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大學的目的透視考生心理
從易邁步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參加高考的學生,上大學的目的各有不同,其學習心理狀況也不一樣。我們在此做一分析,同學們可以借鑒。
類型一:上大學是為了探索知識,充實自己,造福人類
這種類型的考生是確信知識的價值和力量的人。在這種類型的人的心中,有一個“神奇”的世界在召喚,使其為之激動,為之奮發。人生對于這類型的人來說,是漫漫的征途,而其愿意“上下而求索”。“生有涯而知無涯”,這種類型的人愿意駕馭生命之舟,橫渡知識之海。
如果能持之以恒,會成為有成就的人!
這類型的人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的程度可以用“如饑似渴”來形容。相信知識是開啟人生一切奧秘的鑰匙,因而著實渴望能得到這把鑰匙。這種愿望是那樣地強烈,羅素稱之為“內心的風暴”。這種愿望是開啟世界上任何一扇大門的原動力。許多圣哲偉人,都是在這種愿望的啟導下,而走上了富有意義的人生大道的。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學。”這“志于學”三個字,大概就包含了這種愿望。擁有這種愿望的人,求知對于他來說,是自覺自愿的行為,雖苦而樂.知識往往使其著迷,足夠的好奇心促使其去探求,其也有足夠的耐心去研究,更有足夠熱情和意愿,去發現問題和真相。具有這種愿望而又能永遠保持的人,一生都將會與求知為伍。
類型二:上大學是為了擺脫現在的處境,有更好的社會地位
這種類型的考生是很有頭腦的人。許多人由于環境所迫,奮發圖強而一步步走上成功之路。這種類型的人讀書的最大目的就是“找出路”,因此,其學習動機是屬于現實度量的類型。這種類型的人學習會有一股韌勁和沖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學習的主動性比一般人要強。具有這種動機的人,一般不在挫折面前心灰意冷,而只要有這股勁, “出路”總會有的。假若這一股勁消失了,便很難想象將會成為怎樣的人。希望有一天推動前進的動力不但是環境的壓力,而且是知識的吸引力。
類型三:上大學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
這種類型的考生學習動機很一般,對于人生的自我意識尚在沉睡中,因此仍然是“好寶寶”。來自父母的壓力,既然一直是努力學習的動力,那么這種動力也正好是自我成長的阻力。知識對于這類型的人來說,似乎從未顯示過它應有的魅力,因而這類型的人從未領略知識的真諦,從沒有在知識自身中找到追求和寄托,學習的推動力仍然來自父母的期望。這類型的人缺少的是探求的精神和創造的欲望。
因此,及時把父母的期望真正轉化為自我的力量,是這類考生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類型四:對于上大學為了什么從未認真想過
作家羅蘭說: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生來就對一切都不起勁的,他們活著就是為了過日子,至于為什么要過日子.他們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類型四的考生恐怕就是屬于這一種類型的人。這類型的人假若一天不解決學習目的這一根本問題,就一天處在這種狀態之中。這類型的人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但卻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只是依習慣而學習,毫無主動性可言。