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援鄂隊員心得體會(精選3篇)
2024援鄂隊員心得體會 篇1
2月16日下午3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為新冠肺炎患者的第一個視頻會診正式開始。
“患者屬新冠肺炎危重型,伴有急性腦梗塞和高血壓。”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高新院區副院長、醫療隊領隊張泓提出建議,診療不僅要關注肺炎,還必須有整體觀念。
當時,這名92歲的患者,因“發熱伴呼吸困難10余天,昏迷4小時”,已被收治進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醫療隊托管的危重癥病區,病情不容樂觀。
診療方案確定后,歷經多小時連續搶救,到2月17日下午,這名高齡患者終于轉危為安,血氧飽和度穩定在95%以上,各項指標明顯好轉。
與“疫”魔抗爭,同生死競速。一個多月來,像這樣沒有硝煙的戰斗在安徽醫療隊支援的病區每天都在打響。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安徽先后派出8批次醫療隊1305人馳援湖北,他們入駐在5家醫院、4個方艙醫院。
截至3月9日,醫療隊服務2508名患者,其中危重患者317名,累計治愈出院832人。除日常工作之外,醫療隊還負責巡診社區及隔離點患者、培訓醫護人員,目前共巡診12個社區及隔離點,指導排查1000多名患者,培訓當地醫護人員4046人。
“第一批醫療隊在進駐武漢太康醫院時,條件非常艱苦。”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黨委副書記邵東華介紹,在沒有緩沖區、隔離帶,甚至連速干手消毒劑都缺乏的情況下,醫療隊克服困難,開設重癥醫學科,解決了東西湖區重癥患者集中救治問題。
為推動援救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安徽醫療隊及時總結,鞏固成果,專門研究制定出“醫療隊工作手冊”,將黨建工作、應急處理、物資分配、工作值班、后勤保障等工作以制度形式確立下來。
“更重要的是,細化了醫療隊員在一線工作生活中的相關防護措施,為援救工作加了一把安全鎖。”邵東華說,后續醫療隊整建制接管的醫院病區,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癥患者,接管的方艙醫院共計服務艙位近1000張,無病人死亡、無醫護人員感染。
為加大救治力度,安徽第一批醫療隊率先在接管的病區中使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診療。“通過觀察近100例新冠肺炎患者,分析發現住院患者以痰濕阻肺、痰熱蘊肺兩型為主。”醫療隊成員、六安市中醫院呼吸科主任王士安及專家團隊,為住院患者制定了處方,在接管病區97%的患者中使用了中藥湯劑治療。“在近1個月時間里,接管協和東西湖區醫院的3個病區,收治病人180多人,好轉出院約160余人,其中重癥轉為輕癥達80%,危重癥轉為重癥達70%。”
危難險重中,也不忘暖心互助。疫情當前,口罩和防護服是白衣戰士的戰甲,但在關鍵時刻,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阜陽市潁上縣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劉玲卻脫下自己的防護服,給年輕的隊友換上。
2月6日,是劉玲進入隔離病房工作的第八天。就在她準備換上防護服進入病區時,抬頭看見一個年輕護士,“他已經穿上隔離衣,正準備套防護服,但他的防護服質量一般,防護效果可能不好。”得知他還要在隔離病區近距離護理患者6小時以上,劉玲沒有多想,便脫下自己的防護服塞給他,“你先穿我的,我今天查房只需要在里面待兩三個小時,把你的防護服換給我”。
同行隊員問劉玲,怎么舍得把自己的“護身裝備”換給別人,劉玲說:“大家都同在抗疫一線,是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那個年輕護士,在我眼里就是弟弟,應該的!”
“疫情不退,我們不退。”近日,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黨組織收到一封特殊的請戰書,這是一批“80后”“90后”白衣戰士們的請戰書。“作為首批醫療隊隊員,我們已經在武漢奮戰了一個多月,目前仍有患者需要治療,我們請愿繼續堅守疫情一線,堅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請組織批準。”請戰書字字懇切,印在名字上的紅手印,是這些年輕白衣天使的心聲,更是他們必勝的決心。
援鄂隊員心得3
自防疫阻擊戰打響以來,湖北十堰東城開發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電話聲沒有停過。當下防疫工作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來電多、問題多、請求多、投訴多成為指揮部辦公室的常態。
“能否幫忙送一支體溫計”——群眾身邊無“小事兒”
家住東城開發區轄區的小區居民打電話來,稱自己從武漢回來,自己身體雖健康正常,但母親似乎有一些感冒,而家里的體溫計摔壞了,從電話中的語氣里可以感受到當事人的焦急和惶恐,在耐心聽完他的電話后,工作人員對他進行了安撫,建議其居家觀察,不要外出,在記下聯系電話后立即聯系了小區所在的天津路社區居委會為他們提供幫助。后來天津路社區書記余軍回電話,“一支體溫計而已,這是個小事兒,我跑一趟已經給他們送去了”。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始以來,通過“小電話”建立起的兩級聯動為民服務的橋梁,指揮部辦公室落實電話里的各類群眾“小事兒”26件。
“能不能幫我看下家里無法聯系的老父親啊”——嚴控嚴管有“溫度”
1月31日晚上,家住在東城開發區轄區徐家溝村村民打來電話,稱自己被困在回十堰的高速上已長達兩小時,家里的老人年事已高一人在家,無法聯系,希望村委會能幫忙看望老人。工作人員立即將訴求轉達給徐家溝村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徐鳴成當即與當事人取得聯系,在確認住址后,立即去到該村民家中看望老人情況。村書記徐鳴成考慮到老人獨自在家需要人照料,在確認該村民為本村村民且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幫助聯系高速公路管理處放行,最終該村民在村書記的幫助下成功回堰與老父親團聚。當前,通過電話互通,開發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幫助協調群眾出行、回家、生活、就醫等各項訴求30余件。
“我家樓下的商店今天開門合規合法嗎”——“人民之眼”起作用
在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開發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接到各類群眾投訴和舉報電話20余件,涉及到居民外出聚眾、小區消殺工作、企業未按規定開工等各項群眾關心問題。接到電話后,工作人員立即將群眾反映的事項轉達給相應村和社區,村居干部立即開展調查核實,按照屬地責任督辦整改,必要時由指揮部協調派出所、執法大隊、市場監管等執法部門聯合處置。一通通舉報電話,是對基層單位工作成效的監督,也是控制當前疫情的一把“利劍”,疫情防控阻擊戰作為一場人民戰爭,要增加群眾的“參與感”,切實讓“人民之眼”照亮工作的“盲區”和“死角”。
電話雖小,但要把“小電話”里的“大民生”解決好,工作人員不僅要有“態度”還要有“溫度”,守“初心”的同時還要有耐心,必須同時具備責任意識和嚴實作風。看起來簡單的“接電話”實際上對工作人員的應急處理能力、統籌協調能力、防疫知識儲備等方面都提出挑戰,同時還需要在多級多部門的“默契配合”中形成橫向與縱向科學聯動的工作機制,在實現信息共享、“對話”通暢的前提下解決好群眾訴求。
當下,群眾為防疫工作作出犧牲,居家堅守不出門,他們作為疫情防控的“主力軍”,傳遞出的“聲音”真摯真切而有分量,基層工作人員還當進一步緊跟疫情發展步伐,與時俱進,強化頭腦武裝,切實處理好“小電話”中的“大民生”。
2024援鄂隊員心得體會 篇2
放假啦!放假啦!教室里傳來了快樂的歡呼聲。“明天是‘十一’,你干什么呀?”“‘十一’你去哪里玩呀?”
同學們議論紛紛,激動的心早已飛出教室了。
十一長假我要回老家,我的老家在湖南常德澧縣。10月1日,一大早,我們就出發了。經過幾個小時的奔波,我們終于到家了。我這次回來,不僅要看望爺爺奶奶、走親戚,也是來體驗農村生活,比如摘棉花、掰棉花等,我這次的體驗正是摘棉花。
雖然我對棉花了解很少,但摘棉花卻是很有趣的事。農民伯伯除了種糧食、瓜果蔬菜,還會種植棉花,棉花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那你認識棉花嗎?如何辨別棉花是否成熟了?就由我來告訴你們吧。
一朵棉花桃一般有4瓣或者5瓣棉花,棉花長在棉桃最核心的位置,外面被一層厚厚的外殼包裹著。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風吹日曬,棉桃的外殼漸漸由綠變深,棉絨從中間爆出,將棉桃分裂為四五瓣的樣子,這種棉花就成熟了。棉桃中間爆出的白色軟綿綿的棉絨在風中異常好看。
那你知道該怎么摘棉花嗎?10月4日中午11點多,烈日當空,爸爸拎著竹筐,帶著我來到棉花地。這是我第一次摘棉花,爸爸給我做了示范,就讓我自己體驗。看著這些潔白如雪的棉花,我不禁生出喜愛之情,恨不能馬上全摘回家,可由于經驗不足,手剛伸出去,便被棉花枝扎了一下,爸爸教導我要耐心。不服輸的我,五指并攏,一只手拽著棉花枝條,一只手托著棉桃,使勁一拉,潔白的棉花就成了我的戰利品。看著竹筐里的棉花越來越多,我開心不已。
臨近中午的太陽,很快就讓我滿頭大汗,可我還沉浸在棉花的世界,爸爸就催促我回家。回到家,我們要將棉花與棉桃分離,然后在太陽下曬干,便可以賣給棉花商,做成棉絮。
通過摘棉花,讓我更加明白像爺爺一樣的農民伯伯們的辛苦,也讓我體會到,只有付出勞動,才會有收獲。
2024援鄂隊員心得體會 篇3
望著我那裝滿六年回憶的`母校,我哭了,晶瑩的淚珠為小學生活畫上了句號,耳旁,似乎還回蕩著校長那“孩子們”親切的聲音......
六年,光陰似箭,不知不覺地,我長大了,而母校,為我們這群即將離開小學的孩子們,舉行了一場畢業典禮。
隨著國歌的響起,畢業典禮拉開了序幕。
老師們走上臺,聲情并茂地朗誦了一首詩:《孩子,今天你們畢業》,老師們對我們的期望、祝福,那么的真摯......我們親愛的老師們,眼里閃爍著淚花,卻依舊是那樣慈祥。
我作為畢業生代表,發了言,在最后,我哽咽著說:“祝親愛的母校更加輝煌!”那一刻,我聽到了掌聲,聽到了那因感動而流淚的哭聲。畢業了,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同學,我們嬉戲的那個角落......這一切,都要與我們分別了!
校長走上了講臺,我們安靜下來。
“孩子們”,校長親切地說,“今天是你們第一次參加畢業典禮吧?在你們這一屆畢業生中,有很多有趣的事兒,你們那天真活潑的笑臉,是我最美好的回憶。在你們六年的小學生活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也許給你們帶來了煩惱,請允許我代表全體老師向你們致以深深的歉意......”校長說完,竟向我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們哭得成了淚人兒,也為我們有如此好的校長而感動。
畢業典禮的最后一個儀程要開始了,老師們站在校道兩旁,與我們擁抱,看著我們走出了校門,離開了小學。
我第一次經歷的畢業典禮,見證了我小學生活的結束,見證了我與童年的離別,更為我那六年在親愛的母校呵護下快樂成長的小學生活畫上了一個不舍的句號。但是,我們要知道,悲傷會讓人停滯不前,所以我們要展望未來,開啟一段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