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生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體會
在8月6日——11日于廣州舉行的第2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我校師生取得優異成績。高三2班(南崗)高暢同學獲得金牌,同時獲得intel英才獎、低碳科技創新獎、高士其科普獎。高三4班(群力)朱寧同學獲得金牌,同時獲得低碳科技創新獎、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高二7班(南崗)于帥同學獲得銀牌。高三19班(群力)關梓驁同學獲得全國三等獎。通用技術組的綜合實踐活動“生活中的創新設計與發明制作”獲得全國二等獎、“led七彩玻璃燈設計與制作”獲得全國三等獎。信息技術組的綜合實踐活動“知識有限,創意無限”獲全國三等獎。這是繼去年張岸汀同學(已保送北大)獲得金牌、通用技術組的科技實踐活動獲得全國十佳之后,我校在該項賽事中取得的又一突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暢同學獲得的intel英才獎,使她將有機會代表中國參加xx年在美國舉行的第62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 isef)總決賽,與來自全世界頂級青少年科技人才共同交流。
這是我第二年組織學生參加這項比賽,通過參加這兩年的活動,我對這項賽事和我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一些認識。
一、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能給學生帶來什么
這里我們先來看一下在今年的比賽中獲得銀牌的于帥同學的收獲:
在第2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我有如此收獲:
1、我學會了研究。
創新一個項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通過研究懂得了堅持,像科學家一樣逐步實驗探究,最后總結出結論。并進行誤差分析,這對今后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
2、學會了寫論文。
自己的創新成果主要通過論文來體現。我寫的論文已經初步成型,為以后上大學寫研究論文打下基礎。
3、增長見識。
在廣州比賽現場,我看到許多別的選手的高科技含量項目,深感自己的不足,應加倍努力。也深刻地體會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的含義。
4、通過比賽使我增長信心,讓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并在今后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我。
5、庸俗的收獲:20分。
于帥的收獲是成功者(這里姑且把取得20分降段投檔和保送資格的學生稱為成功者)的收獲,他說得很實在。但是,成功者畢竟是少數,我省每年只有7個項目名額進入國家決賽,也就是說最多有7至10人(限一個集體項目,可報三人)能成為這種成功者。那么,沒有成功的學生能獲得什么收獲呢?
我認為不論成功與否學生都能獲得以下收獲:
1、實現夢想的平臺
在我們的學生中有很多擁有發明夢想,但是高中的學習生活緊張而忙碌,如果把精力投入到這個貌似會影響學習的夢想中,老師、家長都會反對,甚至學生自己也會猶豫、退縮。但是,獲得國家級二等獎及以上獎勵,可以降低20分投檔并獲保送資格這個“誘惑”,使學生有了實現夢想的動力,家長和老師那也會得到支持。
例如,于帥同學研究的項目是“探究何車距使一個紅綠燈間期內通過的車輛最多”,這個題目源自他坐車時經常遇到堵車的生活經歷,可以說以前就有這個研究想法,而創新大賽的“加分和保送”政策促使他把這項目的研究付之行動。在殷雨露老師的指導下,在家長的支持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終于取得的優異的成績。
還有,去年參賽的姚斯宇(保送北大)和何天一(保送天大)兩位同學。他倆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研究出“圍棋人機對弈平臺”這一世界難題。但是,由于學習的壓力一直沒有付諸行動。當他們得知創新大賽的消息后,主動找到我談了他們的想法。于是兩個孩子開始了他們的夢想實現之旅,而我則為他們提供便利的實驗環境,給他們一些鼓勵,幫他們聯系一些老師。最后,他們實現了9格下的人機對弈平臺。雖然,兩人的項目沒能獲得國家級獎勵,但是項目的研究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為了實現他們的夢想,更加努力的學習,并最終考取了理想的大學。他們的大學專業選擇的是和這個項目相關的專業,兩個人將為了這個夢想繼續努力。
2、學習研究方法,體驗研究過程
參賽的每個項目的研究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有一定的原則、方法和技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將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體驗研究的過程。
例如如何選擇研究的項目,如何確保研究的內容是否別人已經研,如何撰寫開題報告,如何進行實驗,如何進行錯誤分析,如何撰寫研究日記,如何撰寫科技論文的寫作,等等。這些將為他們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使他們走在了同齡人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