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教育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紅色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1
為了加深我們對黨史的認識,為了加強黨的理想信念,為了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商丘市睢陽特殊教育中心黨支部組織全體干部職工于8月7日-8月9日到新縣大別山進行了為期三天的紅色教育,我們懷著對革命老區(qū)無限崇敬之情,開始了這次新縣大別山學習之行。
新縣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是黃麻起義策源地,是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所在地,是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中心地,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落腳地。當時不足10萬人的新縣,為革命就獻出了5萬5千名優(yōu)秀兒女的寶貴生命,境內現(xiàn)存革命遺址遺跡360多處。'山山埋忠骨、嶺嶺有雄魂,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是新縣革命斗爭史的真實寫照。
壯烈的革命斗爭史積淀了新縣深厚的文化底蘊,帶來了無尚榮光,留下了寶貴的紅色資源。
現(xiàn)場實地教學,我們一行來到了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館內基本陳列《風云大別山》分為四個部分:即奮起斗爭,鄂豫皖蘇區(qū)初步形成;大放異彩,新集成為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重組紅軍,堅持大別山斗爭;紅旗不倒,迎接全國革命的勝利。館內專題陳列分為三部分:一是《將軍的搖籃》,共兩個展廳。將軍一廳是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高厚良等43位新縣籍授銜將軍事跡陳列;將軍二廳是吳煥先、高敬亭、張體學等50位省軍級以上領導人的生平事跡陳列;二是《千里躍進大別山》展廳,介紹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重要歷史意義以及新縣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是《今日新縣》,反映了新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承革命傳統(tǒng),艱苦創(chuàng)業(yè),社會經濟各項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城鄉(xiāng)面貌煥然一新。專題展館《鄂豫皖蘇區(qū)將帥館》主要陳展曾在鄂豫皖蘇區(qū)工作和戰(zhàn)斗過的347位開國將帥的豐功偉績。館內還陳列有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和全國保存展廳正門下來的當年書寫在青磚墻上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土地法令草案》等珍貴文物。
在紀念館里,看到了一幅幅畫、一張張照片,教學助理為我們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聽了烈士們的事跡,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和無限的感慨。烈士們?yōu)閲业慕夥藕头睒s強盛而奮斗的壯麗生涯,革命先烈們的無私奉獻精神,讓我們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國幾代優(yōu)秀中華兒女的努力拼搏、無私奉獻,為中國的崛起,中華民族的復興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縣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向先烈們敬獻了花籃并致以崇高的敬禮,全體黨員在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廳為緬懷先烈,黨員、重溫了入黨宣誓。當我們舉起右手時,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我的眼睛早已被激動的淚水浸濕了,心靈上的火花又重新燃起。黨員們紛紛表示,一定將用英雄們的精神鞭策自己,在和平的年代中,做好本職工作,勇于奉獻。
在許世友將軍故里,大家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對將軍墓吊唁并敬獻了花籃。在許世友將軍的故居距離新縣縣城 35 公里,傍山而筑,門前有口水塘,水塘是正方形,水塘的對面是山坡,水塘邊是鄉(xiāng)村公路,四間低矮的平房,進門是客廳,客廳左側是許母李氏的房間,許母房間的左側是廚房、糧倉、農具等,客廳的右側是許世友與前妻結婚用的房間。房屋東西墻上懸掛著許世友將軍不同時期的照片,這些照片記載了將軍不同時期的經歷,反映了將軍戎馬一生、戰(zhàn)功赫赫、心系勞苦大眾、艱苦樸素的本色。展廳中三個用紀念章組成的“忠”字,反映出老將軍對黨和革命事業(yè)的無限忠誠。展廳中主席的'誰能攜槍見毛公,唯有許家大將軍'的對聯(lián),也充分體現(xiàn)出主席對老將軍的欣賞與厚愛。從農民的兒子成長為共和國的將軍,歷經千辛萬苦,沒有這種“大忠”信仰,是無法實現(xiàn)的。對于母親的孝是大孝,因為許世友的父親去世較早,兄妹八人由母親帶大,將軍在男孩中排行老三,對于母親的慈祥、持家勤抓苦作,撫育兒女的艱辛歷歷在目,為了革命不能盡孝,死后要葬在母親身邊盡孝,將軍陪在母親旁天天盡孝,可謂是'大孝'.對于國家將軍是大忠,對于母親將軍是大孝。許世友將軍的大忠、大孝教育著每位參觀者。
“穿紅軍服,走紅軍路”,讓學員感受革命艱辛,體驗革命先輩堅定信念的高尚品格,培養(yǎng)團隊精神。走志仁小道,聽英雄故事,承先烈遺志,強黨性修養(yǎng),讓學員重走新縣第一位共產黨員、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犧牲的首位縣委書記——王志仁,當年宣傳革命思想、開展革命活動時所走的崎嶇山路,將紅色拓展訓練與綠色生態(tài)體驗有機結合,讓學員在感受革命先輩不畏艱難險阻、堅持革命斗爭的光榮傳統(tǒng)的同時,領略大別山優(yōu)美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體驗生態(tài)文明。
此次理想信念專題教育培訓,不僅讓我們學習了革命戰(zhàn)爭的歷史,接受了靈魂的洗禮,更重要的是,我們來到圣地,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們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輩的鮮血換來的,我們所汲取到的精神運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學習當中,做到認認真真做人,老老實實做事。
紅色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大別山腹地,豫鄂皖之間,新縣戰(zhàn)火的硝煙已經散去,留給人們的卻是一段段難以忘卻的紅色記憶。這里,是全國的革命老區(qū)和將軍縣,是93位將軍的故鄉(xiāng),有革命歷史遺跡和紀念地200多處;這里,28年紅旗不倒,有著四度輝煌的革命歷程;這里,是大別山精神的發(fā)源地。
×月×日上午,參加紅色教育的黨員們穿上了紅軍服,重走紅軍路,重溫紅軍長征歷程,追憶難忘戰(zhàn)爭歲月。走完‘志仁小路’,渾身汗水,兩腿酸痛,切身感受到當時革命的不易,草鞋追汽車,小米加步槍,無數(shù)革命先輩無比堅定的革命信仰深深觸動了我。下午,培訓班一行為鄂豫皖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面對13萬烈士紀念墻和鮮艷的黨旗,市質監(jiān)局這全體黨員又一次舉起右手莊嚴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永不叛黨!笔难藻P錚而有力。
7月1日,在翻越一道道山嶺之后,培訓班成員一行終于來到位于信陽新縣的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一走進博物館,一幅以“風云大別山”為主題的“山魂”漢白玉浮雕再現(xiàn)了當年頗具震撼力的戰(zhàn)斗場面。隨著講解員介紹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一幕幕壯烈的歷史畫面仿佛在大家身邊徐徐展開,“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崢嶸歲月雖然遠去了,可那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生死別離的場景卻被這一座座鮮血染紅的山河永遠銘記……
走出博物館,云霧繚繞中的大別山層戀疊峰、滿目翠綠。來到鄂豫皖蘇區(qū)將帥館,那宏偉的將軍雕像如顆顆璀璨的明星照亮著大別山。如果說大別山是革命的舞臺,新縣就是舞臺的中心。這里村村有烈士,戶戶有紅軍;這里是93位將軍的故鄉(xiāng);這里流淌著5.5萬新縣人民的鮮血。革命的的勝利,正是他們的堅定理想、恪守信仰的勝利,是他們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勝利,是我黨團結群眾、依靠群眾的勝利,是實事求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勝利。
黨史是面鏡子,英雄是桿旗幟,烈士事跡是一場場洗禮。來到位于新縣城南白毛尖的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高高的陵園大門莊嚴而肅穆,微風輕撫著蒼松翠柏颯颯作響,似乎在告慰安葬于此的13萬革命烈士。當聽到講解員講述烈士程儒香受盡百般肉刑卻不為威脅利誘而改志,英勇就義前對母親說不能盡孝時;當聽到烈士吳煥先因為干革命,累及家門五口被敵人殺害,母親要飯到門口,得知部隊生活艱難又悄悄離開,妻子想方設法把寶貴的食物接濟部隊,自己卻病餓而死時;看看到影片中一位母親為救王樹聲而獻出自己親生兒子生命時……所有在場的人無不潸然淚下。指著一張長征時期的合影,講解員說:“他們的年齡都在10到18歲,其中最小的年僅8歲!”人們都沉默了!斑@組數(shù)字使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不禁想,我16歲的時候在干什么?我的16歲是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讀書,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我深感自己與優(yōu)秀共產黨人的差距與不足。
通過這次紅色教育,深刻了解了大別山精神,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讓我心靈震撼。今天,我們雖不用面對那些槍林彈雨和殘忍的敵人,可是,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諧生活,我們仍需要用理想信念來武裝自己,甘于清貧、知足常樂,立足本職、踏實工作、知難而上,做一名有靈魂、有信念、奮發(fā)有為的質監(jiān)人!
紅色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3
20__年6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第79個誕辰紀念日前夕,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終于如愿以償?shù)膮⒓恿司畬郊t色教育活動,實地接受了紅色革命教育。
在乘車前往目的地途中,一面高大、鮮艷、飄舞拔地而起飛揚沖天的紅旗雕塑,映襯著群山翠竹、樹影撲入眼簾,上面有鐮刀斧頭標志,紅旗上“井岡山”三個剛毅、有力的金色大字直抵心底,周圍到處飄蕩著革命歌曲,到處是穿著紅軍軍服人群在駐足留念,一下子便被這形象、生動的雕塑所震撼,從中感受到一份堅定、莊嚴、沉重和不屈不撓的井岡山精神。看著公路沿途的群山翠竹,腦海里回憶著以前學到、看到的井岡山革命歷程,對后面的學習充滿憧憬和期待。
當天晚上在觀看大型實景演出劇《井岡山》時,現(xiàn)場觀眾仿佛重回革命年代。整個大型實景演出,共70分鐘,由序幕《血》拉開序幕,讓觀眾一下子感受到*失敗后的白色恐怖,后面分《旗》、《燈》、《情》、《火》、《路》五個章節(jié)。紅旗、鐮刀、斧頭、紅米飯、南瓜湯、八角樓、挑糧的扁擔以及黃洋界上的隆隆炮聲,在紅軍后代井岡山兒女的敘述中展開,整個演出體現(xiàn)了人物細節(jié),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心靈上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第二天一早,一行所有人換上灰色的紅軍服,頭戴八角帽,接受了生動感人的訪談教學。袁文才和王佐兩位對創(chuàng)建井岡山根據(jù)地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他們的后代,講述了先輩的革命經歷,尤其是1930年2月24日兩位被錯殺,令人無限惋惜,也給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曾志留在井岡山的孫子石金龍講述奶奶曾志清貧、無私、甘于奉獻的感人事跡事跡,革命年代的母子分離,從革命年代到和平時期,他始終惦記著井岡山,惦記著為革命犧牲的戰(zhàn)友們,對子女嚴格要求,在她臨終前將每月積攢下來的工資都無私的上交了黨,離世后,將自己的骨灰埋到了井岡山小井紅軍醫(yī)院,永遠陪伴她的戰(zhàn)友們。她為革命拋家舍業(yè),將青春和熱血奉獻給革命事業(yè),解放后身居高位,沒有為親人謀一點私利。曾志老人的身上充分體現(xiàn)了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jié),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
在蒙蒙細雨中,我們參觀了井岡山烈士陵園,向烈士們敬獻了花圈,在紀念堂觀看了15744位井岡山根據(jù)地烈士名錄,并面對漢白玉無字碑,對在井岡山革命斗爭中犧牲的那些沒有留下名字的革命烈士,致以深切的緬懷。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參觀學習,使我獲益匪淺,通過雕塑、圖片、實物、文字說明、影像資料,使我對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有了深刻的認識。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建立了第一個紅色割據(jù)政權,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工作從城市到農村的偉大戰(zhàn)略轉移,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開辟了新的道路。在這里,我了解了的“三灣改編”歷史原貌,知道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由來,同時也聆聽了諸多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展廳里還展出了不同時間的革命精神,包括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在不同的歷史年代,創(chuàng)造的革命精神代代傳承,激勵著一代一代中國人民,保衛(wèi)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危,振興了中國人民的威武士氣,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傳承。
在井岡山五大哨所之一黃洋界。我們了解了1928年8月30日,紅軍以不足一營的兵力,發(fā)動群眾、憑借天險,將敵四個團擊潰,創(chuàng)造了有名的以少勝多戰(zhàn)例。在黃洋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紀念碑前,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井岡山根據(jù)地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意義,可以說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開辟了中國革命新的道路。
在下山途中,我體驗了一段當年毛澤東、朱德帶領紅軍戰(zhàn)士挑糧走過的陡峭小道,僅僅空手走了一小段,短短幾百米,感覺氣喘吁吁,氣力不支,感同身受體會到了當年挑著糧食上山戰(zhàn)士的艱苦。1928年10月,為了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經常與井岡山軍民一起往返一百多里外的根據(jù)地挑糧,經常在黃洋界荷樹下休息。“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個時候,當年朱德軍長年過四十,堅持親自挑糧,并留下了“朱德的扁擔”美談。從老一輩革命家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身先士卒、以身垂范的高貴品質,也看到了他們艱苦奮斗、樂觀豁達的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最后,我們還參觀了紅軍造幣廠,了解了當年根據(jù)地經濟保障工作,對革命先輩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下堅持革命,創(chuàng)造的輝煌革命歷程感到深深的敬佩。
結束了井岡山的實地學習,雖然感到一絲美中不足,由于天氣的原因,沒能看到向往已久的八角樓,以及紅軍小井醫(yī)院等革命遺跡,但我感到收獲滿滿,久久回味著這次開闊視野,觸及靈魂的井岡山之旅。
昔日的戰(zhàn)火硝煙已在歲月長河中逝去,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在歷史長河中彪炳史冊。尋著井岡山斗爭的足跡,讓我們了解了這塊革命的搖籃,了解了井岡山精神對后人的激勵作用;叵搿皥远ㄐ拍、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內涵,對今天的我們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雖然時代不同了,時代的使命發(fā)生了變化,但井岡山精神仍將繼續(xù)照耀我們前行。
讓我們不忘過去,銘記責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各自的崗位上,,,發(fā)揚井岡山精神,完成各自目標任務,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譜寫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