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_弟子規學習感悟與收獲(精選3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_弟子規學習感悟與收獲 篇1
李毓秀的《弟子規》是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范,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托,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么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么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于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_弟子規學習感悟與收獲 篇2
國學文化傳延至今,帶給了我們許許多多數不盡的知識財富,如弟子規和三字經等都是很好的國學作品,傳延給我們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事的方法,所以現在國學文化知識風靡各地學院,但國學文化雖對我們知識方面有所啟發但是也不可避免國學作品中有不好的的地方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與心理。所以也漸漸浮出人們對國學文化的兩種看法,有人認為國學文化利大于弊,有人認為弊大于利,我所支持的是利大于弊。
生活中我們避不了要去看很的書,但我們何不在看書的的同時選擇對我們有幫助的書本呢?這樣既完成了我們對書的要求與欲讀望,又可以通過書本去學習去探究,再完美的書本也有不足的地方,沒有十全十美的書等著我們,要我們去發現不足的地方,改正過來。同時我們也要有合理的學習方法,這樣這本書的好處才會盡顯出來。
許多老師讓孩子背誦弟子規,孩子們感到很吃勁,可我們只要把它當成小詩歌來背誦,在加上意思,一天背一則那樣很快就會記住,這樣也提高了我們的口才訓練,同時也在空閑之時有了任務。而且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外,讓我們學習《弟子規》也是學習的一種擴展延伸。讓我們接觸國學文化,我們的成長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從小灌輸的知識道德對人的一生都影響深刻,令人受用終身,另外從語文的教學來說,《弟子規》是篇三字句式,內容結合,言簡意濃,值的我們反復熟讀、深入學習并去理解,每天接觸,對提高認字量也很有幫助。同時我覺得深讀弟子規傳延古代文化,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從中學到孝悌忠恕,懂得行為中的舉止,建立良好的道德基礎,擁有良好道德思想與品德。多數家長抱怨孩子擁有自私、任性、怕吃苦、依賴性強等不良習慣,怎樣才能讓孩子體會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以通過《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經典誦讀的記憶學習。而且國學文化我于我們將來的生活和學習及走上社會都有正確的引導作用。傳統文化可以教人知辱明理,振奮精神,里面不乏精華。
所以并不是說國學文化傳進小學是不好的,而是看教學方法,但拋開方法不說,國學文化的本身是優秀是可以傳送給我們知識的,告訴我們古人總結的經驗的。傳延中國的古老文化。
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_弟子規學習感悟與收獲 篇3
《弟子規》是一部育人名篇,它講述了我們如何做好人做好事,它就像一盞指路明燈,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做了一條人生標志!兜茏右帯芬彩且槐疚覀兊娜粘P袨闇蕜t,內容通俗易懂,語言簡單明了。學習前總覺得這是古人的思想何必再學,學完后才發現不管是古是今,中華民族這些基本的道德理念是穿越古今的,今天的我們更不能忘本。
我感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我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他給了我生命以及無限的親情,這都源于《弟子規》,它使我明白,要對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恩。書中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但是能做到的人有多少,包括我自己有時也常常會抱怨,覺得今天父母亂發脾氣了,我就會覺得很氣憤,就不理他們。
還記得以前我爸喜歡打點小牌,所以常常會誤一些事情,甚至連吃飯都會忘記。說了幾次都不聽勸,有幾次我就很惱火,做好了飯就說沒做,也不給端上桌,有時飯是涼的。心想為你好不聽就算了。覺得對父母的包容心不夠,對他們的理解不夠,對他們的關心也不夠,想想父母小時候是如何教我們走路,教我們說話,教我們吃飯,我們所做的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我們要知道父母也是人,也會犯錯,所以我們也要像他們體諒我們一樣體諒他們。
我們應該對父母感恩,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盡力孝順他們,不要在父母永遠離開的時候,才知道父母對自己恩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該盡的孝心沒有盡到。不要在父母永別了,才涕淚滿衣地在他們墳前哭啊,嚎啊,到那時才知道悔恨。感恩父母,不能等;回報父母,不能等;孝順父母,不能再等。
對待父母要真心,對自己也要有所要求。現在每個人都很注重學習,大學生也都滿街都是,這么多有才華的人,為什么美國人.日本人看中國人永遠是沒有素質的低等人呢?幾百年前他們這么看我們,現在還是如此,難道中國人沒有每天在進步,沒有在學習嗎?和中國人做生意,他們首先關注的不是產品的優劣,而是廠內員工的素質與生活習慣。假如他們不是需求我們的產品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和我們做生意。
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來自省的,為什么呢?《弟子規》里有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覺得真是一語道破。我們有在學習,只是沒有去領悟,沒有把這種理念貫徹到我們的日常行為中。這樣的學習只是紙上談兵,自我安慰。學與行本是一家,分開了也就有矛盾。所以就如《弟子規》里說的,假如我們不想變成一個浮華的人,那我們就要付諸于實踐。
世上總是好人多,所以我們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兜茏右帯芬舱f了“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想想我們身邊的人,有你感激,有你牽掛,有你想著去感恩的人嗎。假如有很多,那你真的很幸福。但是別人對不起你怎么辦,以前的我肯定會去抱怨,還會覺得這很公平,是他不對,我念叨幾句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學了《弟子規》后,我覺得人要博愛,要懂得寬以待人,這樣朋友會更多,人緣會更好,而自己也會更加的開懷,這么好的事情怎么能不去做呢。
這幾天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使我重新升華人性善良的一面,處理事情會更加的冷靜和歷練,對待親人和朋友會更加的寬容和包容。我想每一位讀《弟子規》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我們要把它轉化為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樣才是《弟子規》真正的價值所在,它真正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