 篇8
3月1日晚觀看了“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了解了這些“大國工匠”的故事,這些勞動者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其實是在做最不平凡的事情,他們的傳承和鉆研、執著和堅守,使他們成為了國寶級的技工,成為了平凡中的最不平凡的人。
他們的精神也使我受到了啟發,我們做老師的其實不也是一名“工匠”嗎?教授知識、培養人才,我們在教課時也一樣需要傳承文化、鉆研教材、堅守師德、執著教育,這些工匠面對的還只是一些物體,而我們需要去教育的是“人”,這就更需要我們去學習這些工匠的執著精神,以認真鉆研、執著教育的心態去上好每一節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學生成長,教會學生做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大國工匠學習心得 篇9
看完《大國工匠20__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我認為時代的進步不能僅僅依靠理論知識,一個國家的底氣,除了他們擁有的高素質高文化的國民之外,還需要一群不畏艱苦在國家科技技術第一線熬夜奮戰,努力創新的技術工人們。每一位在不同崗位上的技術工人,用他們的刻苦專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創造著一個個不可能而卻又可而為之的奇跡,也在詮釋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至理名言。最直觀的感受莫過于,“技術強國”這四個字。
大國工匠學習心得 篇10
工匠精神: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中國,一個歷史悠久,文明千年的大國,從吃穿住行,到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綿延不絕。小到0.01的尺寸,大到跨越千里的工程,精到毛細針管的`分毫修補,準到點滴的校對符合,無一不是工匠精神的完美體現。
看著電視上那些貌似與我的生活并無緊密相關的行業和人物,頭腦中想到的卻是勞動技術課上的生動畫面。“老師,為什么一定要畫木工加工線啊?差不多不就行了?我想早點動手操作。”“不就差一點嗎?老師干嘛要對我要求這么嚴格?”“我只會用剪刀,能不能不用刻刀?我害怕!”“老師我做不好,我放棄了!”……
是啊,我就是這么較真的老師。孩子們啊,這一分一毫看似不重要,但是代表了勞動的態度。這好與不好不重要,態度決定一切,難不難看沒關系,步驟操作是規矩。原諒我的較勁與嚴格。因為,你們是未來的我大中國的脊梁,是未來我大中國的工匠,是精神的傳承者,是希望。
電視節目有結束的時候,一個個獎杯代表了堅持和精神。多希望在未來的大國舞臺上可以看到曾經跟我學習,玩耍,提問甚至被較勁到哭鼻子的孩子們,精神不滅,奮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